如何计算水的重心高度变化

如何计算水的重心高度变化

一、水的重心高度的改变如何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薛蕊[1](2021)在《时速250公里以上货运动车组振动特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快速货运需求的加大,我国在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研发了时速250公里以上货运动车组,其车体地板上安装有扣件用来固定小型集装器。货运动车组目标运营速度高达350km/h,高速运行工况下,动车组车体与集装器之间可能出现结构振动。相较于客运动车组,货运动车组载重增加,不确定的运载工况对列车运行安全性亦将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时速250公里以上货运动车组振动特性与安全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车-集装器”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考虑车体与集装器之间力学连接关系,和集装器重心空间位置变化,推导了货运动车组集装器、车体、构架、轮对等部件的运动方程,建立了全刚性“车-集装器”耦合动力学模型和考虑柔性车体的“车-集装器”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结果对比方法,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2)研究了货运动车组“车-集装器”耦合动力学性能受地板扣件连接参数影响的振动敏感性。基于全刚性“车-集装器”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车体地板扣件连接参数对货运动车组车体振动的影响;分析了直线和曲线运行工况下,货运动车组中集装器、构架、柔性车体不同运行速度的耦合振动特性;对比了考虑“车-集装器”耦合关系和不考虑二者耦合关系的货运动车组振动特性结果的差异性;获得了不同地板连接参数下,构架至车体和车体至集装器的垂向和横向加速度频响函数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地板扣件连接参数对车体和集装器的振动影响较大,对构架振动影响较小;不考虑车体与集装器耦合关系模型的振动结果,与扣件参数较大的耦合模型的结果类似;扣件参数不仅改变车体至集装器的频响函数,也会影响构架至车体的频响函数。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给出了工程中地板扣件参数的建议值。(3)研究了瞬态横风载荷对货运动车组振动特性的影响。基于Cooper理论建立了瞬态横风风谱,获得了不同运行速度和平均风速下作用于车辆的瞬态风载荷。将风载荷施加到“车-集装器”耦合动力学模型中,获得了货运动车组中车体、构架和集装器等部件在横风载荷与轨道不平顺耦合作用,和其单独作用下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车体和集装器垂向和横向振动能量以及构架横向振动能量集中在5Hz以内;构架垂向振动能量受轨道不平顺激励影响比较大,可高达50Hz;集装器在车体内部的摆放位置对其在横风载荷工况下的振动有较大的影响等。(4)研究了货运动车组在多因素组合工况下的运行安全性。采用正交实验方法,选取我国高铁线路因素和集装器装载质量因素作为变量进行正交仿真实验。车体内分成多个区域,并考虑不同区域上集装器不同的装载质量,以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与倾覆系数等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合极差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开展不同影响因素对安全性的贡献率分析,获得了货运动车组的不利运行工况。在不利工况的基础上,研究了货运动车组在不同集装器重心横向偏移量和不同重心高度下的运行安全性。研究表明,货运动车组在不利工况运行条件下满足安全性运行的要求;线路因素对车辆的安全性影响最大;将车体分成三区域,放置不同质量的集装器时,中部集装器的质量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影响较明显。货运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应重点监测轮重减载率。本文图105幅,表35个,参考文献193篇。

王萍[2](2021)在《投饵船稳性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全国水产养殖面积高达7108.5千公顷。2019年全国水产品产量总计为6480.36万吨,其中虾类养殖总产量为216万吨。目前,国内鱼类的投饲设备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虾类的投饲还依靠人工抛撒。移动式虾类养殖投饵船作为一款小型的机械化和智能化的投饵装备,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虾类养殖的投喂质量,提高养殖虾的品质。目前移动式虾类养殖投饵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设计、路径控制、投饵策略等方面,未见其稳性方面的研究,但虾类的养殖环境对投饵船的稳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研制的投饵船为研究对象,对其稳性展开相关研究,通过研究进而对投饵船相关布局和尺寸进行优化。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基于现有投饵船三维模型,对投饵船在空载、半载和满载三种工况下的重心、浮心及其初稳性进行理论计算,初步判定投饵船的初稳性达到要求。(2)利用FLUENT软件对投饲机安装在船体不同位置上的投饵船浮态进行数值计算,并以浮态分析结果为基础,数值计算其在纵倾—横倾耦合状态下的复原力臂曲线。通过各浮态下的复原力臂曲线来分析投饵船浮态对其横稳性的影响规律,分析发现投饵船在自由纵倾时对其横稳性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在横倾角较大时横稳性明显削弱,然后以整体稳性最优为目标确定了投饲机的最佳安装位置。(3)通过数值计算出的投饲机安装在最佳位置时投饵船的复原力臂(复原力矩)曲线,对投饵船的动稳性进行分析。以投饵船在受到垂直于其中心线的横向风压,在横风和横摇联合作用下的抗倾覆能力为目标,计算其在空载和满载时所能抵抗的最大风倾力矩。建立投饵船在空载和满载时的风载荷计算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数值计算出1-7级风速下投饵船所受风倾力矩,从而确定投饵船抗风等级。(4)以抗风等级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满载时的投饵船为优化对象,分析计算投饵船外形参数对其稳性及其他性能的影响,综合分析后对投饵船外形参数优化提出合理建议,并确定了投饵船船体间的最佳间距。

郭思炫[3](2021)在《首推进器作用下地效翼船气动及起飞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水上起飞滑行阶段关系到地效翼船自身功率储备、结构强度和起飞稳定性等问题,工程上常要求地效翼船能尽量缩短起飞距离,以实现快速离水起飞。为实现该目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在地效翼船机翼前部加装首推进器。目前,对于首推进器作用下地效翼气动性能数值模拟较少,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研究十分必要。同时,目前对地效翼船起飞性能尚无一种快速便捷的工程估算方法,提出这样一种方法对于地效翼船起飞性能初步分析有着重要意义。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对Glenn Martin 21翼型体在地面效应作用下气动系数关于相对飞高和俯仰角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分析,发现机翼上表面升力是地效翼升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随着飞高下降,上表面升力小幅下降;飞高下降导致的升力增大主要是下表面压力增大的结果。随着俯仰角增大,翼型体升力会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出现升力下降的原因是出现失速现象,而地面效应的影响使得失速仰角较无地面效应时减小,即地效翼更容易产生失速现象。利用纵向静稳性条件可以判别地效翼纵向静稳定性,并通过调节重心位置往设计需要的方向进行调整。在Glenn Martin 21翼型体地面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加入虚拟盘模型模拟首推进器的作用。首先对地效翼巡航状态下首推进器设计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得到相对水平距离Lp=1,相对高度hp=0.875,首推进器倾角β=0为最佳设计参数。而随着相对飞高降低,若保持首推进器倾角为零,升力系数增益幅度与无首推进器时相比较小,首推进器倾角应随着飞高的下降而增大以保持最高升力系数。保持最佳设计参数不变,在首推进器作用下,地效翼失速仰角与在地效区外时相比较小,相同飞高下首推进器作用下机翼失速仰角与无首推进器时比较小,即首推进器作用下机翼更加容易失速。在滑行艇阻力估算方法基础上,通过一定改进,得到一种适用于地效翼船起飞估算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可以对地效翼船起飞性能进行快速估算,并对地效翼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参数分析。通过该方法对无首推进器地效翼船起飞性能进行估算,发现重心位置越靠后,地效翼船滑行时遇到的最大阻力峰越小,地效翼船起飞速度越小,起飞倾角越大。首推进器对地效翼船起飞性能的改善主要是由于其增大了主翼升力系数,从而明显地降低地效翼船滑行阶段阻力峰值,减小起飞速度,同时首推进器还可以减弱重心位置移动对起飞速度的影响。

王志宇[4](2021)在《极地船舶积冰计算及瘫船稳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航道的商业化已逐步成为可能。虽然北极航线拥有众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极地地区恶劣的天气条件和自然环境,使得在极地海域航行的船舶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目前国际海事组织正在制定《极地规则》,以确保在极地海域航行船舶的安全,这也使得极地船舶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议题,船舶积冰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积冰会对船舶稳性带来不利影响,增加船舶倾覆的风险,严重危害船舶的航行安全。本文针对极地船舶的积冰计算和极地船舶瘫船稳性一二层衡准,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海浪飞沫生成和冻结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使用C语言开发了船舶积冰质量和积冰分布的计算程序。该程序可对船舶的甲板形状以及上层建筑形状和位置进行模拟,并计算该船舶在不同海况条件(有义波高、跨零周期)和气象条件(气温、风速、相对湿度)以及航行条件(船速、航向角)的组合下,船舶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积冰质量和积冰分布。根据国外学者进行的平板结冰实验结果,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2008完整稳性规则》中有关船舶积冰的预测范围,利用一艘渔船作为计算样船,计算了该渔船在各种海况、天气和航行组合条件下的积冰情况,以此验证积冰计算程序的通用性和精确性。为研究积冰对于船舶浮态和GZ曲线的影响,本文根据船舶浮态平衡原理,编写了积冰船舶浮态计算程序,并利用了一艘渔船和一艘集装箱船对于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而后本文继续以上文提到的渔船作为计算样船,计算了该渔船在不同气温和航向组合条件下的积冰情况,并利用积冰船舶浮态计算程序以及本课题组前期开发的船舶GZ曲线计算程序,计算了积冰船舶的浮态以及GZ曲线的变化情况,并对变化趋势做出了分析。为研究积冰对于船舶瘫船稳性衡准结果的影响,本文继续以上文提到的渔船作为计算样船,将积冰船舶的浮态参数以及GZ曲线作为瘫船稳性衡准的输入数据,计算了积冰船舶瘫瘫船稳性一二层衡准结果,并对衡准结果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对于极地船舶稳性安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曹紫莺[5](2021)在《全天候主动摇摆试验船构型设计与驱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舰船的运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海浪、海风和海流等干扰下发生横摇、纵摇和垂荡等运动,舰船的不稳定运动严重影响舰载机起降精度、舰载仪器设备的性能与使用寿命、火箭炮弹的发射精度,严重时会造成船体倾覆,威胁人员安全。现有实船和陆地动平台可以模拟舰船在海面上的多自由度运动,但实船造价高、生产周期长,实验过程受自然环境限制,需等到相应海况才可进行试验;陆地动平台自由度人为可控,可不受环境限制,但平台尺寸和载重量有限,无法为舰船重载设备提供操作环境。基于以上两种方式的局限性,本文提出全天候主动摇摆试验船的创新性设计,试验船自带多组动力装置、不依赖各级海情能够实现自主摇摆,全比例模拟舰船的姿态运动,为舰载机、舰载仪器设备等提供半物理仿真环境。首先,分析了实现船舶的六自由度运动设计方案,建立了船舶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用以表示船舶的位姿变化,依据易于实现船体摇摆又不致发生船体倾覆的设计原则,参照现有船型设计了三种船型的试验船,以横摇运动为例列写在驱动力作用下力矩平衡方程,得出驱动力力矩求解的数学模型。其次,对三种船型稳定性校核。先对三种船型初稳性进行了校核,然后研究了有义波高条件下的P-M谱图并用Fluent进行了波浪仿真分析,用李雅普诺夫判据判断了5级海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综合对比,得出三种船型都满足稳定性的设计要求。然后,对三种船型的驱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对三种船型不同横摇倾角下的重力力矩、浮力力矩和阻力力矩进行求解,得出三种船型驱动力力矩随横摇倾角的变化曲线,最终得出,相同条件下U型试验船所需驱动力矩最小,为试验船的选型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进行驱动方案研究。采用多点变矢量推力驱动,通过对舰船六自由度运动状态进行分析,配置出驱动数量与驱动位置的最优组合,综合船舶现有主流推进方式,选用更易实现推力变矢量性的喷水推进器作为驱动装置,在试验船上均布安装,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完善。

陈慧敏[6](2020)在《行走力体系扰动条件下人体滑摔机制演变规律》文中研究指明滑摔事故经常发生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在给人们造成不同程度身心伤害的同时,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当人体在轮船、列车、飞机、汽车等运动物体上行走时,这些物体的非匀速运动以及颠簸,使行走表面倾角发生变化,并使人体受到外力的冲击作用,滑摔风险升高,滑摔机制也更加复杂。因此研究外部环境干扰对于人体滑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采用六自由度步进摩擦测试平台,通过测试平台对人体行走施加不同外界扰动条件,深入研究了外部环境干扰对人体受力、人体滑摔风险及滑摔机制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改变步进摩擦测试平台与水平地面的角度以改变摩擦力方向,从而研究摩擦力方向对人体受力及滑摔倾向与滑摔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摩擦力与地面之间角度的增加,前后向接触力增大,脚底支撑力减小,因此脚底所需摩擦系数峰值增大,人体滑摔风险升高。通过测试平台的水平非匀速运动形成作用于人体的水平外力,探讨了水平外力对人体受力及滑摔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脚底支撑力不受水平外力影响;水平外力与重心水平惯性力的正向叠加使脚底前后向接触力增大,从而提高了脚底所需摩擦系数使人体滑摔风险升高,并且水平外力越大滑摔风险越高。测试平台的上下往复运动可形成作用于人体的垂直方向外力。研究结果表明,脚底前后向接触力不受垂向外力的影响。当垂向外力与重心垂直方向惯性力正向叠加且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时,叠加结果使脚底支撑力减小,所需摩擦系数增大,人体行走时的滑摔风险升高,外力越大人体滑摔倾向越大。对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静止地面及不同外界环境扰动下行走时,人体脚底主动摩擦力及摩擦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外力干扰可改变行走时的步态时相,使制动期及起动期的时间配比发生变化。三种外界扰动条件中,上下坡角度对人体滑摔倾向影响最大,水平外力次之,垂直外力影响最小。运用简化的重心轨迹物理和数学模型分析了外界环境扰动对人体滑摔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体行走时必须使身体满足力及力矩的动态平衡才能避免滑摔,而外部条件的扰动破坏了人体原有的动态平衡系统,人体必需通过调整脚底接触力、身体姿势等措施,建立新的力及力矩动态平衡系统。当外界扰动条件太大,通过人体自身的调整不足以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系统时,滑摔将会发生。本文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熵理论,建立了步进滑摔模糊判断综合数学模型以判断多种单因素如步速、步长、地面水平加速度、上下坡角度、年龄对滑摔的权重。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步进滑摔预测模型以预测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各因素的滑摔危险系数。模糊判断结果表明,在诸多单因素中,地面坡度角及运动加速度对人体滑摔影响较大。滑摔预测模型分析结果可知,在水平外力、步长、步速三因素共同作用下行走时,水平加速度对人体滑摔影响最为显着,步速影响最小。并进一步分析了随着地面加速度的增加,滑摔风险的增长速度。本文数学模型的建立为判断及预测各因素对滑摔风险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完善了人体行走过程中的滑摔机制理论体系,对于人体在运载工具,特别是海军在军舰上活动时的防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赵丁辉[7](2020)在《波浪自适应救助船稳性与动力学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海洋探索活动迅速发展,救捞力量得到的重视与日俱增。作为我国海上救捞力量的主力装备,救助船舶,尤其是近海高性能应急救助船的应用与发展至关重要。波浪自适应模块船(WAM-V)是一种新型船舶,可适应多种海况。本文针对大连海事大学机电装备研究所研发的波浪自适应救助船进行了船舶稳性及多体动力学分析,研究影响其抗倾覆能力以及上部平台减振效果的因素,可为后续改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针对波浪自适应救助船初稳性及大倾角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应用Maxsurf软件计算出船舶初稳性高度与静稳性力臂数值,与普通船舶稳性衡准要求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船体浮筒直径、浮筒间距、重心等参数不同取值下静稳性力臂曲线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船舶大倾角稳性的影响。进行船舶多体动力学分析前,对波浪理论进行研究,推导出横摇、纵摇、升沉方向的波浪函数,并将其作为输入载荷。基于ADAMS和ANSYS软件建立了考虑浮筒因波浪冲击而产生形变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将仿真结果与实验采集的加速度、位移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在输入三个自由度波浪运动载荷的条件下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优化,将减振系统刚度和阻尼系数作为设计变量,通过研究设计变量对上部平台横摇、纵摇和升沉加速度的影响,确定升沉加速度均方根为目标函数。在ADAMS中进行优化仿真,得到最佳刚度、阻尼系数的组合。采用优化后的减振系统参数,船体上平台升沉加速度均方根值减少了 29.3%,验证了优化后的刚度、阻尼系数对船舶减振性能的提高。

王有志[8](2020)在《基于耐波性的小型表层漂流浮标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海洋资料浮标是一种布放在海洋中获取海洋信息的重要观测设备,作为海洋资料浮标的一种,表层漂流浮标体积小、重量轻,可对洋流、污染物、溢油、海洋气象、海水的物化特性及深海剖面层等进行全天候监测,对海洋环境调查和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浮标内部通常搭载多种测量仪器和通讯设备,为保证浮标内部各系统稳定连续运行,延长工作寿命,浮标在波浪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及运动幅度尤为关键;因此通过优化浮标外形和结构参数提高浮标波浪作用下的耐波性对表层漂流浮标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表层漂流浮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对表层漂流浮标工作环境、搭载仪器和浮标运动的稳定性的考虑,对表层漂流浮标进行了外形及结构参数的研究设计,为表层漂流浮标的理论设计和技术应用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首先对数值波浪水槽的波浪传递性能做了深入研究,对传统的采用阻尼消波的纯粘流数值波浪水槽和本文所使用的基于欧拉嵌套势粘流结合的新型数值水槽进行了详细的波浪传递性能对比分析,并对数值波浪水槽具体的网格和计算时间步长等设置参数进行了严格的收敛性验证,最终总结出基于势粘流结合的新型数值水槽建立方式和参数设置方法,为数值波浪水槽提供了一种性能更佳的建立方式,同时为下一步浮标水动力特性及耐波性的计算研究奠定基础。(2)随后分别对静水和波浪作用下的浮标运动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浮标固有频率的获得方式以及提高浮标固有频率进而提高浮标运动稳定性的方法,为此进行了运动仿真模拟验证了结论的准确性;随后结合现有的小型浮标外形结构,对常见的球形、圆柱形和圆盘形浮标进行设计并在数值水槽中进行多组纵摇及垂荡的自由衰减运动仿真,从而得到浮标垂荡和纵摇的固有频率,对比各组浮标参数及其固有频率的变化,确定各参数对不同外形的浮标固有频率影响情况,为以上三种外形的浮标设计和随后的浮标选型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3)结合现有的小型表层漂流浮标外形和相关参数及前文的研究结果,最终确定了葫芦形主体的漂流浮标设计方案,进一步与传统形状的浮标进行外形参数及流体结果的对比,确定葫芦外形的优势;随后结合浮标的工作环境对葫芦形浮标进行了不同海况下的波浪运动响应,重点研究了海况等级、重浮心距离、转动惯量等参数对葫芦形浮标波浪运动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证明了以葫芦形作为小型漂流浮标主体的可行性,所得数据结果为葫芦形表层漂流浮标的设计提供参考。

侯晓琨[9](2020)在《新型拖曳与自航两用水下潜器研发》文中提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具有许多宝贵且丰富的海洋资源,水下潜器作为一种探索海洋和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使用。本文的目的是研发一种水下潜器,使其以较简单的控制实现拖曳和自航两用时的多自由度运动,用较小的总体积和总重量装载更多的海洋探测设备,用较少的能耗探测更大的区域,同时适应不同海洋探测任务,并具有较好的稳性。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通过收集大量的水下潜器技术资料,分析了现有的水下潜器设计基础以及本文对水下潜器的设计要求,提出了八种水下潜器的初步设计方案。并列出这八种设计方案的优缺点,通过多方面对比和依托的项目要求来优选出最终的方案。2.对所选方案的浮筒、舱体、斜撑和水翼等结构的外形进行优选,使其满足装载容量和控制力的要求下,具有良好的水动力性能和结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3.进行结构强度的计算,利用仿真模拟计算在起吊过程中和一定水深下的结构应力,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结构厚度的调整和内部结构的设计。4.数值计算最终确定的结构外形阻力和多自由度运动时的力矩,根据计算结果设备选型,同时进行设备的布置和安装,完成布置后进行重心、浮心和稳性的计算。5.计算自航时各个螺旋桨不同转速下,水下潜器的自航点,并进行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出自航点随螺旋桨转速的变化曲线。并分析自航时的多自由度操纵方式。6.进行了样机整体外形壳体的建造、仪器设备的调试和安装等工作。然后在水箱内进行样机的水密性检测、浮态调整、样机的自扶正稳性检测最后进行了内河自航和拖曳试验。

闫博[10](2020)在《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船舶在空载航行时为了保证船体有足够的浸没深度,同时调整船体浮态,需要加入压载水。船舶在起点海域装入压载水,在终点海域进行排放,水中携带的生物极易破坏当地海域的生态平衡,形成生物入侵。世界范围内对无压载水船舶做出了很多探索,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还没有无压载水船舶问世。本文提出了一种分步式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各个载况下的浮态和稳性,实现完全的无压载水设计。本文以一条50000DWT油船作为母型船改造为同载重量的无压载水船舶为例,介绍了本文分步设计法的原理,分步进行型线设计,给出了具体的设计过程,系统地阐述了这一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案的总体思路,叙述了采取本文的方法对母型船进行型线变换的原理,以及本文采取的方法与前人方法的不同之处。然后,以一条50000DWT油船作为母型船,详细介绍了50000DWT无压载水船舶的设计过程,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步骤,并对新设计船进行了分舱布置设计。最后,对设计出的无压载水船舶做出全面的性能校核,保证其舱容、浮态、稳性、航行阻力等方面都能达到要求。本文使用freeship软件对设计船进行船体建模,利用软件对设计船舱容、浮态、稳性、航行阻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性能校核。校核后的结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水的重心高度的改变如何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的重心高度的改变如何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时速250公里以上货运动车组振动特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1.3 瞬态横风载荷对车辆的振动影响研究进展
    1.4 货运列车重心偏移对安全性的影响研究及方法
        1.4.1 重心偏移对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4.2 实验设计方法
    1.5 论文章节安排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技术路线
        1.5.2 论文章节安排
2 货运动车组车-集装器耦合作用模型
    2.1 车-集装器耦合刚性模型
        2.1.1 集装器受力分析及运动微分方程
        2.1.2 车体受力分析及运动微分方程
        2.1.3 构架受力分析及运动微分方程
        2.1.4 轮对受力分析及运动微分方程
    2.2 轮轨接触模型
        2.2.1 轮轨接触关系
        2.2.2 轮轨力求解
        2.2.3 轮轨匹配关系
    2.3 悬挂部件动力学模型
    2.4 车辆系统参数及刚体振动模态
    2.5 高速货运动车组车辆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
        2.5.1 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
        2.5.2 车辆动力学模型部件弹性化处理
        2.5.3 车体弹性模态
    2.6 动力学计算线路参数
        2.6.1 曲线线路参数
        2.6.2 线路不平顺激扰
    2.7 货运动车组动力学模型验证
        2.7.1 车体加速度
        2.7.2 轮轨作用力
    2.8 本章小结
3 货运动车组车体-集装器耦合振动特性研究
    3.1 振动问题研究方法
    3.2 随机振动功率谱及传递函数
        3.2.1 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
        3.2.2 车辆系统振动传递函数
    3.3 地板连接扣件参数对车体-集装器系统刚性模型的振动影响
        3.3.1 扣件力学参数对车体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3.3.2 扣件阻尼参数对车体-集装器系统垂向振动的影响
        3.3.3 扣件阻尼参数对车体-集装器系统横向振动的影响
    3.4 地板连接扣件参数对柔性车体-集装器系统模型的振动影响
        3.4.1 直线工况垂向振动
        3.4.2 直线工况横向振动
        3.4.3 曲线工况垂向振动
        3.4.4 曲线工况横向振动
    3.5 货运动车组频率响应函数(FRF)
        3.5.1 垂向加速度频响函数
        3.5.2 横向加速度频响函数
        3.5.3 线路工况对车体-集装器间频响函数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货运动车组瞬态横风致耦合振动效应研究
    4.1 风载荷模型
        4.1.1 风速模型
        4.1.2 高速列车气动力计算
    4.2 瞬态横风载荷的加载与模型的选择
        4.2.1 风载荷加载方式对货运动车组车体振动的影响
        4.2.2 刚性/柔性车体对横风载荷作用下车体振动的影响
    4.3 瞬态横风载荷对货运动车组系统振动的影响
        4.3.1 时域特征
        4.3.2 频域特征
    4.4 安全性指标
    4.5 本章小结
5 货运动车组多因素组合工况的运行安全性研究
    5.1 多因素组合工况研究的必要性
    5.2 正交实验基本原理
    5.3 正交实验的因素分析及实验水平的确定
        5.3.1 线路条件与运行速度组合因素的分析及水平确定
        5.3.2 货运动车组集装器的装载工况确定
    5.4 货运动车组不利工况正交实验
        5.4.1 线路不利工况方案设计
        5.4.2 不利运行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5.5 货运动车组不利工况的确定
    5.6 基于集装器装载因素的正交实验
        5.6.1 正交实验结果方案及结果分析
        5.6.2 基于轮重减载率和倾覆系数的二次验算
    5.7 不利工况运行安全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投饵船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虾塘投饵船研究现状
    1.3 船舶完整稳性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投饵船主要参数及其初稳性
    2.1 投饵船结构及其主要参数
    2.2 初稳性计算
        2.2.1 初稳性概念
        2.2.2 投饵船重心计算
        2.2.3 投饵船浮心计算
        2.2.4 各工况下稳性高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LUENT的投饵船浮态及其静稳性分析计算
    3.1 投饵船浮态及静稳性数值计算基本理论
        3.1.1 流体静力学理论
        3.1.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3.1.3 湍流模型
        3.1.4 VOF自由液面
        3.1.5 投饵船运动方程
    3.2 投饵船浮态及静稳性数值计算
        3.2.1 计算工况描述
        3.2.2 数值计算步骤
        3.2.3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3.2.4 网格划分
        3.2.5 数值计算可行性分析
    3.3 投饵船浮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投饵船静稳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风横摇联合作用下投饵船动稳性分析计算
    4.1 动稳性基本概念
    4.2 基于动稳性的最大倾斜力矩理论计算
        4.2.1 基本理论
        4.2.2 投饵船空载时最大倾斜力矩的计算
        4.2.3 投饵船满载时最大倾斜力矩的计算
    4.3 基于FLUENT的风倾力矩数值计算
        4.3.1 模型建立
        4.3.2 计算域与边界条件
        4.3.3 网格划分
        4.3.4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
        4.3.5 数值计算结果
        4.3.6 数值计算结果可靠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饵船稳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船舶稳性改善措施
    5.2 双体船船距
    5.3 双体船干舷高度
    5.4 投饲机迎风面曲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研究成果

(3)首推进器作用下地效翼船气动及起飞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
2 地效翼气动性能数值模拟与纵向稳性计算
    2.1 地效翼气动性能与纵向稳性简述
    2.2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与分析
        2.2.1 模型设置
        2.2.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2.2.3 数值模拟现象分析
    2.3 纵向稳性计算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首推进器作用下地效翼气动性能计算与分析
    3.1 虚拟盘与输入螺旋桨性能验证
    3.2 首推进器设计参数确定
        3.2.1 首推进器相关参数介绍
        3.2.2 巡航状态首推进器最佳设计参数确定
        3.2.3 不同飞高最佳首推进器倾角确定
    3.3 首推进器作用下机翼气动性能分析对比
        3.3.1 地效区外俯仰角变化分析
        3.3.2 地效区内俯仰角与相对飞高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效翼船起飞性能快速估算方法及其应用
    4.1 滑行艇阻力性能能估算方法
        4.1.1 姆雷法传统计算方法
        4.1.2 姆雷法程序实现
    4.2 地效翼船起飞性能估算方法
        4.2.1 基本假定
        4.2.2 转化方法
        4.2.3 计算步骤
    4.3 无首推进器地效船起飞性能估算
        4.3.1 地效翼气动性能涡面源法获取
        4.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带首推进器地效翼船起飞性能估算
        4.4.1 气动性能插值方法
        4.4.2 计算结果与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极地船舶积冰计算及瘫船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极地船舶积冰计算研究现状
        1.2.1 1980 年之前
        1.2.2 1980 年-2000年
        1.2.3 2000 年以后
    1.3 极地船舶稳性安全研究现状
    1.4 积冰相关的国际规则、规范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船舶积冰计算理论
    2.1 船舶积冰概述
        2.1.1 船舶积冰成因及来源
        2.1.2 船舶积冰量和分布主要影响因素
    2.2 碰撞产生飞沫量和运动轨迹
        2.2.1 碰撞产生的飞沫生成模型基本假设
        2.2.2 碰撞产生的飞沫量计算方法
        2.2.3 碰撞产生的飞沫液滴运动轨迹
    2.3 风生飞沫的飞沫量和运动轨迹
        2.3.1 风生飞沫生成模型基本假设
        2.3.2 风生飞沫量和运动轨迹计算方法
        2.3.3 摩擦速率计算方法
    2.4 积冰热力学过程
        2.4.1 水平平板积冰热力学过程
        2.4.2 考虑盐水膜流动的垂直平板积冰热力学过程
3 船舶积冰计算程序设计及结果验证
    3.1 船舶积冰计算程序概述
        3.1.1 船舶甲板和上层建筑模拟
        3.1.2 坐标系建立
        3.1.3 飞沫量计算、飞行轨迹模拟和飞沫位置确定
        3.1.4 飞沫结冰热力学过程模拟
    3.2 船舶积冰计算程序结果验证
        3.2.1 平板结冰实验结果验证分析
        3.2.2 船舶积冰计算结果验证分析
4 积冰船舶浮态和GZ曲线计算
    4.1 积冰船舶浮态和GZ曲线计算原理
        4.1.1 船舶浮态定义及分类
        4.1.2 积冰船舶重心位置计算
        4.1.3 船舶浮态平衡方程组
        4.1.4 积冰船舶复原力计算
    4.2 积冰船舶重心和浮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4.2.1 积冰船舶浮态计算程序结果验证
        4.2.2 积冰船舶重心位置和浮态计算结果
    4.3 积冰船舶GZ曲线计算结果及分析
5 积冰船舶瘫船稳性校核
    5.1 瘫船稳性薄弱性衡准概述
        5.1.1 瘫船稳性第一层薄弱性衡准
        5.1.2 瘫船稳性第二层薄弱性衡准
    5.2 针对特殊GZ曲线船舶瘫船稳性第二层薄弱性衡准计算方法修改
    5.3 积冰船舶瘫船稳性第一层校核结果及分析
    5.4 积冰船舶瘫船稳性第二层衡准结果及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全天候主动摇摆试验船构型设计与驱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船型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推力矢量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船舶运动实现方案研究与船型设计
    2.1 引言
    2.2 六自由度船舶运动实现方案分析
    2.3 全天候主动摇摆试验船船型设计
    2.4 试验船横摇运动分析
        2.4.1 静态过程分析
        2.4.2 动态过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船稳定性校核
    3.1 引言
    3.2 试验船结构初稳性校核
        3.2.1 初稳性原理
        3.2.2 不同船型试验船初稳性校核
    3.3 波浪条件下试验船稳定性校核
        3.3.1 波浪成因与Fluent造波仿真
        3.3.2 波浪条件下稳定性校核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构型试验船的驱动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平底型试验船力矩分析
    4.3 V型试验船力矩分析
    4.4 U型试验船力矩分析
    4.5 驱动力力矩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驱动系统的实现
    5.1 引言
    5.2 试验船多自由度运动
    5.3 驱动装置的选择
        5.3.1 喷水推进器的工作原理
        5.3.2 螺旋桨推进器的工作原理
        5.3.3 驱动装置的选择分析
    5.4 驱动装置的安装要求
    5.5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5.5.1 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5.5.2 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致谢

(6)行走力体系扰动条件下人体滑摔机制演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人体行走过程中的步态特征
        1.2.2 人体行走过程中脚/地接触力
        1.2.3 人体行走过程摩擦学特点
        1.2.4 滑摔影响因素
    1.3 非稳态行走路面的运动特征
    1.4 研究中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方案及试验内容
    2.1 试验设备
    2.2 数据采集
    2.3 试验人员
    2.4 试验内容及方法
        2.4.1 水平静止路面行走
        2.4.2 摩擦力方向改变对滑摔机制的影响
        2.4.3 水平外力对滑摔机制的影响
        2.4.4 垂直外力对人体滑摔机制的影响
    2.5 试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第3章 水平静止地面行走时人体受力及滑摔机制
    3.1 水平静止地面行走时人体重心运动轨迹
    3.2 水平静止地面行走时人体重心惯性力
        3.2.1 重心惯性力的组成
        3.2.2 重心水平方向惯性力的变化特征
        3.2.3 重心垂直方向惯性力的变化特征
    3.3 人体行走时的滑摔机制
        3.3.1 行走单支撑期人体受力及滑摔机制
        3.3.2 行走双支撑期人体受力及滑摔机制
    3.4 水平静止地面行走时脚/地接触力及步态分布
    3.5 水平静止地面行走时脚/地摩擦系数及其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摩擦力方向变化对人体滑摔机制的影响
    4.1 摩擦力方向变化时人体的滑摔机制
        4.1.1 人体上坡行走时的滑摔
        4.1.2 人体下坡行走时的滑摔
    4.2 摩擦力方向改变对接触力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4.2.1 摩擦力方向改变对脚底接触力分布的影响
        4.2.2 摩擦力方向变化对脚底接触力大小的影响
    4.3 摩擦力方向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4.3.1 脚底所需摩擦系数
        4.3.2 主动摩擦系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平方向外力对人体滑摔机制的影响
    5.1 水平外力对人体重心惯性力的影响
    5.2 水平外力作用下人体的受力及滑摔机制
        5.2.1 单支撑期人体滑摔机制
        5.2.2 双支撑期人体滑摔机制
    5.3 水平外力对脚/地接触力及步态分布的影响
        5.3.1 水平外力对脚底侧向及垂向接触力的影响
        5.3.2 水平外力对前后向接触力数值的影响
        5.3.3 水平外力对脚底主动摩擦力的影响
        5.3.4 水平外力对步态阶段的影响
    5.4 水平外力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5.4.1 脚底所需摩擦系数
        5.4.2 主动摩擦系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垂直方向外力对人体滑摔机制的影响
    6.1 垂向外力对重心垂向惯性力的影响
    6.2 垂直外力作用下人体受力及滑摔机制
        6.2.1 单支撑阶段人体受力的及滑摔机制
        6.2.2 垂直外力作用下双支撑阶段人体受力及滑摔机制
    6.3 垂直外力对脚/地接触力及步态分布的影响
        6.3.1 垂直外力对脚底侧向接触力及前后向接触力的影响
        6.3.2 垂直外力对脚底垂向接触力的影响
        6.3.3 垂直外力对步态阶段的影响
    6.4 垂直外力对脚底摩擦系数的影响
        6.4.1 脚底所需摩擦系数
        6.4.2 主动摩擦系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步进滑摔模糊判断与预测
    7.1 步进滑摔影响因素熵权法建模分析
        7.1.1 熵权法介绍
        7.1.2 步进滑摔影响因素的熵权模型
    7.2 影响滑摔因素熵因子和生活经验的综合判断方法
    7.3 步进滑摔模糊判断计算与分析
    7.4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步进滑摔预测建模及分析
        7.4.1 多因素响应曲面模型
        7.4.2 多因素综合状态下对步进滑摔影响分析
        7.4.3 步进滑摔预测模型及其分析
    7.5 地面加速度变化对步进滑摔的影响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7)波浪自适应救助船稳性与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中国海上救助力量现状
        1.1.2 波浪自适应救助船介绍
        1.1.3 波浪自适应救助船稳性及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1.2 波浪自适应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船舶稳性研究现状
    1.4 多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波浪自适应救助船完整稳性分析
    2.1 船舶模型及其参数
    2.2 船舶稳性的定义及分类
    2.3 静水中船舶初稳性的计算分析
        2.3.1 船舶初稳性的理论分析
        2.3.2 船舶初稳性计算结果
        2.3.3 不同浮筒直径下初稳性计算
    2.4 静水中船舶大倾角稳性的计算分析
        2.4.1 船舶大倾角稳性的理论分析
        2.4.2 船舶大倾角稳性计算结果
        2.4.3 船舶重心位置对大倾角稳性的影响
        2.4.4 船舶浮筒直径对大倾角稳性的影响
        2.4.5 船舶上部平台对大倾角稳性的影响
        2.4.6 船舶浮筒间距对大倾角稳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波浪自适应救助船多体动力学分析
    3.1 波浪自适应救助船运动分析
        3.1.1 横摇简谐波的理论推导
        3.1.2 纵摇简谐波的理论推导
        3.1.3 升沉简谐波的理论推导
    3.2 波浪自适应救助船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
        3.2.1 刚体模型的建立
        3.2.2 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3.2.3 施加运动、约束与载荷
    3.3 仿真模型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3.1 基于波浪自适应救助船的实验测试
        3.3.2 实验海况下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船舶减振机构的参数优化设计
    4.1 减振机构参数对船舶加速度的影响
        4.1.1 减振机构刚度的影响
        4.1.2 减振机构阻尼的影响
    4.2 优化目标函数与设计变量
    4.3 仿真优化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基于耐波性的小型表层漂流浮标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海洋浮标的分类
        1.2.1 抛锚式浮标
        1.2.2 漂流浮标
    1.3 表层漂流浮标研究现状
        1.3.1 表层漂流浮标简介
        1.3.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1.4 浮标波浪运动响应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 数学模型及方法
    2.1 引言
    2.2 数值求解方法
        2.2.1 波浪运动控制方程
        2.2.2 空间离散与时间推进
        2.2.3 自由表面追踪VOF方法
        2.2.4 RANS湍流模型
        2.2.5 网格划分方法
    2.3 动力学仿真方法
        2.3.1 6自由度(DOF)模型
        2.3.2 重叠网格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数值波浪水槽波浪传递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造波和消波方式
        3.2.1 造波方式的选择
        3.2.2 消波方式的选择
    3.3 数值波浪水槽的对比研究
        3.3.1 数值波浪水槽的建立
        3.3.2 水槽设置参数收敛性验证
        3.3.3 数值水槽波浪传递性能对比
    3.4 数值波浪水槽仿真准确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小型浮标波浪作用下水动力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浮标波浪作用下水动力特性分析
        4.2.1 静水中浮标的自由衰减运动分析
        4.2.2 波浪作用下浮标的运动响应分析
        4.2.3 耐波性理论验证
    4.3 小型浮标的固有频率研究
        4.3.1 小型浮标的选型
        4.3.2 球形浮标自由衰减运动分析
        4.3.3 圆柱形浮标自由衰减运动分析
        4.3.4 圆盘形浮标自由衰减运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漂流浮标的设计及波浪运动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漂流浮标设计思路
        5.2.1 使用环境背景介绍
        5.2.2 设计要求
        5.2.3 标体的初步选型
    5.3 浮标主体外形尺寸设计
        5.3.1 葫芦形主体的确定
        5.3.2 浮标初稳性计算
        5.3.3 浮标主体形状对比分析
    5.4 浮标的波浪运动响应研究
        5.4.1 仿真模型
        5.4.2 浮标的垂荡运动分析
        5.4.3 浮标的纵摇运动分析
        5.4.4 浮标的瞬时自由表面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新型拖曳与自航两用水下潜器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水下潜器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2.1 国外水下潜器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下潜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下潜器初步方案设计
    2.1 概述
        2.1.1 操纵性
        2.1.2 稳性
        2.1.3 装载性能
        2.1.4 水动力性能
        2.1.5 工艺性
    2.2 方案一:喷水控制多自由运动水下潜器
        2.2.1 方案论述
        2.2.2 操纵性
        2.2.3 稳性
        2.2.4 装载性能
        2.2.5 水动力性能
        2.2.6 工艺性
    2.3 方案二:舵控制多自由运动水下潜器
        2.3.1 方案论述
        2.3.2 操纵性
        2.3.3 稳性
        2.3.4 装载性能
        2.3.5 水动力性能
        2.3.6 工艺性
    2.4 方案三:鱼雷型多自由度运动水下潜器
        2.4.1 方案论述
        2.4.2 操纵性
        2.4.3 稳性
        2.4.4 装载性能
        2.4.5 水动力性能
        2.4.6 工艺性
    2.5 方案四:鳐鱼型喷水控制多自由度运动水下潜器
        2.5.1 方案论述
        2.5.2 操纵性
        2.5.3 稳性
        2.5.4 装载性能
        2.5.5 水动力性能
        2.5.6 工艺性
    2.6 方案五:单直翼型多自由度运动水下潜器
        2.6.1 方案论述
        2.6.2 操纵性
        2.6.3 稳性
        2.6.4 装载性能
        2.6.5 水动力性能
        2.6.6 工艺性
    2.7 方案六:双侧翼式多自由度运动水下潜器
        2.7.1 方案论述
        2.7.2 操纵性
        2.7.3 稳性
        2.7.4 装载性能
        2.7.5 水动力性能
        2.7.6 工艺性
    2.8 方案七:旋转圆柱控制多自由度运动水下潜器
        2.8.1 方案论述
        2.8.2 操纵性
        2.8.3 稳性
        2.8.4 装载性能
        2.8.5 水动力性能
        2.8.6 工艺性
    2.9 方案八:吊舱式多自由度运动水下潜器
        2.9.1 方案论述
        2.9.2 操纵性
        2.9.3 稳性
        2.9.4 装载性能
        2.9.5 水动力性能
        2.9.6 工艺性
第三章 水下潜器方案优选
    3.1 八个初步方案的性能比较
        3.1.1 操纵性
        3.1.2 稳性
        3.1.3 装载性能
        3.1.4 水动力性能
        3.1.5 工艺性
    3.2 方案性能汇总与优选
        3.2.1 方案各性能比较
        3.2.2 各方案适用情况分析
        3.2.3 最终方案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下潜器外形优选
    4.1 浮筒
        4.1.1 计算模型
        4.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3 小结
    4.2 斜撑
        4.2.1 平板
        4.2.2 NACA翼型
        4.2.3 小结
    4.3 水平翼
        4.3.1 NACA非对称翼型
        4.3.2 小结
    4.4 垂直翼
    4.5 尾翼
    4.6 吊舱
        4.6.1 Myring线型
        4.6.2 组合式外形方案
        4.6.3 小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潜器详细方案设计
    5.1 外形尺寸确定
    5.2 结构设计
        5.2.1 吊装过程
        5.2.2 水下压力
    5.3 设备选型与参数
    5.4 设备布置与安装
        5.4.1 电子传感器的安装
        5.4.2 螺旋桨推进器的安装
    5.5 稳性计算
        5.5.1 重心计算
        5.5.2 浮心计算
        5.5.3 稳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航计算
    6.1 直线航行
        6.1.1 拖缆与脐带缆
        6.1.2 主体与导管螺旋桨的相互干扰
        6.1.3 阻力拆分
        6.1.4 导管桨转速与自航点
    6.2 多自由度运动
        6.2.1 拖曳与自航的操纵区别
        6.2.2 升沉运动
        6.2.3 转艏运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造安装、调试检测与内河试验
    7.1 样机建造过程
    7.2 仪器设备的调试和安装
        7.2.1 电子陀螺仪
        7.2.2 传感器
        7.2.3 导管螺旋桨
    7.3 仪器设备的安装
    7.4 水密检测和浮态配平
    7.5 自扶正检测
    7.6 内河航行试验
        7.6.1 自主航行
        7.6.2 拖曳航行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压载水问题综述
    1.2 压载水相关的公约与法规
    1.3 压载水处理方法
    1.4 无压载水船舶设计理念介绍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对无压载水船舶的研究
        1.5.2 国内对无压载水船舶的研究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思路
    2.1 设计目标与母型船资料
    2.2 总体设计思路
        2.2.1 传统V型变换方法简介
        2.2.2 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思路
    2.3 本研究中用到的软件和工具简介
3 基于分步设计法的50000DWT无压载水油船设计
    3.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3.2 空载到港型线设计
        3.2.1 重量与重心估算
        3.2.2 空载到港艏艉吃水的确定
        3.2.3 绘制空载到港水线下的横剖面面积曲线
        3.2.4 绘制各分站处的横剖面形状
        3.2.5 使用freeship软件模拟空载到港船体
    3.3 满载出港型线设计
        3.3.1 满载出港重量重心与艏艉吃水的确定
        3.3.2 满载出港横剖面面积曲线的绘制
        3.3.3 满载出港横剖面形状的确定
    3.4 完成全船的设计
        3.4.1 设计水线上方船体型线与型深的确定
        3.4.2 使用freeship软件模拟船体示意图
        3.4.3 艏艉形状的设计
        3.4.4 船体型线光顺
    3.5 设计船舱室划分
        3.5.1 货舱的建筑特征
        3.5.2 机舱布置
        3.5.3 水密舱室的划分
    3.6 本章小结
4 设计船性能校核
    4.1 舱容与干舷校核
    4.2 设计船相关计算
        4.2.1 设计船空船重量估算
        4.2.2 设计船空船重心估算
    4.3 空载到港性能校核
        4.3.1 空载到港浮态校核
        4.3.2 空载到港稳性校核
    4.4 满载出港性能校核
        4.4.1 满载出港重量重心估算
        4.4.2 满载出港浮态校核
        4.4.3 满载出港稳性校核
    4.5 阻力校核
    4.6 本章小结
5 论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1.1 设计步骤总结
        5.1.2 论文成果总结
        5.1.3 本文设计方法的优势
    5.2 论文不足与展望
        5.2.1 论文的不足与未完成的工作
        5.2.2 无压载水船舶发展前景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水的重心高度的改变如何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时速250公里以上货运动车组振动特性及安全性研究[D]. 薛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投饵船稳性研究[D]. 王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3]首推进器作用下地效翼船气动及起飞性能研究[D]. 郭思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极地船舶积冰计算及瘫船稳性研究[D]. 王志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全天候主动摇摆试验船构型设计与驱动研究[D]. 曹紫莺.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6]行走力体系扰动条件下人体滑摔机制演变规律[D]. 陈慧敏.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7]波浪自适应救助船稳性与动力学分析[D]. 赵丁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基于耐波性的小型表层漂流浮标的研究与设计[D]. 王有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新型拖曳与自航两用水下潜器研发[D]. 侯晓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分步设计法的无压载水船舶设计方法研究[D]. 闫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如何计算水的重心高度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