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效唑缩节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效唑,缩节胺,食用甘薯,产量
多效唑缩节胺论文文献综述
王汝娟,窦百君,张铭浩,张晓冬[1](2018)在《多效唑和缩节胺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553为供试材料,研究多效唑和缩节胺喷秧处理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和缩节胺可以增加甘薯单株结薯数、提高产量;可显着提高块根中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C含量,且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幅高于淀粉,明显改善甘薯食用品质。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从保证产量和优化品质角度考虑,以100 mg/kg多效唑喷秧处理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王贺玲,刘广娜,杨江春[2](2018)在《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玉竹产量和多糖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竹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浓度为100mg/L、200mg/L、300mg/L、400mg/L、500mg/L的多效唑和浓度为25mg/L、50mg/L、100mg/L、200mg/L、400mg/L的缩节胺对玉竹进行处理,研究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竹产量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mg/L多效唑处理下,玉竹产量增长率为6.05%;200mg/L缩节胺处理下玉竹多糖含量最高,比对照提高4.01%。(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8年16期)
Muhammad,Kamran[3](2018)在《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玉米根系生长、光合特性、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是提高其籽粒产量的最有效农艺方法之一。然而,增加种植密度会引起作物植株高度的增加和茎秆直径减小,从而增加了植株的倒伏风险,这对作物产量有着不利的影响。倒伏是制约玉米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它不仅降低了玉米产量,而且降低了籽粒的质量。在半干旱地区,除倒伏因素外,水分供应不足也是导致玉米产量低下的另一个原因。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是一种有效的作物生长调控措施,它可以调节作物冠层结构、优化种植密度、提高作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改善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和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因此,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拟阐明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和“缩节胺”处理种子对株高、茎秆机械强度、木质素含量及高密度下玉米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多效唑浸种和拌种两种方法对半干旱地区玉米根系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叶绿素含量、光合能力,叶绿素荧光反应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与玉米籽粒产量的相互关系。最终通过生长调节剂处理降低高密度种植玉米的倒伏率,同时提高作物对水分亏缺的耐受性,达到增加玉米产量的目标。研究设置多效唑0、200、300、400 mg L~(-1)四个浸种浓度,和0、1.5、2.5、3.5 g kg~(-1)四个拌种量。而对缩节胺仅设0、2.0、2.5、3.0 g kg~(-1)四个拌种量。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半干旱地区,短缺和不稳定的降雨常常限制了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改善土壤中根系的分布及其生理特性来改善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从而减轻这些负面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处理种子后,玉米根长密度(Root-length density,RLD),根系表面积密度(Root-surface area density,RSD)和根重密度(Root-weight density,RWD)在0-100cm土层有显着的提高,其中浸种主要影响了0-70 cm土层的根系,拌种主要影响了0-60 cm土层的根系。另外,经过多效唑处理种子后玉米的根系活力、根系伤流液、根系干重、根茎粗和根冠比也显着提高,而且分别以300 mg L~(-1)(浸种)和3.5 g kg~(-1)(拌种)浓度效果明显。多效唑处理种子后明显改善了玉米穗部性状,与对照(不处理)比较,多效唑浸种和拌种处理玉米在82500株·hm~(-2)种植密度下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61.3%和45.2%。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利用多效唑可以有效地提高和改善玉米根系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增强根系吸收能力。2)密植栽培是提高作物籽粒产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种植密度提高会引起作物株高增加和茎秆直径降低,因此增加了玉米植株的倒伏风险。研究表明:多效唑处理种子降低了玉米植株的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和倒伏率。与对照相比,多效唑处理种子通过提高茎壁穿刺强度,抗折强度,茎秆直径,茎壁厚度和干物质密度,显着提高了茎秆的机械强度。随多效唑处理浓度提高,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的木质素含量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4CL)的活性显着提高,在300 mg L~(-1)(浸种)和3.5 g kg~(-1)(拌种)处理获得最高值,使玉米获得较高的抗倒伏能力。木质素含量与茎壁穿刺强度、抗折强度,和PAL、4CL、POD、CAD的活性呈显着正相关,与倒伏率呈显着负相关。以上表明经300 mg L~(-1)(浸种)和3.5 g kg~(-1)(拌种)浓度多效唑处理有效控制了玉米株高生长,并通过促进木质素积累增强了茎秆节间的机械强度。基于多效唑对植株抗倒伏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以采用此调节剂来优化种植密度,实现玉米增产的目标。3)通过调节光合能力和抗氧化系统,可以提高夏玉米的光合产物和产量。基于延缓性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保护能力,本文研究了半干旱条件下玉米光合效率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对多效唑处理的调控响应,来阐明多效唑对夏玉米光合作用与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处理后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光合作用能力和与光系统II的光能捕获能力,并增强了抗氧化物的活性,提高玉米灌浆期的抗衰老性能,获得较高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多效唑拌种和浸种后在82500株·hm~(-2)高密度种植下可分别提高玉米籽粒产量39%和61%。多效唑处理种子后,玉米在拔节至成熟期间(9叶期,12叶期,吐丝期,乳熟期和蜡熟期),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以及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显着降低,以300 mg L~(-1)(浸种)和3.5 g kg~(-1)(拌种)浓度效果最显着。4)倒伏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利因素,它限制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密植情况下表现尤为明显。基于大田棉花生产化控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明确缩节胺对玉米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通过增强玉米基部茎壁穿刺强度和茎秆抗折力,增加干物质密度、茎秆直径和木质素的积累,从而增强了茎秆的机械强度,获得了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分析同时表明茎秆抗折力和茎壁穿刺强度与植株倒伏率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此外,缩节胺处理后玉米植株高度较对照明显降低,并且随处理浓度增加,玉米倒伏率、株高、节间长和重心高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研究同时表明,缩节胺处理增强了茎秆木质素含量及其相关酶的活性,最终获得了较高的玉米籽粒产量,其中以2.0 g kg~(-1)浓度的处理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柳延涛,徐安阳,段维,王鹏,刘胜利[4](2018)在《缩节胺、多效唑和矮壮素对向日葵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用化控技术塑造合理株型,通过不同浓度缩节胺、多效唑和矮壮素对食用向日葵生理特性分析,研究植物调节剂对向日葵生理特性影响以及合理的施用量。以新食葵7号为材料,将喷施缩节胺、多效唑和矮壮素设置5个不同处理浓度,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向日葵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膜脂过氧化以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的各生理指标影响不同,缩节胺200mg/L、多效唑100mg/L和矮壮素12g/L提高向日葵叶片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游离氨基酸的积累量,降低丙二醛的产生,增强SOD、POD、CAT保护酶活性,提高植株的生理代谢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杨江春,刘广娜,王贺玲[5](2018)在《缩节胺和多效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缩节胺和多效唑在浸种壮苗、根茎叶、花及果实、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使用技术上应该注意的主要事项,并对缩节胺和多效唑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颖杰[6](2017)在《矮壮素、多效唑、缩节胺都是控旺药有啥不一样?》一文中研究指出矮壮素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它的生理功能是:控制植株的营养生长(根、茎、叶的生长),促进植株的生殖生长(花、果实的生长)。主要作用是使植株的间节缩短、矮壮并抗倒伏,促进叶片颜色加深、光合作用加强,提高植株的坐果率、抗旱性和抗盐碱的能力。以小麦为例,施用矮壮素(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报》期刊2017-04-17)
姜延付[7](2016)在《缩节胺、多效唑对‘新新2号’核桃化控效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农业生产上常用的多效唑(PP333)与缩节胺(DPC)作为试验药剂,设置不同浓度的多效唑(D1-500mg/L、D2-1000mg/L、D3-2000mg/L、D4-3000mg/L)和缩节胺(S1-200mg/L、S2-300mg/L、S3-400mg/L、S4-500mg/L),对核桃树体进行页面喷雾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0mg/L)。试验于2014年在新疆省阿拉尔市11团7年生核桃园进行,观测了PP333和DPC对核桃整体发育的化控效果,以期为在农业生产中PP333和DPC的应用提供参考。本试验对核桃的营养枝、结果枝、叶片解剖结构、光合指标、荧光参数、叶绿素SPAD值、果实品质等指标进了测定。分析各个处理间的差异性,其试验结果如下:(1)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营养枝生长的影响。与对照(CK)相比较,核桃树体喷施多效唑可以明显抑制核桃营养枝的长度及横向生长;喷施缩节胺可以明显抑制核桃营养枝的伸长生长,对横向生长抑制效果不明显,在处理后的1-2周内,生长明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且抑制的效果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后期核桃树体的增长幅度很小,说明后期核桃树体生长出现抑制现象不是生长抑制剂所起的作用,而是核桃本身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2)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结果枝生长的影响。喷施缩节胺、多效唑均能有效抑制核桃结果枝的伸长生长,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与对照相比较,缩节胺4种浓度处理的枝长增长量分别降低了31%、20%、52%、59%,多效唑4种浓度处理的枝长增长量分别降低13.86%、47.1%、50.79%、63.49%;喷施高浓度的多效唑对核桃结果枝纵向生长(伸长生长)的抑制效果优于缩节胺。(3)多效唑和缩节胺的化控效果比较。多效唑对核桃树体的化控效果表现在对核桃营养枝的抑制方面,低浓度时(PP333=500mg/L)时,这种化控效果不明显。缩节胺对核桃树体的化控效果主要表现在对结果枝的抑制作用,但是低浓度的缩节胺化控效果不如高浓度多效唑的化控效果。(4)多效唑和缩节胺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在展叶期、硬核期、充实期、油脂转化期、果实成熟期,核桃营养枝和结果枝叶片SPAD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图,在充实期达到峰值。与CK(0mg/L)相比较,对核桃树体喷施不同浓度的缩节胺和多效唑,可以提高核桃结果枝叶片的SPAD值。(5)多效唑和缩节胺对叶片光合荧光指标的影响。对核桃树体喷施适宜浓度的缩节胺和多效唑,可以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且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充实期,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蒸腾速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最低值在硬核期,最高值在油脂转化期;胞间二氧化碳和蒸腾速率变化幅度较大,可能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气候有关;各处理随生育进程qP(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Fv/Fm(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Y[II](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变化,缩节胺与多效唑处理的qP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NPQ出现先增后降的趋势,Y[II]与FV/Fm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小。(6)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植物叶片结构的影响。CK和多效唑处理下的气孔导度变化相一致,呈“V”形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8月;缩节胺处理下的叶片气孔导度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值出现在7月,方差分析表明,缩节胺处理下的气孔导度与CK无显着差异,多效唑处理下叶片的气孔导度在8月显着高于CK。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变化相一致,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8月份,方差分析表明缩节胺处理下的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厚度与CK无显着性差异;多效唑1000mg/L处理下的栅栏组织在8月份显着高于CK。喷施缩节胺会降低叶片上表皮厚度,多效唑无显着差异;喷施多效唑会提高叶片下表皮厚度,缩节胺无显着性差异。(7)多效唑和缩节胺对核桃品质的影响。由方差分析表明,核桃果实还原糖含量,以喷施多效唑500mg/L、2000mg/L、3000mg/L显着高于缩节胺300mg/L,其中多效唑500mg/L显着高于缩节胺400mg/L;核桃坚果中单宁物质含量,以多效唑1000mg/L显着低于缩节胺200mg/L;核桃果实中总糖含量,以多效唑1000mg/L显着低于缩节胺300mg/L。此外,果实纤维素、没食子酸、蛋白质、出仁率等指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6-05-01)
王静静,苏敏,巩志国,李世雨,尚德军[8](2014)在《多效唑、烯效唑、矮壮素和缩节胺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多效唑、烯效唑、矮壮素及缩节胺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析前处理技术和色谱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归纳了各种前处理方法和测定方法的特点,并对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前处理技术和色谱分析方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学分析计量》期刊2014年05期)
崔志伟,王康才,郑晖[9](2014)在《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现蕾前忍冬枝叶生长及花蕾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忍冬品种‘九丰一号’(Lonicera japonica‘Jiufeng 1’)为实验材料,采用叶面喷施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现蕾前(抽枝生长初期)枝叶生长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花蕾性状和花蕾中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别喷施100、400、700和1 000 mg·L-1多效唑和50、100、150和200 mg·L-1缩节胺后,多数处理组的开花枝条数、着花节数和叶绿素含量较对照CK1(水)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叶面积差异不明显。随处理时间延长,各处理组枝条节间长度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多数处理组枝条节间长度增长缓慢。各处理的花蕾长度、百蕾鲜质量和干质量总体上小于CK1,而花蕾折干率、总黄酮含量和绿原酸含量显着或不显着高于CK1。此外,在喷施多效唑和缩节胺的同时喷施质量体积分数1.0%尿素和质量体积分数0.1%硼砂,忍冬的叶面积、着花节数、花蕾长度、折干率、百蕾鲜质量和干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而绿原酸含量降低,但各指标的差异总体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喷施适量多效唑和缩节胺可调控忍冬枝条生长,并能提高花蕾中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周凤珏,王泽平,许鸿源,梁琼月,韦战飞[10](2013)在《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罗汉果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多效唑(MET)和缩节胺(DPC)对罗汉果光合特性与果实品质的影响。以青皮果品系的罗汉果组培苗为材料,按常规使用浓度MET 50 mg.L-1和DPC 1500 mg.L-1,在植株上棚去顶后,进行叶面喷施,清水作对照。结果表明:MET和DPC均能提高罗汉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增加罗汉果果实干物质,尤其是甜甙和总糖含量,果实品质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多效唑缩节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玉竹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浓度为100mg/L、200mg/L、300mg/L、400mg/L、500mg/L的多效唑和浓度为25mg/L、50mg/L、100mg/L、200mg/L、400mg/L的缩节胺对玉竹进行处理,研究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竹产量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mg/L多效唑处理下,玉竹产量增长率为6.05%;200mg/L缩节胺处理下玉竹多糖含量最高,比对照提高4.0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效唑缩节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汝娟,窦百君,张铭浩,张晓冬.多效唑和缩节胺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8
[2].王贺玲,刘广娜,杨江春.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玉竹产量和多糖含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8
[3].Muhammad,Kamran.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玉米根系生长、光合特性、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柳延涛,徐安阳,段维,王鹏,刘胜利.缩节胺、多效唑和矮壮素对向日葵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
[5].杨江春,刘广娜,王贺玲.缩节胺和多效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
[6].李颖杰.矮壮素、多效唑、缩节胺都是控旺药有啥不一样?[N].山东科技报.2017
[7].姜延付.缩节胺、多效唑对‘新新2号’核桃化控效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塔里木大学.2016
[8].王静静,苏敏,巩志国,李世雨,尚德军.多效唑、烯效唑、矮壮素和缩节胺色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化学分析计量.2014
[9].崔志伟,王康才,郑晖.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现蕾前忍冬枝叶生长及花蕾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
[10].周凤珏,王泽平,许鸿源,梁琼月,韦战飞.多效唑和缩节胺对罗汉果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