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村中心小学266417
摘要:学生王某因家庭的变故,在心理上出现波动,产生心理障碍,变成“小刺头”。老师通过调查了解摸清其发生变化的诱因,针对学生心理上的误区,不抛弃不放弃,而是给予更多的关爱,采取多种教育策略,使他走出心理误区,拥有健康完美的人生。
关键词:关爱心理误区对策
一、案例介绍。学生王某原是一个热情活泼、爱好体育的男孩,在校表现良好,学习刻苦认真。可是春节过后,他象变了一个人,有时沉默寡言、思想抑郁,有时极易动怒,莫名其妙地打骂同学。更不可理解的是时常旷课,在社会上闲逛,有家不归,渐渐地沾惹了不少坏习气,老师同学好言相劝,他却不予理睬,甚至流露出反感情绪,成了个“小刺头”。
二、案例分析。我作为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的反常表现极为关注,多次找他谈话,他要么以泪洗面,似有满腹冤屈;要么怒发冲冠,什么也不说。我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多次放学后跟踪他,主动送他回家,倾心交谈,并走访其父母,终于摸清了底细。
王某的生父去年冬天不幸死于车祸,母亲改嫁后,继父对其不冷不热,稍有不顺即冷言相讽。而对他的独生女儿却宠爱有加。母亲体弱多病,心头又有寄人篱下之感,难以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常常暗自流泪。没有了父亲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王某的心理受到极大伤害,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与其父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以致烦恼的不能自拔。
从心理学上讲,11—13岁是人生观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影响作为教育诸因素中最先接触的因素,对孩子的健康性格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继父的冷漠,母亲的无助,对王某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内心的苦闷孤单又使其形成了自卑厌学等偏常性格。王某对生活失去热情和追求,对周围变得无动于衷,并且往往表现出对抗行为,逆反心理。
三、教育对策。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心里失衡,克服心里障碍,以塑造良好的性格为基点,促进其人格向着健全的方向发展,针对王某的实际情况,我做了以下工作:
1.“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自强才会有积极快乐的人生。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做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门神殿的大门上写着一句箴言“要认识你自己”,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话都很符合心理健康的原则。我抓住时机,及时引导,或作为作业评语或制成卡片送给他,促使王某认识自己的个性,肯定自身价值,做到举止稳定大方,努力学习,重新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同时要求班级同学体谅他,不歧视,不疏远,仍然用“爱的”气氛感染他。而对于王某的反常行为采取“模糊处理法”,重视其每一个进步,树立其自信心。例如:有一次中午放学后,王某主动把磨损的羽毛球拍缠好。我发现后及时表扬了他,并当众说出王某其他优点,顿时王某脸上显出一片红晕。我又趁机和他作了一次长谈,终于点燃了他心灵中希望的火花,开始重新认识自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情绪疏导。王某由热情活泼变得抑郁寡欢,甚至暴躁无常。在工作中忽视情感因素,倾向于说教,效果往往不理想,而用情绪疏导的方法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可了王某的情绪反应后,每次谈话,我都用同情心去倾听,先消解他的情绪反应程度。如当他谈到不能容忍继父的冷漠,流露出委屈、烦躁、气愤的表情时,我说换成我也会很难过的。很明显,听了我的话他似乎有了一种心理释然的感觉,稍微安静了一些。这时我推心置腹地帮他分析其家庭成员的特殊性,得不到继父的关爱,这固然是不公平的,有产生不满情绪的权利,但是自暴自弃的做法是错误的,消极、沉沦、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要学会自尊自强,学会控制自己,宽容别人,自己也会生活的快乐。经过一番交谈,他情绪稳定了许多,临走时握住我的手说:“谢谢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3.培养适应能力,善于自我调节。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会漠视周围的一切。我告诫王某当环境不尽人意时,要主动调节整理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实行换位思考,采取“情感转移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和事,恢复积极的生活方式,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优势,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这样,注意力得以分散转移,每过一个阶段就及时总结,肯定进步,以求得新的心理平衡,苦闷的情绪便会得到释放。
4.讲究方式,争取家长配合,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我多次家访找其父母谈心,说明他们对待儿女的偏向行为,造成王某的心理失衡,性格发生偏常,情绪产生危机,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求其父母理解王某的现实心情,尊重王某的人格和权利,加强与王某的对话,沟通情感,消除隔阂,给予一定的温暖照顾,言语上不伤害其自尊心,为孩子自我矫治不良行为营造良好氛围。经过说服教育其继父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深感羞愧和不安,表示一定尽到父亲的责任和老师密切配合,挽救孩子,给孩子一片自由快乐的天地。
四、教育效果和启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王某完全恢复了自信心,与其父母实现心灵沟通,以自尊自强的心态把握住自我。他逐渐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热情活泼、学习刻苦的王某又出现在老师、同学面前。通过这一事例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架起爱心桥梁,注重情感教育,受教育者一定会走出心理的误区,拥有健康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