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论文-罗张尧,韩力,罗辞勇,金钊,袁春

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论文-罗张尧,韩力,罗辞勇,金钊,袁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memetic算法,学习策略

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论文文献综述

罗张尧,韩力,罗辞勇,金钊,袁春[1](2017)在《遗传-粒子群综合算法及其在定子双绕组风力感应发电机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收敛过程中种群多样性丢失而导致早熟收敛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双重学习能力的遗传-粒子群综合算法(genetic-particle swarm memetic algorithm,GPSMA)。该算法引入遗传操作,具有向成功和失败双重学习的能力,并融入振荡参数策略和阻尼边界条件处理方法。通过4个典型测试函数对GPSMA与其他3种优化算法的数值试验对比,表明GPSMA具有良好的全局收敛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变速范围内控制绕组电流最小为优化目标,运用GPSMA对1台18.5 k W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ual statorwinding induction generator,DWIG)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样机使控制绕组电流幅值下降了62.7%,说明GPSMA可有效应用于DWIG优化问题的求解。(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韩力,卢彬,罗张尧[2](2016)在《不同控制策略下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稳压效果与运行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两状态优化开关表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叁状态优化开关表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IDPCS)。在此基础上,在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WIG)轻载建压、转速变化及负载突变工况下,针对IDPCS与滞环电流控制策略(HCCS)的动态和静态稳压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对DWIG在上述2种控制策略下的空载调节特性、负载调节特性及效率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控制策略,DWIG均能实现建压,在转速变化、负载突变等工况下均能实现恒压输出,且DWIG运行特性的变化规律一致;HCCS的动态与静态稳压控制效果均优于IDPCS,且随转速升高两者的稳压控制效果均逐渐改善;与HCCS相比,采用IDPCS可使DWIG效率更高,尤其在高速情况下。(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6年11期)

卢彬[3](2015)在《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稳压控制策略及稳态运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ual Stator-Wing Induction Generator,DWIG)作为一种新型感应发电机,克服了传统感应发电系统中励磁变换器容量大、谐波污染严重的问题,具有体积小、可靠性高、励磁无功连续可调、易于维护等优点,在独立电源和风力发电系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对DWIG的研究侧重于DWIG带整流桥负载时的稳压控制效果,缺乏对其运行特性及带交流负载时的稳压控制效果与运行特性的研究。本文对DWIG带不同类型负载时的稳压控制效果与运行特性两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DWIG及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其次,从DWIG叁相ABC轴系下的电压方程出发,详细推导了其两相静止轴系下的动态数学模型,并采用MATLAB的S函数编写了DWIG内核,进而构建了仿真模型;第叁,详细分析了DWIG稳压控制机理,阐述了滞环电流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基于叁状态优化开关表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改进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第四,针对DWIG带整流桥负载,分别采用滞环电流控制策略与改进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对其建压及在转速变化、负载突变等情况下的稳压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空载调节特性、速率特性、负载调节特性、效率特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比分析了DWIG在两种控制策略下的稳压控制效果;最后,针对DWIG带交流负载,采用滞环电流控制策略,对其建压及在不同负载功率因数情况下转速变化、负载突变时的稳压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比分析了DWIG带整流桥负载与带交流负载时的稳压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滞环电流控制策略与改进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均能有效地对DWIG系统进行稳压控制,实现维持其功率绕组侧与控制绕组侧电压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稳定的目的;滞环电流控制策略的动态与静态稳压效果均优于改进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但其定子电流波形质量不及后者;DWIG的效率与控制绕组电流的性质取决于转速、功率绕组的负载大小与性质;DWIG带交流负载发电系统的动态稳压效果不及DWIG带整流桥负载发电系统,但前者静态稳压效果优于后者,且定子电流波形质量显着优于后者,尤其在低速情况下。本文的研究工作为DWIG带不同类型负载运行时的稳压控制效果与运行特性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促进DWIG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韩力,罗张尧,金钊,袁春,卢彬[4](2015)在《定子双绕组风力感应发电机优化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WIG)在风力发电场合的运行特点,建立了风力DWIG的优化设计模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目标、优化变量及约束条件。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早熟收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向成功和失败双重学习能力的遗传-粒子群综合算法(GPSMA)。在此基础上,分别以转速范围内的控制绕组电流及额定效率为优化目标,利用GPSMA对一台18.5 k W的DWIG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2套优化方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化之后的样机的控制绕组电流最大值下降了62.7%或额定效率提高了0.94%,说明GPSMA有助于DWIG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5年03期)

罗张尧[5](2014)在《定子双绕组风力感应发电机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ual Stator-Winding Induction Generator,DWIG)是一种励磁无功连续可调的新型交流电机。它不仅继承了笼型转子感应电机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易维护的优点,而且克服了传统感应发电系统电力电子装置容量和体积大、谐波成分大等缺陷。该电机在独立电源和风力发电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还缺乏对定子双绕组风力感应发电机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本文分别从电磁设计和优化算法两方面对笼型转子结构的DWIG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DWIG及其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对磁动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此推导了等效电路,并分析了功率平衡关系和控制绕组电流的计算方法;其次,结合DWIG电磁设计的特点,利用Visual Basic6.0平台研发了DWIG电磁设计程序,得出了初始设计方案,并针对主要参数对电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终形成了一套较初始方案更优的方案,为DWIG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电机本体参数;第叁,分析了风力DWIG的特点,对其额定转速和变转速工况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得到了优化设计中励磁电容的选取依据;第四,在介绍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和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各自特点及其改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遗传-粒子群综合算法(Genetic-Particle Swarm Memetic Algorithm,GPSMA),并用4个典型的Benchmark函数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结合风力DWIG的特点,建立了风力DWIG的优化设计模型,采用GPSMA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优化方案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电磁设计及运行特性计算公式正确有效;提出的GPSMA不仅保留了PSO算法收敛速度快的优点,而且能有效克服PSO算法早熟收敛的缺点,其全局寻优能力较强,适合多变量复杂优化问题的求解;得到的优化设计方案分别减小了控制绕组电流或降低了成本或提高了效率,达到了优化目的。本文的研究工作为风力DWIG的电磁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所得优化设计方案可为样机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韩力,罗张尧,金钊,袁春,卢彬[6](2014)在《定子双绕组风力感应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应用于风力发电系统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ual stator-winding induction generator,DWIG)运行特性,从等效电路和相量图出发,分析了DWIG在转速和负载变化情况下的运行机理及特点,推导了不同负载下控制绕组电流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额定转速和变转速2种运行工况,对1台18.5kW带感性负载的DWIG样机运行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绕组可对励磁无功功率进行调节实现空载建压,控制绕组电流和转差率随负载电流的增加而增大,效率随负载电流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变转速情况下控制绕能进行无功功率调节实现恒压输出。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一致证明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魏曙光,马晓军,闫之峰,可荣硕[7](2013)在《基于Ansoft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未来装甲车辆高低压双供电体制,设计了一种基于定子双绕组的复合发电系统。首先分析了发电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电机参数计算方法,并根据供电容量需求进行了发电系统主要参数校核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Ansoft电机模型,测定了其发电电压,并通过调整铁心长度、气隙宽度、定子内径等变量,保证硅钢片磁感应强度在其膝点以内,最后测定了电机的铁耗铜耗等,并据此分析了电机的效率,为下一步双绕组异步发电机样机的研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特电机》期刊2013年01期)

张勇,胡育文,李勇,黄文新,邱景峰[8](2009)在《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系统建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的新型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WIG),从有功和无功电流的角度分析了系统的工作原理。根据旋转d-q坐标系下简化的数学模型,建立了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而设计了PI调节器的参数,通过设计的参数,大大缩短了仿真与实验的调试时间。在Matlab/Simulink下的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PI参数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09年03期)

李勇,胡育文,陈光辉,黄文新,邱景峰[9](2008)在《基于直接功率控制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系统电压调节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ual stator-winding induction generator,DWIG)系统电压控制机理,并由此揭示了控制绕组瞬时功率对系统电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DWIG发电系统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即根据控制绕组端电压所在的扇区和功率滞环比较器的输出,选取优化开关表中合适的电压矢量,以对控制侧瞬时功率实施直接控制。该控制结构由控制绕组指令功率生成、控制绕组瞬时功率计算、功率滞环及优化开关表等模块组成,该文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一台18kW原理样机系统上的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26期)

李勇,胡育文,黄文新,邱景峰,陈光辉[10](2008)在《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调制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系统电压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空间电压矢量调制(space vector modulation,SVM)策略应用于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ualstator-winding induction generator,DWIG)系统,不仅提高了直流母线利用率、降低了控制绕组侧静止励磁控制器(static excitation controller,SEC)的直流母线电压,而且有效降低了控制绕组电流谐波。该文在分析SEC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SVM的DWIG发电系统电压解耦控制策略,并对DWIG系统建压、突加突卸负载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证明该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该文进一步拓展了SVM控制下的发电机转速运行范围,并用节点导纳法对该变速运行过程中的电压和电流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23期)

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基于两状态优化开关表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叁状态优化开关表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IDPCS)。在此基础上,在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DWIG)轻载建压、转速变化及负载突变工况下,针对IDPCS与滞环电流控制策略(HCCS)的动态和静态稳压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对DWIG在上述2种控制策略下的空载调节特性、负载调节特性及效率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控制策略,DWIG均能实现建压,在转速变化、负载突变等工况下均能实现恒压输出,且DWIG运行特性的变化规律一致;HCCS的动态与静态稳压控制效果均优于IDPCS,且随转速升高两者的稳压控制效果均逐渐改善;与HCCS相比,采用IDPCS可使DWIG效率更高,尤其在高速情况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论文参考文献

[1].罗张尧,韩力,罗辞勇,金钊,袁春.遗传-粒子群综合算法及其在定子双绕组风力感应发电机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太阳能学报.2017

[2].韩力,卢彬,罗张尧.不同控制策略下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稳压效果与运行特性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

[3].卢彬.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稳压控制策略及稳态运行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

[4].韩力,罗张尧,金钊,袁春,卢彬.定子双绕组风力感应发电机优化设计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5

[5].罗张尧.定子双绕组风力感应发电机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4

[6].韩力,罗张尧,金钊,袁春,卢彬.定子双绕组风力感应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4

[7].魏曙光,马晓军,闫之峰,可荣硕.基于Ansoft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设计分析[J].微特电机.2013

[8].张勇,胡育文,李勇,黄文新,邱景峰.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系统建模与实现[J].电气传动.2009

[9].李勇,胡育文,陈光辉,黄文新,邱景峰.基于直接功率控制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系统电压调节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

[10].李勇,胡育文,黄文新,邱景峰,陈光辉.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调制的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系统电压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

标签:;  ;  ;  ;  

定子双绕组感应发电机论文-罗张尧,韩力,罗辞勇,金钊,袁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