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
中图分类号:G7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00-01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关键在于建立并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对于提升整体学科水平,形成科研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外一流大学优势学科建设模式,分析了国内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建设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主要任务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将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校拥有大批精英人才、齐全的学科门类、先进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大量科技信息,具备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潜力,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已进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型大学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聚集地以及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地,成为众多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关键在于逐步建立并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1]。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可能聚集高水平的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一流的学科更能够吸引一流的人才,从而促进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不仅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面对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高校学科发展由于众多原因,存在诸多不平衡。一般而言,高校学科可分为优势学科,基础、支撑性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以及新兴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的发展关系到高校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战略性环节,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是形成高校科研优势、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堡垒,是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知识窗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二、国外一流大学优势学科建设模式
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即是创新的过程。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的建设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平衡发展模式。
普林斯顿大学[3]的学科建设模式是缩小学校规模,平衡发展。一些特别热门的科研题目,即使资金充裕,社会需要量大,也不能无限制的发展。而对于一些不太容易获得外界科学研究资助的文科专业,学校则利用自身的力量进行最大限度的扶植。
2.重点突破模式。
斯坦福大学采取重点突破的策略。最为著名的就是特曼教授的“学术顶尖”构想[4]。顶尖包括吸引冒尖人才和把有条件的学科办成学术尖顶。学术尖顶计划的突破口有2个:化学电子工程。经过重点建设,两学科成绩斐然。
3.全面发展模式。
芝加哥大学[5]始终秉承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建校之初就朝着一个由神学、法学、医学、工程、美术、教育和音乐等专门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实际行动中,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为全面而全面。
4.特色发展模式。
同为经济学学科,哈佛大学偏重于经典理论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则与其理工优势相结合,并不热衷于传统领域,而是发展工业组织等强势学科。在商业领域,也是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理工基础,发展能够发挥其理工优势的相关领域,特点鲜明的研究领域使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一直居于榜首。
三、国内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存在问题
为促进高水平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的诞生,我国曾多次分封全国重点大学,并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虽然国家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培育开展了大量工作,然而目前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建设无法引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虽然有一批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真正跻身于国际一流或先进行列的微乎其微。缺乏体现研究型大学学科综合水平的大型科研项目和有国际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无法起到引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作用。
2.学科发展战略模糊,布局不合理,平台建设缺乏力度。
学科发展总体战略不清晰。在学科建设中,存在学科方向缺乏新意和前沿性;缺乏各自的特色与优势;随意性较大以及研究方向分散。学科建设未能形成大平台。
3.学科组织结构无法适应学科建设的新需要,效率低下。
研究型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亟待深化改革,迅速建立起适应一流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科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组织形式不明确,有的大学科中学科间缺乏组织协调,不能形成合力,资源无法集中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四、国内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建设
我国研究型大学应综合分析已有基础和优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需求,科学定位,走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建设之路,切实做到有所大为、有所缓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大力支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
1.引培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团队。
学术团队是优势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带头人是高校形成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研究领域的中心人物。优势学科主要依靠学术大师及其带领的学术团队来支撑。高校应引培并举,“筑巢引凤”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合理设计学科队伍的梯队结构,拟定学科组织的发展规模与进度;营造严谨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学科建设文化氛围。
2.突重破难,提升科研水平。
优势学科要注重科学研究,通过争取重大战略性、基础性科研项目,不仅可获得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而且能较好地促进相关学科领域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和研究基地的建设。
3.夯实基础,建设一流基地。
优势学科建设离不开基地建设,一流的基地是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优势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最前端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前沿的科研成果均依托基地的支撑。因此,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基地建设,为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满足优势学科发展需要。
4.自主创新,增强优势学科的生命力。
创新是优势学科建设的灵魂,优势学科的创新主要包括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学科组织创新等。将创新的思想引入到发展方向、建设内容上去,包括学科研究方向创新、学术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学科建设管理创新,通过一系列自主创新,为优势学科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全面提升学科自主创新能力。
5.创新机制,确保优势学科建设成效。
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工作的机制创新,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评估和激励机制,完善投入导向机制,注重学科的内涵建设,将投入与建设水平、效益挂钩,确保学科建设成效。在管理体制上,改进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服务水平,营造一流的人才服务环境,同时完善规章制度,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推动学科软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优势学科创新活力,提升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优势学科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博士论文,2003.3。
[2]张洁等,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五个原则,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3]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形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4]马德秀,着力三个突破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国高等教育,2010.4。
[5]袁运开,美国著名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中国高等教育,1996.3。
联系人:张晟
联系方式:18936031208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御道街29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53信箱
邮编:2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