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肋管论文_戴源德,黄志杰,李秀梅,聂宝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肋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数,换热,表面,单位,制冷剂,倍率,丙烷。

微肋管论文文献综述

戴源德,黄志杰,李秀梅,聂宝平[1](2019)在《R290在微肋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R290在水平微肋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为制冷剂的替代和换热器的设计提供参考,利用了FLUENT多相流混合模型进行流动沸腾数值仿真并与实验数据对比。结果表明,在15%误差以内,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由于管内微肋作用,工质在管内扰动强烈;沸腾传热系数随干度增加先增后减小;在临界干度前,沸腾传热系数随热通量的增大明显增加;而在临界干度后,随着沸腾过程的延续,传热系数随热通量的增加略减;沸腾传热系数随质流密度的增加略有增大,随饱和温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临界干度前,热通量对传热系数影响程度最大。(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余肖霄,柳建华,何宽,王皓宇[2](2019)在《5 mm微肋管内R404A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研究了R404A在5 mm微肋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热流密度为5~25 kW/m~2、质量流速为200~500 kg/(m~2·s)、饱和温度为-5~5℃、干度为0.1~0.9。结果表明:提高饱和温度可以提高换热系数,在0.1~0.3低干度区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在0.3~0.6中干度区提升作用逐渐降低;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换热系数呈上升趋势,其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干度区;热流密度的增大也能够有效提升换热系数,同时使换热系数的峰值提前出现,加速干涸现象的发生。针对本实验数据,修正后的Gungor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修正系数为1.372,统计得出平均绝对偏差仅9.30%,高达98.18%的数据偏差度小于±30%。(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赵宇,刘荔[3](2019)在《水平微肋管内R410A的冷凝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管冷凝换热实验台上运行R410A流动冷凝换热实验,首先对实验工况、换热管结构参数对换热系数、压降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实验分析,而后使用单位压降换热系数h_r/△P对换热管综合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换热系数和压降与质量流量、肋片螺旋角呈正相关,与冷凝温度呈负相关,单位压降换热系数h_r/△P随质量流量的增加、冷凝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9年09期)

田思瑶,戴源德,林秦汉[4](2019)在《丙烷在水平微肋管内的沸腾传热强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和管径对丙烷在水平微肋管内的沸腾传热强化特性的影响,定义了表示微肋管沸腾传热强化程度的强化因子,在饱和温度为11℃的工况下,分别采用水平光滑管和微肋管进行沸腾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干度为0.1时,不同质量流速下强化因子几乎相等;干度大于0.1时,强化因子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高质量流速下强化因子随干度增加而增大,而低质量流速下则随干度增加先减后增,且高热流密度下更早出现强化因子急剧增大现象。此外,管径越小的微肋管内沸腾传热的强化因子越大,强化传热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申道明,桂超,刘亚萍,夏锦红,薛松涛[5](2019)在《微肋管内的换热强化的实验和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根光管、2根微肋管内运行了R1234yf两相流动冷凝换热实验,工况设定中冷凝温度为40℃、43℃、45℃,质量流量为500—900 kg/(m~2·s),换热管进出口处制冷剂干度分别为0.8—0.9、0.2—0.3。实验结果显示:传热系数随冷凝温度的降低、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微肋管内传热系数均大于光管内传热系数,其中8°和15°肋片螺旋角微肋管换热强化倍率分别为2.51—2.89、3.11—3.57,均大于其面积增加比;使用关联式对管内传热系数预测时: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对光管内传热系数预测精度最高,其预测误差范围在±8%以内,预测平均误差为0.56%;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和Koyama et al关联式对微肋管内传热系数预测精度较高,其预测误差范围在±25%以内,两者的平均预测误差小于6%。(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何宽,柳建华,张良,余肖霄[6](2019)在《5mm微肋管内R404A流动沸腾压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冷链用换热器小管径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持,对R404A制冷剂在5mm微肋管内流动沸腾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为:饱和温度为0℃、热通量为5~25kW/m2、质量流速为200~500kg/(m2·s)、干度为0.1~0.9。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流速的提高不仅会增大摩擦压降,同时使摩擦压降随干度变化的趋势提前转变;摩擦压降受热通量的影响较小,在0.1~0.7的干度区间,摩擦压降不随热通量的增大而改变,热通量仅会使摩擦压降的拐点提前出现;与光滑管相比,微肋管内的两相流动摩擦压降较高,增大质量流速会提高摩擦压降的增量,当干度值为0.4时,增量出现极值,随后增量逐渐上升。本实验研究的数据与理论预测模型的对比显示:修正后的Kim模型能够较佳的预测本实验数据,绝对平均偏差11.54%,偏差幅度±30%以内的数据多达85.23%。(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李庆普,陶乐仁,吴生礼,毛舒适,张丹亭[7](2019)在《R134a在微肋管内流动冷凝换热计算关联式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用表面传热系数为评价指标,对外径为6.35 mm的微肋管内R134a两相流动冷凝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水力工况、测试管结构参数等对管内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还选用Cavallini et al.关联式、Miyara et al.关联式和Oliver et al.关联式对微肋管内表面传热系数进行预测,发现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对微肋管内换热性能的预测能力最好,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标准误差分别为-21.47%和21.94%。虽然Miyara et al.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标准误差分别为16.21%、30.65%,但两者之间的误差范围为-47.12%~82.32%,说明在部分工况下Miyara et al.关联式对管内换热性能的预测仍存在较大误差。叁个关联式中,Oliver et al.关联式的预测能力最差,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平均误差高达-54.93%,因此,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数据对Oliver et al.关联式进行了修正,修正Oliver et al.关联式对管内换热性能的预测能力大大提高,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标准误差分别为-2.37%和10.77%。(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姜国宝,周爱民,沈旭东[8](2019)在《微肋管管内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舰船保障系统的一部分,舰船空调的强化换热及制冷剂替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外径为5 mm、长为1 m的水平微肋管在R22和R410A进行沸腾换热特性研究。研究表明:采用Euler多相流模型及RPI沸腾换热模型计算结果基本能够反映直肋管管内沸腾过程中的换热特性,与文献中实验结果差距不大;相同条件下R410A的换热特性要比R22高,约是1.3~1.4倍,在舰船空调换热器进行制冷工质替换及设计优化过程要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王志奇,刘力文,贺妮,夏小霞,彭德其[9](2018)在《水平微肋管内有机工质R245fa的沸腾换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中蒸发器的传热能力,对水平微肋管内新型有机工质R245fa的沸腾换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245fa沸腾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增大而提高,随饱和温度和热流密度增大而减小;随着干度增大,沸腾换热系数先增大后降低,存在1个临界干度;在实验条件下,临界干度约为0.4,并与实验工况有关;超过临界干度时,质量流速对R245fa沸腾换热系数的强化作用增大,而饱和温度对沸腾换热的抑制作用增大;在4种常用关联式中,KANDLIKAR关联式对R245fa沸腾换热性能的预测较精确,预测值与91.6%的实验值偏差在±25%以内,绝对平均偏差为11.2%,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庆普,陶乐仁,吴生礼,李垒,胡永攀[10](2018)在《R134a在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35、40和45℃叁种冷凝温度下,对R134a在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选用质量流量、冷凝温度、微肋管结构参数为变量,以总传热系数、水侧传热系数、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及压降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总传热系数、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压降均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冷凝温度的降低和管径的减小而增大,而水侧传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稍有降低,冷凝温度对其值影响并不大。热阻分析时发现: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水侧热阻占总热阻比值逐渐增加,而制冷剂侧热阻所占比值逐渐减小,但制冷剂侧热阻总小于水侧热阻;对换热器进行综合性能进行评价时,以表面传热系数与压降的比值(单位压降表面传热系数)为指标,发现该比值均随质量流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随着冷凝温度的降低、管径的减小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微肋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实验研究了R404A在5 mm微肋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热流密度为5~25 kW/m~2、质量流速为200~500 kg/(m~2·s)、饱和温度为-5~5℃、干度为0.1~0.9。结果表明:提高饱和温度可以提高换热系数,在0.1~0.3低干度区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在0.3~0.6中干度区提升作用逐渐降低;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换热系数呈上升趋势,其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干度区;热流密度的增大也能够有效提升换热系数,同时使换热系数的峰值提前出现,加速干涸现象的发生。针对本实验数据,修正后的Gungor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修正系数为1.372,统计得出平均绝对偏差仅9.30%,高达98.18%的数据偏差度小于±3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肋管论文参考文献

[1].戴源德,黄志杰,李秀梅,聂宝平.R290在微肋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模拟[J].低温工程.2019

[2].余肖霄,柳建华,何宽,王皓宇.5mm微肋管内R404A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9

[3].赵宇,刘荔.水平微肋管内R410A的冷凝换热特性[J].建筑节能.2019

[4].田思瑶,戴源德,林秦汉.丙烷在水平微肋管内的沸腾传热强化特性[J].化学工程.2019

[5].申道明,桂超,刘亚萍,夏锦红,薛松涛.微肋管内的换热强化的实验和理论分析[J].低温工程.2019

[6].何宽,柳建华,张良,余肖霄.5mm微肋管内R404A流动沸腾压降特性[J].化工进展.2019

[7].李庆普,陶乐仁,吴生礼,毛舒适,张丹亭.R134a在微肋管内流动冷凝换热计算关联式的改进[J].制冷学报.2019

[8].姜国宝,周爱民,沈旭东.微肋管管内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9

[9].王志奇,刘力文,贺妮,夏小霞,彭德其.水平微肋管内有机工质R245fa的沸腾换热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李庆普,陶乐仁,吴生礼,李垒,胡永攀.R134a在微肋管内的冷凝换热特性[J].制冷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微肋管结构参数示意图微肋管的努谢尔数随雷诺数的变...蒸发温度-5℃时不同含油率下微肋管6-9 螺旋微肋管和直微肋管...微肋管的阻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变...微肋管内阻力系数随Re变化的计...

标签:;  ;  ;  ;  ;  ;  ;  

微肋管论文_戴源德,黄志杰,李秀梅,聂宝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