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在影视时代

小说:在影视时代

许珍[1]2013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影视转化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小说影视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不论在文学界还是影视界,都是一个备受关注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其发展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电影艺术诞生之初,在我国,小说影视转化也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小说愈发和图像、影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为小说影视转化的兴起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小说与影视也开始成为媒介话语中最为热络的关键词。小说影视转化主要是指小说与影视之间的形式转换,即文字文本转变为视频图像。它的形成,既有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的积极作用,也有小说作者的主观配合,还有欣赏者审美标准和审美诉求的潜在引导。小说影视转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正在于:它为文学生产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线,为文学作品的出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它使读者享受到影音与文字的双重盛宴,使视听语言与文本语言融合为一体。但是,小说影视转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文学的危机处境,在看似热闹的文学作品影视转化背后,更加突显出文学独立品格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弱化。在不断依靠影视、借鉴影视的当下,小说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学性,如何面对影视崛起所带来的文本接受的式微,以及作家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匮乏,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文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小说影视转化并不是指小说与影视融为一体,也不意味着影视会就此取代小说。文学的魅力始终在于影视无法取代的抽象思考和自由想象,而影视也有文字无法媲美的审美高度,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看待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时应特别考虑二者各自的独立性。小说与影视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竞争,充满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是较为理想的。

张卓[2]2013年在《从影视到影视小说的话语跨越及其文化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视小说”是影视剧要素向小说文体渗透的新型文学样式。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电视剧《渴望》的走红,中国市场上便开始出现由电视剧改写的印有彩色剧照的小说版本。如今,书店都在显眼位置设有“影视小说”专柜,表明它已是文学畅销书的一种类型。影视小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影视剧本为本位,主要依附于相应的影视剧播放而存在,一般视为影视附属品的作品;另一类强调以小说为本位,在追求影视与小说互动效应的基础上也不放弃独立的小说阅读价值,是具有较强可读性的作品。受影像化、信息化、市场化大潮的影响,这种从影视到影视小说的话语跨越已经成为当代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并引起各界广泛争论。与其他文艺现象一样,“影视小说”的兴起势必也有其独特的话语建构方式和文化属性。当下,因其与影视艺术的互涉共生性,往往又造成影视小说商品属性的凸显和艺术属性的遮蔽。考察当下影视小说的话语转换方式和文化现象,必须深入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本文从影视小说的兴盛概况入手,从话语角度切入,对影视小说的内涵特征、生存空间、转换机制、发展态势、商业性质、文化现象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探讨影视小说话语转换的美学追求、产业价值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多元化表征和精神内涵。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影视小说创作者文学审美意识和创作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读者审美情趣与审美标准的不断优化,影视到影视小说的话语跨越将更加自然理性,影视小说这种新文本样式的发展将更加蓬勃健康。

申载春[3]2004年在《小说:在影视时代》文中研究表明进入影视时代以后,小说与影视便形成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小说为影视提供了多方面的艺术营养,加速了影视的艺术化进程;另一方面,影视促使小说进行系统调整,“影视化”已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新景观。前一问题的研究已有丰厚的积累,后一问题的研究尚待加强,这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小说放在影视的屏幕和视野中进行审视,通过对小说与影视关系的梳理和具体文本的解读,对现代小说的生存状态、创作方式、写作技巧、接受方式等进行深度的阐释与探究。小说在影响影视的同时,也在被影视所改造。从小说生态上看,影视已经形成明显的媒体霸权和接受强权,并以其视听传播方式的优势对小说进行挤压,影视化生存就成为小说的一种生存策略,从而使其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发生变化。从创作角度看,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而现代影视的制作,是一种集体行为,遵循文化工业生产的法则。小说要趋附于影视,就意味着小说创作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某些特征。这样,小说文体裂变为两种体式:“趋影视体”和“超影视体”。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技巧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具体作品为例,运用细读法对小说文本进行微观分析,说明现代小说技巧与声音、色彩、光影、镜头、运动性等影视艺术表现手段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论证影视艺术对现代小说的影响。从小说阅读上看,文字阅读一直是小说的传统接受方式。影视艺术的产生,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受途径——视听感知。从此,小说接受进入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相结合的“共读”时代。从小说批评上看,影视艺术为小说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运用影视业已形成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来对小说做出评价与判定。它注重小说作品的文本分析,涉及小说家的影视活动,关注小说的发展动态,体现了影视时代小说批评的趋向。结语认为影视与小说的二元并生、互动的艺术格局既说明了现在,并能昭示将来。

韩冰[4]2007年在《论八九十年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文中指出本论题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小说,一是电视剧。从二者关系的角度对小说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对之做出一种细致的现象透视和理论总结。本文针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电视剧改编理论滞后的状况,以海岩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作为切入点,试图运用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小说与电视剧两种艺术样式相互影响的问题,及与此伴生的一些问题,展望电视剧改编市场的前景,力求对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理论的研究能起到一点儿借鉴作用。本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对小说与电视剧结合的历史轨迹的梳理来论述二者相互影响的表现。一方面小说为电视剧提供了多方面的营养,加速了电视剧的艺术化进程。小说家加盟影视,把小说在艺术上的最新探索带入影视,为影视增添了新的艺术活力。另一方面,电视剧促使小说进行系统调整,“影视化”已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新景观。影视艺术商业化、大众化、程式化的叙事方式正在渗入小说创作与接受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小说在影视的帮助下,通过影视的传播,促使一些观众反过来关注小说或是重新阅读小说,实现影视与小说的双赢。第二部分以海岩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作为切入点,对作家“触电”的成因和形式分别加以阐述,并反观小说与电视剧的结盟使小说艺术自在的独立性正面临危机。与此论题相关的,不能不言说的作家就是海岩。文学与商业的成功联姻,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艺术手法使海岩的作品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和广阔的市场。我们也应当看到,影视艺术强大的吸收整合能力和大众传播效应,侵蚀着小说艺术的表现自由和文本权利,小说时代的一些读者变成影视时代的观众。影视时代对小说艺术的全方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说艺术的正常发展,使得小说艺术的生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叁部分就与本论题有密切关系的几个问题分别加以阐述。其一,影视时代作家的角色选择。在影视与小说的这种互动与背离相交织的关系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作家们有不同的选择;其二,电视剧改编对小说的选择。影视剧对于小说的改编,既需要坚持文学性、艺术性的改编原则,又需要从文化市场出发,根据现实需要建立改编策略;其叁,对“影视同期书”现象加以解读。“影视同期书”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分别就其特征、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及发展前景加以阐述。

黄勇军[5]2018年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迭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迭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叁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叁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叁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刘杰[6]2014年在《新写实小说影视改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持续繁荣发展,以电影、电视剧为主导的影视文化日趋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影视在题材和内容上的需求,小说被大量改编成影视剧。我们发现在这些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小说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流派中的作品被大量地翻出并改编成影视剧,且其代表作家后来创作的具有新写实小说特点的作品也迅疾被改编,新写实小说这个可以被划归到“共名”时代的文学流派,为什么在文学创作多元化的“无名”时代,因其代表作家作品被频繁的影视改编而达到新的“共名”,为什么新写实小说作家群的作品会被频繁地改编成影视剧?面对影视的冲击,文学在未来将如何生存?从这样的问题出发,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写实小说影视改编现象的研究来探讨小说在影视时代的生存策略和可能的发展。第一章主要从文学外部文化语境的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之前文化环境比较所表现出的不同)与不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新世纪文学环境比较变化不大)上来探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文化语境也相应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论文首先讨论到8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环境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文化体制随之发生变革,文化市场形成,文学的生产、流通、读者接受,以及作家的存在方式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次,以影视文化为主导的大众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和内容上的匮乏使得文学开始被大量改编成影视剧。受文学影视改编的影响,作家的文学立场和身份认同开始出现动摇和变化。第二章从新写实小说适宜影视改编的文本特质上来研究新写实小说被大量改编成影视剧的原因。主要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小说的创作主题、创作语言、创作结构和创作风格这四个方面来探究新写实小说所表现出的影视化的叙事特质,并试图揭示这样的影视化叙事方式的现代接受及其审美价值。第叁章主要探讨在影视文化时代,小说与影视的联姻对小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试图寻找在当下的时代文化语境下,小说受到影视这种新的艺术门类的影响,是否可以借鉴影视叙述手法,寻求新的审美表达,拓宽自身的生存空间。新写实小说意味着80年代文学的终结和90年代文学的开始,其文学形态和文学创作手法影响着之后的文学创作,对于新写实小说影视改编现象的研究将开启关于文学与影视研究的新的文学研究向度。

孙晶[7]2011年在《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新兴的电影艺术和古老的小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小说为电影提供了从思维观念到艺术形态等多层面的文化资源,加速了电影的艺术化进程;另一方面,电影的突飞猛进给了小说以深刻的影响,促使小说不断进行系统调整,引发了小说文体的内在变迁,使“影像化”叙事倾向逐渐发展成为现当代小说创作的一种新景观。但在当下中国,广有小说与电影关系的实践,少有深入的理论探讨。而在较少的理论研究领域,又大多集中于小说对电影的影响研究,反过来通过电影对小说进行跨学科研究尤其是从整体上研究现代阶段小说中出现的电影化叙事倾向这一视角却少有人问津。本论文正是将中国现代小说放在电影的屏幕和视野中进行审视,在小说与电影互映互动的宏观背景下,以现代文学叁个十年时间划分的叁个阶段为经,以作家为纬,以小说为串珠,运用文本细读法广泛揭示现代小说技巧与视听直感、时空自由转换以及蒙太奇等电影表现手段之间的联系,深度探究、阐释在电影影响与渗透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方式、文体形态乃至接受方式等方面发生的艺术新变。论文整体上是关于中国现代小说对电影化的叙事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有关历程与表现的一种系统整理和论述,主要包括前言、正文四章、结束语六大部分。前言部分是总体介绍,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前人研究综述,说明了选题原因,阐明了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和总论点,并对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首先从文字与影像在多重视域中的关系变迁说起,简要回顾了小说与电影相伴共生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现代小说家参与中国早期电影活动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作家电影观念的变化。然后论文把现代文学叁个十年时间划分为叁个阶段,每一阶段通过例举代表作家的相关作品,来揭示现代小说与影像呈现的历时性关联。第二章从题材选择、时空处理、叙述视点以及对蒙太奇叙事和电影语言的借鉴等层面着手,对具体作家和小说文本进行分析、论述,“合并同类项”,从而佐证我提出的现代小说中存在“电影化想象”这个论题。题材选择方面,围绕“直从电影取材”,从女体和女性意象的呈现、都市景观的空间化呈现、电影世界的直接呈现叁个方面展开论述。小说“形式空间化”主要表现为现代小说借鉴电影的空间结构形式,摒弃了线性叙述方式,以情节的破碎打破时空的连续性,以空间意象的并置代替时间的流动,并通过对包括蒙太奇在内的各种电影手法的借鉴,力图从多重空间迭合并置的角度进行叙事。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通过镜头之间的组接张力来完成故事的连接。蒙太奇手法没有一致的叙事时空位置,运用到小说中,打破了时间流而使小说向空间化转变,同时使小说简洁流畅,叙述容量增大。本章主要从多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多样化的结构以及小说中常用的特写、淡化、溶等其他几种蒙太奇手法来展开论述。对电影语言的借鉴具体表现在叙述追求画面感、可视性,声画结合追求视听综合效果,人物、场景描写注重造型效果,强调人物、场景的运动呈现等方面。小说叙事角度与摄影机眼睛具有相似性。在“叙事角度的多重变换”这一节,论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划分的叁种聚焦方式为依据,通过对中国现代小说运用外聚焦、不定式内聚焦、多重式内聚焦等进行叙事学的分析,从中窥见电影对小说叙事角度的影响。第叁章从四个方面分析现代小说之所以会出现影像化叙事倾向的原因。首先是小说与电影在美学形态上有共通处,即两者都具有叙事的感性特质;都存在艺术和审美的两极;文学语言有电影性,电影语言也有文学性。其次是小说叙事内在的美学更新诉求和电影叙事外在的渗透与影响。20世纪以来,对主要以“叙事”即讲故事为主的现代小说而言,由“讲什么”到“怎么讲”的转变越来越突显出来,这其中对电影的借鉴自然也是小说的美学更新尤其是形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日趋成熟的电影艺术的渗透与影响是小说中出现“电影化想象”的必要条件。再次是注重视觉效果的文学叙事传统的惯性延伸,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国古典诗词文赋早就懂得变换不同的视角来写人写景,很有电影“镜头”意识;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学传统注重“电影的文法”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回响。最后是时代语境的变化与促发。变化之一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变化之二是文学中心转移后小说家与电影大面积遇合成为可能;变化之叁是作家介入电影后,使小说家的创作观念发生了变化和位移。这种种变化使电影成为现代作家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创作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第四章分析“电影化的想象”给现代小说带来的文体形式上的变迁。首先它提供了小说建构自身新形式的可能性,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积极方面是它推动了文体革新,努力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新型小说范式,为小说文体在现代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消极方面就是小说一味追求视觉化、感官化,使小说审美功能退化,造成艺术形式的混乱,从而导致小说文体的蚀伤。其次是小说和电影的交叉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体—“电影小说”,这是一种按电影方式结构的文学体裁,它始于1920年代,滥觞于1930、1940年代。此外,它也导致部分小说向“纯小说”发展。一方面,使出文字本身的看家本领—讲述。因讲述能竭力突出主体性,才能与客体性突出的电影分庭抗礼。另一方面,转向内心,因为小说在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灵世界时有着电影无可比拟的优势。结语部分简要概括“电影化的想象”在当代小说中的回响。新时期后,小说再次繁荣起来,它又开始借鉴包括电影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尤其在20世纪末,伴随着影视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大量具有电影化特征的小说文本。因此,黎清现代小说中的影像化叙事倾向问题,也可以为当代小说借鉴电影化叙事方法进行创作以及为未来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总之,通过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影像化叙事倾向所做的较大规模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所达到的目的以及形成的结论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存在着从文字向影像转化的努力,即爱德华·茂莱所言的“电影化的想象”。小说中的这种“电影化的想象”,是现代小说之所以成为一个丰富性存在的必然条件,它向小说提供了在新的形式维度中建构自身新形式的可能性,尤其对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革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申载春[8]2005年在《影视时代的小说观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小说与影视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小说的特征。认为小说与影视有区别但更多的是联系,有对立但更多的是交融。一方面,小说为影视提供了多方面的艺术营养;另一方面,小说的创作方式、文体形态、接受方式等在影视艺术的影响下发生新的变化。基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交融,本文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小说就是包涵了影视审美素质并体现了影视与小说互动关系的物化形式。叙事性是沟通小说与影视的桥梁,影视性成为影视时代小说的突出特征。

徐曦[9]2012年在《影视传媒对于当代中国通俗小说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代大众传媒尤其是影视传媒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影视传媒与中国的通俗小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大量的通俗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而影视传媒也在各方面影响着当代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并使当代中国通俗小说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本文通过对影视传媒与当代通俗小说的特性进行比较,分别从作家、作品和读者叁个方面梳理了影视传媒对于当代通俗小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视传媒对通俗小说的重构和消解,既肯定影视传媒给当代通俗小说带来的良性影响,如增加了小说的发行量、给作家带来了名利双收的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表现手法等,也不忘强调与大众传媒的过分靠近,对当代通俗小说造成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品格的消减。

彭绿原[10]2014年在《论文化消费时代小说的影像化》文中指出当下,消费主义大潮席卷中国,文学不能免俗地变为一种消费。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去慢节奏的纸质阅读日渐不能满足文学消费者的需求,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发展与创新,为传统纸质文学带来了新的传播媒介与新的呈现方式。电影电视作为图像化时代的电影媒介因其快速娱乐的特性比文字阅读更易被大众接受,逐渐占领了更多的消费者。一方面,小说的娱乐性在光影图像时代被无限放大,部小说若是娱乐性不强是无法拍成卖座的电影也鲜有人愿意拿来消遣的,这使得当代小说越来越远离纯文学精英化的路线,呈现通俗化、类型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图像时代的到来也使小说改编成电影这一途径成为小说生存、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兼具较高艺术价值与娱乐性的雅俗共赏的小说才真正拥有生存的活力,从笔墨到光影,从文学的殿堂走入大众消费市场,如何在取得影像生存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小说的文本内蕴,兼顾文学精神和消费价值,是一个需要学界思考的问题。麦家是近年来在小说创作和影视剧改编上均获得不错成绩的作家。他的小说在艺术价值与消费价值之间取得了较好的统一,电视剧电影的成功更使他名声大噪。麦家小说既有类型小说跌宕起伏的离奇故事,又跳出传统谍战类型小说的窠臼,显示出自身独特的品质,既具有娱乐性也兼顾内涵的深度。所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不乏精品但也有失败之作。本文就以麦家小说落脚点谈谈小说在影视改编过程中的得失,以及由影视时代的到来导致的小说创作的迷局,进而探讨消费时代小说与影视的关系,小说创作的道路问题。第一章从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入手,无论中西,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与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是踩着小说这位巨人的肩膀发展起来的,同时电影对小说的影响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在消费时代的当下,电影对小说的影响力可谓与日俱增,甚至有作者为了拍成电影而创作小说,这使得小说媚俗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学性。那么面对电影的进攻中国当代小说应当如何自处呢?第二章以麦家小说为典型例证先从文本的形式、内容、审美特点等方面分析了麦家小说文本的魅力所在,揭示了其电视剧、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好的小说脚本。第叁章讨论麦家小说在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后的变化。电影、电视剧水平参差不齐,有叫好又叫座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烂片。总体上影视作品在结构与内涵深度上已远远不如小说,这里结合具体的小说与影视作品分析了原因。第四章从小说与影视作品的不同美学特性、价值理论剖析麦家小说影视改编之得失。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地从麦家小说影视改编的个案出发,宏观分析当代小说影视化得失,从作家的视角看小说创作与影视化的矛盾,讨论消费时代小说的出路问题。结尾部分作者总结指出消费时代,在影视化浪潮下,小说的文学性是其宝贵特点绝对不应该丢失。

参考文献: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影视转化现象研究[D]. 许珍. 沈阳师范大学. 2013

[2]. 从影视到影视小说的话语跨越及其文化现象研究[D]. 张卓. 东华理工大学. 2013

[3]. 小说:在影视时代[D]. 申载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 论八九十年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D]. 韩冰.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 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

[6]. 新写实小说影视改编现象研究[D]. 刘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7]. 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 孙晶. 吉林大学. 2011

[8]. 影视时代的小说观念[J]. 申载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9]. 影视传媒对于当代中国通俗小说的影响研究[D]. 徐曦. 云南大学. 2012

[10]. 论文化消费时代小说的影像化[D]. 彭绿原. 安徽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小说:在影视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