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论文_董立顺

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地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历史,中国,遗产,陕西省。

历史地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董立顺[1](2019)在《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历史地理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现出大融合、大学科的特点,这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理念不谋而合。文章试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诠释历史地理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34期)

苗长青[2](2019)在《社会科学家的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史念海小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史念海,山西省平陆县人,1912年6月生,2001年3月逝世。中共党员,着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陕西省委员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史念海同志不但具有崇高的学术成就和威望,道德品格冰清玉洁,而且,政治上对党忠诚,立场坚定,为党分忧,敢于担当,做砖做瓦,鞠躬尽瘁,廉洁奉公,是我国社会科学家的楷模。(本文来源于《中华魂》期刊2019年11期)

朱士光[3](2019)在《初论中国历史地理学之民族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肇始于20世纪初期,在抗日战争民族救亡之际孕育成熟;至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先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论"的主要内涵,创建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人地关系论。历代先贤着述的史籍资料,为近现代学人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变迁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他们秉承的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又给历史地理学者拯救民族危亡、助力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当今历史地理学界,对两千多年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舆地学优良学术传统中的经世致用治学理念、考据式治学方式、征实性治学精神之传承创新已蔚然成风。这显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最为宝贵的民族特色;而且藉此民族特色,中国历史地理学正可走向世界,在保卫人类的地球村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的历史性任务中,更好地发挥它的有用于世的学术及实践功能,并推动这门新兴学科获得更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徐彦峰[4](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问题略论——基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贡献新的研究视角是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任务。历史地理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地理环境、梳理其发展脉络,进而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可行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韩昭庆[5](2019)在《浅析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史研究理论、方法和对象从西方(主要是美国)引入我国,成为历史学新兴的研究领域。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源于30年代禹贡学派及其倡导的沿革地理学,沿革地理则源于《汉书·地理志》。环境史重在研究人地互动,历史地理学重在研究人地关系,两者(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26)

朱士光[6](2019)在《再论我国历史地理学在新时代进一步创新发展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历史地理学自上世纪初勃然兴起以来,在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叁个发展阶段,其蓬勃发展与我国悠长而又深厚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学科发展的展望,提出叁项设想:一是借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指导,进一步创新与提升历史地理学"人地关系"核心理论;二是借重当今全球信息化高科技发展势头,推动历史地理学科水平加速发展;叁是为了建设文化、科技强国,应当努力将历史地理学建成国家一级学科。(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翔,黄金玲,施慧[7](2019)在《历史地理学视野下地域性《伤寒论》学术流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师承仲景、研究伤寒、善用经方者,自古至今延绵不衰,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受时代社会变迁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众医家在继承伤寒理论及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伤寒学说创新发展,形成了在学术及临证治疗方面拥有独特见解的伤寒流派。本文将时空与地理环境有机结合的历史地理学方法引入到流派的研究中,从伤寒医家所在地如岭南、绍兴、新安、吴门、齐鲁、日本等地来揭示其在晋、唐、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伤寒流派的时空特征及历史价值,探讨地域性伤寒论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构建不同时空及地域背景下各伤寒流派的形成历史、师承脉络、学术思想、临证特点及发展状况。(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新文,肖莉,刘伟[8](2019)在《历史地理学视域下历史城镇价值认知——以北舞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价值认知是历史城镇保护策略的基础。历史地理学将空间、景观、环境演变作为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方法,其对于活态遗产历史城镇的价值认知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借助历史地理方法对北舞渡镇历史时期的城址变迁、聚落空间格局进行个案考察,发现古镇城址迁移、空间布局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此,北舞渡古镇遗产体系得以重新梳理,水文化遗产、线路遗产、大遗址等遗产类型丰富并深化了对北舞渡古镇的价值认知。(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葛剑雄[9](2019)在《历史地理学格局中的江南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和上海博物馆共同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大夏读书会等协办的“最'艺'江南”文化十讲项目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启动。该系列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文化名人,通过对江南文(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6-06)

黄倚兰[10](2019)在《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840-1938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及经费叁大基本资源,其构成的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史学界多从教育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然而教育作为人类活动之一,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发展依托,如学校与经费便是分别附着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土地空间与土地产出,叁种资源又共同受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由此,本文选择近代广东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考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现今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借鉴。本文按照公共教育资源的叁大构成,分别论述学校、教师与经费在晚清及民国时期广东的分布与变迁,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缘起、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等方面。第二部分则探讨了近代广东学校资源的时空分布。主要讨论近代广东各类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及其地理分布与特点。时间上,按照晚清与民国进行分期研究。在晚清时期,以书院与学堂为例,分析这两个旧式与新式教育的代表者在广东如何走上了消亡与新生的道路。广东书院在晚清经历最后一个发展高峰后走向消亡,以书院改学堂的浪潮为界点,转变为各级各类学堂,此后学堂教育在广东逐渐蓬勃发展。到了民国时期,学堂改学校,广东逐渐形成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这叁类基本学校资源的全面配置,整体的学校资源水平居全国前列,但地区之间分布极不均衡,基本以珠江叁角洲地区为中心,其中以广州为核心地区。第叁部分主要探讨近代广东教师资源的地理分布。从近代广东教师的群体概况、地理分布和特点等方面入手,对教师群体进行概述时,以教师的资格与任用为切入点。从时间上看,近代广东教师队伍是呈现高速壮大的发展态势,其内部构成也从单一的科举士子转变为外籍教员、归国留学生、师范或其他学堂毕业生与旧知识分子杂糅。其空间分布受到学校资源分布的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大,同样趋向于珠江叁角洲地区。第四部分则探讨了近代广东教育经费资源的时空分布。这部分主要从晚清与民国两个时间维度分别讨论了广东教育经费的基本概况与来源构成,并分析地区教育经费的空间分布及特点。清末以前,广东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官方拨给,官学、书院、社学、义学的学田和学产收入,官绅捐款及其收入;清末兴学以来,新增了各署局补助的教育经费,厘金、捐税、官营企业等收入以及学生缴纳学费叁种来源。民国以后,经费的筹措来源大致与清末相近,但也有新的元素崭露,如民间筹款渠道以华侨捐资兴学为一大特色。通过文献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分别整理出清末及民国时期广东地方教育经费的时空分布格局,同样呈现出极不均衡的态势,经费充足的地区还是集中在珠江叁角洲。第五部分则论述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这部分主要基于以上叁种公共教育资源的分析数据,对其时空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整体分析。从时间分布上看,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经历了新旧共存过渡期(1840-1911年)、缓慢发展期(1912-1928年)、高速发展期(1929-1936年)以及萎缩期(1937-1938年)四个阶段。从空间分布上看,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了稳中有变的公共教育资源丰富区、公共教育资源一般区及公共教育资源贫乏区。其中,资源丰富区从清末时高度集中在珠江叁角洲地区、粤东沿海地区及粤东山区发展到民国时分散全省,资源贫乏区的主要集中地由清末时为粤西沿海地区到民国时转移至粤北山区,海南岛地区则一直是贫乏区的次集中地。就其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规模制约了地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同时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也在其变迁过程中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22)

历史地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史念海,山西省平陆县人,1912年6月生,2001年3月逝世。中共党员,着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陕西省委员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史念海同志不但具有崇高的学术成就和威望,道德品格冰清玉洁,而且,政治上对党忠诚,立场坚定,为党分忧,敢于担当,做砖做瓦,鞠躬尽瘁,廉洁奉公,是我国社会科学家的楷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董立顺.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历史地理学视角[J].中学教学参考.2019

[2].苗长青.社会科学家的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史念海小记[J].中华魂.2019

[3].朱士光.初论中国历史地理学之民族特色[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徐彦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问题略论——基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

[5].韩昭庆.浅析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6].朱士光.再论我国历史地理学在新时代进一步创新发展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王翔,黄金玲,施慧.历史地理学视野下地域性《伤寒论》学术流派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8].王新文,肖莉,刘伟.历史地理学视域下历史城镇价值认知——以北舞渡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

[9].葛剑雄.历史地理学格局中的江南文化[N].社会科学报.2019

[10].黄倚兰.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840-1938年)[D].西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大陆漂移的过程图(源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侯仁之历史地理学与城市史学关系示意...历史地理学与古都学关系示意图

标签:;  ;  ;  ;  ;  ;  ;  

历史地理学论文_董立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