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健脾清热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健脾,脾虚,糖尿病,胰岛,溃疡性,幽门,湿热。
健脾清热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杰,徐云生,黄延芹[1](2019)在《基于“脾虚致消”理论探讨健脾清热法通过AMPK/mTORC1/SAD-A通路防治糖尿病机制研究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是糖尿病的发病关键,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胰岛β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脾虚致消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健脾清热法是糖尿病的主要治法,并通过调节信号通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mTORC1位于信号中心双向调控AMPK和SAD-A的活性,mTORC1的枢纽作用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从AMPK/mTORC1/SAD-A信号通路角度探讨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有助于深入探寻健脾清热法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敖旭东,赵一,彭顺林[2](2018)在《健脾清热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咽炎,归属于中医"喉痹"范畴。在跟随导师彭顺林教授门诊学习过程中发现,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健全与否直接相关,且经过中医辨证,以培补脾土,兼以清热之法来治疗慢性咽炎,临床上往往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88期)
王灿[3](2018)在《健脾清热法对2型糖尿病(脾虚热盛)患者疗效评价及大鼠胰腺组织mTORC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清热法对2型糖尿病(脾虚热盛)患者疗效评价及大鼠胰腺组织mTORC1表达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80例中医证型属于“脾虚热盛”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健脾消渴方+亚莫利)和对照组(亚莫利)。主要疗效指标: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功能(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次要疗效指标:血脂、体重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等相关指标来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影响;动物实验:对Wistar雄性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评价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体重、胰岛功能(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等指标的影响,HE染色观察大鼠胰岛细胞学形态的变化,荧光PCR观察mTORC1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健脾消渴方能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热盛)患者的血糖、血脂、HbA1C、体重指数,并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功能;动物实验中,健脾消渴方通过激活mTORC1在胰腺中的表达,来发挥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健脾消渴方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热盛)患者的胰岛功能,并且有较好的安全性。其机制可能是激活mTORC1在胰腺中的表达,发挥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15)
吴申,陈挺松,吴孝雄[4](2017)在《健脾活血清热法治疗肝癌》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在我国多发,死亡率高。尽管西医占主导地位,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均存在明显局限。中医能有效弥补西医之不足。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中医配合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肝癌以脾虚、血瘀和热证多见。健脾活血清热法是肝癌常用治法。该文从多方面介绍了脾虚、血瘀和热证的病因病机,对健脾、活血、清热治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强调消灭或控制肝脏癌邪是治疗根本,并附验案1则。(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7年23期)
许琰杰[5](2016)在《顾庆华教授应用健脾清热法论治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顾庆华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发挥中医特色,辨证论治,以健脾清热为治疗大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6年05期)
曾东杰,梁凤连[6](2015)在《健脾清热法治疗老年性便秘一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便秘作为一个独立的证候,常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笔者在导师指导下运用健脾清热法治疗脾虚肝热型老年性便秘一例,疗效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5年23期)
陈纯洲,舒新华,姚岚,褚娜[7](2015)在《健脾清热法治疗中老年手足慢性湿疹5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清热法治疗中老年手足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手足慢性湿疹门诊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2组均给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外涂卤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同时口服健脾清热之中药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周。结果:瘙痒程度、角化程度、皮损面积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57%,对照组为75.4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3.78%,对照组为20.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热法治疗中老年手足慢性湿疹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5年08期)
陈智龙[8](2015)在《健脾袪湿清热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临床研究部分对健脾祛湿清热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及其相对最新指南推荐西药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研究部分:实验一:对以健脾祛湿清热为主要治法的健脾祛湿清热方采用拆方法进行体外抗幽门螺杆菌抑菌实验揭示该方对幽门螺杆菌的抑杀机理及其体外抑菌能力的药物来源。实验二:对健脾祛湿清热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疗效机理从分子水平进行研究与探索。方法:临床部分:采用随机单盲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证属脾虚湿热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分组。两组分别为中药+叁联组与四联组。在进行根除治疗前,对患者年龄、性别、症状积分、患者报告临床结局量表(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量表积分、SF-36(the 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生活质量量表积分进行问卷调查与记录。中药十叁联组给予阿莫西林胶囊1g 2次/日,餐后服;克拉霉素分散片0.5g,2次/日,餐后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2次/日,餐前服;健脾祛湿清热方1剂/日,水煎,分二次温服。四联组给予阿莫西林胶囊1g2次/日,餐后服;克拉霉素分散片0.5g,2次/日,餐后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2次/日,餐前服;枸橼酸铋钾胶囊0.22g,2次/日,餐前服。各患者治疗疗程以10天为1疗程。待各位受试者服完1疗程后结束治疗。并间隔至少4周进行13C/14C呼气试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的复查以明确根除情况。随后采集患者症状积分、PRO量表积分、SF-36生活质量量表积分、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部分:实验一:运用牛津杯法、液体稀释法考察健脾祛湿清热方及其寒性与非寒性药物组对H. pylori的最低抑菌浓度与最低杀菌浓度。实验二:在复制KM小鼠H. pylori感染模型的基础上,将模型小鼠分为健脾祛湿清热方组、叁联抗生素治疗组、健脾祛湿清热方联合叁联抗生素组和模型对照组,并分别进行干预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NO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小鼠胃组织中iNOS的表达量。结果:临床研究:72例入组患者最终完成治疗与复查、问卷者67例,脱落5例。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中药+叁联组91.7%,四联组93.5%,两组间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值>0.05)。症状量表积分:两组症状量表积分均显着下降(中药+叁联组 P=0.000,四联组P=0.000)。中药+叁联组比四联组下降幅度更大(12.333±5.539 vs 5.161±4.769),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叁联组对于症状量表中所有项目均有明显的减轻(P<0.05),而四联组仅对于嗳气、反酸烧心、胃胀相关症状有改善。组间治疗后对比发现中药十叁联组对于胃痛及胃胀、嗳气症状的改善效果均较四联组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叁联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四联组(41.9%),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PRO量表积分比较:两组在整体概况、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及自我评价5个维度的评分相对治疗前均下降明显,统计学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中药+叁联组与四联组在治疗前后对心理与社会两个维度的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四联组对于社会维度积分的改善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对治疗后各维度组间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中药+叁联组在整体概况(12.94±2.110 vs 18.52±3.010)、消化不良(20.33±3.993 vs 27.71±3.298)、排便(11.08±2.062 vs 15.55±3.453)3个维度方面改善程度较大,明显高于四联组(P<0.05)。而另在反流与自我评价两个维度方面的差别虽同样具有显着性差异,但其差别较小。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中药汤剂服用体积较大,口感差有关。其给药体积大有可能增加其反流的机率,与饱食对反流的作用相仿。但目前尚无针对中药汤剂体积对反流症状影响的研究结果。SF-36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比较:中药+叁联组BP、GH、VT、SF、RE、MH维度积分于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其中BP(4.200±2.777)、GH(6.050±3.005)、VT(4.250±3.290)、SF(3.222±3.373)4个维度积分提升程度最大。中药+叁联组RP维度积分治疗前后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PF维度积分治疗前后有小幅度的下降(治疗前21.611±1.9165 vs治疗后20.056±1.7557),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四联组PF、BP、GH、SF、RE、MH6个维度积分变化趋势与中药+叁联组-致。VT、RE维度积分无显着变化(P>0.05)。两组PF、RP、RE、SF四个维度积分于治疗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的BP、GH、VT、MH四个维度积分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其中中药+叁联组以BP(10.386±1.6381 vs 8.052±2.2919)、 GH(18.950±2.0825 vs 13.800±1.9294).VT(17.056±2.5740 vs 13.194±1.7967)叁个维度积分均值高出四联组最多。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口苦、黑便、症状加重为主。皮疹及其它严重不良反应均未出现。实验研究:实验一:全方组、非寒性中药组、寒性中药组和叁联抗生素组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4.30 mm±1.12 mm.3.13mm±0.82 mm.13.93 mm±0.95 mm.23.25 mm ±1.33mm,全方组的MIC为7.81 mg/mL,MBC为15.63 mg/mL.实验二:对模型小鼠的胃组织进行染色、观察后发现:小鼠胃内幽门螺杆菌大量定植、胃黏膜出现慢性的炎症性改变与不同程度的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NO浓度与胃黏膜内iNOS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给予健脾祛湿清热方治疗的模型小鼠在胃黏膜病理切片的慢性炎症评分、血清内NO浓度和胃黏膜内iNOS的表达量叁个方面出现明显减少的变化。该作用与抗生素使用与否无相关性。结论:实验研究:健脾祛湿清热方对幽门螺杆菌具有体外抑菌能力,其主要抑菌能力可能来自组方中的寒性药物;健脾祛湿清热方可明显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模型小鼠血清NO水平、胃黏膜内iNOS水平,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小鼠胃黏膜炎症损伤具有减轻作用的机理。临床研究:健脾祛湿清热方联合叁联根除疗法与四联根除疗法对脾虚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患者根除效果相同。且对此类患者胃肠疾病症状、整体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可产生显着的积极作用。健脾祛湿清热方值得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临床工作中进行应用与推广。(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4-01)
蔡刚[9](2014)在《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法辅治2型糖尿病46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总结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5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血糖、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采用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法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有11例显效、13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例、11例、76.9%,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加深研究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4年35期)
陈建平[10](2014)在《疏肝健脾清热法治疗慢性胃炎58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疏肝健脾清热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中药疏肝健脾清热法治疗。对照组用西药兰索拉唑、莫沙比利治疗。结果:治疗30d,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疏肝健脾清热法治疗慢性胃炎有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4年26期)
健脾清热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性咽炎,归属于中医"喉痹"范畴。在跟随导师彭顺林教授门诊学习过程中发现,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健全与否直接相关,且经过中医辨证,以培补脾土,兼以清热之法来治疗慢性咽炎,临床上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健脾清热法论文参考文献
[1].黄杰,徐云生,黄延芹.基于“脾虚致消”理论探讨健脾清热法通过AMPK/mTORC1/SAD-A通路防治糖尿病机制研究设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2].敖旭东,赵一,彭顺林.健脾清热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3].王灿.健脾清热法对2型糖尿病(脾虚热盛)患者疗效评价及大鼠胰腺组织mTORC1表达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4].吴申,陈挺松,吴孝雄.健脾活血清热法治疗肝癌[J].中外医疗.2017
[5].许琰杰.顾庆华教授应用健脾清热法论治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6
[6].曾东杰,梁凤连.健脾清热法治疗老年性便秘一则[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
[7].陈纯洲,舒新华,姚岚,褚娜.健脾清热法治疗中老年手足慢性湿疹53例[J].西部中医药.2015
[8].陈智龙.健脾袪湿清热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9].蔡刚.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法辅治2型糖尿病46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
[10].陈建平.疏肝健脾清热法治疗慢性胃炎58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