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增容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聚丙烯,机理,复合材料,胶束,马来,药渣。
增容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亨缇,李勇进[1](2017)在《“界面粒子”对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增容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应性增容是改善聚合物相容性以实现高效增容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增容剂在熔融共混中,极易迁移界面形成胶束,降低增容效率。因此,本文首次提出通过反应性共混,原位形成界面纳米粒子的全新增容机理。首先,我们利用"attaching onto"法合成出一种兼具环氧基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长侧链的Si O2粒子,以此增容不相容聚乳酸/聚偏氟乙烯(PLLA/PVDF)共混体系。该粒子在熔融共混中能与PLLA中端羧基发生高效开环反应,形成双接枝产物;且由于PMMA与PVDF分子水平相容,接枝产物能进一步在PVDF/PLLA界面自组装形成具有各向异性双面壳构造的粒子。它不仅提高相容性,且能长期稳定存在界面。这种新型"界面粒子"真正实现纳米填料对不相容共混体系的热力学增容,为制备功能性复合材料提供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闫飞,张敏,张璐,李成涛,李艺晨[2](2017)在《聚偏氟乙烯/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共混物的相互作用及增容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了4种增容改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与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固体共混物(PVDF/TPU).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PVDF/TPU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增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PVDF/TPU-1,PVDF/TPU-2及PVDF/TPU-3相比,加入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端氨基丁腈橡胶(GPTMS-ATBN)后,PVDF/TPU-4的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相互靠近,两相界面存在分布梯度,构成了双相连续的微观结构,表明GPTMS-ATBN增容PVDF/TPU共混物具有显着效果.同时,PVDF/TPU-4的共混结合能大幅减小,二面角扭转能、键角弯转能等明显增大,表明PVDF及TPU与GPTMS-ATBN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了GPTMS-ATBN增容PVDF/TPU的机理为GPTMS-ATBN中ATBN链段与PVDF彼此缠绕,相互混溶,而水解后两端GPTMS中大量羟基与TPU分子链中氨基甲酸酯键及醚键相互吸附,从而生成了氢键.(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何凡,吴雨阳,袁天元,廖双泉[3](2017)在《液体天然橡胶对湿法混炼制备NR/白炭黑复合材料的增容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体天然橡胶(liquid natural rubber)为增容剂,基于湿法混炼工艺制备天然橡胶/白炭黑(W(NR/SiO_2))复合材料。利用FT-IR、SEM、万能拉力机分别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拉伸断裂形貌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通过Mooney-Rivilin方程和界面相互作用方程对橡胶-填料界面相互作用定量计算,并探讨了LNR的增容机理。结果表明,使用LNR增容后,NR与白炭黑两相界面变得模糊,断面表现为韧性断裂;硫化胶力学性能在LNR改性后得到改善,白炭黑用量为60phr时表现最为明显,拉伸强度提高了25.73%;不同方程计算结果表明,白炭黑用量一定情况下,使用LNR增容后复合材料两相界面相互作用增强。LNR具有良好的增容效果,复合材料良好的相容性是LNR与NR和白炭黑两相同时发生作用形成增容界面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7年04期)
李腊梅[4](2016)在《WPC界面增容机理与应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塑复合材料既具有木材的高强度、高弹性,同时具有聚合物的高韧性、耐疲劳性等优点,因此具有木材和塑料的双重加工性能。此外还可采用废旧塑料和木材边角料等为原料,能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可被回收利用,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研究是当前热门课题之一,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自主研发的新型双官能团偶联剂TCM-8118为主要界面改性剂,与传统生产中常用的的偶联剂(铝钛复合型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MAH-PE、CG-5001)进行对比研究,探究TCM-8118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价值。论文主要研究TCM-8118在PVC基木塑复合材料中应用效果的同时,尝试开拓TCM-8118在PE基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可能性和改性效果,为下一步TCM-8118的功能改良与扩大应用领域奠定基础。论文以PVC和PE为基体,以松木粉为功能性增强材料,采用偶联剂预处理木粉的方法改性木粉,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研究偶联剂种类和含量对木塑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寻找最优工艺方案。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成型方式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其中采用挤出成型方式制备PVC基木塑复合材料,采用模压成型方式制备PE基木塑复合材料。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摆锤冲击试验机等仪器分析木塑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采用SEM进行微观形貌分析,采用FTIR研究TCM-8118界面相容性改良机理,采用DSC、TG、DMA深入研究TCM-8118对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效果。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TCM-8118双官能团偶联剂对PVC基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效果比传统的偶联剂(铝钛复合型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的改善效果优异。采用TCM-8118制备的WPC比采用钛酸酯和铝钛复合型制备的WPC吸水率低1.3%和2%,含水率低4.8倍和1.4倍,因此具有更好的耐水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且制备的WPC密度、含水率、吸水性波动均很小,并且在合格范围之内。采用TCM-8118制备的WPC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拉伸强度比铝钛复合型偶联剂制备的WPC分别提高10%、7%、3%,比钛酸酯偶联剂制备的WPC分别提高18%、25%、5%,而采用铝钛复合型偶联剂制备的WPC的冲击性能是最高的,TCM-8118次之,钛酸酯最小。因TCM-8118分子自身的分子结构和分子中基团通过范德华力、化学键结合、机械啮合的综合作用,使界面形成良好的连续相结构,改善了木粉与pvc的界面结合,使其相容性大大提高,从而使木塑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也得到提升。(2)在木塑比为40/60条件下,tcm-8118添加量从0.4%增加到1.0%时,木塑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冲击韧性、拉伸强度随tcm-8118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添加量为0.8%取得最大值,分别比添加量为0.4%提高了27%、41%、60%、50%,因此tcm-8118较优添加量应为0.8%;在木塑比为30/70条件下,得到类似结果。(3)通过ftir分析可知,tcm-8118改性的木塑复合材料在3400cm-1左右的-oh峰强度明显降低,这是由tcm-8118结构中反应活性很高的-nco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反应使得羟基大量减少所致,使纤维表面极性降低,进而与pvc更好的粘合,因此tcm-8118能明显改善木粉与塑料界面间的相容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木塑复合材料的稳定性,改性效果优于传统的钛酸酯偶联剂与铝钛复合型偶联剂。(4)通过sem、dsc、tg、dma的联合分析知,进一步证明tcm-8118能明显改善木粉与塑料界面间的相容性,合适的添加量能更有效的增强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强度,且效果优于传统的铝钛复合型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5)tcm-8118双官能团偶联剂在pe基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效果较其在pvc基木塑复合材料中差,但仍然具备一定的增容效果。当偶联剂添加量一定时,采用cg-5001改性木粉制备的pe基木塑复合材料的含水率、吸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较低,tcm-8118改性木粉制备的pe基木塑复合材料的含水率、吸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最高,因此尺寸稳定性稍差。当木塑配比一定时,随着tcm-8118的用量增加,pe基木塑复合材料含水率、吸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都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并且在添加量为0.8%时有较小值。当偶联剂添加量一定时,增加木粉比例,pe基木塑复合材料含水率、吸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6)在相同木塑比和偶联剂添加量下,tcm-8118改性木粉制备的pe基木塑复合材料冲击韧性最佳,cg-5001改性木粉制得的pe基木塑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和抗拉强度最佳。在相同木塑比下,tcm-8118含量从0.4%增加到1.0%时,pe基木塑复合材料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冲击韧性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但都在添加量为0.8%时出现最大值。tcm-8118用量为0.8%、木塑比40/60时,pe基木塑复合材料mor和moe最大值分别为13.74mpa和288.12mpa;tcm-8118用量为0.8%、木塑比30/70时,mor和moe最大值分别为15.09 MPa和229.60 MPa;PE基木塑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最大值分别为11.79 kJ/m~2(木塑比40/60)和13.01 kJ/m~2(木塑比为30/70);PE基木塑复合材料抗冲击强度最大值为13.94 kJ/m~2(木塑比40/60)和13.94 kJ/m~2(木塑比为30/70)。在相同偶联剂添加量条件下,增加木粉含量,PE基木塑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冲击韧性、拉伸强度均呈现减小趋势,在木塑比为30/70时达到最大值;增加木粉含量,PE基木塑复合材料的弯曲弹性模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木塑比为40/70时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璇[5](2016)在《纳米纤维素改性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增容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围绕天然木质纳米纤维素与可降解塑料聚乳酸之间的共混作用,为改善亲水性纳米纤维素与疏水性聚乳酸之间弱的界面相容性,采用了增容剂增容、纳米纤维素表面硅烷化以及纳米纤维素表面接枝共聚改性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方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揭示不同方式的界面增容机理。并且利用液一液相分离的方法制备了聚乳酸多孔支架材料,探讨硅烷改性前后纳米纤维素对多孔支架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酸水解高压均质法处理本色浆板,获得了直径约为50nm的纳米木质纤维素(LCNF)。和纳米纤维素相比,结晶度有所下降、热稳定性提高。纳米木质纤维素/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结晶性能、热机械性能较聚乳酸均有明显的提高,在添加量为3 wt%时,复合材料的抗张强度、拉伸模量和断裂伸长率最高提高了28%、44.4%和44%。同时,纳米木质纤维素与聚乳酸之间产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调控木质素的含量,获得5 wt%、9wt%和14 wt%木质素含量的纳米木质纤维素,随着木质素含量的增加,纳米木质纤维素素的热稳定性和表面能呈下降的趋势。将不同木素含量的纳米木质纤维素与聚乳酸复合,结果表明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界面相互作用,在木质素含量为9 wt%时,复合材料的抗张强度和拉伸模量达到最大值,提高了35%和51%。断裂伸长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木质素含量为14 wt%时较纯聚乳酸提高了92%。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结晶性能以及热机械性能随着木质素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木质素含量为9 wt%时达到最大值。纳米木质纤维素中的木质素通过分子间氢键与纤维素结合,同时聚乳酸又与木质素之间形成范德华力和酯键相互作用力,木质素含量增加可以增大界面作用范围并提高界面黏结。纳米木质纤维素/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纳米木质纤维素能够明显提高聚乳酸的结晶效率,在120-C下等温结晶速率提高了110%,纳米木质纤维素不影响聚乳酸的成核机制和晶体生长维数。纳米木质纤维素/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纳米木质纤维素提高了聚乳酸的热降解活化能,热解过程表现出成核和成核生长以及相边界控制的收缩降解共同作用的综合反应机理。针对纳米纤维素表面进行硅烷(KH-550,APS)改性,硅烷化纳米纤维素(A-CNF)保持纳米纤维素的形貌,结晶度有所下降,表面羟基数量减少,氧碳比从0.71降低至0.55。利用2 v/v%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纤维素,当A-CNF添加量为3 wt%时,与纯聚乳酸相比,复合材料抗张强度、拉伸模量和断裂伸长率最大分别增长了48.1%、77.8%和44%,结晶性能和热机械性能有明显的提高,A-CNF能够很好的在聚乳酸中进行分散并且与聚乳酸基体间形成化学键提高界面作用。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接枝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改性纳米纤维素(CNF-g-PMMA), CNF-g-PMMA相比于纳米纤维素表面粗糙度增加、纤维直径增大、表面接触角明显增加、热稳定性增加、结晶度降低;将CNF-g-PMMA与聚乳酸复合,添加不同量的CNF-g-PMMA,当添加量为5 wt%,复合材料的抗张强度、拉伸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19.6%、38.9%和148%,热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明显降低。CNF-g-PMMA对聚乳酸有明显的增韧效果,纳米纤维素表面接枝长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聚乳酸之间有很好的界面缠绕,提高了CNF-g-PMMA与聚乳酸的界面粘结。对比LCNF、ACNF和CNF-g-PMMA对聚乳酸机械强度的结果看出ACNF有最大的抗张强度和拉伸模量,CNF-g-PMMA表现出最佳的增韧效果。采用液-液相分离法制备了聚乳酸及其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对比硅烷化纳米纤维素与未改性纳米纤维素对聚乳酸多孔支架的空隙率、空隙结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以及降解性能的影响规律。硅烷化纳米纤维素/聚乳酸多孔支架具有均匀分布的孔结构,孔径小于1μm,压缩强度增加了85%,热稳定性提高,在模拟体液中降解具有可控性,可以满足不同组织工程支架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齐善威,郭静,于春芳,牟思阳,杨利军[6](2016)在《聚乙二醇/聚丙烯腈共混物的增容机理和蓄热储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腈(AN)和衣康酸(IA)共聚生成丙烯腈/衣康酸共聚物(P(AN-co-IA))为相容剂,用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丙烯腈/聚乙二醇高分子固-固相变材料,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步冷曲线、差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及偏光显微镜等手段对共混物进行表征,分析讨论了P(AN-co-IA)的增容机理和蓄热储能性。结果表明,P(AN-co-IA)对聚乙二醇/聚丙烯腈(PAN/PEG)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增容效果,共混材料的保温性能良好,具有较大的焓值,其相变温度和相变焓随着PEG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共混物呈现出"固-固"相变特性。在有限次的循环加热中相变温度及相变焓无明显变化,表明材料的蓄热耐久性良好。(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王亨缇,董文勇,李勇进[7](2015)在《“界面胶束”对PLLA/PVDF体系的增容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LA)和聚偏氟乙烯(PVDF)合金材料因其独特分子结构在制备压电薄膜领域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首次使用一种具有"再反应"活性的接枝共聚物(Reactive graft copolymer,RG)作为反应性增容剂,以提高PLLA/PVDF体系的相容性,制备高性能合金材料。本实验主要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透射电镜(STEM),元素分析及万能拉伸实验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并进一步系统研究RG分子对PLLA/PVDF的增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RG分子在熔融共混中首先迁移至PLLA/PVDF的两相界面,随着与PLLA发生原位反应,RG形成"Janus"双面核壳结构的"纳米胶束",从而有效降低界面张力,改善相容性;同时,随着反应进一步进行,处于界面的胶束迁移至PLLA相,形成在聚乳酸相中的"纳米胶束",这种独特的纳米胶束结构能显着改善基底韧性,从而使得共混材料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综上,本文第一次创新性提出一种通过反应性共混,原位形成"纳米胶束"增容PLLA/PVDF不相容共混物的全新界面增容机理。(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 高分子加工》期刊2015-10-17)
张叶青[8](2012)在《猴耳环药渣/聚丙烯复合体系原位增容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使用新型的、环保的、可循环利用且具有保健功能的木塑制品来代替一部分的塑料制品。另外,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来考虑,中药渣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带来了具大的社会效益。但是,强极性的中药渣纤维与非极性的聚合物相容性差,使二者界面难以形成很好的粘合。同时,中药渣纤维分子内含大量的氢键,加热时会聚集在一起,导致其在基体中分散不均,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本文利用了低成本、无污染、比较有效的蒸汽爆破方法对猴耳环药渣进行预处理,加入不同型号的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PVA)与经蒸汽爆破预处理混合后再进行蒸汽爆破,并与PP复合经开炼模压成型制备热塑性复合材料,研究了PVA添加次序、蒸汽爆破次数、PVA含量以及PVA型号对猴耳环药渣/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PCB/PP复合材料(除3+5%(0588)-3次外)的拉伸强度随爆破次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弯曲强度随爆破次数的增加呈增大趋势,拉伸模量和弯曲模量随爆破次数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5%(0588)-3次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均减小。PVA/PCB/PP复合材料的强度随PVA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PVA含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强度达到最佳。 PVA(1788)/PCB/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比PVA(0588)/PCB/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大,而弯曲强度却下降了。本文还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CP/MAS13C-NMR谱图、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分析了蒸汽爆破处理对猴耳环药渣组成、结构的变化影响,以及聚乙烯醇(PVA)在蒸汽爆破增容改性中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了PVA的添加次序、蒸汽爆破次数、PVA含量以及PVA型号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以及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与预爆破过的猴耳环药渣混合均匀后,再进行蒸汽爆破处理,药渣纤维与PVA可发生一定的作用。一方面, PVA分子链上的部分OH可与半纤维素降解产生的酸发生酯化反应,也可与纤维表面的羟基形成氢键,另一方面,与植物纤维相比,PVA与PP间的相容性比纤维与PP间的相容性稍好,PVA相当于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从而改善了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力,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李志刚,卓义金,李清泉[9](2010)在《接枝杜仲胶增容机理及与SBS改性沥青共混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变目前SBS(styrene-butad iene-styrene)改性沥青常用增容剂大多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现状,在天然高分子材料杜仲胶上接枝能与沥青氮基反应的官能团——马来酸酐,形成一种新的增容剂——接枝杜仲胶。分析了接枝杜仲胶的生成方法与增容SBS改性沥青的机理,根据杜仲胶接枝产物的红外光谱,确定了接枝产物的物理表征,并对2种品质不同的沥青加入接枝杜仲胶进行高低温和流变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性能得到提高。验证了接枝杜仲胶是一种性能良好的SBS改性沥青增容剂,并且作为天然材料有着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资源再生优势。(本文来源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黄伯芬,周国华,王晓峰,胡小娟,康志伟[10](2007)在《SMA增容剂对PA6/PP合金性能影响和增容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SMA)作为增容剂,制备PA6/PP合金。研究了PA6/PP配比和SMA增容剂用量对合金热力学性能和吸水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MA对PA6/PP共混体系有很好的增容作用,当PA6/PP/SMA质量比为90/10/(2~4)时,合金综合性能最好,其中材料热变形温度、缺口冲击强度提高很大,吸水率下降明显。对合金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增容机理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7年11期)
增容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了4种增容改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与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固体共混物(PVDF/TPU).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PVDF/TPU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增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PVDF/TPU-1,PVDF/TPU-2及PVDF/TPU-3相比,加入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端氨基丁腈橡胶(GPTMS-ATBN)后,PVDF/TPU-4的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相互靠近,两相界面存在分布梯度,构成了双相连续的微观结构,表明GPTMS-ATBN增容PVDF/TPU共混物具有显着效果.同时,PVDF/TPU-4的共混结合能大幅减小,二面角扭转能、键角弯转能等明显增大,表明PVDF及TPU与GPTMS-ATBN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了GPTMS-ATBN增容PVDF/TPU的机理为GPTMS-ATBN中ATBN链段与PVDF彼此缠绕,相互混溶,而水解后两端GPTMS中大量羟基与TPU分子链中氨基甲酸酯键及醚键相互吸附,从而生成了氢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容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亨缇,李勇进.“界面粒子”对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增容机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2].闫飞,张敏,张璐,李成涛,李艺晨.聚偏氟乙烯/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共混物的相互作用及增容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
[3].何凡,吴雨阳,袁天元,廖双泉.液体天然橡胶对湿法混炼制备NR/白炭黑复合材料的增容机理研究[J].功能材料.2017
[4].李腊梅.WPC界面增容机理与应用性能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5].王璇.纳米纤维素改性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增容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6].齐善威,郭静,于春芳,牟思阳,杨利军.聚乙二醇/聚丙烯腈共混物的增容机理和蓄热储能性[J].材料研究学报.2016
[7].王亨缇,董文勇,李勇进.“界面胶束”对PLLA/PVDF体系的增容机理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高分子加工.2015
[8].张叶青.猴耳环药渣/聚丙烯复合体系原位增容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9].李志刚,卓义金,李清泉.接枝杜仲胶增容机理及与SBS改性沥青共混试验[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黄伯芬,周国华,王晓峰,胡小娟,康志伟.SMA增容剂对PA6/PP合金性能影响和增容机理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