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王继波[1]2012年在《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国务院总理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我国经济发展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异显着,在各地方区域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弱,缺乏内生的增长能力,缺乏外部的影响辐射带动。作为联系农村和城市的县域经济,一方面能承接大城市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产业转移,接受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另外一方面又与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广泛紧密的联系,能够大量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集聚农村地区存在的各类生产要素,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论述了该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城镇化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了有关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概念、本质特征和主要发展模式,以及农村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对驻马店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加快驻马店农村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郝丽洁[2]2016年在《青海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国家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县域经济”开始,如何推进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因此,大力促进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首先对青海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其次在收集整理了青海省39个县(市)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城镇化指标体系,利用SPSS统计软件得出了综合性的城镇化水平,然后利用结果跟GDP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了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之间具有相关性的结论,验证了前面的理论分析,说明总体上青海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因为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更好的发挥二者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效应。因此,本文从推动青海省城镇化建设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来推动青海省城镇化进程两大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实现青海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向京京[3]2008年在《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正是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就等于发展了农村经济。而走出农村才能发展农村,减少农民才能够富裕农民,这就需要城镇化。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农业、工业和第叁产业。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叁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缓解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城镇化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城镇化水平滞后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总之,我国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发展比较滞后,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存在着体制,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如何发展,如何协调发展,成为了专家、学者、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如何协调发展有利于认清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两者协调发展的规律。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为下面对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提供平台。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内涵以及特征。第叁部分:阐述了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相互关系。第四部分:在分析我国县域经济中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第五部分:以松滋市为例,分析其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松滋市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敖丽红[4]2009年在《县域经济发展与“农叁化”互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充满着活力,蕴涵着希望,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有2000多个县,县域人口9.35亿,占我国总人口的73.3%。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县域范围内从区域视角(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产业视角(农业现代化)两个独特的视角层面讨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建立它们之间关系模型,试图更深入地探索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期在推进“农叁化”上寻求突破: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并寻求辽宁县域经济与“农叁化”联动的最佳路径以发展辽宁县域经济,为东北老工业振兴做出贡献。论文共分六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县域经济与“农叁化”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县域经济基本问题分析,就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县域与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内涵、基本特征做以详尽论述,研究认为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五性”,即综合性、差异性、开放性、中界性和不平衡性。还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第叁章研究从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内涵及理论入手,分析了农村工业化的理论依据、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制约因素,集中论述县域经济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研究分析认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其核心就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要以工业化为依托,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要以工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上不去,经济总量就上不来,财富总量也上不来。“无工不富”是历史的逻辑,现实的真理。必须把发展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发展工业上有一个大跨越,从根本上摆脱县域经济的困境。第四章集中论述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另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城市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支持农村和农业,推进城镇化建设。研究首先阐述分析城镇化概念及其生成机制、城镇化的演变过程,同时介绍了城镇化水平的基本评价标准,最后还专门探讨了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问题。第五章集中论述加快农业现代化与壮大县域经济的相互关系。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要从多方面下功夫,但关键是要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农业是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承担的重要分工,县域也是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地域依托。首先介绍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内涵及其实现的标准,并分析其基本特征,从而确立了农业现代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此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六章专门以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例分析论证“农叁化”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论文得以升华。

苗运周[5]2007年在《农村城镇化问题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农村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既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也有大量累积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在借鉴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和方法,着重分析了农村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在县域经济框架下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对策,以期为新时期新阶段的农村城镇化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探索。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回顾总结农村城镇化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从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理论界定入手,深入分析研究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一般规律,农村城镇化发展一般遵循S型曲线轨迹,发展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分工的深化、工业化的扩张、第叁产业的兴起和制度环境的变迁等方面。第叁章主要是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实践进行考察,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历程的主要特征和产生原因,总结了农村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典型模式。第四章在前面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从县域经济范畴探讨了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县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措施。县域经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县级政府能够通过市场手段和行政措施有效地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朱文静[6]2005年在《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性研究》文中提出“叁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近年来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正是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在我国,县域经济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农村经济,发展了县域经济就等于发展了农村经济。跳出农村才能发展农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需要城镇化。 本文在扼要介绍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性关系,建立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评价体系和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再从我国的县域经济中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发展策略。第五章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已经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比较分析苏南、苏中、苏北的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影响程度,这些分析对苏北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海姣[7]2015年在《我国县级城镇发展的空间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县级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最稳定的单元,连接着城市和农村,是城乡关联度最大的居民点,是城乡一体化的主战场。“县域城镇化”是以县级城镇为主要载体、通过加速县域范围内农村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为城镇居民的一种城镇化发展范式。基于此,论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县级城镇对于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性是论文首先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为了得到这一答案,论文首先从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两个视角论证了县级城镇对于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性。理论分析主要从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相关性角度进行分析论证;现实分析主要展开了对我国现有城镇化发展路径的优劣比较分析。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状况,论文指出县级城镇对于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性,即县级城镇是我国城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是统筹城乡最好的节点、也是农民转移为城镇居民的最佳路径。在此基础上,论文将从时间、空间、功能叁个维度展开对县级城镇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时间角度分析我国县级城镇发展演进,分别采用纵向比较分析、类型比较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法研究我国县级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发展轨迹和发展现状。分析表明:县级城镇的稳定性是县域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县级城镇发展较为落后的局面需要县域城镇化推动县级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升。空间维度的研究是论文研究的重点。从空间维度,论文主要从我国城镇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县级城镇发展状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首先,从区域视角和城镇体系角度,运用ARCGIS等空间分析工具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城镇等级规模、县级城镇的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了空间可视化分析,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在分析差异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城镇化路径,论文提出了“东小西大”的城镇化区域布局策略,以界定不同区域范围的县域城镇化道路。其次,从相邻城镇角度,论文选择浙江省作为典型代表省份进行了省域范围内县级城镇发展状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与空间相关性研究,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阐述,为县域城镇化如何推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回归城镇个体,从功能角度研究县级城镇的发展问题。一方面,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县城公共服务水平、非农户口比重在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作用显着。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城镇化功能”的概念,并结合典型案例,从经济、户籍、公共服务叁个角度提出完善“城镇化功能”的建议和做法。

高天跃, 路城[8]2016年在《试析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叁农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利用城镇化与县域经济来解决叁农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县域经济实际上仍然是农村经济,要想使农村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就必须与城镇化进行结合。然而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体水平较低、发展十分滞后,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就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邓仕杰[9]2004年在《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十五”计划把城镇化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城镇化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城镇化水平滞后已成为我国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差异很大,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的探讨,为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出发,第一章系统地阐述了农村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和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直接推动作用。第二章详细分析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动力机制和运行状况。其中,结合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农村工业化推动机制、比较利益的促进机制、农业剩余的支持机制、制度创新的推进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城镇化的无限循环上升的运行模式。第叁章提出了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为发展我国县域经济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第四章是实证分析,在分析了邵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之后,从促进城镇化、发展县域工业、县域农业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该县经济的一些措施。

焦绪冉, 曹俊杰, 丰中静[10]2016年在《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城镇化的推进能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同时县域经济的增长又能推进城镇化进程。分析山东省当前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王继波. 武汉工业学院. 2012

[2]. 青海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 郝丽洁. 青海师范大学. 2016

[3]. 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D]. 向京京.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叁化”互动研究[D]. 敖丽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 农村城镇化问题理论与实证研究[D]. 苗运周. 山东大学. 2007

[6]. 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互动性研究[D]. 朱文静. 河海大学. 2005

[7]. 我国县级城镇发展的空间问题研究[D]. 张海姣.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8]. 试析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J]. 高天跃, 路城. 山西农经. 2016

[9]. 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邓仕杰. 湘潭大学. 2004

[10]. 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 焦绪冉, 曹俊杰, 丰中静. 商. 2016

标签:;  ;  ;  ;  ;  ;  

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