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将会诱发大量的地质灾害。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大、运动距离远等特征。使用InSAR、无人机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方法对茂叠溪松坪沟地质灾害进行识别,通过多种方法共识别地质灾害107处,其中崩塌82处、滑坡25处。使用ARCGIS软件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根据松坪沟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建立强震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并以九寨沟地震为例进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行为知识空间(BKS)融合算法和判决矩阵算法构建的多源信息地质灾害识别方法可使得灾害识别精度达到70%以上。经叠溪松坪沟灾害识别应用,共识别地质灾害107处,其中崩塌82处、滑坡25处。依据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和规模由强到弱将研究区分为较场区、团结村区、松坪沟区、龙池区四处不同灾害等级区域。(2)建立强震区地质灾害多源信息识别理论体系,根据多源信息和地质灾害特点建立4个基本分类器,使用单个基本分类器难以获取较高的地质灾害识别精度,但根据各个单分类器之间的互补性,可剔除其他地物,实现地质灾害较高精度的识别,通过筛选分类器组合降低了计算量,采用判据矩阵、行为知识空间算法进行分类器融合,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的识别精度。(3)对研究区内典型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选取同震地质灾害:团结村滑坡、银屏崖崩塌和震后地质灾害:新磨村滑坡和国道G213沿线崩塌进行分析。四处地质灾害均位于叠溪地震Ⅹ度地震烈度区,在地震强烈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团结村滑坡、银屏崖崩塌直接发生破坏;同时造成新磨村滑坡、国道G213沿线崩塌所在斜坡岩体震裂损伤,在长期的自重、风化侵蚀、降水以及多次地震的综合作用下,新磨村滑坡发生破坏、G213沿线崩塌接近破坏(现已采取治理措施进行治理)。(4)使用ARCGIS研究调查的崩塌、滑坡分布规律。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坡度为30°~50°的斜坡中;研究区内海拔2600~3000m范围内,地质灾害较为多发;大型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坡向为南的斜坡中,坡向为东的斜坡中地质灾害数量最多;叠溪地震Ⅹ度地震烈度区地质灾害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存在软弱夹层的杂谷脑组(T3z)和侏倭组(T3zh)地层地质灾害数量较多;距离断裂带和水系距离越近地质灾害数量越多、规模越大。(5)对松坪沟内地质灾害发育的数量(N)和面积(S)与距松坪沟水系距离(Dw)和距断裂带距离(Dr)进行研究,关系如下:S=587.67ln(Dw)+905.41(R2=0.9612,Dw≤4km)、N=23.73ln(Dw)+75.396(R2=0.9832,Dw≤4km);S=338.51ln(Dr)+1131.6(R2=0.9781,Dr≤5km)、N=36.329ln(Dr)+53.815(R2=0.9539,Dr≤5km),距离松坪沟断裂、水系距离越近地质灾害发育数量越多。(6)选取高差、坡度、岩体结构、岩层倾角与坡向夹角、岩层倾角、岩体强度、软弱结构面强度、岩体组合特征、与水系距离、地震烈度和断裂距离11个评价指标,建立强震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神经网络模型获取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其中地震烈度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最大。以九寨沟地震为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高易发区和较高易发区,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评价结果较为可靠。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习朝辉
导师: 裴向军
关键词: 强震区,地质灾害,多源信息融合,发育特征,分布规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分类号: P694
DOI: 10.26986/d.cnki.gcdlc.2019.000960
总页数: 130
文件大小: 31624K
下载量: 120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为《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征集照片的启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9(06)
- [2].2019年度《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审稿专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9(06)
- [3].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年(第30卷)(总第119~124期)总目录[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9(06)
- [4].《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9年第30卷第1~4期总目次[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9(04)
- [5].生态文明视阈下地质灾害文化培育路径思考[J]. 区域治理 2019(44)
- [6].威宁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特征与防治措施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23)
- [7].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评估技术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23)
- [8].数字[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20(01)
- [9].新疆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J]. 新疆地质 2019(04)
- [10].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及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评《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J]. 新疆地质 2019(04)
- [11].四川省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旅游景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探索[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20(04)
- [12].复合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方案分析[J]. 价值工程 2020(06)
- [13].常见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论述[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6)
- [14].浅谈丽水市开展“大搬快治”三年行动的措施及成效[J]. 浙江国土资源 2020(05)
- [15].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与地质灾害勘查技术方法实践思考[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5)
- [16].关于为《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征集照片的启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0(03)
- [17].论档案管理对地质灾害工作的现实意义[J]. 兰台世界 2020(S1)
- [18].河南查明6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J]. 资源导刊 2020(05)
- [19].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农业地质灾害影响及治理研究[J]. 怀化学院学报 2020(02)
- [20].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15)
- [21].降雨对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影响分析评价[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0(16)
- [22].以“六个一”防抗救体系建设为抓手 推动地质灾害从隐患管理向风险管控转变的浙江探索[J]. 浙江国土资源 2020(07)
- [23].勠力同心 综合施策 磐安县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成效显著[J]. 浙江国土资源 2020(07)
- [24].贵州省仁怀市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发育规律研究[J]. 山西建筑 2020(16)
- [25].贵州省赤水市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研究及防治对策建议[J]. 西部资源 2020(05)
- [26].“梧州模式”的升级与蜕变——广西梧州市创新与推广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工作纪实[J]. 南方国土资源 2020(07)
- [27].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效率和效能模式优化研究[J].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0(08)
- [28].基于“感、传、智、用”全业务链的智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工程应用[J]. 卫星应用 2020(06)
- [29].地质灾害防灾减灾[J].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4)
- [30].论述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调查内容[J]. 西部资源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