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分娩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产后出血中的影响及相关进展。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产科住院孕妇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孕妇入院后常规护理,实验组孕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经心理护理后,在产后出血的发生中,对照组明显大于实验组(P<0.05)。结论: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理干预;产后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124-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的首位,且80%以上发生在产后2h内[1]。在产后出血的因素中,心理因素不可忽略,现将本院100名孕妇为例,就其在心理干预中的影响展开讨论,现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院产科初次住院经阴道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妊娠的孕妇100例。纳入标准:既往体健,精神状态良好,无妊娠合并症,骨盆及胎位均正常,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5.8岁。孕37~40周,平均孕周38.5周。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作调查问卷设置调查表,对新入院待产孕妇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孕妇心理状况,问卷100%回收。并进行统计。
1.2.2心理干预
实验组:助产士根据回收的调查表统计信息,对不良情绪的孕妇进行观察、分析,根据其不良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安慰,以帮助孕妇调整情绪,通过讲解产前保健知识,自然分娩中的配合、母乳喂养的方法与优点,鼓励孕妇战胜不良情绪,给予其心理支持[2]。对照组:常规护理,无任何护理干预。
1.3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大于500ml[1]。
1.4产后出血的测量方法
(1)容积法是指阴道分娩当胎儿娩出后,立即在产妇臀下垫入接血容器至产后2h,然后倒入刻度瓶中测量。(2)称重法是指产后2h所用敷料术前、术后分别称重,以净增重量,按比重1.05g相当于1ml的血液标准,推算出血量。(3)估计法是指手术单污染血迹范围按10cm×10cm相当于5ml血液估计。将上述三种方法累计相加即为产后2h总失血量[3]。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情绪的比较
分娩过程中产妇的情绪在时刻变化,多数以抑郁、悲伤、担忧、烦躁等形式出现,见表1。
3.讨论
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会使产妇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分娩带来的疼痛会使产妇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据研究表明,情绪的紧张可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并可使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4]。
从本文研究可表明:控制产妇的负面情绪可明显降低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心理状态与产后大出血密切相关,因此,在早孕期,助产士门诊指导孕妇定期产检,讲解产检的重要性,在饮食、活动等方面加以宣教,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因素,在孕妇入院后,助产士时刻了解孕妇的心理变化,耐心的疏导,减轻孕妇的焦虑、恐惧、紧张,从而从心理因素控制产后大出血,降低产妇的死亡率[5]。
4.结论
综上所述,精神与心理因素与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孕妇待产的过程中,助产士应关心、体贴孕妇,积极收集各种信息资料,了解孕妇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孕妇的乐观积极。在分娩过程中,以激励的语言鼓励孕妇,帮助其增强分娩的信心,从而降低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6.
[2]谭丽丽,李冰.心理干预对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4):72.
[3]瞿晓珍,郑淑萍.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01-102.
[4]周文英,黄春花.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4):151.
[5]武红利,康文利,冯丽,高伟.精神心理因素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2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