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修复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动脉瘤,损伤,掌骨,主动脉瘤。
修复术论文文献综述
陶海兵,冯哲,韩文锋,李大卫,刘宪民[1](2019)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肩袖损伤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军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VAS疼痛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情况。结果 ASES评分由术前(49. 26±9. 34)分到术后1个月(77. 14±6. 07)分、术后3个月(85. 14±6. 07)分; VAS评分由术前(6. 1±1. 3)分到术后1个月(1. 5±0. 5)分、术后3个月(1. 0±0. 4)分; 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45. 4±7. 5)分到术后1个月(79. 4±5. 4)分、术后3个月(86. 4±6. 4)分;UCLA评分由术前(12. 1±3. 7)分到术后1个月(31. 3±1. 4)分、术后3个月(34. 2±1. 5)分,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孙磊,秦涛,吴海卫,张雷,王常田[2](2019)在《腔内修复术治疗钝性主动脉损伤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钝性主动脉损伤(BTAI)的临床经验和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收治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的BTAI 23例患者CT血管造影(CTA)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8~76岁,平均49.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高处坠落伤3例,其他伤3例。结果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成功率100%。急性期(<14d)手术12例,慢性期(≥14d)手术11例。共植入覆膜支架23枚,8例锚定区不足病例,其中3例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3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2例因左椎动脉优势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术。1例患者术后造影少量Ⅰa型内瘘,患者围术期均存活,无截瘫、左上肢缺血、脑卒中、脏器灌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门诊随访6~84个月,获随访患者均存活,CTA示1例内瘘消失,其余患者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移位、内瘘、复发等情况。结论 TEVAR治疗BTAI疗效良好,然而BTAI患者相对年轻,TEVAR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李凯,张秀芬[3](2019)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30例,均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进行治疗。对TEVAR术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压、心率控制、复发、死亡,以及新发夹层等方面随访,对患者随访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2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手术均成功进行,术后4例(1.74%)患者院内死亡,死亡原因均与主动脉血管破裂相关。与术前相比,术后L_1、L_2和L_3处直径变化差异明显不同(P<0.05)。对患者术后不同节段假腔血栓化程度分析,不同节段假腔化血栓程度分布明显不同(P<0.05)。对226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31±5.48)个月;在随访期间,复发7例,随访1年、2年、3年后全因病死率、脑梗死、复发和内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5.75%,94.39%和92.90%。结论:TEVAR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术后病死率较低,术后3年随访结果较为满意。(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管军,曾骞,邓超[4](2019)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联合药物对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稳定性B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AD)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6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手段将其分为联合组(TEVAR+药物治疗,n=56)与药物组(单纯药物治疗,n=30),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并发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12~48个月,两组病死率、主要并发症及真腔最大直径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联合组患者血栓形成率及血栓吸收率均显着高于药物组,假腔最大直径显着小于药物组(P<0.05);药物组及联合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均为48个月,Log Rank检验提示两组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χ~2=0.50,P>0.05)。结论:TEVAR联合药物治疗能有效提高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栓形成率及血栓吸收率,缩小假腔最大直径,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并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黄丽凌,申铁梅,杨轶[5](2019)在《1例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老年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1例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患者术后停留右颈临时起搏导管及右颈叁腔中心静脉导管,2条导管在同一部位,增加了护理的难度,防脱管是首要问题;患者此次手术是一站式微创手术,是2个微创手术迭加在一起进行,由于经导管主动脉植入器械的外径较粗,增大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术中术后防止血压过低,保证肾脏血流灌注,严密观察尿量,术后密切观察病情、血压及心率变化,注意听诊心音,行床旁心电图检查,术前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表情、对答情况、肢体肌力及肢体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预防肾功能损害、冠脉开口堵塞、血管并发症、出血、瓣周漏、脑卒中或脊髓缺血引起迟发型截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术后预后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康复出院。(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方坤,罗明尧,赵嘉伟,薛云飞,舒畅[6](2019)在《3D导航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3D导航及术中平板CT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2016年11月~2018年12月,38例主动脉疾病病人在3D导航技术及术中平板CT辅助下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及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16例病人因近端锚定区不足行分支血管重建。同期收治40例病人完成常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记录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与常规DSA二维图像参考比较,术中应用3D导航和术中CT在减少造影剂量(TEVAR 60.31 ml vs 73.34 ml,P=0.032;EVAR 83.43 ml vs 94.83 ml,P=0.013),术中放射剂量(TEVAR 293.04 mGy vs 385.71 mGy,P=0.002;EVAR 431.84 mGy vs 584.51 mGy,P=0.043),造影次数(TEVAR 2.36 vs 3.56 P=0.016;EVAR 3.43 vs 4.01,P=0.029),手术时长(TEVAR 64.09 min vs 71.42 min P=0.001;EVAR 142.14 min vs 153.39 min P=0.057)的同时,降低了术后主动脉相关再干预风险(2.63%vs 10%P=0.042),满足了临床介入诊疗过程中对解剖位置的精确要求及术中治疗效果的即时评估。结论 3D导航技术及术中平板CT在复杂主动脉腔内治疗当中具有优势,提高了术中定位的精准度,可减少术中造影剂用量、操作时间及术中造影次数,降低主动脉相关再干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陈颖颖[7](2019)在《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围术期护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基于患者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生活护理、疼痛感与,同时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积极控制血压,帮助其安全的度过急性期。术后,做好并发症的预防,继续监测生命指征和控制血压,出院前实施详细的健康指导。结果 35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无死亡者。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应妥善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稳定患者的情绪,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王战磊,胡洪良,沈卫军,闫纪涛,龚俊武[8](2019)在《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带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拇指组织缺损修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带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对皮瓣的影响。方法将2017.01-2019.01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拇指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带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腹部皮瓣对拇指组织进行修复,对比两组DASH评分,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DASH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带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易掌握等优势,且对于患者具有显着的疗效,属于修复拇指部分缺损的有效方式,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9年11期)
刘凤乐,鞠敏,赵伟[9](2019)在《新生儿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新生儿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患儿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保障手术修复效果,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术前充分评估患儿病情、完善各项检查、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口腔护理、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术中做好患儿体位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配合工作;术后给予生命体征及切口观察、预防切口感染、口腔护理、营养支持;出院时并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定期随访。结果 2015年1月~2019年5月共有37例先天性单侧唇裂患儿接受修复术,手术均顺利完成,经精心护理,切口均一期愈合拆线出院,随访半年,37例患儿唇部形态良好,无明显疤痕,吮吸等口腔功能正常。结论系统、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障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切口愈合,唇部形态塑形,口腔正常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9年11期)
程丽,李莎[10](2019)在《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并评价人性化护理应用在关节镜下修复术中的半月板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到我院接受关节镜修复术治疗的8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参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40例则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均显着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各项问卷调查评分均显着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对于经历过关节镜下修复术的半月板损伤患者有较高疗效,可以促进患者更快恢复,同时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1期)
修复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钝性主动脉损伤(BTAI)的临床经验和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收治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的BTAI 23例患者CT血管造影(CTA)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8~76岁,平均49.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高处坠落伤3例,其他伤3例。结果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成功率100%。急性期(<14d)手术12例,慢性期(≥14d)手术11例。共植入覆膜支架23枚,8例锚定区不足病例,其中3例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3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2例因左椎动脉优势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术。1例患者术后造影少量Ⅰa型内瘘,患者围术期均存活,无截瘫、左上肢缺血、脑卒中、脏器灌注不良等并发症发生。门诊随访6~84个月,获随访患者均存活,CTA示1例内瘘消失,其余患者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移位、内瘘、复发等情况。结论 TEVAR治疗BTAI疗效良好,然而BTAI患者相对年轻,TEVAR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修复术论文参考文献
[1].陶海兵,冯哲,韩文锋,李大卫,刘宪民.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
[2].孙磊,秦涛,吴海卫,张雷,王常田.腔内修复术治疗钝性主动脉损伤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9
[3].李凯,张秀芬.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4].管军,曾骞,邓超.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联合药物对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河北医学.2019
[5].黄丽凌,申铁梅,杨轶.1例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老年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2019
[6].方坤,罗明尧,赵嘉伟,薛云飞,舒畅.3D导航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9
[7].陈颖颖.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围术期护理方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8].王战磊,胡洪良,沈卫军,闫纪涛,龚俊武.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带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拇指组织缺损修复的影响[J].中国医疗美容.2019
[9].刘凤乐,鞠敏,赵伟.新生儿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疗美容.2019
[10].程丽,李莎.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