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蓄冷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温环境,冷却服,相变蓄冷材料,热害防治
蓄冷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姬长发,姬晨阳,王展荣,李生金,陈柳[1](2019)在《冷却服相变蓄冷填充材料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热害已成为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大面积的机械制冷降温能耗高且投资大。穿着冷却服是除机械降温手段外一种高温高湿环境下保证人体免受热害的一种有效个体的防护措施。冷却服中填充的相变蓄冷材料对冷却服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实验研究了冷却服中填充的相变蓄冷材料的降温剂、防过冷剂、成核剂、基液的特性及凝胶形成的方法。结果表明:氯化钠(NaCl)可作为相变点在-2~-5℃时的降温剂,氯化钾(KCl)可作为相变点在-5~-10℃时的降温剂;质量浓度为0.5%的四硼酸钠(Na_2B_4O_7·10H_2O)可降低NaC溶液的过冷,质量浓度为1.0%的Na_2B_4O_7·10H_2O可降低KCl溶液的过冷;在柠檬酸的催化作用下,聚乙烯醇和戊二醛发生化学交联而形成的凝胶性能稳定、且具有较高的潜热;聚乙烯醇、戊二醛、柠檬酸浓度分别为7%、10%及2%的溶液以质量为20∶1.1∶1的比例配制的混合溶液可作为冷却服填充相变蓄冷材料的理想基液。(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7期)
郝玲,徐飞,魏名山,姜拓,康慧芳[2](2019)在《计及冰蓄冷系统热力特性的电热综合调度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存在大量的跨省低谷水电可供消纳.为拉动电量增长,实现低谷电量来源与低谷灵活性负荷的匹配,本文提出基于冰蓄冷空调系统促进夏季水电消纳的技术方案.构建联合冰蓄冷空调系统、区域供冷系统的电力系统调度模型,分别建立叁种情景下的电力调度模型,并对调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叁种情景分别为不增加储冰装置的调度、仅考虑储冰特性的电热调度、同时考虑储冰与管网特性的电热调度.结果表明,增加大型冰蓄冷装置并将其纳入电力调度系统可实现夜间低谷水电零弃水,其在促进夜间水电消纳、提升低谷电力市场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韩友华[3](2019)在《分布式光伏直驱冰蓄冷空调及其控制系统性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分布式光伏空调多采用蓄电池作为储能缓冲元件实现稳定储能供能;然而,蓄电池具有价格高、寿命短、维修及回收成本高且丢弃后严重污染环境等缺点。为了完全摒弃蓄电池,同时克服太阳辐射能高频波动影响下无蓄电池分布式光伏空调稳定高效运行的难题,本文研究分布式光伏直驱冰蓄冷空调及其控制方法,建立阻抗匹配动态模型分析光伏直驱压缩机系统在辐照度变化条件下动态阻抗匹配关系;同时,构建分布式光伏直驱冰蓄冷空调并对主要部件进行优化;基于优化后的系统进一步开展匹配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理论推导建立了光伏直驱压缩机系统中光伏阵列“源”与负载压缩机“载”的阻抗动态匹配模型,构建了测试平台并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多云工况下阻抗匹配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约为28.5Ω和9.7%;晴天工况下分别约为16.0Ω和8.2%。综合晴天和多云工况的平均SSE、MRPE和RMSE分别为6.92、8.94%和11.55%,所建模型误差较小。(2)设计构建3P分布式光伏直驱控制系统并对其性能展开实验研究。相对于无控制器系统,带控制器模式系统运行辐照度阈值下限为143 W/m~2,同比降低63.7%,光电转换效率、压缩机耗电量、压缩机运转率、制冰量及系统COP分别同比增长83.7%、79.6%、58.1%、81.9%和60.4%;最终,带控制器模系统制冰量达到196.8kg,系统制冰COP达到0.263。此外,负载分别为定、变频压缩机逆变控制器的逆变效率分别为51.22%和96.24%,同比提高87.90%;对于光伏直驱压缩机控制系统,变频压缩机更适应于间歇光伏能源。(3)对不同光伏阵列大小及蒸发器换热面积大小进行匹配优化。当光伏阵列额定功率为2.28kW时,系统制冰COP达到0.284,相比于额定功率为3.04kW的光伏阵列系统COP提高了39.2%,但是压缩机运行稳定率降低47.2%。此外,相比于不锈钢单盘管蒸发器,铜管并联双盘管蒸发器的制冰量和制冰机组能效比分别比不锈钢单管蒸发器提高62.0%和52.1%,蒸发器过冷度影响大大改善。(4)针对不同累计辐照度影响及不同供冷模式需求开展实验研究。当累计辐照度达到最优值18.2 MJ/m~2时,系统制冰COP达到最大值0.289;累计辐照度为22.4 MJ/m~2时压缩机运行稳定率达到0.852。模式A1用冷率较低情况下相比于模式A3用冷率较高情况下制冰机组能效比同比提高28.9%,系统COP同比提高25.4%,供冷时间同比提升59.2%。最终,B1模式系统最高COP达到0.362。(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曾林滨[4](2019)在《离网风电制冰蓄冷系统运行特性和控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并网风电受风电场发电量过剩和电网荷载能力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弃风限电率大幅提升,离网风电及相关系统应用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大。离网风电系统由于供需不匹配、不同步,必须配备储能装置。目前常用的储能装置为蓄电池,但蓄电池成本高、寿命短和污染大等问题阻碍了离网风电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离网风电的储能问题,本文提出了分布式离网风力发电制冰蓄冷系统,用冰蓄冷取代部分蓄电池存储风电。本文以实现风-电-冷的高效平稳转化为核心,展开了以下工作:(1)通过建立风-电-冷能量传递理论模型和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分析系统部件间的能量匹配耦合关系和能量传递规律,给出影响系统整体效率的关键参数主要是风电转化效率和蓄电池充放电损失量。(2)在稳态和非稳态风况下开展系统直驱和浮充两种运行模式的对比实验,发现系统能量传递规律,获得风速与系统最佳运行模式间的对应关系。当稳态平均风速达到5m/s时,风电输出功率达到变频压缩机运行功率上限,蓄电池实现充放电平衡,两种运行模式下系统制冷效率(COP)相近且达到峰值,约为0.31。在非稳态风况下,直驱模式无法实现稳定运行,浮充模式对蓄电池的依赖性较强,系统COP分别为0.063和0.17。(3)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阻抗变化的变步长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爬山搜索算法(HCS),通过软件编译与电路设计实现控制器的制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MPPT算法将系统平均风电转化效率由23%提高至29%。(4)基于风速大小、风速稳定性和蓄电池端电压等多边界条件对系统风-电-冷转化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系统运行模式切换控制,根据实时风况选择系统最佳运行模式。在平均风速同为4.9m/s的工况下,直驱模式下系统压缩机频繁停机且启动电能消耗较大,COP仅为0.074,浮充模式下蓄电池端电压钳位作用明显,充放电损失较大,系统COP为0.187。采用了模式切换控制的系统,在保证压缩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蓄电池对系统能量传递的限制作用,直驱模式运行累计时长占总时长的46.9%,系统COP为0.229,比直驱模式高出209.46%,比浮充模式高出22.46%,实现了风-电-冷的稳定高效转化。同时,系统只需要小容量蓄电池即可实现全天候运行。(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4)
高杲远[5](2019)在《气体水合物促晶成核理论及蓄冷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水合物蓄冷可克服冰蓄冷相变温度与制冷系统不匹配、水蓄冷密度小、共晶盐蓄冷可循环性差的弱点,故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新型蓄冷技术。但是气体水合物蓄冷实际工程应用中有诱导期长,生长速率慢等问题,所以研究气体水合物成核机理,缩短水合物成核诱导期,提高水合物生长速度并增加其水合率从而提升其蓄冷密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以HCFC-141b气体水合物作为研究对象,对本体晶核、冰晶核、本体水合物历史溶液、历史水对HCFC-141b气体水合物促晶生长过程进行可视化观察研究并记录其成核宏观诱导时间。然后对促晶样品进行拉曼、XRD测试,经过对衍射图谱定性分析,对比并确定样品中晶体类型和结构特征,应用气体水合物生成理论,联合制备样品的可视化生长情况与衍射图谱的定性分析结果,综合对比分析这几种促晶方式的促晶成核机理。根据金属促晶实验结果,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由传热角度研究金属在促晶成核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有关影响因素。最后,利用热平衡法测量理想条件HCFC-141b水合物的蓄冷密度和相变潜热并根据离心称重法测量水合率,按照水合率计算水合物的蓄冷密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冰晶核促晶适合在温度不超过4℃的体系温度中应用,而应用HCFC-141b水合物本体晶核不应超过6℃。对比XRD和拉曼图谱发现,HCFC-141b水合物本体晶核为sII晶体,冰同时具备sI型和sII晶体,在2θ为22°和25°冰晶体与水合物晶体样品有相似的出峰,故冰晶体具有促晶效果是因为冰晶核具有与水合物晶核相似的晶型结构。均相成核作用促晶成核的作用会比异相成核的效果明显,且过冷度越大促晶效果更显着。能否在维持水合物相变温度之下的时间内将足以生成水合物的反应热取走是金属具有促晶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热平衡法、离心法测量HCFC-141b水合物相变潜热为340.73J/g,按照理想质量配比的HCFC-141b水合物蓄冷密度是202.37 J/g,仅通过实验形式即可准确测量的水合物相变焓,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通用简便和准确性。通过离心称重法测量,冰促晶样品水合物4h内生长的水合率为HCFC-141b本体晶核和HCFC-141b历史溶液促晶生长的84%,说明均相成核促晶生长效果好于异相成核。过量主、客体材料配比都会降低水合物生长的水合率从而降低蓄冷密度,按照HCFC-141b/水理想质量比1:2.62配制的样品水合率最高,但是提高客体材料的比例有助于缩短水合物生长的诱导期。(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浩[6](2019)在《基于袋式物理分离方式的低温大温差水蓄冷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调间断性用电是我国夏季电网负荷峰谷差巨大的主要原因,蓄冷技术作为一种平衡电网峰谷差异的有效措施,近些年随峰谷电价差距的拉大发展迅速。自然分层式水蓄冷相比其它蓄冷方式,由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是空调系统“削峰填谷”的一种常用方式。其斜温层的存在简化了蓄冷系统的同时但也带来了诸多弊端。斜温层减少了蓄冷槽的有效利用容量,冷温水的掺和降低了冷量释放效率,此外对进出水流量、蓄冷温差以及蓄冷槽体高径比限制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蓄冷成本。针对上述自然分层式水蓄冷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广州市重点科技项目支持下提出了一种新型袋式复合隔层水蓄冷槽体,物理隔层的使用消除了4℃密度对自然分层蓄冷温差的限制,弥补了蓄冷密度低、占用空间大等缺陷,从而利于实现大温差水蓄冷。并基于该实验装置,开展了大温差低温蓄冷在不同的温度工况下静态蓄存与动态运行特性研究。对不同蓄冷温差下柔性隔膜的导热性能以及水温场分布特性进行测试,相比常规蓄冷,低温工况有效静态蓄冷增量比值明显提升(均大于80%),且增大蓄冷温差有利于减小水槽内部传热冷损占比,低温条件下各高度层水体温升特性存在差异;分析了充冷和放冷过程不同蓄冷温差对蓄冷水槽出水温度稳定特性和蓄冷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工况放冷实验出水温度稳定特性优于充冷过程,常规工况这一关系发生改变。相比改变负荷回水温度,通过降低蓄冷水温实现大温差工况易引起充冷过程出水温度恶化。此外大温差较常规温差的半循环品质因子、冷量回收率和综合能效比均有明显提高;通过经济性计算,评估了袋式隔层蓄冷适用于低温大温差蓄冷的可行性,其全年节费比例明显提升,且相同冷量需求下,蓄冷容积大幅下降。研究内容可为该型技术在今后工程应用及推广上提供参考及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5-01)
陆毅,涂平,张后雷[7](2019)在《NaCl共晶盐相变球堆积床气流蓄冷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变蓄冷在建筑空调、家用冰箱和食品储存等领域应用广泛。相变球堆积床是一种典型的蓄冷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和蓄能密度大等特点。文中以NaCl共晶盐为蓄冷介质,建立了低温柱状垂直堆积床传热模型,计算了不同蓄冷球尺寸、堆积床高径比和空气质量流量条件下的蓄冷量和空气进出口压降。结果表明:在堆积床体积相同时,减小蓄冷球直径能够增加堆积床的蓄冷量,但堆积床进出口压降会增大;减小堆积床的高径比能显着提高堆积床的蓄冷速率,同时减小压降;增加入口空气的质量流量能明显提高蓄冷速率,而空气进出口压降则随之增大。(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利用》期刊2019年02期)
冀思哲,张莉,葛帅,涂钊[8](2019)在《大型自然分层蓄冷水罐蓄冷特性的数值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在分层型水蓄冷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精度的CFD技术是解决高大型设备无法进行实验研究的有效手段。基于某在运营四联供能源电站大型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罐体建立了还原其内部结构的模型,通过商业软件Fluent模拟计算设计工况与夏季、春秋季的典型工况,经数值计算表明,利用实际模型预测该能源站蓄冷罐在夏季工况下蓄满需要10 h,在春秋季工况下蓄满需要15.22 h,循环性能指数分别小于0.92和0.91,并对斜温层厚度增长趋势进行了拟合,建立斜温层厚度的多项式回归,为该能源站现场运营、蓄冷效率最大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李建立,刘孟然,许明明,吴立志[9](2019)在《板状相变蓄冷单元快速释冷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歇工作高通量发热设备的紧凑高效冷却系统中需用到快速相变蓄冷单元。以膨胀石墨基定型相变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板状相变蓄冷单元,在自建实验台上通过改变取冷流体的进口温度和流量对其快速释冷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释冷过程中,瞬时释冷强度q持续减小,先快后慢;累积释冷量Q持续增大,亦先快后慢;综合传热系数K则先快速减小,继而平缓波动;取冷流体流量仅对K有明显影响,进口温度对K、q和Q均有明显影响。在8种实验工况下,潜热释冷阶段K的平均值在279~402W/(m~2·K)范围内,10min内q的平均值为2.67~3.82kW,Q可达2 300kJ以上,基本满足特定情况下的使用要求。下一步应优化板状快速相变蓄放冷单元表面的传热纹理结构,进一步改善释冷特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章学来,周孙希,刘升,李玉洋,徐笑锋[10](2019)在《正辛酸-月桂酸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蓄冷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有机相变材料导热性能差的缺点,以质量比为81∶19的正辛酸(OA)-月桂酸(LA)二元有机相变蓄冷材料为基液,分别添加不同浓度高热导率的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OH)、Fe_2O_3、Al_2O_3、Cu以及分散剂SDBS,采用超声波振荡法制备纳米复合相变材料体系,从纳米粒子的种类和浓度来研究其对OA-LA蓄冷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纳米粒子质量浓度的增加,热导率先增大,而后逐渐趋于稳定.加入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最佳热导率大小依次为:0.1,g/LMWCNT-OH>0.4,g/LFe2,O3>0.3,g/LAl_2O_3>0.3,g/LCu.OA+LA+0.1,g/L,MWCNTOH+0.2,g/L,SDBS表现出最佳蓄冷特性,其热导率提高了21.9%,,相变温度没有变化,相变潜热增加了2.9%,,相变蓄冷时间缩短了16.7%,,经过200次冻融循环测试后,仍保持适宜的相变温度和较高的相变潜热.因此,在果蔬冷链物流保鲜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01期)
蓄冷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存在大量的跨省低谷水电可供消纳.为拉动电量增长,实现低谷电量来源与低谷灵活性负荷的匹配,本文提出基于冰蓄冷空调系统促进夏季水电消纳的技术方案.构建联合冰蓄冷空调系统、区域供冷系统的电力系统调度模型,分别建立叁种情景下的电力调度模型,并对调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叁种情景分别为不增加储冰装置的调度、仅考虑储冰特性的电热调度、同时考虑储冰与管网特性的电热调度.结果表明,增加大型冰蓄冷装置并将其纳入电力调度系统可实现夜间低谷水电零弃水,其在促进夜间水电消纳、提升低谷电力市场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蓄冷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姬长发,姬晨阳,王展荣,李生金,陈柳.冷却服相变蓄冷填充材料特性实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9
[2].郝玲,徐飞,魏名山,姜拓,康慧芳.计及冰蓄冷系统热力特性的电热综合调度效果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韩友华.分布式光伏直驱冰蓄冷空调及其控制系统性能特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曾林滨.离网风电制冰蓄冷系统运行特性和控制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5].高杲远.气体水合物促晶成核理论及蓄冷特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9
[6].王浩.基于袋式物理分离方式的低温大温差水蓄冷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
[7].陆毅,涂平,张后雷.NaCl共晶盐相变球堆积床气流蓄冷特性[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9
[8].冀思哲,张莉,葛帅,涂钊.大型自然分层蓄冷水罐蓄冷特性的数值预测[J].电站系统工程.2019
[9].李建立,刘孟然,许明明,吴立志.板状相变蓄冷单元快速释冷特性实验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
[10].章学来,周孙希,刘升,李玉洋,徐笑锋.正辛酸-月桂酸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的蓄冷特性[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