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球菌论文-郑梦玲

嗜热球菌论文-郑梦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嗜热球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肌氨酸氧化酶,可溶性表达,酶学性质,突变

嗜热球菌论文文献综述

郑梦玲[1](2018)在《嗜热玫瑰红球菌肌氨酸氧化酶表达、结构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氨酸氧化酶(SOX,EC.1.5.3.1)是能够催化肌氨酸(N-甲基甘氨酸)去甲基化生成甲醛、甘氨酸和过氧化氢的黄素蛋白氧化酶之一。该酶在生物、医学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有较好应用。本研究选用来源于Thermomicrobium roseum DSM 5159中预测的sox基因(trsox),主要涉及TrSOX在E.coli中的异源表达与包涵体复性,trsox的随机突变,以及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的重组表达,期望获得可溶性表达量增加的TrSOX蛋白,进行结构和功能的研究。(1)TrSOX包涵体透析复性及酶学性质研究。优化后的trsox基因序列在E.coli表达系统中表达成功,但其表达产物主要为无活性的包涵体沉淀,为了使重组TrSOX包涵体具有酶活,采用尿素浓度梯度透析复性,获得了有活性的TrSOX复性酶。复性酶经镍柱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及SDS-PAGE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rSOX复性酶在55℃时催化能力最强,温度低于60℃时,酶活保留率在80%以上,催化反应最适的pH为8.0,在7-10的pH范围内比较稳定,K_m值为15.82 mmol·L~(-1),k_(cat)为0.00065 s~(-1),蛋白半解折迭温度为62.4℃。(2)采用error-prone PCR进行定向突变,TrSOX在E.coli中的可溶性表达量有所增加。对trsox基因进行随机突变后,筛选到一株可溶性表达量略有增多的菌株。酶活测定后发现突变TrSOX可溶性表达量提高了25%,对突变前后的TrSOX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发现突变后的最适反应温度和温度稳定性范围均减小,反应的最适pH增大。(3)TrSOX在Bacillus subtilis WB600中获得可溶性表达。分析发现TrSOX的可溶性表达量在E.coli中很难增加,而采用了B.subtilis WB600表达系统进行表达后,其可溶性表达量增加。TrSOX粗酶用镍柱亲和层析后在SDS-PAGE上表现为单一条带,经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正确。对TrSOX纯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发现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65℃,符合嗜热酶的特征,在0-80℃温度下,酶活保留率基本不变,其最适反应pH和pH稳定性与突变酶保持一致。TrSOX纯酶的比酶活力约是TrSOX复性酶的93倍,TrSOX纯酶的半解折迭温度为100℃,比其复性酶提高了37.6℃。(4)通过添加信号肽,使得TrSOX的胞内可溶性表达量增加。选择了6个信号肽,TrSOX分泌表达载体在B.subtilis WB600中成功表达,然而在胞外并没有测到酶活,但添加YwbN信号肽的TrSOX胞内表达量提高56%,可是胞内粗酶液经镍柱纯化后发现其酶活提纯率和比酶活均减小。(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许辅乾[2](2014)在《嗜热螯台球菌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微生物利用可再生资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等体内合成的一类生物聚酯,它不仅具有与传统化学合成高分子(如聚丙烯)相似的材料性质,而且是环境友好型可降解材料。另外,PHA还具有生物相容性、压电性、光学活性等特殊性质,并且是人工骨等医学材料的最佳原料之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PHA的研究开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对于常温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在中温发酵生产PHA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表现为:(1)中温条件下底物溶解度提高,酶催化反应速率快,可以有效提高细菌的生长速度和PHA产率;(2)中温条件下可以抑制杂菌的生成,保证嗜热产PHA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使发酵合成PHA系统更易稳定运行;(3)微生物发酵的自发产热可以维持嗜热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无需额外的冷却与加热;(4)对嗜热微生物PHA合成相关酶及编码基因的耐热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可为PHA合成酶的定向进化提供理论参考,所分离的耐热PHA合成酶可应用于PHA的体外合成。然而目前发现能在中温条件下合成PHA的嗜热微生物仅有几种,且这些微生物的菌体浓度都较低,不具备工业化研发潜力。本课题组从脱氮生物滤塔中筛选到一株产PHA的嗜热螯台球菌TAD1,这是该菌首次被报道具有产PHA的能力,但是该菌的PHA含量较低,只有56.3%。因此本论文采用尼罗红琼脂平板法对螯台球菌进行筛选,获得高效积累PHA的优势菌株TAD1S,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HA在细胞体内的积累情况,通过气相色谱、红外衍射光谱和核磁共振扫描等分析方法,检测螯台球菌所积累PHA的结构特征和材料特性,以及在细胞体内的含量;考察TAD1S细胞生长与PHA积累之间的联系,初步研究不同因素对TAD1S发酵产PHA的影响规律,探讨不同碳源在TAD1S体内的代谢途径和PHA转化效率;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TAD1S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发酵产PHA的影响规律,消除高浓度甘油对TAD1S生长的抑制,建立了基于甘油的发酵产PHA体系;采用5-l生物反应器研究发酵工艺对TAD1S发酵产PHA的特点,为扩大规模产PHA建立理论模型。在20g/L葡萄糖、45℃、180r/min下,TAD1S培养36h后,其生物量和PHA含量分别为2.71g/L和73.6%。通过多种分析手段,确定能合成短链聚羟基脂肪酸酯(scl-PHA),其中绝大部分为聚(3-羟基丁酸)(PHB)(99%)。TAD1S利用葡萄糖发酵,发现PHB的积累与细胞生长同步进行,而无需严格的氮源限制。TAD1S在45-55℃范围内有好的PHB积累性能,即使温度高达60℃,TAD1S仍然可生长并积累PHB,说明TAD1S体内的PHB合成相关酶有好的热稳定性。随着碳氮摩尔比的升高,TAD1S的PHB含量均逐渐增大,然而,即使在高浓度的氮源环境下(C/N=5),TAD1S仍可积累一定浓度的PHB(55.7%),这说明TAD1S有好的抗高氮源浓度特性。总之,TAD1S利用葡萄糖发酵产PHB的最适条件为:发酵时间28h,发酵温度50℃,碳氮摩尔比30。此时生物量、PHB含量和PHB得率分别为4.50g/L、76.5%和3.44g/L。另外,TAD1S还可利用大部分短链脂肪酸钠盐(C2-C6)来产PHB,说明TAD1S体内的PHA合成途径是scl-PHA合成途径;TAD1S可以在中温环境下直接利用淀粉进行生长,而无需水解预处理。通常绝大部分基于甘油产PHA的微生物都是常温微生物,而TAD1S在中温条件下可以利用甘油发酵产PHB,在最适条件下,TAD1S的生物量、PHB含量和PHB得率可达8.12g/L,80.8%和6.56g/L,此时底物转化率和PHB时空产率分别为0.33和0.21g/L/h。采用5-l生物反应器进行扩大培养研究,探讨TAD1S利用甘油产PHB的规律。采用分段补料发酵方法,在发酵后期进行限氮控制,可有效提升PHB得率,减少下游分离纯化工艺成本。发酵40h后得到最大PHB含量68.3%,此时生物量、PHB得率、底物转化率和时空产率分别为25.4g/L、17.4g/L、0.26和0.434g/L/h,说明限氮控制可以有效提高TAD1S体内的PHB含量。该中温工艺与其它常温工艺相比,培养时间减少,而底物转化率和PHB时空产率却显着增大,展现优越的发酵性能与应用前景。另外,我们采用尼罗红琼脂平板法从TAD1S的来源(脱氮生物滤塔的生物膜)进行筛选,获得一株生长良好且积累PHA的新菌株-K5。经系列检测分析,发现该菌合成的PHA主要也是PHB,说明K5体内的PHA合成途径也是scl-PHA合成途径,该过程最适温度和初始pH分别为45℃和7.0。本研究初步阐明了TAD1S和K5在中温条件下利用不同碳源发酵产PHA的特征与规律,为后续菌株改造,大规模扩大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杨云龙[3](2012)在《嗜热螯台球菌TAD1的脱氮性能及其好氧反硝化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活性氮污染在世界范围内正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其范围不仅包括水体中的硝氮、亚硝氮及铵态氮等,还包括大气中的NO_x(主要为NO和NO_2)气体,因而如何去除活性氮的污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生物法脱氮作为一种低成本且无污染的绿色技术,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根据传统的反硝化理论,氧的存在抑制反硝化的进行,降低了生物脱氮的效率,因此,最初的生物反应器均是在厌氧下进行,这很明显增加了运行成本,进而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此外,部分工业含氮废水及经过洗涤后的燃煤烟气的温度均达到了50℃左右,而当前的相关生物技术的最佳温度均为常温,因而,开发高温生物脱氮技术具有切实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选用嗜热螯台球菌TAD1(ChelatococcusdaeguensisTAD1)为研究对象,并应用于不同的反应器内,深入分析了TAD1在多种条件下的脱氮性能,初步探讨了TAD1发生好氧反硝化的分子机制,以期为真正地工业应用提供实践与理论指导。首先,采用PB(Plackett-Burman)设计法和基于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的响应面法,对生物滴滤塔的循环液组分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脱氮率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柠檬酸铵和硫酸亚铁,对实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拟合后,获得响应值脱氮率(Y)对自变量柠檬酸铵(X1)和硫酸亚铁(X2)的二元二次回归方程:Y=-2.15+3.13X_1~2+204X_2-0.657X_1~2-1844X_2+5.68X_1X_2,求导后得到模型的极值点,即柠檬酸铵为2.62g/L,硫酸亚铁为0.059g/L,相应的模型预测的最大脱氮率为8.0318mg/(L·h)。其次,在实验室内建一小型生物滴滤系统,利用优化后的循环液组分,开放条件下以TAD1挂膜后来处理模拟烟气。该系统在不同负荷和氧浓度下均可实现对NO_x的有效去除。在进口NO浓度为600ppm、112.5s的空床停留时间(EBRT)下,NO_x的去除率(RE)可达到80.2–92.3%,氧对RE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在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TAD1始终占有优势地位,说明其具有处理实际烟气的可行性。第叁,分析TAD1在高温下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并将其应用于高温曝气生物滴滤池中。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纯种培养还是在曝气生物滴滤池中,TAD1均有良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在纯种培养下,铵的去除能力达到6.97mg-NH_4~+-N/(L·h),约有32.3%的总氮被TAD1转化成氮气;在曝气生物滤池中,12小时后在叁种条件下的氮去除效率均达到100%,氮去除能力(平均脱氮率)分别为12.67mg/(L·h)、3.62mg/(L·h)及16.53mg/(L·h),揭示TAD1具有应用于高温废水脱氮的潜力。第四,在实验室生物滴滤塔上进一步探索影响脱氮效果的最佳工艺参数及条件,随后在广州电厂一生物滴滤系统内,用TAD1挂膜,以火电厂经过脱硫除尘的烟道气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在实验室生物滴滤塔内,初始NO-3浓度和空气流速对脱氮没有产生负面影响,综合考虑,乙酸钠为最佳碳源;在电厂生物滴滤系统中,NO_x去除效率可达到84.3-86.7%,最大污染负荷和最大处理能力分别为159.4g/(m~3·h)和137.3g/(m~3·h),相应的NO_x进口浓度为558mg/m~3。虽然TAD1在生物膜中没有占绝对优势,但与其它多种微生物共存,共同完成处理NO_x的过程。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分析四种反硝化基因在不同溶氧下的表达规律,从基因水平初步探讨TAD1在高温下的好氧反硝化发生机制。结果表明,TAD1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一氧化氮还原酶的基因类型分别为napA、nirK和cnorB,且含有氧化亚氮还原酶基因nosZ。随着溶氧的提高,napA、nirK、cnorB和nosZ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说明高氧浓度对四种反硝化基因有抑制作用,而氧限制或微好氧环境可能更有利于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10-08)

吕明生,王淑军,刘姝,房耀维,陈丽[4](2011)在《一株来自深海的嗜热球菌产高温蛋白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深海古菌Thermococcus sp.HJ21产高温蛋白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表明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 H分别为100℃和p H8.0。100℃及以下酶的热稳定性较好,在80℃和100℃保温2.5h后该酶仍具有80%以上的活性,但120℃保温2.5h后残余酶活几乎为零。在p H 7.0-9.0该酶比较稳定,并且在p H9.0的缓冲液中表现出最高的稳定性。Ca2+,Mn2+,Co2+对该酶有激活作用,其他离子Ag+,Hg2+,Zn2+,Pb2+,Ba2+,K+,Cu2+,Fe3+,Al3+,Mg2+,Na+则对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尿素对酶几乎没有影响,但SDS,DTT,N-亚胺,叁氯乙酸,EDTA,碘乙酸都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Intelligence(ICMI 2011 V4)》期刊2011-07-25)

吕明生,王淑军,刘姝,房耀维,陈丽[5](2011)在《一株来自深海的嗜热球菌产高温蛋白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深海古菌Thermococcus sp.HJ21产高温蛋白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表明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 H分别为100℃和p H8.0。100℃及以下酶的热稳定性较好,在80℃和100℃保温2.5h后该酶仍具有80%以上的活性,但120℃保温2.5h后残余酶活几乎为零。在p H 7.0-9.0该酶比较稳定,并且在p H9.0的缓冲液中表现出最高的稳定性。Ca2+,Mn2+,Co2+对该酶有激活作用,其他离子Ag+,Hg2+,Zn2+,Pb2+,Ba2+,K+,Cu2+,Fe3+,Al3+,Mg2+,Na+则对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尿素对酶几乎没有影响,但SDS,DTT,N-亚胺,叁氯乙酸,EDTA,碘乙酸都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ICEE 2011 V5)》期刊2011-01-27)

陈家武,高从堦,张启修,肖连生,张贵清[6](2009)在《嗜热金属球菌对镍钼矿的浸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嗜热金属球菌(Metallosphaera sedula)浸出镍钼硫化矿进行了研究,以探求高效可持续的生物冶金方法.结果表明:有菌组镍的浸出率均在91%以上,而无菌组为77.64%;以亚铁为能源培养的驯化菌组镍和钼的浸出率分别为96.56%和65.43%,非驯化菌组为94.37%和60.20%;起始pH为2时浸出组镍浸出率达97.55%,钼浸出率为62.97%;粒径小于0.048mm和小于0.077mm的浸样镍浸出率分别为97.58%和95.37%,钼浸出率分别为64.46%和59.54%;低矿浆质量浓度比高矿浆质量浓度的浸出率高,5g.L-1矿浆镍和钼的浸出率分别达98.67%和81.87%;在无菌条件下,浸样添加0.5g.L-1Fe3+和对照组镍浸出率分别为91.19%和77.64%,钼浸出率为52.25%和50.19%;透析浸出率比非透析浸出率低;金属球菌浸出组比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组的浸出率高,前者镍和钼浸出率分别为94.01%和64.74%,后者仅为67.77%和38.16%.(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张辉,赵一章[7](1987)在《嗜热甲烷八迭球菌的分离和生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严格的Hungate厌氧技术,从成都市郊区常温沼气池污泥中分离到嗜热甲烷八迭球菌(Methanosarcina thermophilia)CB菌株。CB菌株能够利用甲醇、甲胺和醋酸生长并产生甲烷,不能利用H_2/CO_2、甲酸作为碳源和能源。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为7.0,最适合生长的Na~+、Mg~(2+)、 NH_4~+的浓度分别为20mM、 50mM和300mg/L。青霉素和低浓度的乳糖酸红霉素(50μg/ml)对CB菌株的生长无抑制,这有利于CB菌株的分离和纯化。酵母膏和污泥上清液都对该菌株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在生长过程中,酵母膏、胰化酪蛋白和维生素均可代替污泥上清液,这一点又不同于嗜热甲烷八迭球菌TM1菌株。(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1987年03期)

钟慧芳,陈秀珠,李雅芹,蔡文六[8](1982)在《一个嗜热嗜酸细菌的新属——硫球菌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从酸性热泉地区分离出一株比较少见的无机化能自养型嗜热酸细菌,经鉴定是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硫球菌属(Sulfosphaerellus gen.nov.),模式种为嗜酸热硫球菌(Sulfosphaerellus thermoacidophilum sp.nov.)。细胞球形,直径0.8—1.2μm,有类似纤毛的结构,革兰氏阴性,需气,在无机盐培养条件下,氧化元素硫至硫酸获得能量进行自营生长。生长最适温度70℃,范围55—80℃。生长最适pH2.5,范围1.0—5.5。DNA中G+C含量为33—39mol%。并将该菌与国外近十多年来分离的硫叶菌(Sulfolobus)等7种高温嗜酸细菌作了比较,并对其命名和分类位置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1982年01期)

嗜热球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微生物利用可再生资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等体内合成的一类生物聚酯,它不仅具有与传统化学合成高分子(如聚丙烯)相似的材料性质,而且是环境友好型可降解材料。另外,PHA还具有生物相容性、压电性、光学活性等特殊性质,并且是人工骨等医学材料的最佳原料之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PHA的研究开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对于常温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在中温发酵生产PHA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表现为:(1)中温条件下底物溶解度提高,酶催化反应速率快,可以有效提高细菌的生长速度和PHA产率;(2)中温条件下可以抑制杂菌的生成,保证嗜热产PHA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使发酵合成PHA系统更易稳定运行;(3)微生物发酵的自发产热可以维持嗜热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无需额外的冷却与加热;(4)对嗜热微生物PHA合成相关酶及编码基因的耐热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可为PHA合成酶的定向进化提供理论参考,所分离的耐热PHA合成酶可应用于PHA的体外合成。然而目前发现能在中温条件下合成PHA的嗜热微生物仅有几种,且这些微生物的菌体浓度都较低,不具备工业化研发潜力。本课题组从脱氮生物滤塔中筛选到一株产PHA的嗜热螯台球菌TAD1,这是该菌首次被报道具有产PHA的能力,但是该菌的PHA含量较低,只有56.3%。因此本论文采用尼罗红琼脂平板法对螯台球菌进行筛选,获得高效积累PHA的优势菌株TAD1S,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HA在细胞体内的积累情况,通过气相色谱、红外衍射光谱和核磁共振扫描等分析方法,检测螯台球菌所积累PHA的结构特征和材料特性,以及在细胞体内的含量;考察TAD1S细胞生长与PHA积累之间的联系,初步研究不同因素对TAD1S发酵产PHA的影响规律,探讨不同碳源在TAD1S体内的代谢途径和PHA转化效率;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TAD1S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发酵产PHA的影响规律,消除高浓度甘油对TAD1S生长的抑制,建立了基于甘油的发酵产PHA体系;采用5-l生物反应器研究发酵工艺对TAD1S发酵产PHA的特点,为扩大规模产PHA建立理论模型。在20g/L葡萄糖、45℃、180r/min下,TAD1S培养36h后,其生物量和PHA含量分别为2.71g/L和73.6%。通过多种分析手段,确定能合成短链聚羟基脂肪酸酯(scl-PHA),其中绝大部分为聚(3-羟基丁酸)(PHB)(99%)。TAD1S利用葡萄糖发酵,发现PHB的积累与细胞生长同步进行,而无需严格的氮源限制。TAD1S在45-55℃范围内有好的PHB积累性能,即使温度高达60℃,TAD1S仍然可生长并积累PHB,说明TAD1S体内的PHB合成相关酶有好的热稳定性。随着碳氮摩尔比的升高,TAD1S的PHB含量均逐渐增大,然而,即使在高浓度的氮源环境下(C/N=5),TAD1S仍可积累一定浓度的PHB(55.7%),这说明TAD1S有好的抗高氮源浓度特性。总之,TAD1S利用葡萄糖发酵产PHB的最适条件为:发酵时间28h,发酵温度50℃,碳氮摩尔比30。此时生物量、PHB含量和PHB得率分别为4.50g/L、76.5%和3.44g/L。另外,TAD1S还可利用大部分短链脂肪酸钠盐(C2-C6)来产PHB,说明TAD1S体内的PHA合成途径是scl-PHA合成途径;TAD1S可以在中温环境下直接利用淀粉进行生长,而无需水解预处理。通常绝大部分基于甘油产PHA的微生物都是常温微生物,而TAD1S在中温条件下可以利用甘油发酵产PHB,在最适条件下,TAD1S的生物量、PHB含量和PHB得率可达8.12g/L,80.8%和6.56g/L,此时底物转化率和PHB时空产率分别为0.33和0.21g/L/h。采用5-l生物反应器进行扩大培养研究,探讨TAD1S利用甘油产PHB的规律。采用分段补料发酵方法,在发酵后期进行限氮控制,可有效提升PHB得率,减少下游分离纯化工艺成本。发酵40h后得到最大PHB含量68.3%,此时生物量、PHB得率、底物转化率和时空产率分别为25.4g/L、17.4g/L、0.26和0.434g/L/h,说明限氮控制可以有效提高TAD1S体内的PHB含量。该中温工艺与其它常温工艺相比,培养时间减少,而底物转化率和PHB时空产率却显着增大,展现优越的发酵性能与应用前景。另外,我们采用尼罗红琼脂平板法从TAD1S的来源(脱氮生物滤塔的生物膜)进行筛选,获得一株生长良好且积累PHA的新菌株-K5。经系列检测分析,发现该菌合成的PHA主要也是PHB,说明K5体内的PHA合成途径也是scl-PHA合成途径,该过程最适温度和初始pH分别为45℃和7.0。本研究初步阐明了TAD1S和K5在中温条件下利用不同碳源发酵产PHA的特征与规律,为后续菌株改造,大规模扩大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热球菌论文参考文献

[1].郑梦玲.嗜热玫瑰红球菌肌氨酸氧化酶表达、结构及功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8

[2].许辅乾.嗜热螯台球菌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杨云龙.嗜热螯台球菌TAD1的脱氮性能及其好氧反硝化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4].吕明生,王淑军,刘姝,房耀维,陈丽.一株来自深海的嗜热球菌产高温蛋白酶的研究[C].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chineIntelligence(ICMI2011V4).2011

[5].吕明生,王淑军,刘姝,房耀维,陈丽.一株来自深海的嗜热球菌产高温蛋白酶的研究[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ergyandEnvironment(ICEE2011V5).2011

[6].陈家武,高从堦,张启修,肖连生,张贵清.嗜热金属球菌对镍钼矿的浸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

[7].张辉,赵一章.嗜热甲烷八迭球菌的分离和生理特性[J].微生物学报.1987

[8].钟慧芳,陈秀珠,李雅芹,蔡文六.一个嗜热嗜酸细菌的新属——硫球菌属[J].微生物学报.1982

标签:;  ;  ;  ;  

嗜热球菌论文-郑梦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