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质海岸论文-吴佳平,张旸,张杰,范胜龙,杨超

淤泥质海岸论文-吴佳平,张旸,张杰,范胜龙,杨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淤泥质海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ODIS,水体指数,ROC曲线,精度评估

淤泥质海岸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平,张旸,张杰,范胜龙,杨超[1](2019)在《基于MODIS数据的淤泥质海岸水体指数比较与分析——以黄河叁角洲海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淤泥质海岸地区具有独特且复杂的水体环境,深入分析水体指数在该区域的性能特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黄河叁角洲海岸为研究区,使用2008年、2009年和2015年的MODIS和Landsat遥感数据,从地表覆盖类型光谱特征的角度,比较分析6种水体指数(即NDWI,MNDWI,AWEInsh,AWEIsh,TCW和WI2015)的水体提取性能。通过ROC曲线得到各水体指数的最佳阈值,研究水体指数在淤泥质海岸地区的水体提取精度和提取误差,分析不同地表覆盖因素对水体提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WEInsh的水体提取效果最佳,总体精度达97. 29%,制图精度达96. 84%,用户精度达97. 69%。各水体指数提取海水的制图精度较高,均高于90%;陆地水体的提取效果一般,制图精度均低于80%; NDWI对潮滩水的识别能力较差,制图精度低于其他水体指数。各水体指数的陆地水体漏分率较高,海水和潮滩水体的漏分率较低,MNDWI的海水漏分率高于其他水体指数。潮滩土壤对水体提取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耕地土壤,稀疏植被、茂盛植被和建成区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淤泥质海岸水体变化监测与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3期)

吴佳平[2](2019)在《基于MODIS数据的淤泥质海岸水体指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河口叁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海岸地区水体正面临着面积持续减少、水体污染等威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导致的水体面积变化和水质下降已成为当地国土规划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遥感技术为河口叁角洲地区水体变化监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而水体指数法广泛地应用于水体信息提取和面积变化监测。淤泥质海岸作为河口叁角洲的重要类型,具有复杂且独特的水体环境,而现有的水体指数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为内陆水体,因此,深入研究水体指数在淤泥质海岸地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典型的淤泥质海岸——黄河叁角洲为研究区,使用2000~2015年的MODIS和Landsat遥感数据,研究淤泥质海岸潮滩区主要地表覆盖类的光谱特征。通过ROC曲线模型对比分析6种水体指数(即NDWI、MNDWI、AWEI_(nsh)、AWEI_(sh)、TCW、WI_(2015))的水体提取精度。研究淤泥质海岸地区主要地表覆盖类型对水体指数水体提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验值法、试数法和自动化水体指数构建方法的优缺点。针对MODIS数据维度较高和波段间冗余信息较多的特点,采用叁种数据降维方法(PCA、BTBC、SDA)研究提取淤泥质海岸水体的最佳波段组合,通过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SVM)确定各波段的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降维自动化构建的淤泥质海岸水体指数(MCWI)。通过t检验方法比较分析MCWI与其它水体指数(即NDWI、MNDWI_(B6)、MNDWI_(B7)、AWEI_(nsh)、AWEI_(sh)、TCW1、TCW2、TCW3、WI_(2015))的纯净像元的水体分离性能,统计分析纯净像元和混合像元的水体提取精度及误差。结果表明,MCWI在构建方法、水体分离性能和提取精度较其他水体指数略有优势,提高了水体提取的精度,可为研究淤泥质海岸地区水体分布及变化特征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淤泥质海岸潮滩区的主要地表覆盖类型(潮滩水体、潮滩土壤和潮滩植被)的光谱特征与内陆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潮滩水体与土壤和植被在短波段红外的反射率差异极显着,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显着,在蓝波段和红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显着性明显高于绿波段。绿波段区分淤泥质海岸水体与非水体的性能较差。(2)由于淤泥质海岸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体特征,6种水体指数的水体提取精度略有差异。AWEI_(nsh)的水体提取效果优于其他水体;WI_(2015)次之;NDWI、AWEI_(sh)和TCW的水体提取效果较为接近,MNDWI的水体提取效果较差。各水体指数提取海水的制图精度较高,均高于90%;陆地水体的提取效果一般,制图精度均低于80%;NDWI对潮滩水的识别能力较差,制图精度低于其他水体指数。各水体指数的陆地水体漏分率较高,海水和潮滩水体的漏分率较低,MNDWI的海水漏分率高于其他水体指数。潮滩土壤对水体提取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耕地土壤,稀疏植被、茂盛植被和建成区的影响最小。(3)通过3种数据降维方法的结果得出,MODIS数据提取淤泥质海岸水体的最佳波段为可见光波段的红波段B1和蓝波段B3、短波红外波段的B6和B7,其中,B6波段具有最高的淤泥质海岸水体识别能力。(4)基于数据降维自动化构建的淤泥质海岸水体指数(MCWI)的纯净像元水体分离性能较好,水体与其他地表覆盖类型的t值均高于8.8,最高可达17.86。纯净像元和混合像元的水体提取精度及构建方法较其它水体指数具有一定的优势,纯净像元的水体提取精度均高于97.5%,错分误差、漏分误差和总体误差分别为2.28%、2.48%和4.76%。叁种类型的混合像元的水体提取精度均高于85%,最高可达95.6%,总体误差均低于25.8%,最低为9.38%。(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3-01)

金镠,虞志英,何青[3](2018)在《淤泥质海岸波致液化及航道骤淤问题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波浪与淤泥海床相互作用导致的海床液化、体积冲刷和高浓度近底悬沙的层移输运问题。采用de Wit提出的液化判别条件及计算方法,结合连云港近岸波浪和淤泥力学特征,计算不同来波条件下淤泥质海床的液化深度;进一步考虑浑水中含沙量对流速的折减影响,计算液化层运移速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大浪条件下,淤泥质海床可能有较大的液化深度,但层移厚度不大。由于层移含沙量较高,在近底水流驱动下仍能形成较大的输沙率和一定规模的大风天航道骤淤。有关研究成果为海床稳定性分析和输沙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甘申东,余艳鸽,韩铠御[4](2018)在《淤泥质海岸波、流共存时悬移质挟沙力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淤泥质海岸波、流共存时悬移质挟沙力的确定,对于利用泥沙数学模型来模拟海岸泥沙运动和海床冲淤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Bagnold的悬浮功理论和Bijker的波、流共存时床面剪切应力,从能量平衡角度出发,建立了新的波、流共存时水体挟沙力公式。利用2009年8—11月连云港徐圩海域波浪潮流泥沙短期连续观测资料对公式中的系数进行率定,并验证所建立的公式。结果表明,建立的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程度良好。(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8年09期)

罗柳青[5](2018)在《南方淤泥质海岸围填区植被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方淤泥质海岸围填区的植被修复迫在眉睫而又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1)淤泥质海岸因地势平缓、潮间带面积大、资源量大、淤积速度快而成为“向海要地”的主要海岸类型;(2)淤泥质海岸围填比例大,且有南方岸线变化大于北方的表现,急需配套的生态修复;(3)淤泥质海岸围填区的土壤源于吹填的即滩涂或海底沉积物,土壤盐度高且通气差,对植物生长有胁迫作用;(4)南方地区降雨量大,这对土壤淋洗的作用如何?实践中是不是一定要照搬北方或西北内陆的大规模的设置地下隔盐层、填埋客土等高价做法?(5)围填区植被修复尚无配套理论,缺乏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组合的研究。为探究南方强降雨对围填区不同修复阶段的土壤脱盐作用、不同修复措施的脱盐效率以及不同阶段植物配置方案。(1)以杭州湾南岸围填后的退塘植被修复为主,利用空间转变成时间的方法,调查了滩涂、滩涂围填成鱼塘、退塘修复第1年、退塘修复第3年和退塘修复第7年等5个修复阶段的变化,调查指标包括土壤盐度、含水率、pH、容重、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理化因子、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盐度、植物群落多样性、植物长势等。另记录了 2017年当地逐日降水量和蒸发量;(2)以建设地产和公园的江苏启东圆陀角为案例,了解围填后不同工程下不同年份的土壤脱盐情况和植物长势;(3)结合南方不同海湾的植被修复调查,筛选淤泥质海岸围填区的适生植物;(4)对比不同修复措施和不同修复阶段的脱盐情况,提出适合的脱盐措施和植物配置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植物受害和死亡现象,结合土壤理化因子分析,土壤盐度高于6 g/kg,且粘性大,植物叶片有枯焦盐害,死亡植物的根系腐烂、根茎发黑腐臭等状况,判断淤泥质海岸围填区植被修复早期栽培植物致死原因主要是土壤含盐量高和土壤含氧量低造成的。(2)杭州湾南岸2017年实测的年降雨量1762.9 mm,蒸降比0.56。相比初始土壤,修复 1 年后 0-20 cm,20-40 cm 和 40-60 cm 土层的脱盐率为 4.57%,11.69%和24.30%;2年后,3个土层相比原始的脱盐率为37.50%,34.26%和29.99%;7年后,3个土层相比原始的脱盐率为91.33%,90.88%和81.40%,说明围填区植被修复过程中土壤的淋洗脱盐效果明显。在修复0-7年地下水持续脱盐,盐度从9 g/kg降至1.3 g/kg。但不同修复阶段均存在土壤碱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根据杭州湾样地实际脱盐速率,估算0-20 cm、20-40 cm 土层脱盐至1 g/kg大约需要5-6年,40-60 cm 土层土壤脱盐至1 g/kg大约需要7年。(3)植物群落的演替、植物科属成分分析表明该区演替有受干扰,但仍为正向演替。种植的海滨木槿(Hibiscu hamabo)总体长势呈现先显着变好后略有变差的情况。RDA分析表明植物长势主要受粒径因素影响,推断直接影响因子应该为不同土壤颗粒含量所决定的土壤通气度,海滨木槿受盐度的影响小且不呈明显正负相关,可能是因为土壤盐度变化梯度在海滨木槿耐盐范围之内。(4)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筛选了淤泥质海岸围填区适生植物83科204属266种(含2变种),使用时应把握修复目标和类型,结合气候、围填和修复的时间、微环境等进行植物的选择、取舍和配置,配置要注意符合演替规律的科学性和体现滨海环境的特色性。(5)在自然降雨淋洗下,在“不抬高地势”、“不抬高地势+挖沟排水”和“抬高地势+挖沟排水”3种方式中,以“抬高地势+挖沟排水”方式的脱盐速率最快。(6)针对南方降雨量强且蒸降比低的情况,不推荐采取客土替换等高成本做法,推荐“抬高地势+沟渠排水+阶段植配”的方式。相比一步到位的设计和施工,更推荐阶段植物配置,主要为:初期应充分重视土壤改良作用,选择盐生植物和绿肥植物;中期选择耐高盐的景观效果佳的植物进行套种;后期注重统筹兼顾系统各要素,考虑动物友好性植物。主干道路旁植被修复时可充分利用地下排水管的市政工程,可按照路旁乔灌草进行组合配置,种植乔木应注意大穴覆膜防止次生盐渍化。后续研究可通过不同类型植被修复案例,总结和集成土壤脱盐和植物的选择、搭配和养护等技术,形成实用性更强的技术体系。(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方正飞[6](2018)在《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方正飞)日前,《中国海洋报》从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获悉,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的全国首次海岸侵蚀重点岸段监测与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圆满完成。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砂质海岸侵蚀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广东(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8-02-02)

丁琦,谢军,应铭[7](2018)在《波浪动力对开敞淤泥质海岸深水航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敞淤泥质海岸深水航道边坡的稳定性关系到航道的基建及维护费用,是航道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以连云港港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在连云港海域应用较为成熟的波浪数学模型推算的波要素成果,研究中浪、大浪对徐圩10万吨级航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边坡实测地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波浪动力的角度来看,徐圩10万吨级航道设计边坡的坡度取值是合理的,本海域的波浪动力不会对航道边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陈玮彤,张东,施顺杰,周静,康敏[8](2017)在《江苏中部淤泥质海岸岸线变化遥感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线监测是了解海岸冲淤变化的基础。针对淤泥质海岸潮间带坡度平缓的特点,考虑到潮汐对遥感海岸线监测的影响,基于多潮位站插值校正的水边线离散点潮位赋值及坡度计算对水边线方法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潮间带实测坡度资料校正,推算遥感海岸线。选择江苏中部冲淤变化频繁、自然岸线保有率较高的扁担河口至川东港岸段开展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坡度主要在0.001~0.002之间,潮间带宽度由北向南越来越宽。北部扁担河口至射阳河口岸段处于冲刷环境中,大量以养殖塘围堤为主的人工岸线不断被侵蚀后退;射阳河口至四卯酉河口岸段以海岸线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变化为主,2010-2015年平均冲淤速率小于10m/a,变化幅度较小;南部四卯酉河口至川东港岸段,自然岸线淤长明显,同时人工围垦导致岸线不断向海推进。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新洋港至斗龙港岸段应为研究区由北部侵蚀转向南部淤长的过渡带。(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李莉,贺治国,胡鹏,孙志林,王妲[9](2016)在《淤泥质河口与海岸泥沙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第2届淤泥质河口与海岸泥沙动力学学术会议(The 2nd Workshop on Sediment Dynamics of Mudoly Coasts and Estuaries:Physics,Biology and Their Interactions)于2015年10月23~26日在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华东师(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16年06期)

唐磊,张玮,吴福亮[10](2016)在《淤泥质海岸泥沙运动形式及近岸缓坡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淤泥质海岸泥沙运动形式和淤泥质海岸近岸缓坡地形的形成原因两个基本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浮泥与悬移质运动特征的差异,得到了"在泥沙沉积过程中,浮泥的整体性运动可表述为淤泥质海岸的推移运动"的结论;进而,建立浮泥平衡坡度理论模型并进行计算。研究表明:小容重浮泥的平衡坡度与淤泥质海岸实际坡度吻合较好,浮泥是淤泥质海岸近岸缓坡地形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淤泥质海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河口叁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海岸地区水体正面临着面积持续减少、水体污染等威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导致的水体面积变化和水质下降已成为当地国土规划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遥感技术为河口叁角洲地区水体变化监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而水体指数法广泛地应用于水体信息提取和面积变化监测。淤泥质海岸作为河口叁角洲的重要类型,具有复杂且独特的水体环境,而现有的水体指数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为内陆水体,因此,深入研究水体指数在淤泥质海岸地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典型的淤泥质海岸——黄河叁角洲为研究区,使用2000~2015年的MODIS和Landsat遥感数据,研究淤泥质海岸潮滩区主要地表覆盖类的光谱特征。通过ROC曲线模型对比分析6种水体指数(即NDWI、MNDWI、AWEI_(nsh)、AWEI_(sh)、TCW、WI_(2015))的水体提取精度。研究淤泥质海岸地区主要地表覆盖类型对水体指数水体提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验值法、试数法和自动化水体指数构建方法的优缺点。针对MODIS数据维度较高和波段间冗余信息较多的特点,采用叁种数据降维方法(PCA、BTBC、SDA)研究提取淤泥质海岸水体的最佳波段组合,通过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SVM)确定各波段的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降维自动化构建的淤泥质海岸水体指数(MCWI)。通过t检验方法比较分析MCWI与其它水体指数(即NDWI、MNDWI_(B6)、MNDWI_(B7)、AWEI_(nsh)、AWEI_(sh)、TCW1、TCW2、TCW3、WI_(2015))的纯净像元的水体分离性能,统计分析纯净像元和混合像元的水体提取精度及误差。结果表明,MCWI在构建方法、水体分离性能和提取精度较其他水体指数略有优势,提高了水体提取的精度,可为研究淤泥质海岸地区水体分布及变化特征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淤泥质海岸潮滩区的主要地表覆盖类型(潮滩水体、潮滩土壤和潮滩植被)的光谱特征与内陆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潮滩水体与土壤和植被在短波段红外的反射率差异极显着,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显着,在蓝波段和红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显着性明显高于绿波段。绿波段区分淤泥质海岸水体与非水体的性能较差。(2)由于淤泥质海岸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体特征,6种水体指数的水体提取精度略有差异。AWEI_(nsh)的水体提取效果优于其他水体;WI_(2015)次之;NDWI、AWEI_(sh)和TCW的水体提取效果较为接近,MNDWI的水体提取效果较差。各水体指数提取海水的制图精度较高,均高于90%;陆地水体的提取效果一般,制图精度均低于80%;NDWI对潮滩水的识别能力较差,制图精度低于其他水体指数。各水体指数的陆地水体漏分率较高,海水和潮滩水体的漏分率较低,MNDWI的海水漏分率高于其他水体指数。潮滩土壤对水体提取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耕地土壤,稀疏植被、茂盛植被和建成区的影响最小。(3)通过3种数据降维方法的结果得出,MODIS数据提取淤泥质海岸水体的最佳波段为可见光波段的红波段B1和蓝波段B3、短波红外波段的B6和B7,其中,B6波段具有最高的淤泥质海岸水体识别能力。(4)基于数据降维自动化构建的淤泥质海岸水体指数(MCWI)的纯净像元水体分离性能较好,水体与其他地表覆盖类型的t值均高于8.8,最高可达17.86。纯净像元和混合像元的水体提取精度及构建方法较其它水体指数具有一定的优势,纯净像元的水体提取精度均高于97.5%,错分误差、漏分误差和总体误差分别为2.28%、2.48%和4.76%。叁种类型的混合像元的水体提取精度均高于85%,最高可达95.6%,总体误差均低于25.8%,最低为9.3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淤泥质海岸论文参考文献

[1].吴佳平,张旸,张杰,范胜龙,杨超.基于MODIS数据的淤泥质海岸水体指数比较与分析——以黄河叁角洲海岸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9

[2].吴佳平.基于MODIS数据的淤泥质海岸水体指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3].金镠,虞志英,何青.淤泥质海岸波致液化及航道骤淤问题初步研究[J].水运工程.2018

[4].甘申东,余艳鸽,韩铠御.淤泥质海岸波、流共存时悬移质挟沙力构建[J].人民珠江.2018

[5].罗柳青.南方淤泥质海岸围填区植被修复[D].厦门大学.2018

[6].方正飞.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N].中国海洋报.2018

[7].丁琦,谢军,应铭.波浪动力对开敞淤泥质海岸深水航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水运工程.2018

[8].陈玮彤,张东,施顺杰,周静,康敏.江苏中部淤泥质海岸岸线变化遥感监测研究[J].海洋学报.2017

[9].李莉,贺治国,胡鹏,孙志林,王妲.淤泥质河口与海岸泥沙动力学[J].国际学术动态.2016

[10].唐磊,张玮,吴福亮.淤泥质海岸泥沙运动形式及近岸缓坡成因研究[J].泥沙研究.2016

标签:;  ;  ;  ;  

淤泥质海岸论文-吴佳平,张旸,张杰,范胜龙,杨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