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争论文_张宝明,李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论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新文化运动,学阀,京派,科学主义,艺术,知识青年。

文化论争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明,李帅[1](2019)在《权威与自由:在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以“学阀”为中心的新文化论争之省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化运动中作为被启蒙对象的知识青年,在"五四"之后一方面积极参与新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提出批判。中小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论争中将原领袖人物定义为"新权威"即"学阀"。他们对于"学阀"的批判既有争取话语权的目的,又包含改善自身物质处境的意愿。在此过程中,"学阀"的含义逐渐政治化,最终成为大革命的批判对象之一。(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10期)

钟希明[2](2018)在《21世纪初台湾文化论争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21世纪初台湾文化论争"是指发生在2003—2004年间台湾地区公共领域的一场文化大讨论,它在台湾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理论,从场域形态、符号指涉、身份惯习等方面深入考察和系统分析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认同问题的深层纠葛,可以认识到台湾社会与历史的复杂性,揭示"本土主义""去中国化"论述的"台独"本质,进而批判其分裂主义的政治目的。(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8年06期)

王爱松[3](2018)在《京派海派论争与南北文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由北入南与重北轻南在《京海派论争前后的文学空间》一书中,我将京派和海派定义为一种地域文化概念,并将它们视为自古以来中国地域文化南北比较在近现代的延伸和发展。建立这一判断的两个前提,一是中国幅员辽阔,在地理环境、生存条件、风物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南方和北方自(本文来源于《知识分子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周书灿[4](2018)在《清末民国拉克伯里中国民族文化西来说在中国的传播及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拉克伯里中国民族文化源于巴比伦之说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经过蒋智由、章太炎、刘师培、丁谦等学者的附和与积极阐发,一度在中国学术界产生颇大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学者对拉克伯里中国民族文化西来说的态度从总体上由附和支持转变为质疑批判。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学者对拉克伯里中国民族文化西来说的反驳,总体上是在学术层面全面展开的,不少反证击中了拉克伯里西来说的某些要害。但总的来看,20世纪20—30年代,由于新史学刚建立,中国的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尚在起步阶段,以上反驳在史料辨析、运用,论证方法和理论建构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后,拉克伯里中国民族文化西来说在中国学者的质疑与批判声中渐趋衰落,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其对20世纪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建构及中国现代学术史、文化史之影响却远未终结。(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刘华景[5](2018)在《思想论争视阈下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跨越——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认识的共识性和研究对象的明确性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前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各种思想的碰撞和论争,既是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发展逻辑的外在必然结果,又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启蒙的内在必然选择。"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是围绕不同的焦点问题进行的叁次思想论争,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以及指导开展工农运动,推动形成大革命高潮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历史跨越的关键"叁步"。(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徐德林[6](2017)在《书写人文学的历史,消解两种文化论争——评《人文学的历史:被遗忘的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革命以降,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壁垒越来越严、科技对日常生活的支配越来越强,这些在催生科学与人文孰轻孰重之争的同时,不断刺激着消解两种文化论争的种种努力。然而,要从根本上消解两种文化论争或者为之找到一种进路,书写或建构人文学的历史可谓一种必须,这既是《人文学的历史:被遗忘的科学》所呼吁的,也是它已然证明的。(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殷亚迪[7](2017)在《从“理”到“理性”—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领袖论争背后的转型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学界杜亚泉研究的支离零散状况,本文力图通过比较研究系统地将杜亚泉思想的整体面貌展现出来。一方面,杜亚泉接受来自儒家传统的通才教育,这种教育力图以“理”来贯通由“天地人文”构成的传统世界图像;而另一方面,清末民初的中国迎来“千载一时”的大变局,西方文明的传入有力推动了理学传统的“天地人文”向现代性世界图像——由哲理、自然、社会人伦、语言文学四个维度构成——的转型。后者以“理性”为核心。这种转型可渐进,可激进;可为调和、接续的取向,可为革命、断裂的取向。全面且深入地卷入上述四维度的杜亚泉采调和取向,思想上则相应地体现为中西会通。而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胡适则采革命取向,思想上则相应地体现为中西体用不二和全盘西化。两种转型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遭遇,并展开了中国近代史上两场论战:一场是着名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在陈独秀与杜亚泉之间直接展开;另一场关乎胡适总结的“新思潮的意义”和他发动的文学革命,杜亚泉间接地批判了二者。本文由东西文化问题论战引入,通过重新考察论战双方的核心问题铺展开两种取向的转型思想,并通过回答这个核心问题展开杜亚泉迄今未被系统说明的、从“理”到“理性”的转型思想。笔者试图论证,杜亚泉通过吸收西方文化的核心——“理性”——来融会、改造中国的传统理学,并以“理性”将哲理、自然、社会人伦、语言文学重新贯通起来,形成了一套不同于总体革命的、系统的转型思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2-05)

马建高[8](2017)在《古典主义的建设与坚守——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文学论争的学术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文学思想的理论论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基于人文主义立场,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批评;二是基于古典主义立场,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批评。在对文学革命的批判和修正的论争中,学衡派成员提出了自己对于建设新文学的古典主义的主张。通过学衡派的传承与辐射,古典主义文学思想对后世京派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一道独特的古典主义文学风景,共同参与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罗易扉[9](2017)在《非-文化与非-艺术:原住民绘画原真性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非西方社会原住民仪式过程中,原本用于地面、身体、盾牌、容器及飞镖器物的表面装饰,在今日发生了被挪用到架上画布之上的现象。此类从仪式中挪用到画布上绘画,是文化亦或"非-文化"?是艺术还是"非-艺术"?引发了学界关于画布上原住民绘画身份问题的论争。在西方艺术制度中,对于绘画的身份讨论曾经采用文艺复兴工作室制度及现当代艺术声明制度,但是这些判断标准和艺术制度均不适用于解释今日原住民绘画现象。在对1996年至1999年之间发生系列原住民绘画事件的讨论中,可发现西方世界与原住民世界对于原住民绘画原真性的不同判断标准。在新的社会现实之下,我们可选择将原住民绘画"标识性"及原住民身份作为双重标准,作为一种可行的原住民绘画原真性价值判断。(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7年05期)

朱成山,刘晓华[10](2017)在《“国学”的学术论争与国人的文化自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国学热",或被称为传统文化热。然而,"国学热"和国学概念、内涵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之间,形成了不小的反差,围绕着国学的学术论争更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知,以至于对"国学"的地位及其发展影响颇大。笔者认为,围绕国学的学术论争,其实质是一场东西方文化之争,从更深层次的分析,则是反映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尽快确认国学的概念和内涵。(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文化论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所谓"21世纪初台湾文化论争"是指发生在2003—2004年间台湾地区公共领域的一场文化大讨论,它在台湾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理论,从场域形态、符号指涉、身份惯习等方面深入考察和系统分析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认同问题的深层纠葛,可以认识到台湾社会与历史的复杂性,揭示"本土主义""去中国化"论述的"台独"本质,进而批判其分裂主义的政治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论争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宝明,李帅.权威与自由:在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以“学阀”为中心的新文化论争之省思[J].探索与争鸣.2019

[2].钟希明.21世纪初台湾文化论争形态研究[J].东南学术.2018

[3].王爱松.京派海派论争与南北文化差异[J].知识分子论丛.2018

[4].周书灿.清末民国拉克伯里中国民族文化西来说在中国的传播及论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刘华景.思想论争视阈下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跨越——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6].徐德林.书写人文学的历史,消解两种文化论争——评《人文学的历史:被遗忘的科学》[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

[7].殷亚迪.从“理”到“理性”—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领袖论争背后的转型思想[D].浙江大学.2017

[8].马建高.古典主义的建设与坚守——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文学论争的学术史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7

[9].罗易扉.非-文化与非-艺术:原住民绘画原真性论争[J].民族艺术.2017

[10].朱成山,刘晓华.“国学”的学术论争与国人的文化自信[J].南京社会科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有着中国和现代的味道”(图6789术品的物质...陈崧陈崧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

标签:;  ;  ;  ;  ;  ;  ;  

文化论争论文_张宝明,李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