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区论文-赵艳,孙西宇,王晓睿,申笛,韦伟

光学区论文-赵艳,孙西宇,王晓睿,申笛,韦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学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飞秒,视觉质量,光学区直径

光学区论文文献综述

赵艳,孙西宇,王晓睿,申笛,韦伟[1](2019)在《FS-LASIK两种光学区直径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FS-LASIK设置6.0mm和6.5mm两种光学区直径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行FS-LASIK手术的患者25例50眼,随机预设置患者双眼光学区切削直径6.0mm或6.5mm,并按光学区直径分为6.0mm及6.5mm两组。术后3mo对两组患者进行Sirius叁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高阶像差(包括3、5、7mm瞳孔直径下的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及叁叶草差)以及OQASⅡ视觉质量分析仪比较MTF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值(SR)和客观散射指数(OSI)、不同模拟对比度视力(OV100%、OV20%、OV9%),并对两组患者进行OSDI干眼相关视觉质量主观问卷调查。结果:术后3mo,3mm瞳孔直径下,两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及叁叶草差无差异(均P>0.05);5mm瞳孔直径下,两组总高阶像差、彗差、叁叶草差无差异(均P>0.05),但球差有差异(P<0.05);7mm瞳孔直径下,两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均有差异(均P<0.05),但彗差、叁叶草差无差异(均P>0.05)。两组的OSDI问卷评分及OQASⅡ客观视觉质量各项参数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6.5mm光学区直径FS-LASIK术后暗环境的高阶像差较小,但术前设置6.0mm光学区直径或6.5mm光学区直径均能获得良好的主观及客观视觉质量。(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雷玉琳,徐宝增,马志兴[2](2019)在《不同屈光度行SMILE手术前后功能性光学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SMILE治疗近视术后功能性光学区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88眼。按照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组(20眼)、中度(44眼)、高度组(24眼),手术光学区均6.6mm。采用Pentacam测量术前、术后1周、3月角膜地形图,研究各组间手术前后功能性光学区的变化结果SMILE术前叁组患者角膜功能性光学区分别为(7.41±0.72) mm、(7.30±0.97) mm、(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3-22)

吴艳,陆燕,杨丽萍,闫峰,黄振平[3](2018)在《不同直径光学区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后患者早期视觉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直径光学区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后患者早期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眼科视光中心行SMILE的手术患者26例(51眼)。其中小光圈组11例(21眼),光学区6.1~6.4 mm;大光圈组15例(30眼),光学区6.5~6.8 mm。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测量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各级像差、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MTF截止频率(MTF_(cutoff))、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SR)、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 index,OSI),对比度视力(visual acuity,VA)包括VA100%、VA20%、VA9%,VA均换算成Log MAR表示。对测得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组间患者的UCVA、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复查两组间患者UCVA、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两组患者全眼总像差(total aberrations,TA)、总低阶像差(total low order aberrations,t LOAs)、总高阶像差(total high order aberrations,t HOAs)、离焦、彗差、球差、叁叶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散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复查两组患者离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A、t LOAs、t HOAs、散光度数、彗差、球差、叁叶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除了20 c·d-1频率上两组患者MT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空间频率大光圈组的MTF值均高于小光圈组(均为P<0.05)。术后1个月复查各空间频率的MTF值发现在各空间频率上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两组MTF_(cutoff)、SR、OSI、VA100%、VA20%、VA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MTF_(cutoff)、OSI、VA100%、VA20%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SR和VA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的TA、t LOA、离焦、t HOA和叁叶草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彗差和球差的术前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内术前术后各指标变化的不一致出现在散光和MTF值上,小光圈组术后散光与术前有明显差异(P<0.05),而大光圈组无差异(P=0.054);小光圈组术后在低频段上的MTF值(5~10 c·d~(-1))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而在中高频段术前术后差异不明显(均为P>0.05)。大光圈组在所有空间频率上术前术后MT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的MTF_(cutoff)、OSI、SR和VA100%、VA20%、VA9%在术前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MILE手术可改善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术中使用较小的光学区,仅对夜间视力产生轻度影响。(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吴纲跃,赖仙球,戴晓丹[4](2018)在《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对控制近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对控制近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134例134眼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平均年龄10.66±1.79岁,均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3、6、12、18、24mo检查视力、眼轴和角膜地形图。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戴镜后3、6、12、18、24mo的光学区偏瞳孔中心距离分别为0.84±0.45、0.77±0.40、0.79±0.41、0.78±0.41、0.79±0.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7,P=0.319)。戴镜24mo后平均光学区偏中心距离为0.79±0.35mm,眼轴增长均值为0.32±0.30mm。戴镜24mo后平均偏中心距离轻度(<0.5mm)、中度(0.5~1.0mm)、重度(>1.0mm)的眼轴增长分别为0.45±0.34、0.32±0.28、0.23±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5,P=0.024)。戴镜后的平均偏中心距离和眼轴增长经线性回归分析,其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F=7.246,P=0.008),线性回归方程Y=0.478-0.194X。戴镜24mo后,18眼有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1.18±0.36mm;116眼无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0.73±0.31mm,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1)。结论:光学区偏中心距离在角膜塑形镜治疗3mo后趋于稳定,且对控制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侯杰[5](2017)在《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矫正术后有效光学区的测量分析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角膜屈光手术后因设备及伤口愈合等原因,有效光学区的测定始终是难点,本研究通过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测量及光学调制传递函数(MTF)计算两种方法,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特别是对最新出现的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治近视术后效光学区的大小进行初步测量和分析,并与主流的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有效光学区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有效光学区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探讨表层手术代表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特点及与有效光学区变化等因素的关系。方法1.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行SMILE手术且术后随访至6个月的单纯近视患者43例(43只眼),使用角膜地形图(Pentacam)切向曲率差异图取值方法及MTF计算的方法,分别测量和计算SMILE术后6个月有效光学区的大小。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评估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Bland-Airman法进行一致性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术后有效光学区大小与屈光度、角膜厚度、切削深度、非球面参数Q值以及角膜曲率变化值等参数之间的关系。2.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拟行SMILE和FS-LASIK手术的单纯近视患者76例(76只眼),其中SMILE组45例(45只眼),FS-LASIK组31例(31眼),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差异图取值方法,分别测量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有效光学区的大小。两组有效光学区的变化及不同子午线有效光学区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屈光度、角膜曲率变化、Q值变化以及切削深度等因素对有效光学区变化的影响。3.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择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3例(43只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傅立叶域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0-2mm、2-5mm及5-6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有效光学区大小、屈光度、切削深度以及Q值变化量ΔQ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使用角膜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的有效光学区大小(EOZ)在各子午线平均值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在0.9以上,ICC均>0.9,重复性较好。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的有效光学区差值平均为(0.22±0.35)μm,两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的一致性界限为(0.91μm,-0.47μm)。Smile术后6个月,使用切向曲率差异图测得的平均EOZ为(5.33±0.22)mm,较预计光学区缩小了(1.17±0.22)mm,使用MTF法计算的有效光学区(FOZ)大小为(5.11±0.25)mm,较角膜地形图获取的值偏小约(0.22±0.35)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00)。EOZ与ΔQ呈显着负相关(r=-0.451,P=0.005),FOZ与ΔQ未发现相关性(r=0.144,P=0.396)。2.两组术眼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有效光学区均较预计光学区发生变化,但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效光学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0.991,P=0.382)。SMILE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EOZ分别为(5.39±0.27)、(5.33±0.30)及(5.34±0.23)mm。FS-LASIK组EOZ分别为(5.06±0.36)、(4.98±0.39)及(5.01±0.31)mm。两组之间比较,SMILE组术后各时间段平均EOZ值均较FS-LASIK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4827.325,P=0.000)。术后3个月,SMILE组角膜地形图EOZ的变化与ΔQ以及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FS-LASIK组EOZ变化与ΔQ呈显着正相关(r=0.411,P=0.022),与其他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TransPRK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中央上皮厚度分别为(52.37±3.42)、(53.97±4.33)、(51.03±4.12)、(55.14±5.52)及(56.68±5.06)μm,术后3个月与6个月角膜上皮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叁个区域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69±4.23)、(5.19±3.88)以及(6.23±3.91)μm,且增厚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上皮增厚与屈光度及ΔQ均呈正相关。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EOZ分别较预计值缩小(1.26±0.22)、(1.26±0.26)及(1.34±0.28)mm,各时间段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m=14.659,t3m=14.497,t6m=20.969,P均<0.01=。术后6个月EOZ变化与上皮厚度变化无相关性(t0-2mm=-0.163;t2-5mm=-0.119;t5-6mm=-0.025,P均>0.05)。结论1.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的有效光学区数据重复性好,与光学质量参数MTF法计算的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SMILE术后有效光学区显着缩小,在预计光学区为6.5mm时,术后6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测量法和MTF测量法测得的有效光学区平均值分别为5.33和5.11mm。结果的差异考虑与测量原理不同有关。3.在相同手术光学区设计的情况下,SMILE手术与FS-LASIK手术后光学区相比较获得了更大的有效光学区,且与术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有着显着的相关性。4.TransPRK手术后角膜上皮增厚的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以中周边部增厚更显着。术后角膜上皮的重塑效应未对术后有效光学区的的变化产生影响。5.角膜屈光手术后有效光学区较为稳定,术后不同时间段测量数据显示EOZ均未发生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刘桂华,谷天瀑,李颖,厉娜,林伟平[6](2017)在《角膜塑形镜配戴后瞳孔与光学区的大小对视觉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角膜塑形镜治疗后暗室对比敏感度与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MTF cutoff)变化,并分析瞳孔与光学区的大小对暗室下对比敏感度以及MTF cutof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进行角膜塑形镜治疗的近视青少年40人(右眼40眼),戴镜前、戴镜后6个月分别测量角膜地形图、暗室瞳孔大小、光学区大小、暗室及暗室眩光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log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AULCSF)及MTF cutoff,戴镜前后视觉质量参数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暗室瞳孔与光学区对视觉质量参数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戴镜后6个月等效球镜度数降低(P<0.001),柱镜度数无变化(P=0.879);暗室对比敏感度及暗室眩光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均下降(均为P<0.001);MTF cutoff下降(P<0.001)。戴镜前后瞳孔直径为(6.50±0.34)mm。戴镜后6个月光学区直径为(4.05±0.24)mm。暗室条件下AULCSF变化与暗室瞳孔直径及光学区直径均不相关(r=0.159,P=0.307;r=-0.223,P=0.167),暗室眩光条件下AULCSF变化与暗室瞳孔直径及光学区直径均不相关(r=0.174,P=0.289;r=-0.200,P=0.216)。MTF cutoff变化与暗室瞳孔直径及光学区直径相关(r=0.509,P=0.001;r=-0.511,P=0.001),暗室、暗室眩光条件下AULCSF及MTF cutoff变化均与瞳孔直径和光学区直径之差相关(均为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暗室对比敏感度及MTF cutoff均降低,且较小的暗室瞳孔与较大的光学区可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7年01期)

郑克,李美燕,赵婧,姚佩君,周行涛[7](2014)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光学区对复性近视散光矫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光学区大小对于复性近视散光矫正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4月~2012年3月来我院准备接受飞秒LASIK的复性近视散光患者13例(18眼),等效球镜为(-9.90±0.44)D,根据光学区大小分为2组:A组9眼,光学区为6.0 mm;B组9眼,光学区为6.5 mm。分析2组散光矫正的有效性和预测性。结果所有手术都顺利完成且没有发生并发症。术前A组的等效球镜、球镜和柱镜分别为(-10.08±0.50)D、(-9.31±0.68)D和(-1.56±0.74)D,术前B组的等效球镜、球镜和柱镜分别为(-9.72±0.29)D、(-9.22±0.36)D和(-1.00±0.25)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6,0.751,0.058)。A组和B组术后散光分别为(-0.31±0.27)D和(-0.33±0.28)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34)。A组和B组分别有7眼和8眼术后等效球镜在±0.50 D区间和术后散光≤0.50 D。2组散光矫正的成功系数(IOS)分别为0.27和0.3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26)。结论飞秒LASIK矫正复性近视散光具有较好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其中光学区大小对散光矫正的影响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吴娟,余惠文[8](2013)在《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的角膜地形图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中心距离与角膜地形图参数关系。方法应用Tomey TMS-4角膜地形图系统对338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定量分析,以角膜顶点为参考点,检测治疗后光学区中心与角膜顶点的距离,即为偏中心距离,分析偏中心距离与患者治疗前有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偏中心距离大小对视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1月平均偏中心距离≤0.5mm者86眼(25.4%),0.5~1.0mm者161眼(47.6%),1.0~1.5mm者88眼(26.0%),≥1.5mm者3眼(0.8%);治疗前不同Kf、Avek及SAI与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Ks、Es、Em及SIR值与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颞侧与鼻侧屈光力差值和治疗后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后有无发生重影和眩光,与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后镜片偏离中心的发生与患者的角膜形状密切相关,镜片偏离中心影响治疗后患者的视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管丽丽,管学刚[9](2011)在《迟发性人工晶状体移位光学区嵌顿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报告患者,男,38岁,司机。于2011-02-28因"右眼视物模糊4d"来院就诊。患者于3a前在我院双眼先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植入爱尔康ReSTORIOL,手术顺利,术中、术后人工晶状体居于瞳孔中央,术后裸眼远视力1.0,近视力1.0,门诊随诊视力稳(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王菁[10](2010)在《光学区雷达目标散射中心提取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现代信号处理技术以及高分辨雷达技术的发展,雷达目标回波特性的研究与分析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其中,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通过目标回波数据分析雷达目标强散射中心的物理位置、散射类型、散射强度以及极化信息,借以判断目标的状态、特性与类型。本文主要研究了光学区基于几何绕射理论(GTD)的雷达目标散射中心提取及其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GTD的雷达目标一维散射中心参数估计为了快速准确的估计基于一维GTD模型的散射中心参数,本文研究了两种方法:(1)将改进TLS-ESPRIT算法与特征分析法结合用于精确快速提取基于GTD模型的一维散射中心参数。其中,利用特征分析法的信号与噪声子空间正交特性估计散射中心的类型参数,提高了密集散射点的类型判断正确率。仿真实验中,通过比较信噪比、雷达发射带宽以及散射点疏密程度等对散射中心参数估计性能的影响,验证了改进TLS-ESPRIT方法结合正交类型判断法具有较好的参数估计性能和较高的分辨率。(2)将基于传播算子的多重信号特征方法(PM-MUSIC)用于散射中心参数估计。其核心思想是利用传播算子法取代MUSIC方法中的特征值分解,以快速计算出噪声子空间矩阵。仿真实验验证了较高信噪比条件下PM-MUSIC算法在保证良好的散射中心估计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运算效率。2基于GTD的多维目标散射中心参数估计多维散射中心提取能够提供比一维散射中心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在前人对多维散射中心参数的理论及提取方法的研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并推导了基于几何绕射理论的2D-GTD模型,并将其近似为二维谱估计模型。同时,采用重采样技术推导了3D-GTD模型与叁维谱估计模型的关系。(2)将二维修正矩阵束法(2D-MMEMP)及2D-ESPRIT算法用于二维GTD模型的散射中心参数提取。修正方法选用置换矩阵简化了第二维参数计算过程,并利用自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分解代替Hankel矩阵的奇异值分解,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典二维矩阵束法(2D-MEMP)的运算量;其中,2D-MMEMP方法是依据一维参数有无重复或近似值选择第二维参数的计算方法, 2D-ESPRIT算法则是通过参数调节避免了特征值重根造成的特征向量不唯一问题,这两种修正方法均保证了二维散射中心参数估计的准确性且无需额外的参数配对过程。(3)提出一种修正的叁维增广矩阵束算法(3D-MMEMP) ,并将该算法及修正3D-ESPRIT(3D-MESPRIT)方法用于叁维GTD模型的散射中心参数提取。这两种修正方法利用空间平滑叁种扫描顺序之间的关系,建立置换矩阵,简化了目标叁维散射中心参数提取的计算量。3D-MMEMP和3D-MESPRIT方法提取叁维参数均无需额外配对过程。即使在一维参数中出现重复或近似值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准确估计出另外两维参数。3基于GTD的全极化目标散射中心参数提取本文结合全极化信息与高分辨技术研究了基于全极化GTD理论的散射中心一维、二维参数提取问题。(1)提出一种极化线性变换(Polarization Linear Transform)的回波数据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分别对单极化通道进行参数提取,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简化并行极化处理的运算量。文中采用极化线性变换和基于特征空间的空间谱估计(PL-ES)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目标全极化一维散射中心的参数信息,取得了较好的估计效果。(2)提出基于极化线性变换的2D-ESPRIT方法(2D-PL-ESPRIT)。并采用该算法对全极化二维GTD模型的散射中心参数进行估计,克服了单极化通道运算复杂以及参数估计不准确的问题,同时避免了二维并行极化处理方法的大运算量问题,估计效果较好。4基于散射中心提取技术的雷达目标识别将五类战斗机的主散射中心作为特征进行目标识别。利用五种散射中心参数估计方法及两种识别方法对五类战斗机进行识别,并对其识别性能进行分析,论证了散射中心作为目标特征的可行性。具体内容有:(1)将PM-MUSIC方法与支持向量机(SVM)联合用于目标识别。首先,用PM-MUSIC方法提取五类战斗机的一维散射中心特征;其次,依据飞机尺寸剔除由噪声产生的虚假散射中心;然后,利用中心矩标准化各散射中心参数,划分训练样本以及测试样本;最后通过支持向量机(SVM)进行目标识别。(2)采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目标特性研究中心开发的雷达目标后向散射仿真软件,计算五类战斗机F16、J6、M2000、Su27、J8II的回波。分别使用传统的MUSIC、PM-MUSIC、改进TLS-ESPRIT、IFFT以及矩阵束(MP)等五种不同的散射中心提取方法结合支持向量机(SVM)以及自适应高斯分类器(AGC)两种分类方法对五类战斗机进行识别。仿真比较了各类算法的识别性能,并分析了实验数据压缩比、信噪比以及雷达带宽对识别性能的影响。通过比较说明在一般情况下,PM-MUSIC和支持向量机(SVM)联合的散射中心目标识别算法效果较好。5基于散射中心提取技术的RCS数据压缩拟合本文以GTD散射中心模型为基础,分析散射中心提取技术在RCS数据处理上的应用。首先,利用MP、改进TLS-ESPRIT以及MUSIC等算法获得散射中心各参数,然后通过GTD模型拟合重建RCS数据。其目的是研究用散射中心参数压缩回波数据,节省存储空间。(1)分别通过IFFT方法以及MP、改进TLS-ESPRIT、MUSIC叁种基于GTD模型的散射中心提取方法进行回波数据压缩。(2)分析对比了几种压缩方法的RCS拟合效果,讨论了点目标与体目标的拟合结果、目标在不同方位角条件下的拟合性能以及频率域与角度域压缩拟合的效果。说明了散射中心技术在RCS数据压缩拟合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0-05-01)

光学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SMILE治疗近视术后功能性光学区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88眼。按照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组(20眼)、中度(44眼)、高度组(24眼),手术光学区均6.6mm。采用Pentacam测量术前、术后1周、3月角膜地形图,研究各组间手术前后功能性光学区的变化结果SMILE术前叁组患者角膜功能性光学区分别为(7.41±0.72) mm、(7.30±0.97) m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学区论文参考文献

[1].赵艳,孙西宇,王晓睿,申笛,韦伟.FS-LASIK两种光学区直径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9

[2].雷玉琳,徐宝增,马志兴.不同屈光度行SMILE手术前后功能性光学区的分析[C].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19

[3].吴艳,陆燕,杨丽萍,闫峰,黄振平.不同直径光学区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后患者早期视觉质量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8

[4].吴纲跃,赖仙球,戴晓丹.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对控制近视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8

[5].侯杰.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矫正术后有效光学区的测量分析及对比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

[6].刘桂华,谷天瀑,李颖,厉娜,林伟平.角膜塑形镜配戴后瞳孔与光学区的大小对视觉质量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7

[7].郑克,李美燕,赵婧,姚佩君,周行涛.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光学区对复性近视散光矫正的影响[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4

[8].吴娟,余惠文.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的角膜地形图参数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

[9].管丽丽,管学刚.迟发性人工晶状体移位光学区嵌顿1例[J].国际眼科杂志.2011

[10].王菁.光学区雷达目标散射中心提取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标签:;  ;  ;  ;  

光学区论文-赵艳,孙西宇,王晓睿,申笛,韦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