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暗之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之心,黑暗,殖民者,殖民主义,村上春树,行状,局内人。
黑暗之心论文文献综述
赵柳[1](2019)在《康拉德《黑暗之心》中英国殖民帝国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被公认为十九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海洋小说多关注维多利亚时期海外殖民和扩张。《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海洋小说最为着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以康拉德《黑暗之心》为研究对象,结合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和文学形象学理论,从非洲军事入侵者、经济压榨者和文化渗透者叁个方面,探讨了小说文本建构的英国殖民帝国形象,旨在揭示十九世纪英国“日不落”帝国的本质,揭露英帝国的海外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黑暗之心》建立在康拉德刚果之行的经历之上。首先,本文论述了小说所建构的非洲领土征服者的英帝国形象。英国贸易公司占领非洲的港口,破坏原住居民家园。通过军事占领,英国完成了帝国的殖民扩张。其次,论文对文本中所反映的英国经济剥削者形象进行分析。一方面,殖民者通过不平等贸易,掠夺非洲象牙资源,挖走非洲的黄金。另一方面,贸易站的殖民者把当地土着当作廉价劳动力,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最后,论文分析了文本所建构的文化殖民者的英帝国形象。为了使海外扩张和掠夺合法化,英国殖民者故意丑化非洲形象,强行对非洲当地人灌输英国的文化习俗,强迫非洲土着学习白人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进行明目张胆的文化殖民。论文对小说《黑暗之心》中建构的英国殖民帝国形象研究,揭开了十九世纪英国殖民者光明使者的虚伪面纱,揭露了英国殖民者侵略者的真实面目。英国殖民者依靠发达的航海技术和先进的武器,打着传播文明的旗号,占领非洲土地,掠夺非洲资源并且入侵非洲文化。通过帝国扩张和殖民掠夺,英国成为了海上强国。小说所揭示的英国殖民帝国形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大英帝国本质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薛海蛟[2](2019)在《笛福《辛格顿船长》与康拉德《黑暗之心》:继承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辛格顿船长》是丹尼尔·笛福的另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辛格顿传奇的海外冒险历程。《黑暗之心》是康拉德的经典之作,讲述了马洛乘船溯刚果河而上前往内陆站拯救库尔兹的惊险历程。两部小说都承载了明显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轨迹,在殖民书写的叙事技巧方面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本文运用后殖民批评,将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叙事模式纳入研究视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考察康拉德对笛福的接受与创新。前叁章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论基础做了基本阐述,并提出本研究的前提假设。主体分叁个章节展开,第四章分析对比辛格顿与马洛,威廉与库尔兹两组人物,通过对比分析,“冒险英雄”是殖民书写的通用意象,体现了康拉德对笛福的接受,但马洛英雄特质不足和库尔兹的“返祖”体现了康拉德的创新之处;第五章对比分析故事主线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远航与回归”是二者通用的情节主线,该模式成为了殖民书写的“套语”,体现了承继关系,但库尔兹“回归欧洲”的失败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不同,体现了康拉德的创新;第六章选取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时态)两方面进行对比,第一人称和第一人称复数叙事都构成了“凝视”的殖民视域,体现了康拉德对笛福的接受;但凝视对象的变化、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第一人称复数指称范围的扩大,叙事速率和时序的不同体现了康拉德的创新之处。本文最终认为,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叙事模式叁方面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康拉德可能沿用了笛福的殖民书写经验。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可能受到笛福《辛格顿船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这一假设存在很大的合理性;早期帝国叙事与后期帝国叙事之间的有机连续性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辛格顿船长》为早期大英帝国形象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进而间接证明了笛福的先驱性价值。本研究有利于重估《辛格顿船长》的文学价值,也有利于探索殖民书写的变迁轨迹。(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慧[3](2019)在《《黑暗之心》与《印度之行》中的“他者”地域形象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灵》及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有关帝国主义尤其是东方主义文学题材的两个经典例子。两部作品均探究了处于帝国主义时期的英国人在异国他乡的行为与态度,并且塑造了"典型的"东方形象。本文以后殖民主义批评为理论依据,试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东方地域形象,旨在阐释所谓东方形象不过是带有东方主义意识的主观产物,是处于当时历史时期的作家有意或无意的刻画。(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9期)
杨静宜,屈彩娥[4](2018)在《《黑暗之心》中的“她”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暗之心》中,只有八次提到了女性角色,不难发现在那个时期女性是受到忽视和排挤,并被边缘化的。本文将通过对女性的忽视以及小说中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黑暗之心》中的"她"者(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6期)
吴雪敏[5](2018)在《从《黑暗之心》看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作品。它不仅描绘了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对非洲人民精神文化上的摧毁与物质财富上的残忍掠夺,而且通过直接的批判揭示了欧洲部分知识分子的反殖民意识。本文将从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文本中反映的殖民活动的叁个要素(殖民者、被殖民者和殖民地)来揭示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殖民主义的复杂内涵,从而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历史,警惕当代文化殖民主义的传播以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8期)
姜文泉[6](2018)在《局外人,局内人,守门人——解读《黑暗之心》中的叁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康拉德的小说《黑暗之心》中,作者将几位女性人物对称地分布在殖民活动的内外:马洛的姑姑和库兹的未婚妻在殖民活动的大门之外,画中女人和库兹在刚果河当地的情人身处殖民活动的第一线,甚至还安排了两个织黑毛线的女人作为通向殖民活动的守门人。这叁组女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构成了殖民活动的全貌。局外人被殖民活动美丽的谎言所欺骗,成为间接的受害者;局内人身处"黑暗之心",遭受殖民地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守门人处于两个世界交接点,虽然作者着墨不多,但在故事中却是唯一全知的角色。因此,康拉德似乎借助于这两位对世事淡漠的守门妇女的冷眼,远远地旁观着、透视着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表象和本质。(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09期)
董晓慧,赵雪梅[7](2018)在《从文体特征视角解读经典之作《黑暗之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享有盛名,针对它的研究和评论多是论述小说的殖民主义,女性视角,死亡意识等主题,本文试从小说的言语行为理论施为手段的使用,虚构的陈述者,反复出现的喻指、反讽手段和提示结构等视角去解读作品。(本文来源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林少华[8](2018)在《村上文学的灵魂,是对黑暗历史的反省之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处理的是日本题材。而日本从古至今并无骑士。据《朝日新闻》,村上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说道:“刺杀骑士团长这个书名一开始就有了。”《刺杀骑士团长》,是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2017年2月24日在东京印行。上下两部,1048页。第一部“显(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2-02)
孙欣,康海波,汤雪楠[9](2017)在《约瑟夫·康拉德作品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以《黑暗之心》和《吉姆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瑟夫·康拉德是享誉中外的英国天才小说家。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阐释,本文主要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康拉德的两部作品《黑暗之心》《吉姆爷》进行解读,力求使西方文艺理论与作品达到整合。(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唐煜珍[10](2017)在《《黑暗之心》中的“无声”》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之心》是英国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小说浓郁的现代主义特色、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英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东方主义、他者身份和"属下"的发声来讨论《黑暗之心》中非洲环境、黑人、女性以及白人的"无声"。本文前言介绍康拉德及其代表作《黑暗之心》相关知识,以及国内外关于《黑暗之心》的研究。论文正文第一部分从"东方主义"来讨论非洲自然环境和黑人的"无声"。第二部分通过"属下"和"发声"理论论述该作品中妇女处于男性和帝国主义压迫之下,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的生活状态。第叁部分讨论白人的"沉默"。结论部分指出作品直接或间接反映出的殖民者对他者"东方"的暴行、殖民地人民"属下"的生活处境和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启示构建各种族和睦相处的国际社会。(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1期)
黑暗之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辛格顿船长》是丹尼尔·笛福的另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辛格顿传奇的海外冒险历程。《黑暗之心》是康拉德的经典之作,讲述了马洛乘船溯刚果河而上前往内陆站拯救库尔兹的惊险历程。两部小说都承载了明显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轨迹,在殖民书写的叙事技巧方面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本文运用后殖民批评,将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叙事模式纳入研究视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考察康拉德对笛福的接受与创新。前叁章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理论基础做了基本阐述,并提出本研究的前提假设。主体分叁个章节展开,第四章分析对比辛格顿与马洛,威廉与库尔兹两组人物,通过对比分析,“冒险英雄”是殖民书写的通用意象,体现了康拉德对笛福的接受,但马洛英雄特质不足和库尔兹的“返祖”体现了康拉德的创新之处;第五章对比分析故事主线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远航与回归”是二者通用的情节主线,该模式成为了殖民书写的“套语”,体现了承继关系,但库尔兹“回归欧洲”的失败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不同,体现了康拉德的创新;第六章选取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时态)两方面进行对比,第一人称和第一人称复数叙事都构成了“凝视”的殖民视域,体现了康拉德对笛福的接受;但凝视对象的变化、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第一人称复数指称范围的扩大,叙事速率和时序的不同体现了康拉德的创新之处。本文最终认为,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叙事模式叁方面具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康拉德可能沿用了笛福的殖民书写经验。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可能受到笛福《辛格顿船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这一假设存在很大的合理性;早期帝国叙事与后期帝国叙事之间的有机连续性也得到了一定的证实。《辛格顿船长》为早期大英帝国形象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进而间接证明了笛福的先驱性价值。本研究有利于重估《辛格顿船长》的文学价值,也有利于探索殖民书写的变迁轨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暗之心论文参考文献
[1].赵柳.康拉德《黑暗之心》中英国殖民帝国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薛海蛟.笛福《辛格顿船长》与康拉德《黑暗之心》:继承与创新[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王慧.《黑暗之心》与《印度之行》中的“他者”地域形象对比研究[J].青春岁月.2019
[4].杨静宜,屈彩娥.《黑暗之心》中的“她”者[J].青年文学家.2018
[5].吴雪敏.从《黑暗之心》看十九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主义[J].北方文学.2018
[6].姜文泉.局外人,局内人,守门人——解读《黑暗之心》中的叁组女性形象[J].海外英语.2018
[7].董晓慧,赵雪梅.从文体特征视角解读经典之作《黑暗之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8].林少华.村上文学的灵魂,是对黑暗历史的反省之心[N].文汇报.2018
[9].孙欣,康海波,汤雪楠.约瑟夫·康拉德作品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以《黑暗之心》和《吉姆爷》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
[10].唐煜珍.《黑暗之心》中的“无声”[J].青年文学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