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技术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地球物理探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应用集中在干旱地区找水,滑坡动态监测,堤坝渗漏检测和地下工程水害隐患探测等。特别的是,随着磁共振地下水探测由地面向地下发展,探测仪器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探测线圈的改变,由百米级转变为米级和亚米级,如何在有限的尺寸下开发更高灵敏度及更低噪声的线圈传感器是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技术发展的难题。目前磁共振线圈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地下探测线圈由大变小导致探测深度浅,灵敏度低,噪声水平难以降低。高阻抗小线圈带来的振铃导致磁共振信号失真。阵列线圈存在互感导致采集信号异常。采集信号中尖峰和谐波同时存在,谐波建模导致尖峰重复出现。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冷线圈的磁共振地下水探测关键技术,利用液氮制冷,降低线圈本底噪声,提升灵敏度,提高探测精度和深度。同时,根据磁共振地下水探测理论正演和反演,首次将磁共振信号推导过程与线圈传感器特性相结合,提出了冷线圈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并通过野外实验验证了冷线圈的有效性,信噪比优于传统线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能够抑制振铃的冷线圈磁共振探测仪器系统,以及开发了能够抑制尖峰及谐波噪声的数据处理算法。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针对冷线圈传感器进行建模分析,引入了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核函数正演模型,提出了新型冷线圈传感器信噪比的定义方法,即磁共振信号大小与冷线圈传感器噪声之比,结合冷线圈传感器的灵敏度分析结果,得到冷线圈匝数和前置放大器。2、通过磁共振地下水探测反演模型,得出冷线圈传感器的带宽大小,结合已有的LC谐振和3阶巴特沃斯带通前端形式,提出了线圈耦合型无源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将冷线圈传感器中线圈参数作为无源带通滤波器设计的一部分,简化了前端电路形式,减少了插入损耗,提高了冷线圈传感器的带宽。3、利用低温条件,对冷线圈传感器后续有源电路进行制冷,降低其噪声,使用FET型运放替代双极型运放,实现了冷线圈传感器的短路噪声降低1 nV/(?)。4、针对冷线圈传感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振铃现象,提出了双极性相位脉冲的方法抑制振铃。从产生磁共振信号的机理层面对振铃进行抑制,采用两个初始相位相差180°的脉冲进行激发,得到的数据进行正反相叠加,可消除由硬件导致的固定相位的振铃。5、针对冷线圈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中存在的噪声,提出了基于自回归模型(AR)的二次尖峰噪声处理方法,当尖峰噪声和工频谐波同时存在时,使用两次AR算法能够最大程度去除尖峰噪声,同时不会受到谐波建模(HNC)的影响,避免了尖峰和谐波对冷线圈传感器的影响,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AR算法,分步HNC和同频HNC处理流程的优越性。6、基于上述硬件实现并整合,研发了冷线圈磁共振探测仪器系统,该系统采用了高集成化设计,对JLMRS系列仪器进行小型化改进,体积降低为1/4,重量降低至1/7,可单人携带操作,性能指标优于目前隧道和矿井磁共振地下水探测系统。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实现了冷线圈传感器的设计和冷线圈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仪器的研发,主要的创新工作如下:1、针对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技术发展过程中,探测线圈由百米级变到亚米级的难题,结合磁共振理论正演方法,提出了利用冷线圈传感器获取地面磁共振地下水探测信号的新方法,利用低温条件,优化冷线圈传感器的传递函数,并大幅降低了热噪声,提高了小尺寸线圈的探测能力。2、将磁共振地下水探测理论融入到冷线圈测量仪器研发中,设计了一款线圈耦合型无源带通滤波器,保证了磁共振信号短驰豫时间对带宽的需求,同时可以为二维和三维磁共振地下水探测解决线圈互感问题。3、针对冷线圈磁共振探测过程中出现的振铃现象,从磁共振信号产生机理出发,提出了双极性相位脉冲方法抑制振铃,利用两个初始相位相差180°的脉冲得到的磁共振数据正反相叠加,消除机械硬件导致的固定相位的振铃,将高阻抗冷线圈的振铃过程控制在5 ms以内。4、针对冷线圈磁共振探测过程采集到的尖峰噪声和工频谐波噪声,提出了基于自回归模型的二次尖峰处理方法避免了谐波建模对去除尖峰后重新产生小尖峰的影响及尖峰和谐波对冷线圈传感器的影响。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杜官峰
导师: 林君
关键词: 磁共振,地下水,冷线圈,传感器,无源滤波器,振铃,自回归模型,噪声
来源: 吉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
单位: 吉林大学
分类号: P631;P641.7
DOI: 10.27162/d.cnki.gjlin.2019.000344
总页数: 146
文件大小: 9612K
下载量: 83
相关论文文献
- [1].分析磁共振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优势和准确性[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7)
- [2].垂体腺瘤核磁共振信号与质地之间关系的研究[J]. 中外医疗 2011(10)
- [3].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J]. 名医 2019(06)
- [4].关于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信号尾波的讨论[J]. 大学物理实验 2010(04)
- [5].磁共振信号基础性成因分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6].基于磁共振信号幅值的射频场映像技术研究[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8(02)
- [7].磁共振信号并行高速接收系统设计[J]. 波谱学杂志 2011(02)
- [8].地下磁共振响应特征与超前探测[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4)
- [9].隧道磁共振全弛豫信号三维反演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8(02)
- [10].基于磁共振指纹成像技术的脑部成像[J]. 科技视界 2019(08)
- [11].脑功能磁共振信号生物反馈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10)
- [12].基于FPGA的多路磁共振信号采集设计[J]. 电子测量技术 2018(14)
- [13].样品弛豫时间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研究[J]. 大学物理 2010(07)
- [14].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功能磁共振信号漂移校正方法[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02)
- [15].连续波核磁共振信号的解析[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6].磁共振信号强度比值在足月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02)
- [17].超顺性氧化铁在细胞内外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30)
- [18].荧光-磁共振双功能纳米材料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8(02)
- [19].飞利浦1.5 T双梯度磁共振故障维修三例[J]. 医疗装备 2019(05)
- [20].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与磁共振T_2-mapping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9(09)
- [21].磁共振检查对臀中肌综合征及其治疗效果的评价价值[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22)
- [22].磁共振信号在双极性梯度磁场下自旋回波序列中的理论推导[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7(05)
- [23].磁共振定量成像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10)
- [24].磁共振在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09)
- [25].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磁共振成像 2017(11)
- [26].脊柱关节炎磁共振应用的教学探讨[J]. 基础医学教育 2018(12)
- [27].磁共振指纹成像技术及其最新进展[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01)
- [28].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磁共振信号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0(01)
- [29].基于小波变换和独立成份分析的磁共振信号处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31)
- [30].磁共振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CT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价值对比研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8(06)
标签:磁共振论文; 地下水论文; 冷线圈论文; 传感器论文; 无源滤波器论文; 振铃论文; 自回归模型论文; 噪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