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癌论文_刘巧刿,何劲松,李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腺导管内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导管,乳腺,超声,乳头状,病理,受体,肿瘤。

乳腺导管内癌论文文献综述

刘巧刿,何劲松,李锋[1](2019)在《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乳头状瘤病变区段切除术,观察组予以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评价两种手术方法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标本直径、标本重量差异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观察组术后病理确诊阳性率(75.00%)高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两组治疗费用差异无显着性(P>0.05)。观察组乳房美观度评价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治疗,可在精准定位病变同时,提高肿瘤切除术的准确度,减少创伤,应用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刘露露[2](2019)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术中冰冻病理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6年4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61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及术后石蜡病理检查,以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本组61例患者,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58例(95.08%),与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方法,准确性高,可清晰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组织学形态,诊断价值明显,具有临床应用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33期)

王阳,杨琴[3](2019)在《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I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至2018年收治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49例。两种诊断方法均在患者手术前使用。结果:两种诊断方法共检出病灶53个。使用超声和MRI检出病灶分别为42个(79.25%)和51个(96.23%)。经对比发现MRI检出率优于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测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但由于两种方法针对性不同,需要综合利用和判断。(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0期)

徐小花[4](2019)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7年7月—2019年7月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确诊的3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予以超声检查,并分析其声像图资料和诊断效果。结果:3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超声检查出34例,其中误诊存在3例;超声未检出1例,诊断符合率为88.57%,漏诊率为2.86%,误诊率为8.57%;声像图表现存在5种类型,包括16例Ⅰ型、3例Ⅱ型、4例Ⅲ型、2例Ⅳ型、9例Ⅴ型。结论: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用超声诊断效果尤为显着,能够明确患者具体性质和分布情况,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临床需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应用其他检查方式来提高诊断效果。(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0期)

孙琳,孙晓枫,王卉,杨顺实[5](2019)在《超声及钼靶X线对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icinoma in situ,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 carcinoma,IDC)的超声及钼靶X线影像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患者(包括62例DCIS患者及98例IDC患者)的超声及钼靶X线资料。结果:161个乳腺病灶中,有62个DCIS病灶(DCIS组)及99个IDC病灶(IDC组)。超声对IDC组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CIS组,两组间的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病灶超声表现中形状、边界、边缘特征及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钼靶X线在两组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病灶钼靶X线表现形状及边缘特征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DCIS组,超声及钼靶X线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边缘及乳腺腺体内钙化检出率这些方面,两种方法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钼靶X线对DCIS腺体内钙化灶诊断率较高,乳腺超声对DCIS病灶检出、病灶边缘特征显示具有诊断优势。(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王慧,周文斌,巩海燕[6](2019)在《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74例,病灶93个,所有患者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超声:病灶多以低回声为主,边界清楚,形态规则;93个病灶中,84个表现为低回声,1个表现为等回声,8个表现为囊实混合回声;血流以点状、条状为主。超声造影:病灶多以均匀高增强为主,高增强71个,低增强5个,等增强17个。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为57.0%(53/93),高于常规超声诊断的23.7%(22/93)(P<0.05)。结论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准确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蔡李芬,朱晓萍[7](2019)在《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184例DCIS、1 005例ID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结果与IDC组比较,DCIS组乳头溢液、彩超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3级、钼靶发现恶性钙化、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淋巴结未处理、肿瘤直径>5cm、细胞增殖指数(Ki-67)<14%的比例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均较高,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钼靶BI-RADS 3级、低位淋巴结清扫或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比例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乳房手术方式、肿瘤皮肤累及情况、肿瘤直径<2cm及2~5cm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CIS患者有临床首发症状的比例低于IDC患者,两者免疫组化指标也有差异;因此,专科查体结合彩超、钼靶等辅助检查手段,免疫组化指标检测均有助于早期发现与诊断DCIS。(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张春,禹雪,张永辉,付芬芬,张冬洁[8](2019)在《空芯针穿刺活检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9月~2018年12月CNB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46例48个病灶的资料,与手术切除病理进行对比。结果 CNB诊断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34个(70. 8%),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10个(20. 8%),导管内乳头状癌4个(8. 3%)。除5个良性、1个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拒绝手术外,其余42个病灶行手术切除。CNB病理为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恶性病变所占比例为3. 4%(1/29,浸润性导管癌1例);穿刺病理为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恶性病变所占比例为44. 4%(4/9,均为浸润性乳腺癌)。CNB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术后病理为浸润性癌3例,原位癌1例。拒绝手术的6例(6个病灶)随访时间8~20个月,中位时间17个月,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CNB存在一定的低估可能,尤其当穿刺病理为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时,应积极手术切除活检,以避免遗漏恶性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陈晓惠,张又红,周剑辉,钟冬梅[9](2019)在《12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HFUS检查的图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高频超声(HFUS)检查的图像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HFUS检查,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病理结果:12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中Ⅰ型43例,Ⅱ型34例,Ⅲ型11例,Ⅳ型17例,Ⅴ型15例。经HFUS检查Ⅰ型诊断准确率为93.02%(40/43),其中漏诊3例;Ⅱ型诊断准确率91.18%(31/34),其中误诊为纤维腺瘤3例;Ⅲ型诊断准确率54.55%(6/11),其中漏诊5例;Ⅳ型诊断准确率82.35%(14/17),其中漏诊3例;Ⅴ型诊断准确率60.00%(9/15),其中4例误诊为纤维腺瘤,2例误诊为乳腺癌。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应用HFUS检查不同分型具有不同图像特征,可为临床判断具体病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信息支持。(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09期)

颜霞,采丽,唐海旭,吴萍[10](2019)在《ER、PR、HER-2和Ki67在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和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强度。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7年7月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标本199例,其中DCIS 31例,IDC 168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PR、HER-2和Ki67蛋白在两种病变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IDC组中HER-2和Ki67蛋白明显高于DC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CIS组和IDC组中,ER和PR的表达成正相关(r=0.728、0.377,P<0.05)。IDC组HER-2表达和Ki-67表达成正相关(r=0.189,P<0.05)。结论 HER-2和Ki67在乳腺癌的增殖和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乳腺导管内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术中冰冻病理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6年4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61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及术后石蜡病理检查,以术后石蜡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本组61例患者,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58例(95.08%),与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方法,准确性高,可清晰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组织学形态,诊断价值明显,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腺导管内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巧刿,何劲松,李锋.乳管镜定位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2].刘露露.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3].王阳,杨琴.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4].徐小花.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5].孙琳,孙晓枫,王卉,杨顺实.超声及钼靶X线对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9

[6].王慧,周文斌,巩海燕.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江苏医药.2019

[7].蔡李芬,朱晓萍.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J].浙江医学.2019

[8].张春,禹雪,张永辉,付芬芬,张冬洁.空芯针穿刺活检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9].陈晓惠,张又红,周剑辉,钟冬梅.12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HFUS检查的图像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10].颜霞,采丽,唐海旭,吴萍.ER、PR、HER-2和Ki67在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差异[J].中国当代医药.2019

论文知识图

1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乳管造影...1 OPN 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乳腺导管内癌超声造影图导管扩张型乳腺导管内癌声像图混合回声型乳腺导管内癌声像图混合回声型乳腺导管内癌声像图

标签:;  ;  ;  ;  ;  ;  ;  

乳腺导管内癌论文_刘巧刿,何劲松,李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