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旱河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谷,干旱,植被,岷江,金沙江,土壤,节肢动物。
干旱河谷论文文献综述
丁文荣[1](2019)在《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59~2015年6个气象站点的连续监测数据,基于Vyshotskii模型、线性倾向分析、Hurst趋势预测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干湿状况在年际与年内尺度上的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除巴塘和西昌有暖干化趋势外,其余河谷均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年内春季与秋季的干湿变化规律性较明显;年际尺度上雷波未来演变为暖干化的概率较大,而其余河谷仍将维持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年内尺度上夏季、冬季的未来趋势倾向规律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及纬度增加,干旱河谷暖干化程度越突出,而越偏东的河谷,暖湿化的演变趋势越突出;干湿状况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积温、日照时数及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降水量的变化状况直接影响着干湿状况的波动及演变趋势,而特殊地形与人类活动间接影响干旱河谷区的干湿度演变。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的干湿变化以暖湿化趋势为主,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变化是该趋势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魏宏庆,沈永平,魏鹂慧,张峰[2](2019)在《白龙江中游干旱河谷水土流失与地理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地调查研究,结合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白龙江中游地理环境结构特点,调查研究该区水土流失性质、带状分异特征以及小流域形态结构,剖析地理环境与水土流失作用关系,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其空间结构有序和区段功能有序特征,配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为建立综合治理模式提供有效参考。(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5期)
周琳,徐中成[3](2019)在《十多年坚守 为了绿满干旱河谷》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年3月初到5月底,正是川西北高原地区干旱半干旱河谷栽树造林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栽的树存活率更高。”常年奔走在干旱河谷的治理者邵述康说,现在只要看一眼树苗,就晓得栽不栽得活。十多年的栽树经验,练就了他一双“火眼金睛”。邵述康曾是理县蒲(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5-31)
周会敏[4](2019)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木矿质元素与抗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典型区域杂谷脑河谷两岸分布的优势灌木为研究对象,优势灌木包括: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loides(Turcz.)poljak.ex Grubov、川藏香茶菜Rabdosia pseudoirrirata C.Y.Wu、小雀花Campylotropis polyantha(Franch.)Schindl、小叶杭子梢Campylotropis wilsonii Schindl、小蓝雪花Ceratostigma minus Stapf ex Prain,测定了这五种灌木的叶水势、叶绿素总量、矿质元素(包括大量元素P、K、Ca、Mg,微量元素Na、Fe、Zn、Mn)含量,分析物种、坡向、土壤矿质元素含量、水分、叶绿素等影响因子对灌木矿质元素含量带来的影响,并根据叶水势、叶绿素总量得出这五种优势灌木的抗旱性强弱排序,发现因坡向变化导致体内大量元素含量变化幅度小的灌木更具抗旱性,再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物在矿质元素方面应对干旱胁迫的生态策略。结果表明:(1)灌木物种才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物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体内矿质元素含量较高的灌木物种,在各环境因子的影响下,依旧保持较高水平的矿质元素含量,环境因子对灌木矿质元素总量的影响有限;矿质元素含量低的灌木物种更具抗旱性,干旱河谷土壤干旱贫瘠,对养分需求较低的灌木物种更具抗旱性。(2)豆科、菊科植物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存有更优势度。(3)灌木矿质元素与其抗旱性关系密切,灌木通过调节体内矿质元素含量来适应干旱胁迫。灌木主要通过两种矿质元素调节方式来适应干旱胁迫:一是重新配置灌木体内各器官的矿质元素含量,二是通过积累一些有助于灌木抗旱的矿质元素,积累的矿质元素主要是渗透调节离子。(4)灌木体内微量元素对因坡向不同导致的环境变化不敏感,灌木大量元素对其抗旱性的影响更明显。(5)坡向、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对灌木矿质元素含量影响较明显。(6)灌木叶水势反映灌木所处环境的水分状况,而叶水势与灌木大量元素显着相关,可以推知水分对灌木大量元素的影响;土水势数据证明阳坡更加干旱,数据表明同种灌木阳坡大量元素含量对比阴坡大量元素含量差异显着,而因坡向变化导致体内大量元素含量变化幅度小的灌木更具抗旱性。(7)灌木叶绿素对灌木矿质元素的影响因灌木物种、矿质元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8)从灌木大量元素角度出发,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五种优势灌木的抗旱性由强到弱为:蓍状亚菊>川藏香茶菜>小雀花>小叶杭子梢>小蓝雪花花。(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刘千里,何建社,张利,朱欣伟,杨昌旭[5](2019)在《干旱河谷10种生态恢复树种的光合和水分生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0种生态恢复树种盆栽苗木的光合、荧光以及水分生理特征等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植物在干旱地区的光合运作情况以及光合生理特征和水分生理特征,及其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各类植物的抗旱特征,以期为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树种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李云琴,杜凡,汪健[6](2019)在《金沙江上游干旱河谷维管植物区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金沙江上游奔子栏到羊拉河段干旱河谷的植物区系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对该河谷维管植物的组成、分布区类型和区系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金沙江上游(奔子栏-羊拉河段)共调查记录维管植物51科95属111种,含单种的科属较多;(2)植物区基本特征是温带成分占优势而有很多热带成分;特有现象明显,研究区中国特有属2属,中国特有种达60种,有4种金沙江干旱河谷特有种;干旱河谷的植物区系与外地植物区系之间联系广泛;植物区系热带向温带过渡。(3)干旱河谷植被有演变成类似我国西北地区的灌木型温带荒漠植被的趋势,其环境比较脆弱。(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彭建勇,降初格玛,黎燕琼,谢天资,郑绍伟[7](2018)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多花苀子梢人工繁育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花苀子梢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广为分布,资源丰富。多生于山坡及向阳地、石质山地、干燥地及溪边的灌丛中,其伴生植物多以豆科、蔷薇科为主。在该区域针对多花苀子梢的研究较少。对多花苀子梢人工繁育进行了研究,以期将多花苀子梢作为抗旱物种或景观植物进行推广。多花苀子梢可用种子点播和嫩枝扦插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其中种子采用浸种催芽法进行预先处理,在60℃水温浸种处理方式下,种子发芽率达到最高82.65%,种子催芽后,在田间进行点播,在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之下,多花苀子梢植株当年生长量可达90cm以上,且当年可开花1次;多花苀子梢一般选用嫩枝进行扦插繁殖,在使用生根剂的处理下,可大大提高插穗条生根率,其中以200mg·kg-1浓度为最高,生根率达84.33%。多花苀子梢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分布较广,采种较为容易,用种子点播萌发实生苗抗逆性强,育苗成本低于嫩枝扦插繁殖,因此在大量育苗时可优先考虑种子繁殖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陈彦芹,叶彦辉,韩艳英,李文凤[8](2018)在《西藏半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西藏半干旱河谷地带植被的恢复能力,进一步完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选取拉萨半干旱河谷围封地区,以6年后人工造林地(包括藏川杨林、沙棘林、榆树林、细叶红柳林、银白杨林、砂生槐林)和未造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恢复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砂生槐、藏川杨、沙棘比对照林地对土壤养分的保持效果更好。在0~20 cm土层,砂生槐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且差异显着;在20~40 cm土层,砂生槐、藏川杨的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对照差异显着。不同类型植被恢复对于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均有一定影响,这6种树种和对照林地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其关系密切,表明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变化的标准。(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1期)
臧建成,孙涛,洪大伟,杨小林[9](2018)在《拉萨半干旱河谷植被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拉萨半干旱河谷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为揭示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对植被恢复措施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陷阱法对青藏高原半干旱河谷砂生槐灌丛、人工杨树林和藏沙蒿灌丛样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类群多样性以及功能群结构进行调查,计算各处理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相对多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Cody指数和S9rensen指数。共采集半干旱河谷地表节肢动物个体数738,隶属5纲15目51科。砂生槐灌丛样地收集节肢动物40科,占所有类群78.4%,杨树人工林和藏沙蒿灌丛样地调查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为30和23科,分别占总科数的58.8%和45.1%。各植被恢复类型在目的分类单元下,双翅目、膜翅目和弹尾目类群相对多度较高,而在科的分类单元下,驼跳科、蚁科和漏斗网蛛科为拉萨半干旱河谷优势地表节肢动物类群。砂生槐灌丛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人工杨树林最低。砂生槐灌丛和藏沙蒿灌丛地表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均以捕食性为主。不同植被群落间群落相似性也有差异,砂生槐与藏沙蒿灌丛间相似性较高,而人工杨树林与藏沙蒿之间较低。不同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地表凋落物数量、质量和微生境条件,进而影响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和营养功能群。砂生槐灌丛样地具有较高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捕食性动物类群,有利于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区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维护。(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22期)
姜广争,宫渊波[10](2018)在《干旱河谷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质量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干旱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8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即人工纯林、退耕荒坡、农用地、经济作物林、灌木林、人工混交林、次生林和天然林地,对其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碳库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土壤有机碳及密度均随土层增加而递减,但因植被类型的差异和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递减程度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土壤有机碳及其密度退耕荒地、农用地和经济作物林地均显着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退耕荒地、农用地和经济作物林之间无显着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在1.35~3. 03 kg/m2,平均以经济作物林最低(1.35 kg/m2),以灌木林最高(3. 03 kg/m2);从有机碳密度及其变异系数看,表层土壤变异程度最高,10~40 cm各层间变异程度相对表层较低但变异波动大,40~100cm土层变异程度又有所上升,表明碳密度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厚度;从碳库质量看,非保护性碳库表现出与有机碳及其密度一致递减规律,但在0~40 cm土层各土地利用类型非保护碳库均呈快速下降趋势,尤其在0~20 cm土层,除农用地呈小幅上升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轻组有机碳在该层均大幅度降低,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人工纯林(78.45%),最小为经济作物林(7.28%)。在60 cm土层以下,轻组有机碳含量差异很小,灌木林地则在整个剖面中碳库质量最低。[结论]该研究为我国干旱河谷区科学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壤碳吸存能力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7期)
干旱河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实地调查研究,结合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总结分析白龙江中游地理环境结构特点,调查研究该区水土流失性质、带状分异特征以及小流域形态结构,剖析地理环境与水土流失作用关系,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其空间结构有序和区段功能有序特征,配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为建立综合治理模式提供有效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旱河谷论文参考文献
[1].丁文荣.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9
[2].魏宏庆,沈永平,魏鹂慧,张峰.白龙江中游干旱河谷水土流失与地理环境[J].干旱区地理.2019
[3].周琳,徐中成.十多年坚守为了绿满干旱河谷[N].四川日报.2019
[4].周会敏.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优势灌木矿质元素与抗旱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5].刘千里,何建社,张利,朱欣伟,杨昌旭.干旱河谷10种生态恢复树种的光合和水分生理特征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9
[6].李云琴,杜凡,汪健.金沙江上游干旱河谷维管植物区系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2019
[7].彭建勇,降初格玛,黎燕琼,谢天资,郑绍伟.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多花苀子梢人工繁育试验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8
[8].陈彦芹,叶彦辉,韩艳英,李文凤.西藏半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
[9].臧建成,孙涛,洪大伟,杨小林.拉萨半干旱河谷植被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10].姜广争,宫渊波.干旱河谷区土壤有机碳及其质量分配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