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实验种群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摇蚊,生物学特征,实验种群,动态生命表
实验种群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真[1](2019)在《刺铗长足摇蚊生物学特征及其实验种群动态生命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延安市宝塔区内摇蚊大规模孳生,成虫婚飞严重影响居民外出活动的现象,于2016年10月、11月和2017年5月、6月对婚飞的摇蚊成虫进行扫网采样,以分布范围和数量作为选取优势种的标准,确定延安市宝塔区摇蚊的优势种,并利用成虫的种类分布,对延安市宝塔区地表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优势种的实验种群,并结合野外调查的结果,研究了优势种的生物学特征和在宝塔区的年生活史,此外,还构建和分析了优势种的实验种群的动态生命表,对探究摇蚊大量孳生的原因和生态化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延安市宝塔区共采集到摇蚊成虫2亚科10属,分别隶属于长足摇蚊亚科的流粗腹摇蚊属、沟粗腹摇蚊属、大粗腹摇蚊属、前突摇蚊属和长足摇蚊属,以及摇蚊亚科的多足摇蚊属、摇蚊属、小摇蚊属、间摇蚊属和雕翅摇蚊属。其中,长足摇蚊属的刺铗长足摇蚊分布最广泛,且数量占调查结果的90%以上,为延安市宝塔区的优势种。利用摇蚊成虫的种类分布作为指示物种,对延安市宝塔区地表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估,刺铗长足摇蚊的爆发表明宝塔区的地表水环境已遭受中等程度的污染。刺铗长足摇蚊的生活史为完全变态发育,幼虫期可分为四个龄期,叁龄以后幼虫才具备保持其属、种相应的形态特征结构。卵粒呈长椭圆形,棕黄色,多个卵粒被卵膜包裹形成球状结构。幼虫为长圆柱形蠕虫状,幼虫头长约是头宽的2倍,触角可随意伸入触角鞘内,尾刚毛台长一般为其宽的5倍左右,具高度发达的前、后原足。蛹期较幼虫期体长明显变短,体色加深,不进食,游动速度变慢,蛹期历期较短,在蛹期可通过体宽初步判断性别。雌蚊和雄蚊除了在体宽外,外形方面最大的差别在于触角,雄性触角长,密集分布多个蓬松轮毛,远观呈羽毛状,雌性触角为念珠状,分节明显,仅在基部上散布少量刚毛。生活习性方面,幼虫为掠食性,且在幼虫期间不筑巢,在水体自由生活,二龄起进入底泥内生活,偏好黏质土,成虫必须经过婚飞交尾后产卵,婚飞场所常选在离水源较近且植被丰富的区域。刺铗长足摇蚊在延安市宝塔区一年共发生两代,世代不重迭,幼虫发育化蛹的温度一般高于20℃时,冬季以成熟幼虫越冬,5月份至10月是刺铗长足摇蚊活动的高峰期。根据刺铗长足摇蚊幼虫的头壳宽度可对幼虫期进行龄数划分,幼虫期明显可分为四个龄期,并计算得出了各个龄期头壳宽度的范围,一龄幼虫:98.92±8.33 um、二龄幼虫:193.33±16.67 um、叁龄幼虫和四龄幼虫分别为321.69±24.07 um和470.43±32.36 um。在以日龄作为时间间隔组建的刺铗长足摇蚊实验种群动态生命表中,整个世代约经历49.45±2.14 d,幼虫期的平均发育时间最长,其中一龄期最短,四龄期最长,分别为1.05±0.50 d和15.62±1.05 d,卵期和蛹期相对较短,分别为1.91±0.82 d和1.58±0.74 d,成虫期次之,为3.45±2.14 d。在以虫龄作为时间间隔组建的刺铗长足摇蚊实验种群动态生命表中,成虫期共收集2枚卵块,计821粒卵,平均存活个体的产卵数为22.81,种群的净繁殖率R_0=2.31>1,该种群逐渐变大,下一代种群数量的本世代的2.31倍,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r_m=0.02>0,种群的内禀增长力为正值,说明数量增加,表明在饲养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刺铗长足摇蚊实验种群有增长的趋势。通过比较不同虫龄的种群存活情况,发现幼虫期和卵期的致死力较高,其中一龄幼虫的致死力最高。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曲线,幼体死亡率较高,但存活到叁龄和四龄死亡率就会降低,需要较高的出生率来补偿,在生殖对策选择中更倾向于r选择,产多而小的后代,采取一生一次或爆炸式的生殖模式。(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高芳[2](201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疑难点解答》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由于血细胞计数板、无菌培养等技术的操作要求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验开设难度较大。本文从器材选择、操作细节、步骤设计及数据分析处理等对疑难点提出解决方法,为该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7年11期)
吕涛[3](2017)在《基于数字化环境与技术支持的实验探究——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例,阐述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点,以课程要求为基础,开展整合式教学实践;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搭建平台,赋予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技术提供的数字化环境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实现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生命价值。但无论技术如何一日千里,都不能改变"教学是一种对话、是心与心的沟通"这一本质。(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7年Z1期)
于彦军,刘宁宁[4](2016)在《调查草地中植物种群密度动态生成的探究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的改进,将野外实验移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和活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6年12期)
汪梅[5](2016)在《刍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教学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生物新课标模块叁活动建议中的一个实验,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显微镜操作技能,及进行一周乃至数周的耐心观察,并了解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实验的开放性虽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但在实践中也导致了实验目标的把握偏差,致使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后,实验目标达成效益很低。基于上述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6年14期)
高芳[6](2016)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创新计数方法和构建数学模型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降低实验难度,增加实验的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6年05期)
涂洪涛,张金勇,陈汉杰[7](2016)在《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毒死蜱(Chlorpyrifos)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种群动态的影响,室内研究了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成螨和若螨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的影响。【方法】用浸虫法进行测定,生命表方法分析亚致死效应。【结果】结果表明毒死蜱亚致死剂量LC25处理成螨后,雌成螨寿命、总产卵量、子代孵化率、性比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其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以及种群加倍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毒死蜱亚致死剂量LC25处理若螨后,总产卵量、净增值率、世代平均周期显着低于对照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以及种群加倍时间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扩散试验证明毒死蜱对二斑叶螨有较强的刺激扩散作用。【结论】以上结果说明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二斑叶螨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不同,毒死蜱对二斑叶螨的刺激扩散作用可能是引起二斑叶螨再猖獗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赵清清[8](2015)在《锌和高氯酸铵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淡水中常见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动物,运用生命表技术和群体累积培养方法,评价了锌和高氯酸铵对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运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下不同浓度(0、0.1、0.3、0.5、0.7和0.9 mg/L)的Zn2+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各食物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食物密度为1.0×106 cells/ml时,各浓度的Zn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各种群增长参数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当食物密度为2.0×106 cells/ml时,各浓度的Zn2+均显着延长了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平均寿命,提高了轮虫的净生殖率;除0.3 mg/L外,其他浓度的Zn2+显着提高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当食物密度为4.0×106 cells/ml时,0.1、0.3和0.7 mg/L的Zn2+显着提高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0.7和0.9 mg/L的Zn2+显着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食物密度对轮虫的各生命表参数均有极显着性影响(P<0.01),Zn2+浓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极显着性影响(P<0.01),食物密度和Zn2+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生命期望、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2.0×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Zn2+浓度与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平均寿命之间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4.0×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Zn2+浓度与轮虫的后代混交率间也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2、运用群体累计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密度(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下不同浓度(0、0.1、0.3、0.5、0.7和0.9 mg/L)的Zn2+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各食物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食物密度为1.0×106 cells/ml时,各浓度的Zn2+均显着降低了轮虫的种群增长率,0.9 mg/L的Zn2+显着降低了轮虫的休眠卵产量。当食物密度为2.0×106 cells/ml时,各浓度的Zn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各种群增长参数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当食物密度为4.0×106 cells/ml时,0.5、0.7和0.9 mg/L的Zn2+显着降低了轮虫的种群增长率,0.3 mg/L的Zn2+显着提高了轮虫的休眠卵产量,而0.5、0.7和0.9 mg/L的Zn2+显着降低了轮虫的休眠卵产量。食物密度对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Zn2+浓度以及食物密度和Zn2+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有显着性影响(P<0.05)。当食物密度为1.0×106 cells/ml时,Zn2+浓度与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间均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当食物密度为2.0×106 cells/ml时,Zn2+浓度与轮虫的休眠卵产量间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当食物密度为4.0×106 cells/mL时,Zn2+浓度与轮虫的种群增长率间也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3、运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密度(1.0×106、2.0×106和4.0×106cells/ml)下不同浓度(0、10、20、30、40和50 mg/L)的NH4ClO4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各食物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食物密度为1.0×106 cells/ml时,各浓度的NH4ClO4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各种群增长参数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当食物密度为2.0×106 cells/ml时,40 mg/L的NH4ClO4显着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当食物密度为4.0×106 cells/ml时,30、40和50mg/L的NH4ClO4显着降低了轮虫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40和50 mg/L的NH4ClO4显着缩短了轮虫的世代时间;30 mg/L的NH4ClO4显着降低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30和40 mg/L的NH4ClO4显着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食物密度和NH4ClO4浓度对轮虫的所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食物浓度和NH4ClO4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着性影响(P<0.05)。2.0×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NH4ClO4浓度与萼花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4、运用群体累计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斜生栅藻密度(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下不同浓度(0、10、20、30、40和50 mg/L)的NH4ClO4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各食物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各食物密度下,NH4ClO4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食物密度对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NH4ClO4浓度以及食物密度和NH4ClO4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休眠卵产量有极显着性影响(P<0.01)。当食物密度为1.0×106和2.0×106 cells/ml时,NH4ClO4浓度与轮虫的休眠卵产量间具有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春花,李朝品[9](2015)在《久效磷对秀丽隐杆线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受试生物,监测久效磷对生态系统中非靶生物的毒性。方法将线虫在不同浓度(0.02、0.2和2 mmol/L)久效磷中染毒4 h,急性中毒之后采用半流体培养基"挂滴法"对线虫进行培养和生命表实验。结果 0.2和2 mmol/L浓度组的平均寿命(e0)分别为7.57和5.91 d,比对照组(20.03 d)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2和2 mmol/L浓度组的总繁殖率(TFR)分别为255.77和163.22,比对照组(298)低(P<0.05);0.2和2 mmol/L浓度组的净增殖率(R0)分别为201.90和116.68,比对照组(296.41)低(P<0.05);0.2和2 mmol/L浓度组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1.238 d-1和1.140 d-1,比对照组(1.383 d-1)低(P<0.05);e0、R0、TFR和rm都随久效磷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种群的平均寿命、净增殖率、总繁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对久效磷敏感,可以用于指示久效磷在环境中的污染情况。线虫生命表实验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生命周期特征,这些参数整合为一个参数(rm)来指示出种群对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对于污染物的物毒性评估是很有价值的。(本文来源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秦亚平[10](2014)在《高中生物实验误差的控制——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误差在每个实验中都客观存在着,在客观上又影响着实验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准确性。对定性实验来说,由于一般性的实验误差不会颠覆实验结果,因此部分师生对实验误差分析、管控的意识薄弱,忽视了对实验误差的研究。实验误差的控制对定量实验则非常关键,因为定量实验的最终结果是以一定的数据呈现的,实验误差直接关系着数据(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期刊2014年10期)
实验种群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由于血细胞计数板、无菌培养等技术的操作要求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验开设难度较大。本文从器材选择、操作细节、步骤设计及数据分析处理等对疑难点提出解决方法,为该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验种群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真.刺铗长足摇蚊生物学特征及其实验种群动态生命表[D].延安大学.2019
[2].高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疑难点解答[J].生物学教学.2017
[3].吕涛.基于数字化环境与技术支持的实验探究——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7
[4].于彦军,刘宁宁.调查草地中植物种群密度动态生成的探究实验[J].生物学教学.2016
[5].汪梅.刍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教学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6
[6].高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创新[J].中学生物教学.2016
[7].涂洪涛,张金勇,陈汉杰.毒死蜱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6
[8].赵清清.锌和高氯酸铵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5
[9].王春花,李朝品.久效磷对秀丽隐杆线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15
[10].秦亚平.高中生物实验误差的控制——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