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建材市场展开“五查”(论文文献综述)
孙益磊[1](2021)在《丰县营商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韦博[2](2020)在《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迁渝办学研究(1942-1946)》文中认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所以“会计”命名的私立高等学校。该校在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夜校、晨校、星期日校的基础上,经过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创办者潘序伦的不懈努力,最终得以在上海创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内迁重庆办学,成就斐然。历经数十年发展,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成为中国近现代会计教育的“领航者”。本文以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渝办学经历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战时迁渝及办学历史,清晰呈现办学总体情况,分析在渝办学的困境与应对,探究该校对抗战大后方会计教育的影响及会计教育的特色,挖掘该校的办学经验及其对新时期我国会计教育的借鉴意义。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设立在上海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遭遇了重重磨难,校舍被日军占据,被迫转入租界办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已经无法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提供安全的办学港湾,学校教师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42年秋,学校被迫内迁至重庆北碚办学。迁渝伊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迅速、全面展开复校工作,立足新址,继续办学。首先,对学校的行政管理组织进行了调整,聘请当地颇有名望的人士加入校董会,总体规划办学问题。其次,扩充了师资队伍和办学设施,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的师资力量和必要物质条件。再次,结合重庆及北碚实际情况,拓展在渝办学层次,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以培养不同规格的实用人才。最后,施行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确保入学人才质量,精心培育学生,促进社会就业。此外,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严格管理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了优良的学风校风。然而,在渝办学之路也并非畅通无阻,该校在若干方面多受掣肘。办学经费极其短缺,难以维持各项必需开支;教学设施扩充困难重重,遭到地方势力与不良商人的敲诈;随着大后方经济形势的恶化,学校师生的生活条件日渐艰苦。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逐渐扭转了糟糕的情况,继续前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渝办学期间,形成了鲜明的会计教育特色,为大后方培养了大批财会人才,支援的抗战经济发展。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尽管在重庆办学时间不长,但是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推动了中国会计教育事业的进步,并为新中国的会计教育储备了人才资源,提供了办学借鉴,影响深远。
蔡俊勇[3](2020)在《精准扶贫政策绩效分析 ——基于皖西北S村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矛盾不断显现,使得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众多考验和挑战。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瞄准机制导致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贫困情况不明等,严重阻碍了扶贫资源的精准使用和减贫效果。鉴于此,我国通过不断完善扶贫战略和推行精准扶贫政策,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力争实现对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既全面又精准扶持,以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反贫困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本文选取文献研究法、深入访谈法等方法,以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理论为理论依据,梳理了皖西北S村的扶贫模式,总结了皖西北S村目前的贫困现状主要包括一是贫困人口比较多,脱贫攻坚的任务重;二是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返贫率高;三是产业发展困难;四是贫困农户入不敷出,增收难度大。基于此,在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以及重点性原则的指导下,运用主观评议法构建了皖西北S村精准扶贫政策的绩效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在新的贫困形势和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适应现实状况创新扶贫绩效评价的思路,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政策绩效评估体系实现精准绩效评估、并挖掘阻碍绩效提升的深层原因,如何在扶贫政策绩效评估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绩效评估体系和相关配套措施,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以精准扶贫政策的绩效为研究对象,探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精准识别与精准执行对政策绩效的影响、产业扶贫中各参与主体之间关系如何影响扶贫政策绩效以及“驻村制”下村级治理如何影响扶贫政策效果等问题。
熊跃巍[4](2019)在《江西省水泥企业节能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节能环保已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其中离不开建筑行业的添砖加瓦。水泥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工程中被长期广泛使用,需求量巨大。水泥工业的节能环保问题成为了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江西省的水泥企业数量众多,省内大大小小的水泥生产企业多达上百家,能耗量很大。因而对水泥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务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节能管理作为企业节能工作的重要一环,必须抓牢抓实。本文以江西省水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案例分析等方法相结合提出有利于江西省水泥企业节能管理的对策。具体研究步骤是:在归纳借鉴国内外相关节能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江西省水泥企业的节能管理现状进行剖析,分析了江西省水泥企业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然后以A水泥公司的节能管理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相关节能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总结出针对江西省水泥企业节能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本文指出,水泥企业在把握节能政策、推广节能技术的同时,应该重点推进节能管理。从建立能源管理制度着手,健全激励机制,逐渐提高员工节能意识,应用统计、能管体系、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完善节能管理。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给技术等硬指标提供强有力的软件支持。本文旨在帮助江西省水泥企业开展有效的节能管理,对企业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希望能让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利于谋求可持续长远发展。
庄兆林[5](2019)在《2019年1月8日在徐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8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徐州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遇到诸多矛盾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进一步匡正发展理念、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转型升级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
汪黎艳[6](2018)在《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并在全国各地掀起精准扶贫热潮。在我国1986年、1994年和2001年三次贫困县确定和调整中,寻甸县都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摆脱贫困,摘掉穷帽是寻甸县历届党委政府的殷切期盼。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寻甸县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然而,寻甸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到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本文以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寻甸基本县情、贫情和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近年来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进行概括,瞄准贫困户识别不精准、帮扶措施不精准、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产业扶贫“造血功能”不足、帮扶责任落实有差距等不精准问题,运用反贫困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贫困文化理论对寻甸县精准扶贫“不精准”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寻甸县结构性贫困、素质型贫困、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特点,从抓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完善扶贫项目规划、加快产业发展、强化志智双扶、调整充实帮扶力量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抓好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可行建议。
王丽娟[7](2018)在《特大城市雷电灾害风险防控的路径优化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的安全运行问题越来越重要,雷电灾害作为影响城市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也应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大城市的经济与人口都具有相当大的规模,雷电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会比中小型城市严重的多,而且随之呈现出一些新型特点。本文以上海为例对特大城市的雷电灾害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对雷电灾害风险防控的路径优化提出建议。论文主要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及论文框架介绍。文章首先阐述了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对上海近几年的雷电灾害事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主要损害类型为感应雷,对特大城市面对雷电灾害的脆弱性也进行了分析。文献综述分别从城市安全运行、全面风险管理、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以及雷电灾害风险管理路径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理论的梳理分析。涉及的基本概念主要有雷电灾害与管理、风险防控机制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理论基础和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的模型。在文献综述基础上,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对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寻找到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然后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框架进行了雷电灾害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分析,以此构建出雷电灾害风险防控模型,模型分三个维度:目标维度,主体维度和要素维度。第三部分主要通过材料收集和实地访谈调研了上海雷电灾害管理的现状,根据建立的雷电灾害风险防控模型对所调研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既有取得的成效也有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方面有关于雷电灾害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确立了分部门多渠道的应急响应和应急联动机制,并逐步建立部门间的横向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缺乏雷电灾害风险防控目标的共识,防雷领域行政审批机制不合理、雷电灾害日常监管不到位等。第四部分借鉴国内外在相关气象灾害领域风险防控的成功经验对雷电灾害防控工作的启示,对雷电灾害风险防控路径优化工作做了对比和补充。国外主要借鉴发达的美、日、法三个国家的成功做法,国内主要以防台防汛为例借鉴其成功防御经验应用到雷电灾害风险的防控工作中。文章第五部分在结合理论分析和调研的工作现状、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从所建的雷电灾害风险防控模型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雷电灾害风险防控路径优化的针对性建议:目标维度,要形成风险防控的共同目标认识,落实政策要求,提高法制化程度;主体维度,加强多部门联合的市场监管和执法合作;要素维度,通过优化各类要素提高雷电灾害风险防控的能力。
张磊[8](2018)在《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特殊群体,小微企业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体制和模式创新、扩大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条例,确保了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使民间经济发展面临全新的环境和机遇,但资金不足,尤其是我国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普遍的存在支持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困境,如融资成本的上升,经营管理模式的落后、利润空间的降低等诸多问题,小微企业的不稳定性也随之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随着商业银行外部同业竞争压力的倒逼、对利润追求的动力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小微企业信贷发展作为信贷业务发展的主战场,但小微企业与中大型企业不同,小微企业存在着较高的财务风险、不稳定的经营情况、以及具有较低的财务透明度等问题,基于以上现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挑战。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课题,就是如何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特征很好的把握,以及促进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的水平和效率。首先分析了小微企业的基本概念和界定,并对其目前存在的主要经营模式及经营风险要素进行了具体阐述,并简要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管理现状及主要信贷风险成因。为了对目前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更好的总结及解决,选取了交通银行T分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其成立与发展情况,并就小微企业贷款结构、资产质量、贷款定价、担保方式、业务品种、风险审批流程等方面概括了目前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情况及风险管理控制的现状。其次分析了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贷前风险识别能力、贷中信贷风险评价、贷后信贷风险控制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具体从小微企业自身局限性、外部环境因素、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三大方面进行研究。着重分析指出了交通银行T分行内部风险管理的弊端:信贷风险组织管理结构不健全、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不科学、风险管理制度有待于细化、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小微金融产品待优化、贷款定价机制不科学等。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六大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应对及控制措施:一是完善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二是完善风险定价机制;三是从识别与预警及监测与识别两方面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四是通过构建适合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组织架构、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审查要求、合理设计融资方案、细化分类小微企业客户,建立有效的客户准入及退出机制、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适合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机制;五是制定完善的保全体系;六是从金融产品及服务两方面着手做好小微金融创新等,有效缓释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信贷风险,从而有效提高交通银行T分行信贷风险的管控水平。
谭怡恬[9](2017)在《城市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人们工作、生活、消费的聚集地,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病的危害日趋严重,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运转效率下降,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有利于降低城市病的危害。商业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最核心的功能要素,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本文着重研究城市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本文以长沙市城区范围作为实证案例,以大型零售商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各业态商业网点的规模和区位分布的合理性及演变规律,各业态商业网点的规模和区位分布与人口(住宅)分布的相互关系,以及推动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与作用机理,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详细介绍长沙城市发展与零售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从满足城市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出发,调查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各商业网点的业态属性、规模和空间位置,各街道的位置、常住人口数量和住宅套数,各街道至各商业网点的步行、骑行、小汽车和公共交通出行时间等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了合理估计。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商业网点规模与区位分布演变、商业网点规模的合理性评价、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在商业网点规模与区位分布演变分析方面,采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各年度各业态(全部业态)商业网点规模与区位分布,揭示商业网点规模与区位分布的演变特征与差异性。提出了各业态(全部业态)商业网点重心(中心)位置与人口(住宅)重心位置偏差分析方法,对商业网点规模(区位)分布与人口(住宅)分布的吻合程度进行估计,并对各种情形的吻合程度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商业网点规模(区位)分布与人口(住宅)分布的吻合程度及演变规律。在商业网点规模的合理性评价方面,借助于对哈夫模型的扩展,提出商业网点的需求规模的估算方法,进而提出商业网点实际规模与需求规模的偏差分析方法,分别基于各街道的人口数量和住宅套数计算商业网点的需求规模,对各年度各业态(全部业态)各商业网点的实际规模与需求规模进行相对偏差分析,分别从各年度各业态(全部业态)各商业网点的角度,对实际规模的过剩或不足予以评价。在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性评价方面,借助于对哈夫模型的逆向扩展,提出人均购物资源分布的偏差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各居住区的人均购物资源及其标准差、各居住区关于各业态的人均购物资源与整个区域的人均购物资源的差值,判定购物资源相对富足或匮乏的区域,从而对商业网点布局进行合理性评价。在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城市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动力主体和其它因素。动力主体主要分为政府引导、市场选择以及消费需求,其它因素主要分为城市功能转型、城市交通与购物出行时间、商业功能分化、网络零售市场等内容。提出评价规划商业中心发展状况的分类方法,以规划商业中心的指定半径分类,评价规划商业中心的发展水平;提出一种空间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商业网点集聚团簇的网点数量和规模总和,进而判定是否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为商业网点进一步布局规划提供支持。最后,从商业中心的布局演变、商业业态的演变、商业网点分布与人口(住宅)分布的吻合程度、购物出行时间特征等几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全文研究获得的各项城市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论文以详实的数据为支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获得城市大型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若干规律,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金占勇[10](2011)在《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采暖能耗高、供热系统效率低下、居住热舒适度差,对其实施节能改造十分必要。但由于节能改造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经济激励政策的缺失,导致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举步维艰。立足于如何有效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开展这一关键问题,以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现状的广泛调查研究,综合运用Walras一般均衡理论、帕累托最优均衡理论、非均衡理论、外部性理论、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对理想状态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现实环境中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非均衡运行的危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对帕累托最优的影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内涵混乱的现状,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划分为:以“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建筑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工程体系和以“用热商品化和社会化”、“供热价格联动机制”、“城镇供热特许经营”等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从总体上明确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边界:行政区划、热工分区、改造内容、供热形式、改造体系等,为分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微观经济属性和现实经济属性提供了支撑,为研究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均衡和市场失灵打下了基础。其次,通过建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Walras均衡模型和帕累托最优模型,证明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领域Walras一般均衡状态存在性、唯一性和最优性,说明:在理想状态下,市场经济制度是解决既有居住建筑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最有效率手段。第三,通过建立既有居住节能改造的固定价格模型和外部性模型,分析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非均衡运行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市场的影响、外部性对既有居住建筑领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危害,得出了政府部门需要从加大供热体制改革的力度和制定科学的经济激励两个方面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发展。第四,在研究德国和波兰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政府部门和供热企业的动态博弈模型、热用户的经济行为模型,明确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机制:激励主体为政府部门、激励目标为建立节能改造市场、激励对象为热用户和供热企业、激励方式为“胡萝卜+大棒+宣传教育”的模式。按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生命周期理论,从节能改造市场启动、成长、成熟三个不同的阶段,设计了相应的经济激励。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内容及成果对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现状及其增长趋势、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能耗现状及其趋势、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改造节能潜力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北京市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性。结合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分析了节能改造市场市场失灵对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的影响,论证了经济激励措施对推动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开展的必要性。在分析了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设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资金、明确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内容、加强对节能材料与产品的激励、培育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服务市场、进一步促进供热体制改革的深化、完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配套措施等六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的研究,建议政府部门实施“基于需求和供给两端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降低热用户参与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进入门槛,坚定供热企业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决心,共同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顺利开展。
二、北京建材市场展开“五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建材市场展开“五查”(论文提纲范文)
(2)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迁渝办学研究(1942-194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重难点 |
第一章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沪办学及内迁重庆 |
第一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创办与在沪办学 |
一、潘序伦创办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
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上海的早期发展 |
三、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上海的生存抗争 |
第二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内迁重庆 |
一、上海沦陷后立信会计专科学校面临重重困境 |
二、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内迁重庆 |
第二章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内迁办学情况 |
第一节 行政组织与师资建设 |
一、行政组织 |
二、师资建设 |
第二节 办学设施与管理手段 |
一、办学设施 |
二、管理手段 |
第三节 办学层次与课程设置 |
一、办学层次 |
二、课程设置 |
第四节 招生就业与学风校风 |
一、招生就业 |
二、学风校风 |
第三章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在渝办学的困境及应对 |
第一节 办学经费短缺及应对举措 |
一、办学经费短缺 |
二、应对举措 |
第二节 教学设施紧张及解决举措 |
一、教学设施紧张 |
二、解决举措 |
第三节 生活条件艰苦及改善措施 |
一、生活条件艰苦 |
二、改善措施 |
第四章 办学特色与战时贡献 |
第一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办学特色 |
一、“三位一体”的开创性办学模式 |
二、多层次、多样化、多地域的教育形式 |
三、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教材体例 |
四、注重专业训练,培育人文素养 |
五、密切关注学术动态,提高学术地位 |
六、个人魅力的办学典型 |
第二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战后复员 |
第三节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战时贡献 |
一、充实川渝地区高等教育力量,填补大后方会计专业院校空白 |
二、为抗战大后方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 |
三、推进教育平等 |
四、积极支援抗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精准扶贫政策绩效分析 ——基于皖西北S村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现状 |
(二)政策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
(三)扶贫政策效果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
四 精准扶贫政策的概念界定 |
五 研究的理论基础--公共政策绩效评估 |
六 研究目标 |
第一章 精准扶贫政策绩效评估指标的建构 |
第一节 精准扶贫政策绩效评估思路 |
第二节 精准扶贫政策绩效评估的方法选择 |
第三节 精准扶贫政策绩效评估指标选择及原则 |
第四节 精准扶贫政策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 |
第二章 精准扶贫政策下皖西北S村扶贫政策“精准识别”绩效 |
第一节 S村基本概况及贫困现状 |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的瞄准情况 |
第三节 S村扶贫资金精准使用状况 |
一 资金结构 |
二 资金投向与使用方式 |
三 资金投入时效与管理 |
第四节 S村扶贫对象主观评价分析 |
第三章 皖西北S村产业扶贫政策的治理结构与绩效评估 |
第一节 S村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 |
一 产业扶贫的自然资源挑战 |
二 产业扶贫的地理区位挑战 |
三 产业扶贫的基础设施挑战 |
四 产业扶贫的人力资源挑战 |
第二节 S村产业扶贫模式及治理结构 |
一 水稻规模化种植扶贫:村庄政治精英+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 |
二 皖北特色黄牛养殖扶贫:政府+企业+村庄政治精英+合作社+贫困户 |
第三节 S村产业扶贫政策绩效评估 |
第四章 皖西北S村“驻村制”政策下扶贫政策绩效研究 |
第一节 S村“驻村制”政策下精准扶贫的基本政策和主要做法 |
第二节 S村“驻村制”政策下精准扶贫的成效 |
第三节 S村“驻村制”政策下精准扶贫的问题 |
一 帮扶资源不足 |
二 产生依赖心理 |
三 帮扶举措欠佳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4)江西省水泥企业节能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节能及水泥单位能耗的概念界定 |
2.1.1 节能的含义及意义 |
2.1.2 水泥及其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2.2 相关理论 |
2.2.1 企业行为理论 |
2.2.2 能源统计 |
2.2.3 能源管理体系 |
2.2.4 能源信息化管理 |
2.2.5 激励理论 |
2.3 国内外节能管理研究 |
2.3.1 国外企业节能管理理论研究 |
2.3.2 国内企业节能管理理论研究 |
第3章 江西省水泥企业的节能及其管理现状 |
3.1 江西省水泥企业的发展 |
3.2 江西省水泥企业的节能形势 |
3.3 江西省水泥企业的节能管理及其影响 |
3.4 江西省水泥企业节能工作的问题 |
3.4.1 节能政策问题 |
3.4.2 节能管理问题 |
3.4.3 节能技术问题 |
第4章 A水泥公司的能源消费及节能管理案例分析 |
4.1 A水泥公司简介 |
4.2 A水泥公司的能源消费及技术装备情况 |
4.2.1 企业能源构成情况 |
4.2.2 企业主要用能情况 |
4.2.3 企业单位产品能耗情况 |
4.2.4 企业节能技术装备及应用情况 |
4.3 A水泥公司的节能管理情况 |
4.3.1 企业节能管理体系的建立 |
4.3.2 企业能源统计管理情况 |
4.3.3 企业信息化管理情况 |
4.3.4 企业奖惩激励制度的建立 |
4.4 案例评述 |
第5章 江西省水泥企业节能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把握节能政策 |
5.2 推进节能管理 |
5.2.1 完善能源管理制度 |
5.2.2 提高节能降耗意识 |
5.2.3 提升能源统计管理水平 |
5.2.4 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
5.2.5 运用能源信息化管理 |
5.2.6 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
5.3 推广及应用节能技术 |
5.3.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应用与优化 |
5.3.2 水泥工业替代燃料的应用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2019年1月8日在徐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各位代表: |
一、2018年工作回顾 |
(一) 产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二) 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 |
(三) 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
(四) 三大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
(五)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 |
(六)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
二、2019年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
(一) 更大力度推动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 |
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
(二)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 |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
深入抓好营商环境建设。 |
(三) 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加快转型新动能。 |
打造一流创新载体。 |
集聚更多创新人才。 |
构建优质创新生态。 |
(四) 不断增强集聚辐射能力, 实现中心城市建设新突破。 |
完善城市功能设施。 |
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
健全新型城镇体系。 |
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
(五)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着力改善乡村面貌。 |
(六) 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彰显生态宜居新形象。 |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
(七) 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 顺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 |
积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不断丰富公共服务供给。 |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三、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
(一) 加强政治建设, 提高政治站位。 |
(二) 全面履职尽责, 提升效率效能。 |
(三) 坚持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
(四) 持续改进作风, 抓好反腐倡廉。 |
附件1 |
有关词语说明 |
(6)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1、研究的框架 |
2、研究的方法 |
(五)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理论基础 |
(一) 关于反贫困的基本理论 |
(二) 社会治理理论 |
(三) 可持续生计理论 |
(四) 贫困文化理论 |
二、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
(一) 寻甸县基本县情 |
1、县情概况 |
2、寻甸县贫困状况 |
(二) 寻甸县贫情分析 |
1、寻甸县贫困状况分析 |
2、寻甸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利环境和制约因素 |
三、近年来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
(一) 解决好贫困人口精准纳入、精准施策、精准退出问题 |
1、精准管理 |
2、精准施策 |
3、精准退出 |
(二)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
1、以企业带动、合作经营方式,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 |
2、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3、落实补助政策,以补偿促增收 |
(三) 强化住房保障工作 |
1、精准实施易地搬迁 |
2、科学建设安居住房 |
3、整体打造美丽乡村 |
(四) 强化教育扶贫工作 |
1、出台控辍保学政策 |
2 、争取社会资助及建立公益基金 |
(五) 强化基本医疗保障工作 |
1、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 |
2、“四个提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
(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七)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
四、寻甸县精准扶贫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1、贫困户识别困境 |
2、到村到户项目推进不平衡、精准度不高 |
3、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
4、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差,返贫隐患大 |
5、帮扶责任落实还有差距,“挂包帮”工作有待加强 |
(二) 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贫困识别技术和评估工作落后,管理不及时 |
2、贫困群众自身的局限性 |
3、政府投入资金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
4、部分领导干部认识不清,政策落实不到位 |
5、政策宣传不到位,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 |
6、产业培育困难,有效覆盖率低 |
7、脱贫攻坚工作长效机制不健全 |
五、国内工作经验借鉴及推进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 国内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借鉴 |
1、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财产人身组合保险,防止贫困人口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
2、倡导移风易俗,减少贫困家庭支出 |
(二) 推进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
1、抓好整改落实,实现贫困对象动态管理 |
2、聚焦脱贫重点,完善扶贫项目规划 |
3、加快产业发展,确保持续增收“有保障” |
4、强化志智双扶,实现勤劳致富“自愿干” |
5、调整充实帮扶力量,强化贫困地区重点攻坚 |
6、发挥政府主体和主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特大城市雷电灾害风险防控的路径优化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建构 |
2.1 理论基础 |
2.2 理论模型的建构 |
第3章 上海雷电灾害风险防控工作的现状 |
3.1 当前上海雷电灾害风险防控领域取得的成效 |
3.2 当前上海雷电灾害风险防控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国内外气象灾害风险防控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气象灾害风险防控经验借鉴 |
4.2 国内气象灾害风险防控经验借鉴——以防台防汛为例 |
第5章 优化特大城市雷电灾害风险防控的路径选择 |
5.1 目标维度:形成风险防控目标共识 |
5.2 主体维度:完善风险防控多元主体参与及合作机制 |
5.3 要素维度:通过优化各类要素提高雷电灾害风险防控的能力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本论文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本文的研究框架、思路安排 |
(五)研究方法 |
二、相关理论及现状概述 |
(一)小微企业概述 |
1.小微企业的基本概念及界定 |
2.小微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
3.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要素 |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现状及风险成因 |
1.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管理现状 |
2.风险成因 |
三、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现状 |
(一)交通银行T分行的成立与发展 |
(二)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
1.交通银行T分行在省行系统内排名情况 |
2.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贷款情况 |
(三)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审批基本流程 |
(四)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方式 |
1.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基本情况 |
2.交通银行T分行担保管理规定 |
(五)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主要信贷业务品种 |
1.法人小企业授信业务 |
2.个人经营性贷款 |
四、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贷前信贷风险识别能力较差 |
2.贷中信贷风险评价不完善 |
3.贷后信贷风险审查流于形式 |
(二)原因分析 |
1.小微企业自身局限性 |
2.外部环境因素 |
3.银行内部经营管理 |
五、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
(一)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
(二)完善风险定价机制 |
1.明确利率风险偏好 |
2.细化风险定价基础建设 |
3.优化全额资金计价体系 |
(三)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
1.识别与预警 |
2.监测与识别 |
(四)小微金融创新,建立真实可靠的风险缓释体系 |
1.产品创新 |
2.服务创新 |
(五)制定完善的保全体系 |
1.增加担保物品种 |
2.将企业的动态资产纳入担保物 |
3.建设专业保全人员队伍 |
(六)构建信贷风险的控制机制 |
1.构建适合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组织架构 |
2.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
3.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审查要求 |
4.合理设计融资方案 |
5.小微企业客户细化分类管理,建立有效的客户准入及退出机制 |
6.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城市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绪论 |
1.1 研究 背景与意义 |
1.1.1 快速城市化与城市功能转型 |
1.1.2 经济体全球化 |
1.1.3 城市道路提质改造与公共交通的发展 |
1.1.4 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的转变 |
1.1.5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 问题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问题 |
1.3.2 商业空间结构演变表征与研究思路 |
1.3.3 以长沙为实证案例的合理性 |
1.4 技术路线 与论文框架 |
第2章 主要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主要概念 |
2.1.1 城市空间结构 |
2.1.2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
2.1.3 零售商业 |
2.1.4 城市商业中心 |
2.2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2.1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2.2.2 商业地理学及零售地理学 |
2.2.3 消费心理学及消费行为学 |
2.2.4 统计分析理论 |
2.2.5 分类与聚类分析理论 |
第3章 长沙城市发展与零售商业发展概况 |
3.1 城市发展概况 |
3.1.1 城市化进程 |
3.1.2 产业结构与经济 |
3.1.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 |
3.1.4 城市交通 |
3.2 商业发展历史概况 |
3.2.1 古代长沙商业状况 |
3.2.2 开埠后长沙商业形势 |
3.2.3 加入WTO后长沙商业的发展 |
3.3 现代零售商业发展概况 |
3.3.1 零售商业空间的形成 |
3.3.2 零售商业发展梗概 |
3.4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数据调查与数据处理 |
4.1 商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的数据需求 |
4.2 商业网点、人口和住宅等数据调查 |
4.3 购物出行时间的数据调查 |
4.4 多方式购物出行时间估计 |
4.5 购物出行方式的分担率估计 |
4.6 平均购物出行时间求解步骤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业网点规模与区位分布及其演变 |
5.1 商业网点的规模及其演变 |
5.1.1 商业网点的总体规模及其演变 |
5.1.2 各业态类型的商业网点规模及其演变 |
5.2 商业网点区位分布及其演变 |
5.2.1 全体商业网点区位分布及其演变 |
5.2.2 各业态商业网点区位分布及其演变 |
5.3 人口和住宅的实际分布及其演变 |
5.4 商业网点重心(中心)与人口(住宅)重心偏差及演变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商业网点规模的合理性评价 |
6.1 哈夫 模型的一般形式及其扩展 |
6.1.1 哈夫模型的一般形式 |
6.1.2 哈夫模型的扩展形式 |
6.2 基于扩展哈夫模型计算的网点需求规模 |
6.3 实际规模与需求规模的相对偏差计算方法 |
6.4 基于人口的网点实际规模与需求规模的相对偏差 |
6.5 基于住宅的网点实际规模与需求规模的相对偏差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性评价 |
7.1 网点布局 的合理性评价方法 |
7.1.1 网点布局评价思路 |
7.1.2 哈夫模型的逆向扩展 |
7.1.3 各居住区人均购物资源的分布公式 |
7.1.4 各居住区人均购物资源的分布偏差 |
7.2 基于人口的商业网点布局合理性评价 |
7.3 基于住宅的商业网点布局合理性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及演变规律 |
8.1 影响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构成 |
8.2 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政府引导 |
8.2.1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
8.2.2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
8.3 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市场选择 |
8.3.1 零售业对业态及规模的选择 |
8.3.2 市场选择下的商业网点集聚效应 |
8.4 影响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其它因素 |
8.4.1 城市功能转型 |
8.4.2 城市交通与购物出行时间 |
8.4.3 商业功能分化 |
8.4.4 网络零售市场兴起 |
8.5 城市零售商业发展趋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
8.5.1 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
8.5.2 零售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
8.6 本章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工作与结论 |
工作总结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长沙市商业网点规模、位置和业态类型调查表 |
附录C 长沙市各街道面积、人数和位置调查表 |
附录D 长沙市各街道面积、住宅套数和位置调查表 |
附录E 街道居民购物出行时间调查(望城坡街道) |
附录F 人口对应的零售商业网点需求规模 |
附录G 住宅套数对应的零售商业网点需求规模 |
附录H 常住人口对应的各商业网点相对偏差 |
附录I 住宅套数对应的各商业网点相对偏差 |
致谢 |
(10)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问题的提出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效益研究 |
1.3.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体系研究 |
1.3.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研究 |
1.3.4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关系特征分析 |
2.1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含义 |
2.1.1 既有居住建筑的概念及范围 |
2.1.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概念及内容 |
2.2 既有居住建筑采暖方式与节能改造的关系分析 |
2.2.1 既有居住建筑分散采暖的可行性分析 |
2.2.2 既有居住建筑集中供热与节能改造的关系分析 |
2.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体系分析 |
2.3.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体系的构成 |
2.3.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体系 |
2.3.3 供热体制改革制度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均衡分析 |
3.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微观经济学属性分析 |
3.1.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微观研究对象 |
3.1.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微观研究基本假设及框架 |
3.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Walras 均衡模型 |
3.2.1 基本假设 |
3.2.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3.2.3 结果分析 |
3.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模型 |
3.3.1 基本假设 |
3.3.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失灵分析 |
4.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现实经济属性分析 |
4.1.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非均衡运行 |
4.1.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外部性特征分析 |
4.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固定价格模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4.2.3 结果分析 |
4.2.4 对策建议 |
4.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外部性模型 |
4.3.1 基本假设 |
4.3.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体系构建 |
5.1 国外典型国家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经验借鉴 |
5.1.1 德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经验借鉴 |
5.1.2 波兰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经验借鉴 |
5.1.3 国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经验启示 |
5.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机制设计 |
5.2.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机制的概念及内容 |
5.2.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主体 |
5.2.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目标 |
5.2.4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对象 |
5.2.5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方式 |
5.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设计 |
5.3.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适用经济激励政策类型 |
5.3.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成本分析 |
5.3.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启动阶段的经济激励 |
5.3.4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成长阶段的经济激励 |
5.3.5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成熟阶段的经济激励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实证研究 |
6.1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关系特征分析 |
6.1.1 北京市的气候条件 |
6.1.2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
6.1.3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采暖方式与节能改造的关系分析 |
6.1.4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基本情况 |
6.1.5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的问题 |
6.2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失灵分析 |
6.2.1 既有居住建筑供热市场的非均衡性分析 |
6.2.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外部性分析 |
6.3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3.1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政策体系 |
6.3.2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效果 |
6.3.3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存在的问题 |
6.4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体系设计 |
6.4.1 设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资金 |
6.4.2 明确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内容 |
6.4.3 加强对节能材料与产品的激励 |
6.4.4 培育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服务市场 |
6.4.5 进一步促进供热体制改革的深化 |
6.4.6 完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配套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北京建材市场展开“五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丰县营商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孙益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立信会计专科学校迁渝办学研究(1942-1946)[D]. 韦博. 西南大学, 2020(01)
- [3]精准扶贫政策绩效分析 ——基于皖西北S村的实证研究[D]. 蔡俊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江西省水泥企业节能管理研究[D]. 熊跃巍. 南昌大学, 2019(02)
- [5]2019年1月8日在徐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 庄兆林. 徐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02)
- [6]寻甸县精准扶贫工作研究[D]. 汪黎艳. 云南大学, 2018(04)
- [7]特大城市雷电灾害风险防控的路径优化研究 ——以上海为例[D]. 王丽娟.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18(01)
- [8]交通银行T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 张磊. 广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城市零售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谭怡恬. 湖南大学, 2017(06)
- [10]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激励研究[D]. 金占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