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炜[1]2004年在《分布式电子邮件监测与分析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在广域网环境下,研究了一种对网上以计算机犯罪、黑客攻击、信息间谍、恐怖活动、信息渗透等为目的的电子邮件信息进行有效地采集、分析、过滤和控制的系统,以实现对利用网络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进行检测、监控的目的。该系统使用分布式电子邮件监控模式,由(软件式)客户端、电子邮件监控中心两部分组成。客户端采用隐蔽式安装方式在需要控制的敏感地区,采集到的数据发送至电子邮件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经还原后进行文本分析。本文分析采用关键词匹配和语义倾向分析的技术,实现对可疑文本的鉴别。该系统可根据情况对客户端的工作状态、过滤条件、软件更新等进行控制操作。该系统能对高速网络(100Mbps以上)、10000个监控节点以上网络数据的实时有效监视。目前,该系统已投入实际工作应用,对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马成[2]2007年在《基于互联网分布式节点的数据流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的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大量的信息在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负面效应,比如各种暴力、迷信、反动、色情等非法信息的传播,和内部网络中机密信息的泄露。针对这些现象,互联网数据流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但随着越来越多新网络应用程序的使用,其通信的协议也越来越复杂,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压缩和数据加密算法。为了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TCP/IP协议和简单的关键字过滤的传统过滤技术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需求下,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基于互联网分布式节点的数据流分析系统。该系统在基于传统数据包捕获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常用的应用层网络协议的连接特点和数据格式,实现对常见的网络协议数据流进行分析。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分布式的系统架构。可以由多台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作为分析节点同时工作,使得系统能够同时对多个网络环境进行数据流分析。2)双模式的数据获取模式。既可以由硬件,也可以由软件进行网络数据包的捕获,使得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3)高性能、可伸缩的数据流分析内核。不同网络协议以动态连接库的形式被统一调用,使得协议的扩充变得更为容易和灵活。
符蜀春[3]2004年在《电子邮件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系统通过对电子邮件进行采集、分析、过滤和控制,从而设计与实现了一种电子邮件远程监控系统,满足了特殊行业对特定电子邮件隐蔽监控的特殊安全需求。系统采用了客户/服务器模式,由软件客户端和电子邮件监控中心两部分组成。客户端通过特殊方式接入特定网络边界设备上,对进出网络的数据进行高速采集,并将数据实时发送至电子邮件监控中心,由电子邮件监控中心对数据中的POP3,SMTP以及WEB-MAIL电子邮件信息进行分析还原、口令截获、归类及报警,并根据安全策略对客户端的工作状态、过滤条件等进行控制。由于系统采用了分布式的多节点的处理算法,因而实现了对不同网络环境特定对象电子邮件的监控。在合理分布安装节点的情况下,能完成对高速网络(100Mbps以上)、1000个监控节点以上网络数据的实时有效监控。经过测试,该系统在1000Mbps大流量网络环境下,当网络负载在80%情况下无丢包现象,客户端对系统的资源占用一般不超过4%。论文作者承担了系统总体设计和应用模式的研究,并参与了部分电子邮件内容及口令截获的研制工作及系统实验、调测工作。目前,该系统已投入实际工作应用,对特殊行业和强力部门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文鹏[4]2004年在《基于组件技术的网络化监测维护软件研究》文中提出在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设备监测维护系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系统结构的不合理与实现方式的欠缺,传统的设备监测维护系统的不足与弱点正随着应用的深入不断表现出来,在系统开发、维护、扩展与升级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引入新的整体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来革新旧有的系统。因此,将新兴的软件技术应用于设备监测维护系统中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将组件软件技术应用于设备监测维护系统中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本文提出了基于组件的网络化设备监测维护系统的概念模型与实现框架,讨论了组件技术与COM组件的二进制软件复用规范,研究了COM组件及其接口的技术体系与特点,指出了组件接口在软件交互性操作方面的优势:可靠性好,接口一致、稳定并具备永久性。同时,着重比较分析了系统组件的两种实现方式:无状态组件和有状态组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监测维护系统自身的需求,提出了基于聚合组件与有状态组件相结合的系统组件实现方案,建立了叁层架构的组件逻辑关系。基于理论分析与研究,本文也对原型系统的开发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业务逻辑层叁个组件:网络通讯与配置组件,数据识别与校正组件,设备状态监测管理组件的功能需求与实现及其接口规范。基于网络通讯与配置组件可以非常便利地构建分布式监测维护系统;为了提高系统的行业适应性,本文在数据识别与校正组件中引入了校正引擎与校正公式编辑器;在设备状态监测管理组件中,详细分析了电子邮件发送的一般过程,完整地实现了电子邮件的发送功能,以此作为报警信息投递的手段,并用C++类封装了实现细节,开发出了组件服务接口,测试证明该组件的可靠性非常好。最后,本文研究了原型系统面临的安全环境,分析了系统的安全性需求,并针对不同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与实现手段,为分布式环境下的设备监测维护系统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黄兰秋[5]2012年在《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云计算是新型网络运算模式,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向各种网络应用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的资源共享与服务,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发展的新阶段,现已无可争议地成为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之一。云计算的兴起及其具备的高扩展性、高可靠性、按需服务、价格低廉、使用简便的五大优势为组织竞争情报服务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新的解决方案,为实现组织竞争情报服务的集成动态管理提供了可能。借助云计算,组织各类信息资源能够快速、可靠、安全地统一部署在云平台,形成信息基础设施(硬件、平台、软件)和相关服务的多种形式的虚拟化资源池,并以统一的界面动态智能地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借助云计算,组织能够整合竞争情报人员、技术、组织环境、工作流程等为一体,促进组织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借助云计算,组织能够构建个性化、主动化和一体化集成创新的竞争情报模式,更为有效地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提高决策精准度,取得竞争优势。云计算时代,组织竞争情报服务将日益走向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因此,构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及其相应的组织环境和运行机制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情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云计算的技术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和竞争情报实践在企业进一步开展的时代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学术前沿观点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总结和梳理,在对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工作的现状及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原型实现与案例研究,旨在探索性地研究与构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理论模式。该项研究对于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是一次重要的补充与完善,为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与借鉴,对于把握未来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实践的发展方向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云计算在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与推广应用起到启发和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以云计算与竞争情报服务的结合为切入点,遵循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研究思路,即以系统的观点,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的研究与设计方法构建理论模式并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及在企业实际组织环境中的案例研究加以验证。第一,进行总体规划。对企业竞争情报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设计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分析总体框架中的关键因素,然后对服务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分别进行详细设计;第二,技术平台研究。应用计算机科学和云计算的理论和技术对服务模式中的技术平台进行研究与设计;第叁,在所构建云计算平台之上研究与设计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第四,应用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构建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所需的组织架构;最后,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设计实现了一个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原型,并选取典型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对理论模式进行初步验证。本文共由八章组成,具体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着重指出开展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研究是云时代竞争情报研究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第二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本章回顾了云计算、竞争情报服务等理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综述,分析了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叁章,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框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我国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对云计算和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第四章,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构建。应用计算机科学和云计算的理论和技术对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进行研究与构建。对当前主流云计算体系架构和技术平台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结合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功能特点,对面向个性化服务的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架构进行设计。包括总体体系架构设计、网络架构设计、信息安全体系设计等。第五章,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内容。分析了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上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特点与目标,提出构建云环境下面向个性化竞争情报服务的一站式集成服务模式,即: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定制和获取是无缝的和透明的,用户能够基于网络泛在、快速、动态、弹性、低价、按需计量地使用竞争情报云服务并获取所需的竞争情报资源与服务。本章在研究分析竞争情报服务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从交互的角度把云环境下竞争情报服务模式划分为叁类:个性化竞争情报服务(自助服务)、协同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一对多服务)、专家咨询(一对一服务)并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六章,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组织架构。竞争情报服务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下开展的,本章对模式所需的组织环境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第七章,案例研究。采用主流云计算开源软件HADOOP、HDFS、MAPDUCE搭建云计算平台并部署竞争情报服务的应用,在企业实际环境中进案例研究以初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模式。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归纳了主要研究结论,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针对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借助云计算技术,构建了人员、技术、组织环境的有机整合和综合集成的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理论架构。论文在云计算和竞争情报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研究与设计了一个通用的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并且分别对该模式的技术平台、组织环境、模式内容进行了研究与详细阐述。该模式能够实现人员、技术、组织环境各要素的合理组合和有机集成,为企业进行竞争情报服务提供了一个先进、廉价高效、可操作的完整框架,能够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情报工作效率,最终实现面向个性化服务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是对竞争情报服务的技术、方法、实践方面的全面创新,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构建了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根据云计算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功能特点,结合云计算主流体系架构和商业平台,对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进行研究和构建。第叁,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内容。综合运用云计算、竞争情报和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在对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特点和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第四,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组织架构。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顺利实现和有效运作需要相应的组织环境和配套运行机制,本文对其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设计。第五,进行了案例研究。采用主流云计算开源软件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原型,部署竞争情报服务应用,选择典型企业ABC集团公司进行了案例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和构建技术是对竞争情报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也是云计算研究与实践的深化。另外,本文所提出设计方案和框架是通用架构,能够无缝移植到其他领域的云计算应用。
王金伟[6]2006年在《分布式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的设计、实现及应用》文中指出在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性能的研究过程中,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一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获取软硬件运行时所产生的可以反映系统性能、负载和效率等特征的大量数据,从而为现有系统的改进和新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当前,以数据和计算中心为主体的集中式个人计算和存储模式成为了新结构研究中的热点。在这种模式中,计算和存储资源被集中放置在服务器端,用户通过与服务器连接的瘦客户端和虚拟化技术获得独立、安全的个人计算环境。集中模式试图通过服务器端的大规模资源共享来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这给服务器的设计带来了挑战。而这种服务器的资源及负载实际上是现有大量个人资源和负载的某种聚合。因此,研究现有个人计算机上的资源使用、应用和用户行为等特征,可以为集中模式中服务器的设计提供量化的参考,这就需要对目前大量分布在网络环境中的个人计算机上的数据进行长时期采集与监测,并且,在此过程中采集和监测的数据类型和人群也可能随着研究的进行而发生动态变化。针对这些研究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动态可更新的分布式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并对系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是:1.分析了典型的分布式监测系统的结构和技术特点,针对集中模式研究的需求,讨论了用于获取网络环境中个人计算机数据的采集和监测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在总结和分析已有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动态可更新的分布式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DDCS的体系结构,这一结构融入了数据采集模块独立化和监测过程服务化的设计思想,并基于Manager/Agent模型,很好的满足了长期研究过程中采集数据类型动态变化的需求。2.基于动态可更新的体系结构,实现了分布式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DDCS。DDCS通过动态更新协议实现了参数,数据采集器和系统叁个级别的动态更新机制;它通过多种技术实现了系统的轻载性;DDCS还支持多层次和跨网域的数据采集和监测,并且通过提供数据采集器开发包实现了系统的可扩展机制。3.将DDCS在40台个人办公计算机上进行了部署实验,收集到大量真实数据,通过从资源使用,办公应用和用户行为叁个层次对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得到了一系列特征和规律。其中,我们发现办公计算机的CPU平均利用率只有12.9%,内存平均有30%多的剩余,磁盘和网络I/O带宽平均利用率不到1%。本文所述的DDCS系统,实验所得的数据以及分析的结果都将用于集中式的个人计算和存储模式中服务器端的资源组织和分配策略以及任务调度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罗长更[7]2010年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地磁场异常监测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分布式地磁场异常监测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软件设计流程及异常报警、邮件发送、数据保存等模块的设计方法。通过模拟地磁场异常过程的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俞森[8]2007年在《分布式网络病毒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据《2006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感染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是目前最突出的网络安全问题,占发生的安全事件总数的84%。因此,对于网络管理人员而言,加强对各种网络病毒的检测,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人员急需一种工具,能够实时掌握所管理的网络中的网络病毒分布状况及流行趋势。基于此现状,本文根据网络病毒的特点及网络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设计了一套分布式的网络病毒检测系统,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实现了其中的部分核心算法。主要内容包括:1)描述了网络病毒检测系统的研究背景,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分类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讨论了网络病毒的概念及其特点和发展趋势;根据网络病毒检测的研究现状,最后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2)对网络病毒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结合具体的实例,对典型的网络病毒,包括蠕虫病毒,木马,恶意网页及恶意代码和僵尸网络等的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网络病毒的传播模式。接着对网络病毒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统的各种病毒检测技术和基于网络的病毒检测技术。3)分析了网络病毒检测系统的需求,设计了一个分布式的系统架构,并详细的设计了每个模块的流程及所要实现的功能。对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的技术难点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解决方案,包括基于串流技术的实时数据流扫描技术,应用层数据检测并行算法(Parallel Application layer Inspection Algorithm, PAIA)和将精简匹配规则和按应用层协议分流相结合的数据流分流机制。4)最后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潘镭[9]2006年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入侵检测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也是当前计算机安全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在入侵检测的发展中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入侵告警数量的不断增长,误警率居高不下。本文首先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和相关技术、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论文讨论了Apriori数据挖掘算法及其扩展算法。为减小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率,提出了在Apriori算法中使用可变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并给出了调整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的策略。设计了基于可变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数据挖掘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优化。本系统采用分布式的层次结构进行总体设计,以适应部门层次多、地理分布广的应用环境,同时提高了ABCIDS系统对分布协同入侵的检测能力。文章对ABCIDS系统总体以及探测器子系统、检测分析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控制台子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实现。系统引入了分布式CORBA中间件技术,利用CORBA的“软件总线”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系统平台的异构性、适应性问题。论文还讨论了CORBA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基于CORBA良好的实时性,提出在分布检测系统的检测方法上,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增强系统分析的智能性和检测新入侵的适应性。论文详细讨论了基于CORBA的分布式网络入侵检测系统ABCIDS的体系结构、通信模型、功能模型、系统构成等方面,并且给出了系统通信中关键对象的IDL程序描述。
吴忠杰[10]2006年在《IEEE1451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各类现场总线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存在接口不统一问题,对系统研发、集成和维护带来了很多问题,为此,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及美国国家标准技术总局(NIST)联合推出了IEEE1451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该标准的推出使得各厂商研制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能够相互兼容,实现了各厂商传感器之间的互操作性与互换性。在纷繁复杂的现场总线中,以太网总线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现场总线发展的主流,基于以太网总线可以构建大型分布式测控系统,成为业界研究热点。论文在以太网总线基础上对IEEE1451标准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进行了研究,研制了符合IEEE1451.2标准的网络应用处理器NCAP以及系列智能变送器模块STIM。在NCAP中实现了精简的TCP/IP协议栈、IEEE1451协议栈以及校正引擎。为了实现网络应用处理器规范的软件接口,使得智能传感器接口彻底标准化,论文对传感器应用层软件接口进行了研究,实现了C/S、B/S、C/S和B/S混合数据传输模式以及电子邮件数据传输方法。IEEE1451标准定义了校正引擎,规范了校正模型,提高了传感器智能。论文在标准校正模型基础上对传感器校正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数据插值、最小二乘以及神经网络方法。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基于Matlab和VC++环境开发了传感器模型建立软件,能够生成IEEE1451标准的校正电子数据表格。在研制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基础上,构建了多个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测控系统模型,并且开发了系列支撑演示软件。通过实践,充分论证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研制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以及IEEE1451国际标准制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分布式电子邮件监测与分析系统[D]. 杨炜. 四川大学. 2004
[2]. 基于互联网分布式节点的数据流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马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3]. 电子邮件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符蜀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4]. 基于组件技术的网络化监测维护软件研究[D]. 曾文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5].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研究[D]. 黄兰秋. 南开大学. 2012
[6]. 分布式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的设计、实现及应用[D]. 王金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6
[7].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地磁场异常监测系统设计[J]. 罗长更. 科技信息. 2010
[8]. 分布式网络病毒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俞森.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9].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D]. 潘镭. 苏州大学. 2006
[10]. IEEE1451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研究[D]. 吴忠杰. 吉林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