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断,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蒋文艳,唐招平[1](2019)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真菌引起的感染,常见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到其他部位。研究表明,免疫力较弱的患者无法抵挡侵袭性直菌感染(IFIs)的袭击,深受折磨,且该疾病易被原发病掩盖~([1]),早期诊断在临床医疗上有非凡的意义。既往表明干细胞或器官移植患者IFIs发病率最高,随着各种药物在治疗中的普遍使用,产生了类似优胜劣汰的作用,烟曲霉菌在感染中的致病作用呈上升趋势~([2])。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张立男,叶芳[2](2019)在《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4月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的15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良性疾病组(84例)和恶性疾病组(66例)。比较两组的RDW值。结果恶性疾病组RDW值低于良性疾病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恶性疾病组中不同疾病病种间的RDW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患者的RDW值存在明显差异,该指标有助于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26期)
李柳,许勇钢,徐述,肖海燕,刘驰[3](2019)在《西苑医院含砷古方青黄散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苑医院经过几代人50余年的努力,不断探索含砷中药古方青黄散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在某些病种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的疗效,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并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下面小结如下:一、古方青黄散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世纪70-90年代对CML的治疗西医药尚无特效药物,用于治疗CML的常用药物如烷化剂(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6)
王静[4](2019)在《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并发症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患者84例并遵循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参照组、循证组,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循证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控制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循证组总有效控制率73.81%显着高于参照组59.52%,护理总满意率90.48%显着高于参照组69.05%,P<0.05。结论 :采取循证护理能有效提高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护理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3期)
黄洁,陈茉,谢巍,曹文彬,姜尔烈[5](2018)在《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ROLTIC)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2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期间或移植后出现肺部病灶的患者的支气管镜检查前后的诊疗过程,将ROLTIC聚类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及转归相比较,评价经支气管镜行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的诊断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0例患者按照既定检查流程定位后行经支气管镜活检及ROLTIC;检查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操作,无出现气胸、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者。与最终临床诊断比较,ROLTIC聚类分析诊断率75%,敏感性72. 22%,特异性100%。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安全有效地获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介入性标本,并且ROLTIC聚类分析在指导临床方面能起到先导作用,故在评估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尤其是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21期)
万媛媛,吴珺,张乐萍[6](2018)在《地西他滨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DNA异常甲基化导致的表观遗传学改变相关。因此,近些年以地西他滨(DAC)为代表的去甲基化治疗,逐渐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文章综述DAC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安全性及最佳应用方法。(本文来源于《临床儿科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廖雄宇,邱坤银,吴若豪,黄科,方建培[7](2018)在《儿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侵袭性镰刀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侵袭性镰刀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案,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6年7月15日,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血液病区住院治疗的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合并侵袭性镰刀菌病的13岁女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文献复习设定检索策略为:以"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侵袭性镰刀菌病""malignant""hematologic disease"及"invasive fuasriosis"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收集并分析检索到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侵袭性镰刀菌病的相关文献,检索年限设定为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总结儿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侵袭性镰刀菌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 (1)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MDS。化疗后,其胸部CT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随后四肢、躯干出现紫红色硬结伴中央坏死,并且四肢出现多个皮下液性包块。皮肤活组织病理学检查、骨髓培养和包块引流物培养均提示镰刀菌感染,针对镰刀菌感染采取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抗真菌治疗策略。随访患儿至2017年4月5日,因患儿原发基础疾病无法缓解,家属放弃治疗出院。(2)共计检索到国内外相关文献7篇,涉及21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侵袭性镰刀菌病患儿,其中男性患儿为12例,女性为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并且积极化疗+抗感染治疗无效,预后较差。21例患儿中,死亡为14例,治愈为7例。结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镰刀菌病患儿应早诊断,并且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同时,给予有效和足量、足疗程的抗真菌药物治疗。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可作为治疗侵袭性镰刀菌病的选择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4期)
冯庆,戴敏,马华怡,韦怡怡[8](2018)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肝脏真菌感染的CT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肝脏真菌感染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肝脏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S 64层螺旋CT机对上腹部进行平扫及叁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23例患者中,12例(52.17%)出现肝脏肿大;23例均为多发性病灶,共发现285个病灶;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均小于20 mm;病灶呈散在或弥漫分布,无特殊好发部位;病灶CT表现可以分为5种类型:①单纯低密度影,病灶小,平扫及动脉期均为低密度,门脉期及延时期为等密度,该型共2例(8.70%);②环形,平扫为中央低密度影,动脉期周围出现强化环,门脉期及延时期等密度,该型共10例(43.48%);③靶形,平扫病灶为边界较为清晰的低密度影;动脉期中央为小结节状强化,周围低密度环状,外周为一薄厚不均的环状强化带;门脉期及延时期周围低密度环状区域不同程度强化,外周强化带消失,该型共8例(34.78%);④牛眼形,叁期均为中央低密度,周边为强化环,该型共1例(4.35%);⑤病灶呈现多个结节融合的不规则肿块,有2个及以上上述类型的病灶聚集在一起,该型共2例(8.70%)。结论:肝脏真菌感染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于其诊断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暴苗,赵艳红,周晋[9](2018)在《细胞自噬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自噬是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细胞自身成分的一种分解代谢过程,该过程异常可使细胞稳态发生变化,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细胞自噬不仅在造血干细胞的功能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还与化疗药物耐药具有相关性。SQSTM1/P62是参与细胞自噬、肿瘤发生的关键蛋白,其水平与细胞自噬调节密切相关。本文就细胞自噬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化疗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彭靖华,方云[10](2018)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护理要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在化疗后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状在临床护理中的要点,总结有效的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对43例在化疗后导致白细胞减少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进行基础护理、饮食药物护理、情志护理、口腔护理、高热护理、肛周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结果 43例因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在经过适宜的护理后,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1.40%。结论实践证明,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加速白细胞减少症的治愈进程,提高化疗的疗效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33期)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4月就诊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血液科的15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良性疾病组(84例)和恶性疾病组(66例)。比较两组的RDW值。结果恶性疾病组RDW值低于良性疾病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恶性疾病组中不同疾病病种间的RDW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患者的RDW值存在明显差异,该指标有助于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蒋文艳,唐招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9
[2].张立男,叶芳.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9
[3].李柳,许勇钢,徐述,肖海燕,刘驰.西苑医院含砷古方青黄散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C].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王静.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并发症中的价值分析[J].人人健康.2019
[5].黄洁,陈茉,谢巍,曹文彬,姜尔烈.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6].万媛媛,吴珺,张乐萍.地西他滨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8
[7].廖雄宇,邱坤银,吴若豪,黄科,方建培.儿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合并侵袭性镰刀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
[8].冯庆,戴敏,马华怡,韦怡怡.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肝脏真菌感染的CT表现[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8
[9].暴苗,赵艳红,周晋.细胞自噬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8
[10].彭靖华,方云.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护理要点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标签:侵袭性真菌感染; 临床诊断;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