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沙蜥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地理学,基因组,贵德,青藏高原,感受器,分类学,线粒体。
沙蜥属论文文献综述
鲁松松[1](2017)在《沙蜥属蜥蜴珠蛋白家族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红蛋白(Hb)和肌红蛋白(Mb)是globin家族中研究最透彻的两种蛋白,它们的功能主要与氧运输和氧存储有关。近十几年随着测序技术和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在脊椎动物中又发现了多种globin家族的新成员,截止到目前这些新成员包括neuroglobin(Ngb)、cytoglobin(Cygb)、androglobin(Adgb)、globin E(GbE)、globin X(GbX)和globin Y(GbY)。研究表明,这些新发现的globin家族蛋白通常具有与Hb和Mb相似的生理功能,如氧运输、ROS防御和NO代谢等,因此它们可能在动物高原低氧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沙蜥属蜥蜴globin基因家族成员在高海拔适应中的潜在机制。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为:1)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的方法确定有鳞类动物基因组中globin基因家族的保留现状;2)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的方法研究globin基因家族成员在蜥蜴类动物中的表达谱、组织特异性表达和海拔依赖的差异表达模式;3)通过生理生化、分子进化和蛋白结构分析探讨高海拔沙蜥属蜥蜴globin家族成员的适应性进化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基因组分析表明有鳞类动物保留了除GbE外所有脊椎动物globin基因家族成员包括两个拷贝的α(αA和αD)和β(β1和β2)、单拷贝的Mb、Ngb、Cygb、GbY、GbX和Adgb。我们研究的所有蜥蜴类动物都表达αA、αD、β1、β2、Mb、Ngb和Cygb,但GbY、GbX和Adgb仅在部分蜥蜴中表达。四足类动物α基因进化关系研究表明,αE、αD和αA基因起源于四足类动物干谱系的两次单基因复制。αA和αE起源于一个原α基因的第一次基因串联复制,αD基因起源于四足类动物干谱系中αA基因的一次串联复制。随后αD与αE基因间的转换使得爬行动物和鸟类成体表达的αD型血红蛋白亚型具有较αA型高的氧亲和力,可以有效提高肺部氧气的获取效率,因而在肺部结构进化相对不完善(具有较哺乳类简单的肺结构)的动物类群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红尾沙蜥是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蜥蜴,与低海拔分布的荒漠沙蜥相比,红尾沙蜥的血红蛋白(Hb)涉及多个方面的改变。首先,红尾沙蜥Hb基因(αA、αD和β1差异显着)的高表达使得其总血红蛋白浓度[Hb]升高,升高的[Hb]可以有效增加动脉氧容量从而提高低氧环境下血液氧运输的效率。其次,沙蜥属蜥蜴Hb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在这点上与鸟类和龟鳖类相似,包括4种Hb亚型HbAA1、HbAA2、Hb AD1和HbAD2(按预测的氧亲和力从低到高排列)。与荒漠沙蜥相比,红尾沙蜥αD/αA(高氧亲和力与低氧亲和力Hb亚型的比值)显着升高,这将导致红尾沙蜥全血氧亲和力相应升高。高氧亲和力Hb亚型比例的升高有利于红尾沙蜥肺部氧气的装载过程,同时低氧亲和力的HbAA1和HbAA2的存在可以保证在需氧组织处氧气的卸载过程不受影响。最后,与荒漠沙蜥HbAA2(αAβ2)亚型相比,红尾沙蜥β2亚基21位氨基酸Gly到Ser的突变在该区域增加了一个侧链羟基,该羟基可以通过氢键与61位和65位Lys相互作用,从而增大了63位远端组氨酸与血红素Fe2+之间的距离。这一距离的增加使得Hb与氧气结合过程的空间位阻减小,从而有利于其与氧结合和解离。因此红尾沙蜥HbAA2的独特结构既有利于肺部氧气装载的过程,又有利于血液在流经氧组织时氧气的卸载过程。作者认为红尾沙蜥这两种血液氧亲和力的调节方式是其适应高原低氧环境重要机制,该机制在其它动物中尚未见报道。急性低氧条件下,红尾沙蜥和荒漠沙蜥并没有出现类似于哺乳类和鸟类的低氧诱导的呼吸加速反应,说明沙蜥属蜥蜴呼吸调节系统对急性低氧条件并不敏感。两种沙蜥呼吸系统钝化的低氧敏感性可能是沙蜥属蜥蜴的共同表型与栖息地的海拔高度没有直接关系。种间比较结果显示,红尾沙蜥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呼吸频率显着大于低海拔的荒漠沙蜥,而心率却显着低于荒漠沙蜥。两种沙蜥呼吸频率和心率很可能与特定环境下的长期进化有关,可能涉及外周化学感受器对氧浓度变化的脱敏性调节,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红尾沙蜥较高的呼吸频率并没有造成呼吸性碱中毒(两种沙蜥血液pH无差异),因此我们认为红尾沙蜥较高的呼吸频率是在高原环境中长期进化出的适应性特征。与辛英等(2015年)的研究结果相符,转录组分析结果也证明了红尾沙蜥心脏和骨骼肌中Mb表达显着高于荒漠沙蜥。此外,我们在高海拔红尾沙蜥的脑和肝脏中也检测到Mb基因的表达,而在低海拔的荒漠沙蜥这两个组织中不表达Mb。但由于表达量相对较低,作者认为Mb在沙蜥脑和肝脏中的功能可能不涉及氧气的运输。在代谢活跃(氧分压较低)的脑和肝脏组织中的Mb主要为去氧合态,有文献报道这种状态的Mb具有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能促进NO的生成,因此我们推测,红尾沙蜥脑和肝脏中表达的Mb可能主要参与NO介导的血流量调节。尽管目前globin家族新成员的生理功能尚不明确,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Ngb和Cygb可能在沙蜥属蜥蜴的高原适应中起到重要作用。高海拔沙蜥Ngb的11、33、37和131位氨基酸突变显着提高了该蛋白的亲水性,有利于其从线粒体表面到细胞质的转移。因此我们推测高海拔沙蜥属蜥蜴很可能在胞浆中积累较高浓度Ngb,行使其在胞浆中氧运输、NO解毒和ROS防御等生理功能。与荒漠沙蜥相比红尾沙蜥Cygb-X1在肝脏中的表达显着上调。肝脏是机体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低氧会抑制肝脏的有氧代谢过程。Cygb-X1在高海拔红尾沙蜥肝脏中的表达上调很可能有利于缓解肝脏的低氧压力。蛋白结构分析表明,高海拔的贵德沙蜥与荒漠沙蜥相比194位氨基酸的突变可能使得Cygb-X1二聚体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从而有利于其氧和的解聚过程,提高其氧亲和力以及组织氧供应效率。以上结果表明Cygb-X1在不同沙蜥物种可能进化出不同的高原适应机制。总之,沙蜥属蜥蜴globin家族成员(除GbY外)呈现出多样化的高原适应特征,本文的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globin家族新成员的研究以及该蛋白家族在沙蜥属蜥蜴高原适应机制中的作用的空白,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动物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生化机制的理论体系,并为高原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胡超超[2](2015)在《沙蜥属物种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之一,有独特的生物区系。受上新世以来高原隆起的影响,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环境异质性高,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形成产生巨大作用,并影响中国西南部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变化。由于高原的持续隆升与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环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沙蜥属蜥蜴是荒漠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其分布区从中国华北和西北一直到约旦。沙蜥属(Phynocephalus)具有卵生和卵胎生两种繁殖模式,卵胎生沙蜥仅见于青藏高原。已有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沙蜥的研究揭示出不同的系统发育假说。沙蜥几乎分布整个青藏高原,其种群数量丰富,是研究青藏高原动物进化生物学的良好材料。迄今为止,对沙蜥的形态、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仅部分一致,其属内的关系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沙蜥属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基于叁个线粒体(16S,Cyt 6 and ND4)和叁个核基因(C-mos,MAFB and Jun)探讨中国沙蜥属物种历史重建、物种分化时间估算。结果表明,基因树和物种树均支持中国沙蜥属物种的卵生和卵胎生互为姐妹支。卵生和卵胎生沙蜥的最近共祖时间为 10.68 百万年前(Milliin years ago;Ma),其95%CI:8.52-12.12。沙蜥属蜥蜴的卵生类群物种分化约始于8.78Ma(95%CI:5.5-11.01Ma),青藏高原隆升起对沙蜥属物种分化具有重要作用。而卵胎生类群最近共祖时间大约为4.94Ma(95%CI:3.62-5.69Ma),在之后较短的时间内曾发生多次快速物种形成事件。卵胎生物种分化的时间比高原发生快速隆起的时间更早。因此,新生代全球变冷,气候从暖湿向冷干型过渡是引起沙蜥属卵胎生沙蜥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卵生与卵胎生繁殖模式作为一个可逆转变的性状,其随着生态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发生频繁转变,是研究生理特征进化的重要课题。关于卵胎生繁殖模式的起源有多个不同的假说,如:“冷气候假说”、“母体操纵假说”、“身体大小假说”、以及“上新世-更新世冰期旋回假说”。这些假设还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基于气候、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检验。具有双繁殖模式的沙蜥属蜥蜴栖息于沙漠、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属内所有的6种卵胎生物种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邻近地区。本研究基于沙蜥内14个物种,分子标记选用来自142个沙蜥样本叁个线粒体和叁个核基因,形态数据来自642个成年个体的11个身体测量和11个鳞片计数数据以及气候数据来自355个物种分布点(species occurrence data)的环境气候信息,检验沙蜥物种多样性形成原因,阐述清楚卵胎生沙蜥是否由侵入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新生境产生的适应性进化所致?沙蜥属内表现出怎样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各物种间的生态以及形态差异是怎样的?本研究物种树的时间校准参考前期沙蜥属物种进化的结果,使用BEAST 1.7.4中化石标定方法。使用Statistica 10.0软件包中PCA功能对生态和形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基于R操作平台中ape,geiger,picante and phytools软件包检测系统发育信号、物种历史动态、系统发育与性状相关多元化不一致性分析(disparity)。主成分分析揭示沙蜥属蜥蜴在生态和形态上分别有3个主要成分,分别具有67.87%和82.73%的解释度。似然比检验发现气候因子的第一主成分(C1)和形态数据的第二个主成分(M2)具有显着地系统发育信号。C1与降雨量具有非常高的正负载系数,而与温度具有负的负载系数;M2仅与尾长和第四趾长具有显着的正负载系数。相同繁殖模式的物种具有类似的生态要求,支持沙蜥属蜥蜴保守气候生态位假说。卵胎生沙蜥栖息地相比于卵生沙蜥栖息地具有较高的降雨量和较低的环境温度,推测低温而潮湿的环境是促进卵胎生沙蜥物种分化的重要气候因子。而卵生沙蜥类群中,物种生态位分化主要由最冷季节的温度和降雨量决定,最冷季节的温度和湿度是导致卵生沙蜥物种分化的重要气候因子。结合遗传信息和形态特征数据,基于线粒体ND4序列(684 bp),9个微卫星位点和22个形态特征数据,研究卵胎生沙蜥代表动物青海沙蜥种组(Phynocephalus vlangali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分化原因及其影响因子,该种组包括叁种卵胎生沙蜥:贵南沙蜥(P.guinanensis、贵德沙蜥(P.putjatia)和青海沙蜥(P.vlangalii)。除尾长之外的所有形态特征均显示显着性的形态差异。贵南沙蜥具有相对较大的体型和数量最多的鳞片,这种差异很好的解释了生态适应,即不同物种适应于当前的栖息地环境。身体大小和鳞片数量特征很好的解释了物种分化,它们体现了物种对当前栖息地的生态适应,其涉及的运动、饮食、体温和水热交换等生理生态功能均与选择压力有关。贵德沙蜥在遗传信息上被划分为两个遗传簇:一支分布在青海湖的东北边缘;另一支分布在青海湖以南地区,可能是由于中间缺乏适宜环境而引起的生态隔离所致。该种组物种适应性分化与栖息地类型密切相关。贵南沙蜥的祖先是贵德沙蜥,由于适应于荒漠、沙丘型栖息地,贵南沙蜥正处在物种分化的早期阶段。基于形态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贵南沙蜥和青海沙蜥种间界限完全不重迭,而其他两两配对之间界限有少许重迭。该研究证明卵胎生沙蜥物种的进化是与青藏高原隆起引起的环境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0)
李东海[3](2014)在《中国沙蜥属部分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PCR和long-PCR及引物步引法直接测序,得到了荒漠沙蜥、草原沙蜥、变色沙蜥、旱地沙蜥、东疆沙蜥和青海沙蜥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6892 bp、17041 bp、16429 bp、16249 bp、16455 bp、17212 bp。荒漠沙蜥和草原沙蜥的线粒体基因组由24个tRNA、2个rRNA和13个蛋白编码基因及四个控制区组成,变色沙蜥的线粒体基因组由23个tRNA、2个rRNA和13个蛋白编码基因及叁个控制区组成,旱地沙蜥、东疆沙蜥和青海沙蜥的线粒体基因组由22个tRNA、2个rRNA和13个蛋白编码基因及两个控制区组成。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运用距离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重建系统发育树,对8种中国沙蜥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沙蜥属为一个单系;2、大耳沙蜥的系统进化地位位于最基部,是沙蜥属最早分化出的一支;3、叶城沙蜥虽属于沙蜥属卵生类群,但与卵胎生类群的进化关系比较近;4、从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所呈现出来的进化关系来看,草原沙蜥、荒漠沙蜥和变色沙蜥叁者的进化关系与其自身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的结构组成存在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王征[4](2011)在《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沙蜥属蜥蜴的卵胎生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爬行动物中,卵胎生(viviparity)是卵生种类逐渐延长受精卵滞留即胚胎体内发育时间直至产出幼仔的繁殖模式,在有鳞类(蜥蜴、蛇和蚓蜥)中至少有100个独立进化支系。卵胎生的适应意义在于:通过延长受精卵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保证了胚胎正常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有利于提高胚胎存活率、加速胚胎发育、优化后代表型并强化其适合度,雌体亦无须寻觅产卵巢址。这些优势使得卵胎生蜥蜴能够适应不同的生境,得以分布于许多极端气候区。卵生到卵胎生的进化转变无疑受自然选择驱动,对相关物种的繁殖、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有重要的影响。中国沙蜥属蜥蜴生活于寒冷或温差变幅大的干旱气候区,分布区内环境异质性高,属内具有卵生和卵胎生双繁殖模式,因而是研究爬行动物对极端气候区胁迫环境的适应和卵胎生进化的理想模型。本文以鬣蜥科(Agamidae)沙蜥属(Phrynocephalus)蜥蜴为对象,从繁殖模式、生态形态、分子系统发生、热生理等角度,着重研究蜥蜴类对极端气候区生境的适应、卵胎生进化的选择基础及适应意义、气候变暖对爬行动物的影响,以及实验操纵卵滞留时间的可塑性和适合度关联性等,并为探讨沙蜥属蜥蜴分类和物种分化问题提供综合数据。生态形态学主要研究生物形态特征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蜥蜴类形态变异较大、环境敏感性较高,因而是开展此类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沙蜥属7种卵胎生蜥蜴生境利用不同,所有检测的测量和鳞片计数形态特征种间差异显着。对雌、雄体19个形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特征值≥1)辨析出两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在雌、雄体中分别解释了40.3%和38.2%的变异。鼻鳞、眶上鳞、背鳞、腹鳞、环体一周鳞、第四指/趾下瓣在两性间均具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第二主成分(解释了雌性15.3%和雄性15.9%的变异)显示后肢在雄性中具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依据雌性和雄性前前两个向量分值的种间差异可以把7种沙蜥分为5组,即[PG]、[PF]、[PP]、[PE, PT, PZ]、[PV],对形态变量的聚类分析也支持这一划分。基于ND4序列和16S序列的贝叶斯分析均以高置信度支持沙蜥属构成一个单系,7种卵胎生沙蜥亦构成一个单系;泽当沙蜥和西藏沙蜥的相互关系与之前的报道相一致,泽当沙蜥被认为应归为西藏沙蜥,两者形态特征亦极为相似;贵南沙蜥和贵德沙蜥具有较近的分子亲缘关系,但基于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显示两者具有极其显着的差异。沙蜥属内卵生、卵胎生两大类群分布区在气候、海拔等环境因素上的差异显着。以10种沙蜥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检测卵胎生物种区别于卵生物种的形态和繁殖策略。两大类群形态上的主要区别在于个体大小两性异形模式不同:贵南沙蜥成年雌雄体大小同型,其他6种卵胎生沙蜥成年雌体大于雄体,3种卵生种类成年雄体大于雌体。此外,两类群蜥蜴尾部腹面末端颜色不同。去除体长大小影响后,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所有沙蜥腹长、尾长两性差异显着,表现为雌性腹长显着大于雄性、尾长显着小于雄性;多数沙蜥雌性头部显着小于雄性。10种沙蜥所检测的五个繁殖特征均具有显着种间差异,腹长与繁殖输出呈显着的正相关,头长与繁殖输出呈显着负相关,头宽和尾长对繁殖输出没有显着影响。基于5个雌性繁殖变量的聚类结果并没有分成明显的卵生-卵胎生两大支系类群,贵南沙蜥与其他种类差距最远,可将这10个种类大致划分为5组:[PG]、[PF]、[PE, PP, PV]、[PT, PZ,PPG]和[PA, PGR]。温度是关键环境要素,能显着影响爬行动物的繁殖时间、繁殖输出和后代表型等生活史特征。将青海沙蜥孕期雌体分置于5个不同热处理组(3恒温组、1调温组和1野外组),检测到不同热处理下雌体的体长、幼仔重和窝仔重组间差异显着,野外组雌体体长和幼仔重显着大于其他4组,野外组窝仔重相对最大、显着大于3个恒温组。雌体产仔时间组间差异显着,由早到迟依次为:35℃、32℃、29℃、调温组和野外组。产后体重和窝仔数组间没有显着差异。处理温度显着影响产出幼仔的形态特征,对6个初生幼仔形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特征值≥1)共解释了形态变量59.6%的变异,前肢长在第一主成分(解释37.2%的变异)具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依据其在前两个向量轴上的位置可将幼仔大致划分为3组:[NAT], [TR,35℃], [29℃,32℃]。以青海3种卵胎生沙蜥为对象,采用2调温时间J(15L:9D和9L:15D)×2背景温度(18℃和22℃)因子设计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检测雌体繁殖变量种间差异显着。背景温度、调温时间显着影响产仔时间,但对其他繁殖特征均无显着影响去除个体大小的影响,叁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幼仔形态特征种间差异显着,调温时间长短对初生幼仔所有形态变量均无显着影响,背景温度显着影响初生幼仔的体重、腹长、头宽、尾长和前肢长,18℃相对22℃背景下初生幼仔具有更小的腹长,更大的体重、头宽、尾长和前前肢长。对7个初生幼仔形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特征值≥1)辨析出两个主成分,共解释了形态变量62%的变异,头宽在第一主成分(解释43.7%的变异)具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尾长、前肢长和后肢长在第一主成分具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头长在第二主成分(解释18.3%的变异)具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以贵德沙蜥、荒漠沙蜥分别作为卵生和卵胎生代表,采用2物种(贵德沙蜥、荒漠沙蜥)×3环境背景温度(20、24和28℃)因子设计实验,检测环境变暖效应对爬行动物的影响。叁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以背景温度、物种和性别为因子),低背景温度比高背景温度下的蜥蜴调温更积极,卵胎生蜥蜴比卵生蜥蜴调温积极,雌、雄体活动节律无两性差异。背景温度显着影响蜥蜴体温选择,28℃下蜥蜴选择体温最高、24℃次之,20℃下蜥蜴选择体温最低。孕期雌体选择体温显着低于非孕期雌体和雄体,后两者选择体温无显着差异。两种沙蜥选择体温无显着种间差异。不同背景温度下,两种沙蜥雌体体长、产后体重、窝仔/卵数、窝仔/卵重和相对窝仔/卵重均无显着差异。背景温度显着影响贵德沙蜥雌体产仔时间,28℃背景温度下的雌体产仔最早、24℃次之、20℃最晚,对荒漠沙蜥产仔时间无显着影响。背景温度显着影响荒漠沙蜥卵重量,24℃下雌体产出的卵重量最大,20、28℃下卵重无显着差异。不同背景温度下产出(或孵化出)幼体所有测量形态和运动表现特征均无显着差异。通过实验操纵荒漠沙蜥的卵滞留时间,检测其卵滞留时间的表型可塑性和适合度关联性,以便从卵生种类中获得卵胎生渐进进化的线索。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卵滞留时间显着影响初生卵胚胎发育时期,注射催产素组雌体所产卵的胚胎发育时期最早,干燥处理组最晚,假性对照组和对照组居中、两组无差别。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卵孵化期长度和初生卵胚胎时期呈显着的负相关,胚胎时期为26-29期组卵的孵化期最长、31-33期组最短、30期组居中。初生卵的胚胎发育时期显着影响卵重,26-29期组卵的重量显着小于另两组。卵孵化出幼体所有检测的形态和运动表现特征组间差异不显着,即未显示出卵滞留时间与幼体适合度的关联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3-15)
李俊,郭宪光,王跃招[5](2010)在《沙蜥属Phrynocephalus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沙蜥属Phrynocephalus作为鬣蜥科Agamidae中的古北界类群,分布区复杂的地质、地理历史对该属物种形成、分化及分布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沙蜥属的生物地理学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基于沙蜥属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0年01期)
任冬云[6](2009)在《皮肤组织学研究及微皮纹在沙蜥属分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鳞片感受器是否是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是否具有感受辐射热的功能的问题,本研究对旱地沙蜥和草原蜥的皮肤的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结果显示,鳞片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表面呈圆盘状结构,其上有感觉毛。鳞片感受器可能为机械性刺激感受器,可能具有感受辐射热的功能。鳞片感受器通常一个鳞片仅有一个感受器,但发现鼻部鳞片上分布有多个鳞片感受器,这表明鼻部为机械感受敏感部位。关于微皮纹可能的进化因素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特定的微皮纹特征与某些功能相关,例如利用蜕皮、增加机械力量,减少基质和鳞片间的摩擦、帮助清除污物、运动、分泌信息素、防止污垢附着等;另一种是显微皮纹特征主要受系统进化因素影响。对于皮纹特征的这两种可能的进化因素,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11种沙蜥的皮肤及鳞片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下的旱地沙蜥具有一些不同的微皮纹特征,同一生境的沙蜥之间的微皮纹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一些微皮纹的进化主要受系统进化的影响,也有一些微皮纹特征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因素影响。对于分布于中国的11种沙蜥及其近缘种草原蜥和新疆岩蜥的背部及鼻部的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微皮纹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微皮纹可以用于沙蜥分类。(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邱清波,杜宇,林炽贤[7](2007)在《沙蜥属13种蜥蜴基于16S rRNA序列的系统发生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13种鬣蜥科沙蜥属蜥蜴的16S rRNA部分序列,并以同科的长鬣蜥属长鬣蜥为外群构建NJ树、ML树和MP树,以探讨该属13种蜥蜴的系统发生关系.PAUP分析结果显示这13种沙蜥分成两个类群,呈并系关系,并且NJ树的结果与ML树和MP树划分结果不同.而MEGA结果支持基于形态学、生态环境和核型分析对该13种的沙蜥的划分,同时NJ树中的13种沙蜥属单系群.(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熊晔[8](2006)在《沙蜥属部分物种分类性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沙蜥属Phrynocephalus Kaup,1825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Agamidae),是欧亚大陆荒漠和稀疏草原常见蜥蜴。沙蜥属的分类及系统演化关系、地理分布格局与新生代第叁纪以来古地中海的变迁、青藏高原的抬升及亚洲内陆干旱荒漠化的过程有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有关沙蜥属的研究一直受到中外学者们的关注。由于沙蜥属地理分布广、形态变异大、体色和斑纹变化复杂,虽然前人使用过许多形态性状来描述和分类沙蜥属物种,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性状的分类学意义不明确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针对沙蜥属常用的鉴别性状进行分类意义的分析,希望能对沙蜥属物种鉴定及分类学其它研究有所裨益。中国沙蜥属物种主要分布于西北的干旱荒漠区域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大约为18种。本文研究了中国境内12种沙蜥: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西藏沙蜥(P. theobaldi)、南疆沙蜥(P. forsythii)、变色沙蜥(P. versicolor)、旱地沙蜥(P. helioscopus)、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乌拉尔沙蜥(P. guttatus)、草原沙蜥(P. frontalis)、叶城沙蜥(P. axillaris)、白稍沙蜥(P. albolineatus)、无斑沙蜥(P. immaculatus)和白条沙蜥(P. albolineatus),对它们的65项外部形态性状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其中数量性状29项、质量性状36项。评价了这些性状的序级性、间断性和代表性,结论如下:1.对于数量性状,得出了适合各级分类的数值区间;2.给出了在不同序级上适合分类的质量性状。并利用各性状评价的结果,给出12种沙蜥的检索表,以及对中国沙蜥物种某些尚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详细记录了青海沙蜥红原亚种的骨骼系统,首次发现并命名了肘骨(elbow bone)和垫骨(stepping bone),为沙蜥属系统学研究补充了骨骼方面的证据;解剖了乌拉尔沙蜥、旱地沙蜥、荒漠沙蜥的雌体和雄体的骨骼系统,并在14项骨骼形态性状上对这3种沙蜥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期刊2006-05-01)
熊晔,张晋东,戴建洪,王跃招[9](2005)在《沙蜥属系统学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沙蜥属隶属于鬣蜥科,是欧亚大陆荒漠和稀疏草原常见的蜥蜴。该属特征变异较大,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从其分类史、系统演化关系、生物地理学研究叁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指出沙蜥属卵生类群的系统关系还比较混乱,生物地理历史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5年03期)
王跃招,曾晓茂,方自力,吴贯夫,刘志君[10](2002)在《沙蜥属一有效种贵德沙蜥及红原沙蜥的分类研究(蜥蜴亚目:鬣蜥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 ,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聚为另一支 ,证明贵德、天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着区别 ,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沙蜥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前者的尾长大于吻肛长 ,后者的尾短 ,小于吻肛长 ,前者背鳞 10 0枚以上 ,后者背鳞不到 10 0枚。红原沙蜥Phryno cephalushongyuanensis与青海沙蜥的染色体和形态特征相似 ,应归隶青海沙蜥。(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沙蜥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之一,有独特的生物区系。受上新世以来高原隆起的影响,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环境异质性高,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形成产生巨大作用,并影响中国西南部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变化。由于高原的持续隆升与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环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沙蜥属蜥蜴是荒漠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其分布区从中国华北和西北一直到约旦。沙蜥属(Phynocephalus)具有卵生和卵胎生两种繁殖模式,卵胎生沙蜥仅见于青藏高原。已有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沙蜥的研究揭示出不同的系统发育假说。沙蜥几乎分布整个青藏高原,其种群数量丰富,是研究青藏高原动物进化生物学的良好材料。迄今为止,对沙蜥的形态、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仅部分一致,其属内的关系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沙蜥属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基于叁个线粒体(16S,Cyt 6 and ND4)和叁个核基因(C-mos,MAFB and Jun)探讨中国沙蜥属物种历史重建、物种分化时间估算。结果表明,基因树和物种树均支持中国沙蜥属物种的卵生和卵胎生互为姐妹支。卵生和卵胎生沙蜥的最近共祖时间为 10.68 百万年前(Milliin years ago;Ma),其95%CI:8.52-12.12。沙蜥属蜥蜴的卵生类群物种分化约始于8.78Ma(95%CI:5.5-11.01Ma),青藏高原隆升起对沙蜥属物种分化具有重要作用。而卵胎生类群最近共祖时间大约为4.94Ma(95%CI:3.62-5.69Ma),在之后较短的时间内曾发生多次快速物种形成事件。卵胎生物种分化的时间比高原发生快速隆起的时间更早。因此,新生代全球变冷,气候从暖湿向冷干型过渡是引起沙蜥属卵胎生沙蜥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卵生与卵胎生繁殖模式作为一个可逆转变的性状,其随着生态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发生频繁转变,是研究生理特征进化的重要课题。关于卵胎生繁殖模式的起源有多个不同的假说,如:“冷气候假说”、“母体操纵假说”、“身体大小假说”、以及“上新世-更新世冰期旋回假说”。这些假设还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基于气候、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检验。具有双繁殖模式的沙蜥属蜥蜴栖息于沙漠、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属内所有的6种卵胎生物种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邻近地区。本研究基于沙蜥内14个物种,分子标记选用来自142个沙蜥样本叁个线粒体和叁个核基因,形态数据来自642个成年个体的11个身体测量和11个鳞片计数数据以及气候数据来自355个物种分布点(species occurrence data)的环境气候信息,检验沙蜥物种多样性形成原因,阐述清楚卵胎生沙蜥是否由侵入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新生境产生的适应性进化所致?沙蜥属内表现出怎样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各物种间的生态以及形态差异是怎样的?本研究物种树的时间校准参考前期沙蜥属物种进化的结果,使用BEAST 1.7.4中化石标定方法。使用Statistica 10.0软件包中PCA功能对生态和形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基于R操作平台中ape,geiger,picante and phytools软件包检测系统发育信号、物种历史动态、系统发育与性状相关多元化不一致性分析(disparity)。主成分分析揭示沙蜥属蜥蜴在生态和形态上分别有3个主要成分,分别具有67.87%和82.73%的解释度。似然比检验发现气候因子的第一主成分(C1)和形态数据的第二个主成分(M2)具有显着地系统发育信号。C1与降雨量具有非常高的正负载系数,而与温度具有负的负载系数;M2仅与尾长和第四趾长具有显着的正负载系数。相同繁殖模式的物种具有类似的生态要求,支持沙蜥属蜥蜴保守气候生态位假说。卵胎生沙蜥栖息地相比于卵生沙蜥栖息地具有较高的降雨量和较低的环境温度,推测低温而潮湿的环境是促进卵胎生沙蜥物种分化的重要气候因子。而卵生沙蜥类群中,物种生态位分化主要由最冷季节的温度和降雨量决定,最冷季节的温度和湿度是导致卵生沙蜥物种分化的重要气候因子。结合遗传信息和形态特征数据,基于线粒体ND4序列(684 bp),9个微卫星位点和22个形态特征数据,研究卵胎生沙蜥代表动物青海沙蜥种组(Phynocephalus vlangali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分化原因及其影响因子,该种组包括叁种卵胎生沙蜥:贵南沙蜥(P.guinanensis、贵德沙蜥(P.putjatia)和青海沙蜥(P.vlangalii)。除尾长之外的所有形态特征均显示显着性的形态差异。贵南沙蜥具有相对较大的体型和数量最多的鳞片,这种差异很好的解释了生态适应,即不同物种适应于当前的栖息地环境。身体大小和鳞片数量特征很好的解释了物种分化,它们体现了物种对当前栖息地的生态适应,其涉及的运动、饮食、体温和水热交换等生理生态功能均与选择压力有关。贵德沙蜥在遗传信息上被划分为两个遗传簇:一支分布在青海湖的东北边缘;另一支分布在青海湖以南地区,可能是由于中间缺乏适宜环境而引起的生态隔离所致。该种组物种适应性分化与栖息地类型密切相关。贵南沙蜥的祖先是贵德沙蜥,由于适应于荒漠、沙丘型栖息地,贵南沙蜥正处在物种分化的早期阶段。基于形态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贵南沙蜥和青海沙蜥种间界限完全不重迭,而其他两两配对之间界限有少许重迭。该研究证明卵胎生沙蜥物种的进化是与青藏高原隆起引起的环境变化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蜥属论文参考文献
[1].鲁松松.沙蜥属蜥蜴珠蛋白家族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2].胡超超.沙蜥属物种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李东海.中国沙蜥属部分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4
[4].王征.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沙蜥属蜥蜴的卵胎生进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李俊,郭宪光,王跃招.沙蜥属Phrynocephalus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10
[6].任冬云.皮肤组织学研究及微皮纹在沙蜥属分类中的应用[D].新疆农业大学.2009
[7].邱清波,杜宇,林炽贤.沙蜥属13种蜥蜴基于16SrRNA序列的系统发生关系[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熊晔.沙蜥属部分物种分类性状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
[9].熊晔,张晋东,戴建洪,王跃招.沙蜥属系统学研究综述[J].四川动物.2005
[10].王跃招,曾晓茂,方自力,吴贯夫,刘志君.沙蜥属一有效种贵德沙蜥及红原沙蜥的分类研究(蜥蜴亚目:鬣蜥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