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赞比亚铜矿带位于刚果克拉通东南缘,以星罗棋布的大型、超大型层状铜矿闻名于世。本次研究选取Chambishi铜矿区,采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厘定了Roan群沉积时代和物质来源,探讨了Roan群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确定了Chambishi辉长岩体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精细反演了新元古代刚果克拉通东南缘裂谷演化历史。通过系统剖析Roan群与铜钴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了Roan群对成矿作用的贡献,为研究区未来的勘查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Roan群自下而上可分为下Roan亚群、上Roan亚群和Mwashia亚群。下Roan亚群岩石整体富集轻稀土,δEu、La/Sc、Th/Sc、Th/Cr值指示其来源于长英质物源区。碎屑锆石多呈次棱角状,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和高Th/U比值(0.52.0),支持下Roan亚群源区为长英质物源区。下Roan亚群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集中于2.11.7 Ga,出现少量新太古代(2.72.4 Ga),古元古代(2.3–2.1 Ga)和中元古代(1.51.0 Ga)碎屑锆石。对比区域岩石单元的地球化学和年龄特征,本文认为下Roan亚群物质主要来源于中酸性的基底Lufubu变质杂岩、Bangweulu地块和Muva超群,少量物质来源于Irumide带中花岗岩。自下而上,下Roan亚群碎屑岩SiO2/Al2O3比值升高,CIA值降低(小于65),表明矿物成分逐渐成熟,化学风化程度降低,下Roan亚群整体沉积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Roan亚群最年轻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1003±35 Ma,与Nchanga花岗岩提供的沉积时代下限(883 Ma)一致。下Roan亚群层状矿床成矿年龄为约820 Ma,因此,下Roan亚群沉积时代为883820 Ma。上Roan亚群底部出现硬石膏,指示早期炎热干燥、强烈蒸发的环境;上部白云岩Sr含量为168.0243.0 ppm,Ba含量为1.7287 ppm,Sr/Ba比值远大于1,指示后期为稳定的碳酸盐台地环境。白云岩Th/U比值较低,δCe略大于1,暗示了弱还原环境。上Roan亚白云岩厚度较大,Mg2+/Ca2+比值较低(1.067.46),底部泥质岩遭受强烈镁化,上述特征支持白云岩成因模式为以渗透回流为主,局部为萨布哈模式。Chambishi辉长岩体结晶年龄为772762 Ma,标志了第二次裂谷作用开始。辉长岩受地壳混染程度低,La/Yb、Th/Ta、Th/Yb和Ta/Yb比值与富集地幔相似。锆石εHf(t)为0.4212.46,低于同期的亏损地幔(约+14),TDM2(8601620 Ma)大于形成年龄,表明辉长岩岩浆源区为富集地幔。全岩ISr(t)为0.706220.70859,INd(t)为0.511600.51169,εNd(t)为-0.720.64,指示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EMI。多组地球化学证据证明Chambishi辉长岩源区为富集地幔EMI。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赞比亚铜矿带新元古代裂谷成矿历史为:伴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新元古代刚果克拉通东南缘经历了两次裂谷事件。第一次裂谷期为883820 Ma,沉积了下Roan亚群和上Roan亚群。820800 Ma时,受压实成岩、石膏脱水作用影响,氧化性成矿流体沿着同生断裂和透水层下渗,淋滤萃取Mindola组和基底早期铜矿床的铜金属。由于地温梯度大幅升高,富钾、铜成矿流体受热循环上升至COM层时发生还原作用导致矿质沉淀。经历长周期、持续性的成矿流体循环,最终在COM层形成了超大型沉积岩型层状铜矿。820772 Ma时为地壳稳定期,伴随小幅地隆升使沉积作用停止。约772Ma,第二次裂谷作用使得基性岩浆开始活动。第二次裂谷期为772620 Ma,沉积了Mwashia亚群、Nguba群和Kundelungu群。682645 Ma时,赞比亚铜矿带出现第二次裂谷成矿作用。620 Ma之后,裂谷开始闭合,最终在560530 Ma时,刚果克拉通与Kalahari克拉通碰撞聚合形成冈瓦纳大陆,使得540490 Ma时发生叠加成矿作用。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刘春发
导师: 张静
关键词: 赞比亚铜矿带,新元古代,裂谷演化,层状铜钴矿床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矿业工程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分类号: P618.41;P618.62
DOI: 10.27493/d.cnki.gzdzy.2019.000192
总页数: 149
文件大小: 19941K
下载量: 36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元古代碳同位素负偏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得以揭示[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04)
- [2].扬子北缘新元古代洋陆转换事件刍议[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06)
- [3].内蒙狼山新元古代酸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科学通报 2010(26)
- [4].新元古代地球气候研究进展[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03)
- [5].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典型中酸性岩浆事件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5)
- [6].西藏错那洞穹隆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7].华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作用与多期裂谷事件[J]. 地学前缘 2014(01)
- [8].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新元古代裂谷的确认与成矿[J]. 地学前缘 2020(02)
- [9].新疆塔里木北缘新元古代最晚期岩浆事件[J]. 地质通报 2014(05)
- [10].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类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8(02)
- [11].赣东北西湾蛇绿混杂岩中新元古代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 2015(S1)
- [12].陕西西乡县龙王塘地区新元古代岩体和脉岩锆石U-Pb年代学及源区性质[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4)
- [13].华北地台北缘西段构造演化与狼山新元古代裂解‐成矿作用[J]. 矿物学报 2015(S1)
- [14].湘黔桂新元古代拉伸纪晚期地层年代格架对比及关键地质事件初探[J]. 地学前缘 2020(04)
- [15].环境[J]. 生物进化 2010(04)
- [16].扬子西南缘中-新元古代两期岩浆活动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 2020(07)
- [17].扬子东南缘“南华纪”盆地演化——来自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年龄约束[J]. 中国地质 2013(06)
- [18].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九岭复式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及构造意义[J]. 中国地质 2019(03)
- [19].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地质演化[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02)
- [20].西昆仑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8)
- [21].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构造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8)
- [22].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特征及其地质对比意义[J]. 岩石学报 2020(08)
- [23].辽南新元古代桥头组海相冰碛沉积事件[J]. 世界地质 2018(04)
- [24].扬子克拉通内新元古代中期酸性火山岩的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11)
- [25].秦岭-大别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8)
- [26].云南新元古代地史研究的新认识[J]. 地层学杂志 2019(01)
- [27].阿尔金南缘新元古代盖里克片麻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现代地质 2015(06)
- [28].华南陆块新元古代低δ~(18)O岩浆岩的时空分布[J]. 科学通报 2013(23)
- [29].华北—江南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的再认识[J]. 地球学报 2009(04)
- [30].扬子西缘新元古代中期裂谷作用:来自年代学与沉积学的新证据[J]. 地球科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