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决定机制论文_王子龙,潘露霞,胡弯弯,李茫,曾志将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决定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别,染色体,罗非鱼,机制,植物,油桐,互补性。

性别决定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龙,潘露霞,胡弯弯,李茫,曾志将[1](2019)在《膜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性别决定机制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膜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由单双倍体决定,单倍体为雄性,二倍体为雌性。本文就膜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模式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膜翅目昆虫性别决定有6种模式,即互补性性别决定(complementary sex determination, CSD)、多位点互补性性别决定(multiple-locus CSD, ml-CSD)、基因组印记、母体效应、内共生体诱导产雌单性生殖、父本遗传基因组消除(paternal genome elimination, PGE)。其中,CSD机制是目前在膜翅目昆虫中普遍接受的性别决定模式。而蜜蜂的CSD性别决定机制是膜翅目昆虫性别决定模式中的典型代表,受csd→fem→dsx这一调控级联的控制。(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贞年,王晓清[2](2019)在《龟鳖类的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类到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已有很多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一定成果。但许多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还尚不明确。关于龟鳖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尚未清楚,看法不一。本文通过综述环境因素对龟鳖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影响的最新资料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了解龟鳖类性别决定机制、调控性别、生产高效益的龟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吴芮封,徐小曼,周琦[3](2019)在《性别决定机制和性染色体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决定机制和性染色体的演化一直是演化生物学的核心领域.因为性别决定过程发生在早期发育阶段,而性染色体的基因调控通常又牵涉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学修饰,因此这一领域又经常与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成为交叉热点.本文将从性别的重要性、起源、决定方式,以及性染色体演化的一般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已经发现并报道的性别决定基因,并介绍了性染色体在没有同源重组的条件下如何演化的群体遗传模型.至今仍只有少数动植物的性别决定基因被发现,却已经显示出了超出生物学家预期的多态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鉴定更多的动植物的上游性别决定基因和其下游的性别决定通路上.新的基因组研究技术和基因敲除手段将为这一方向发展新的合适的模式生物,并最终解答为何不同的生物需要演化出如此繁多的性别决定方式,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等基本生物学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滕建[4](2019)在《高温下调雌二醇在尼罗罗非鱼基因—温度性别决定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性别决定具有高度可塑性,性别决定与分化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在环境因素中,温度变化能够在部分鱼类的性别分化期影响其性腺分化的命运,改变群体性比。同时,在这一时期,硬骨鱼类在卵巢中合成内源性雌激素,并作为卵巢分化的自然引导者。众多研究表明,内源性类固醇激素的变化,甚至可以掩盖遗传因素,改变性腺分化的方向。尼罗罗非鱼是一种性别分化方向受到基因和温度双重影响的鱼类,即在性别分化期,温度能够改变其性别分化的方向,而温度是如何影响其性别分化的,即高温条件下内源雌激素是否通过其水平变化驱动这种分化方向的改变?雌激素的变化水平又如何,具体的分子机制是什么,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野生雌鱼(XX)与伪雄鱼(XX)杂交,获取了叁个尼罗罗非鱼全雌家系。因为Letrozole能特异降低E2的水平,所以为了探究在罗非鱼性腺分化早期,高温处理对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与群体雄性率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分别设置雌鱼对照组,雄鱼对照组,高温36℃处理组(XX+HT)和不同浓度Letrozole处理组,对比分析高温和Letrozole在性别分化早期下调E2水平的能力。结果显示,虽然在高温处理早期(13dpf)罗非鱼性腺内E2和11-KT水平均未发生改变,但是在21dpf,高温显着降低了E2水平,约降低到对照雌鱼E2水平的一半,接近于XX+L1.5组(4μg/L)的E2水平。在各Letrozole组,随着添加Letrozole量的增加,E2水平是逐渐降低的。XX+HT组与各Letrozole组的E2水平和雄性率进行比较分析表明,高温能下调E2,并且是诱导尼罗罗非鱼雌鱼性逆转的一条重要通路。但是,XX+HT组的E2水平与XX+L1.5组相近,比XX+L4.5组的E2水平高,而雄性率(70%)与XX+L4.5组的雄性率(65.9%)相近,这表明,高温除了下调E2途径,还可能通过其他不同的调控通路参与调控了尼罗罗非鱼雌鱼性逆转,但高温下调E2通路可能是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通路。性腺芳香化酶Cyp19a1a是一种类固醇生成酶,负责催化生成雌激素,实验利用原位杂交(ISH),qRT-PCR,免疫组织化学(IHC)及Western blot对尼罗罗非鱼性腺芳香化酶Cyp19a1a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量检测分析。由于性别分化初期罗非鱼性腺组织极小,在qRT-PCR,Western blot实验中每样品分别采用80和30个性腺组织的混池,在ISH,IHC实验中,每组每家系使用8个个体的重复,所有实验都采用叁个家系作为叁次生物学重复。结果显示,与雌鱼对照组相比,高温处理显着下调了Cyp19a1a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对Cyp19a1a启动子区进行亚硫酸氢盐测序,结果显示,在21dpf,高温处理能显着上调尼罗罗非鱼Cyp19a1a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此外,应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了各组的芳香化酶活性,结果显示,与雌鱼对照组相比,高温处理(XX+HT)组性腺芳香化酶活性显着降低。此外,本研究利用同样的方法,对性腺内Dmr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温下,雄性性别分化关键基因Dm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综合以上结果,得出,在性别分化关键期内,高温能通过升高尼罗罗非鱼Cyp19a1a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降低Cyp19a1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下调了性腺中芳香化酶活性和E2水平,鉴于E2在鱼类性别分化中的关键性作用,推测E2水平的下调可能又间接地上调了Dm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开启了雄性通路,诱导尼罗罗非鱼遗传型雌鱼性逆转为生理型雄鱼。(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张银,林帆,石西,Khor,Waiho,马洪雨[5](2018)在《虾蟹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决定和分化是有性生殖生物雌雄性别形成的两个阶段,其中虾蟹动物的性别决定和分化涉及遗传、发育和进化等多个领域的科学问题.部分虾蟹动物雌雄个体之间在生长速度、个体大小、品质等经济性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探究虾蟹动物的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甲壳动物性别决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指导经济虾蟹动物单性育种和养殖技术研发,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本文结合他人和本实验室工作,梳理了虾蟹动物相关研究成果,对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赵玉洁,张太奎,刘翠玉,黄贤斌,苑兆和[6](2018)在《园艺植物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性染色体、性别基因、MADS-box转录因子等是植物雌雄个体或器官发育过程中关键的遗传因素。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是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而性别分化基因在花器官分生组织中选择性表达,调控不同性别花的产生。花发育的ABCDE模型中涉及的基因绝大部分属于MADS-box家族基因。综述了植物性染色体进化机制、园艺植物性染色体类型、性别连锁基因群定位、基因鉴定以及MADS-box家族基因对花器官发育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园艺植物性别决定机制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彭威[7](2018)在《橘小实蝇性别决定及分化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一种危害250多种果实和蔬菜的重要农业害虫,给我国果蔬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昆虫具有多种多样的性别决定机制,不仅不同昆虫通过不同的基因和调控机制决定性别分化,甚至在同种昆虫不同品系之间性别决定机制也不尽相同。昆虫中决定性别的初始染色体信号差异较大,其中最典型的是Y染色体连接的雄性决定因子(M factor)决定雄性性别发育。但是,在包括橘小实蝇在内的多种昆虫中,假定的M因子还是未知的。本研究以橘小实蝇为研究对象,利用RNA干扰(RNAi)、CRISPR/Cas9编辑系统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橘小实蝇性别决定关键基因transformer的功能;鉴定出一种小分子micro RNA作为雄性决定因子调控橘小实蝇早期胚胎性别分化;鉴定和研究了多种橘小实蝇性别偏向性microRNAs在两性发育中的作用;验证了保守性Let-7调控橘小实蝇发育过程。对橘小实蝇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为探索昆虫性别分化通路上类似基因的功能,以及确定新的性别决定基因提供参考,而且为昆虫的遗传操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本研究为发展不依赖辐射处理的不育害虫防治技术(SIT)提供了新的策略。1.Transformer基因是昆虫性别决定级联系统中的一个双开关基因,通过选择性剪切来实现性别分化。为阐明性别决定关键基因在调控雌雄分化和雌虫繁殖力中的功能,我们分离鉴定了橘小实蝇transformer和transformer-2,Bdtra经过选择性剪切转录产生两种雄特异和一种雌特异的亚型,雌特异的亚型能翻译成有功能的TRA蛋白,而雄特异的亚型由于终止密码子不能翻译成有功能的TRA蛋白。Bdtra上存在的TRA/TRA-2结合位点表明,TRA和TRA-2作为剪切调控因子通过Bdtra反馈调节来维持和促进雌性的性别发育。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雌特异tra的表达模中tra-f在15小时达到高表达。通过RNA干扰对Bdtra进行了功能研究,发现胚胎期敲除Bdtra基因能导致雌虫雄性化,表明橘小实蝇在胚胎早期实现性别分化;成虫期敲除Bdtra基因能降低雌虫卵黄蛋白基因yolk protein gene(Bdyp1)的表达,进而降低雌虫产卵量,表明Bdtra基因能正向调控卵黄蛋白基因Bdyp1的转录。这些结果表明利用性别决定关键基因构建转基因性别品系,通过释放竞争力更强的不育雄虫后代,能够提高昆虫不育技术对橘小实蝇的防治。2.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小的内源非编码RNAs,能够调控包括两性异形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然而,至今没有对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和生殖腺中miRNAs进行鉴定以及对miRNAs在性腺分化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我们通过对橘小实蝇性成熟雌虫、雄虫、卵巢和精巢构建small RNA文库,测序数据分析鉴定出183个已知和120个新miRNAs。对4个文库中miRNAs表达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18个雌性偏向表达和16个雄性偏向表达miRNAs,这些性别偏向性miRNAs可能参与性别分化。通过靶标基因软件预测分析,发现雌偏向性miR-989-3p靶向实蝇科昆虫性别决定关键基因doublesex(dsx),这表明miR-989-3p可能参与调控橘小实蝇性别分化。对雌成虫饲喂miR-989-3p、miR-994-5p、miR-309-3p和miR-6-3p抑制剂促进产卵量的增加,对雄成虫饲喂miR-8-3p、miR-34-5p、miR-1-3p和miR-12-5p抑制剂使得雄虫交配竞争力下降,对雌雄成虫饲喂以上抑制剂都降低了成虫存活寿命。这些结果表明性别偏向性miRNAs在维持雌雄生殖力和寿命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橘小实蝇性别分化相关的miRNAs的表达模式,发现miRNAs在性别间差异表达,这将促进生殖器官特异表达miRNAs的功能研究。3.在一些实蝇科昆虫中,Y染色体连接的雄性决定因子(M factor)启动性别决定途径中的基本信号。然而,橘小实蝇中M因子及其性别决定分子机制还尚不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鉴定到橘小实蝇早期胚胎雄性性别发育关键时期是产卵后5、6和7小时,对5、6和7小时胚胎构建small RNA文库,鉴定出65个胚胎差异表达miRNAs。在这些miRNAs中,有8个和Bdtra基因3?非编码端(3?UTR)序列有碱基互补配对结合位点,其中结合自由能最低的是miR-1-3p。在HEK293T细胞中进行的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miR-1-3p能抑制Bdtra的表达。胚胎注射miR-1-3p类似物和抑制剂分别下调62%和上调109%的Bdtra表达量,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Bdtra是miR-1-3p的靶标基因。另外,胚胎注射miR-1-3p类似物导致后代雄性化(92%的雄性后代表型),注射miR-1-3p抑制剂能导致后代雌性化(77%的雌性后代表型)。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miR-1-3p导致突变雄性个体完全逆转为雌性表型,且Bdtra和Bddsx基因进行雌性特异剪切表达,这些结果表明miR-1-3p对橘小实蝇早期胚胎雄性性别决定是必需的,miR-1-3p作为雄性决定因子中间体,可能受到Y染色体连接的基本信号的激活,参与性别调控。4.MicroRNAs(miRNAs)调控昆虫发育中多种生理过程,但是miRNAs在橘小实蝇幼虫至蛹期发育中的作用还是未知的。在本研究中,利用在HEK293T细胞中的双荧光素酶实验,我们发现Bdo-Let-7作用于Bd E75基因的3?非编码端(3?UTR),抑制Bd E75基因的表达。Bdo-Let-7和Bd E75在幼虫至蛹期发育过程和不同组织中是共表达的。对叁龄幼虫注射Bdo-Let-7类似物和抑制剂分别下调62%和上调94%的Bd E75表达量。对第五天幼虫注射20-羟基蜕皮酮(20E)3、12、24和48小时后,Bdo-Let-7表达量分别上调82%、91%、110%和144%。另外,注射Bdo-Let-7抑制剂后观察到幼虫异常的化蛹和羽化现象。依据以上结果,我们证实Bdo-Let-7调控蜕皮激素信号途径基因Bd E75的正常剂量表达,从而维持橘小实蝇幼虫至蛹期的正常发育。(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8](2018)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黄瓜和甜瓜性别决定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黄瓜和甜瓜中,乙烯在性别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黄瓜属植物中已经鉴定出参与乙烯生物合成的6个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参与乙烯信号转导,然而其调控机制仍不清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张显教授与李征副教授团队利用激素处理与qPCR试验分析了这些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在黄瓜和甜瓜中的表达。RNA-Seq分析鉴定出与乙烯信号转导和性别决定有关的乙烯响应因子(ERF)基因Cs ERF110。CsERF110及其甜瓜同源基因CmERF110均含有1个保守的AP2/ERF(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8年05期)

孙莎[9](2018)在《黄姑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开发及性别决定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在动物进化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不仅数量多而且性别决定类型也多种多样,是研究性染色体进化和性别决定机制很好的材料。多数鱼类具有性别二态性,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对开展性别控制育种和解析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成功开发出可以鉴别其遗传性别的特异分子标记,并克隆了黄姑鱼Dmrt1、Gsdf和Amh叁个性别相关基因,分析了这叁个基因在黄姑鱼中的表达特性,初步探讨了黄姑鱼的性别决定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分析黄姑鱼Dmrt1基因的结构差异入手,发现该基因的第1个内含子在X和Y染色体上存在45bp插入缺失片段。针对Y染色体上的45bp缺失设计了两对特异引物用于其遗传性别鉴定,通过验证不同的黄姑鱼群体发现该分子标记稳定性良好、鉴别结果可靠,可用于黄姑鱼遗传性别的鉴定。2、黄姑鱼Dmrt1基因cDNA序列全长2457bp,其中ORF为906bp,编码301个氨基酸。该基因的3’UTR区域同其他物种中的Dmrt1基因一样含有11bp的蛋白结合基序。黄姑鱼Dmrt1基因在雄性的精巢中特异性高表达(P=0.0016)。孵化后第49天(49 day past hatch)的雄鱼性腺中检测到有明显表达,104dph表达量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量开始下降,稳定后的表达量约为104dph时的20%左右。在整个发育过程中Dmrt1基因在卵巢中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表明该基因的表达与黄姑鱼精巢的分化和发育有重要联系。3、黄姑鱼Gsdf基因在精巢中高表达(P<0.001),除性腺以外的其他组织中也有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但表达量远低于精巢。Gsdf基因在40dph的雄鱼性腺中开始表达,在120dph表达量达到高峰,整个发育过程中Gsdf基因在卵巢中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表明Gsdf基因的表达与黄姑鱼精巢的发育密切相关。4、黄姑鱼Amh基因在黄姑鱼雄性的精巢中特异性高表达(P=5.35×10~(-6))。Amh基因在40dph的雄鱼性腺中开始检测有微量表达,78dph表达量达到高峰,390dph之后表达量基本保持稳定,约为78dph时的10%左右。整个发育过程中Amh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量相对极低,该基因在黄姑鱼精巢分化时期高表达,预示着Amh基因参与了黄姑鱼精巢的分化和发育过程。(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8-05-04)

毛颖基[10](2017)在《油桐花发育及其性别决定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桐(Vernicia fordii)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为多年生落叶木本油料作物,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特有的经济林,同时也是生产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材料。油桐种子中含油量为50-60%,油脂中75%是α-酮烯酸(α-eleostearic acid),其决定了桐油的质量。随着能源危机,在中国油桐作为重要的木本能源植物越来越受到关注。油桐为雌雄异花同株植物,花序为圆锥状聚伞花序,在当年生的枝条顶端形成。在花序中,只有一个或几个雌花生在花序主轴的中心或二级花序轴的顶端,周围被雄花围绕。雄花远远比雌花多,平均雌雄比为1:27,低产量严重制约了油桐产业花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油桐雌雄花比和提高油桐产量,研究油桐花发育、性别决定的过程及雌雄花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查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下一步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油桐花发育1)油桐花芽物候期观察(合肥),其分化的时间为每年的6月至7月底之间,分化周期从当年的6月或7月至下年的4月份为止。因此根据物候学理论将油桐花芽分化分成6个时期:枝芽发育(bud development)、枝条伸长(shoot elongation)、花序分化起始(initiation of inflorescence differentiation)、花序休眠(inflorescence dormancy)、萌芽期(bud burst)和花序轴伸长(inflorescence axes elongation)。2)显微形态和扫描电镜观察,油桐雌、雄花的发育可分为12个时期。在前6个时期,雌、雄花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在发育时期7时,雌、雄花具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即雌、雄花性别分化起始阶段。油桐雄花在形成过程中,始终保持单性花的状态;但油桐雌花首先经历两性期,之后由于雄蕊的退化,形成单性花。3)形态学观察,油桐雌花雄蕊的发育停滞在雌花发育时期10,花药分化不正常,小孢子母细胞无法完成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即停滞在减数分裂前(pre-meiosis)。4)细胞学观察,雌花雄蕊在花发育时期11时发生细胞凋亡,从而实现两性花向单性花的转变。2.油桐雌雄花转录组分析应用Illumina Hiseq 2500对油桐雌雄花(花发育时期7)进行转录组测序,产生了 56,065个非冗余的unigene,总长58,533,301 bp,平均长度为1,044 bp,序列最长为23,196 bp,N50为1,463 bp。以拟南芥TAIR10蛋白数据库进行BlastX比对,共注释到24,567个基因,每个油桐unigene ID对应一个拟南芥AGI号。油桐雌、雄花性别差异基因为812个DEGs,其中有387个DEGs在雄花中显着性表达,425个DEGs在雌花中显着性表达。通过与拟南芥蛋白数据库比对,812个油桐雌雄DEGs中有608个比对到拟南芥的AGIs而得到注释结果,其中,310个DEGs在雄花中显着性表达,298个DEGs在雌花中显着性表达。油桐雌雄花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雌花性别形态的形成受到茉莉酸(LO和LOX3)及其响应转录因子(GL3、MYB3、WRKY33、WRKY53和MYB73等)、和花分生组织活性的基因(SPLAYED和AGO10)影响。对油桐而言,我们推测JA具有组织或细胞特异性调节功能,从而促进雌蕊的分化而形成雌花的两性态特征。3.油桐雌雄花蛋白质组学分析建立了适合油桐蛋白二维电泳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各种蛋白组分,且重复性好。对油桐雌雄花(花发育时期7)进行二维电泳分析,共筛选出17个差异蛋白,MALDI-TOF/TOF质谱鉴定出14个功能性蛋白,其中2个特异性在雄花中表达,10个特异性在雌花中表达。在这10个雌花特异性蛋白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天冬氨酸蛋白酶和亲环蛋白参与到雄蕊败育和雌蕊形成,可以作为油桐性别决定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9-02)

性别决定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哺乳类到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已有很多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一定成果。但许多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还尚不明确。关于龟鳖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尚未清楚,看法不一。本文通过综述环境因素对龟鳖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影响的最新资料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了解龟鳖类性别决定机制、调控性别、生产高效益的龟鳖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决定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子龙,潘露霞,胡弯弯,李茫,曾志将.膜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机制[J].昆虫学报.2019

[2].陈贞年,王晓清.龟鳖类的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进展[J].水产学杂志.2019

[3].吴芮封,徐小曼,周琦.性别决定机制和性染色体的演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4].滕建.高温下调雌二醇在尼罗罗非鱼基因—温度性别决定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5].张银,林帆,石西,Khor,Waiho,马洪雨.虾蟹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赵玉洁,张太奎,刘翠玉,黄贤斌,苑兆和.园艺植物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8

[7].彭威.橘小实蝇性别决定及分化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黄瓜和甜瓜性别决定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J].蔬菜.2018

[9].孙莎.黄姑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开发及性别决定机制的初步研究[D].集美大学.2018

[10].毛颖基.油桐花发育及其性别决定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性别数据库中的无脊椎动物性别决性别数据库中的无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模式昆虫性别决定机制[32]一秀丽隐杆线虫的性别决定机制凡...一个类群有多种性别决定机制(引...1.3黑腹果蝇性别决定通路(图引自Ev...

标签:;  ;  ;  ;  ;  ;  ;  

性别决定机制论文_王子龙,潘露霞,胡弯弯,李茫,曾志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