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星形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星形,细胞,胶质,磁共振,毛细,脑室,酸性。
星形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鱼潇,冒平,李瑞春,孙亲利,鱼博浪[1](2019)在《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MR成像与波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特点、鉴别诊断及磁共振波谱(MRS)对其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MRI和MRS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和MRS检查,分析肿瘤信号、强化程度和波谱表现的诊断价值。结果Ⅱ级星形细胞瘤9例,Ⅲ级4例,Ⅳ级5例。肿瘤部位:右侧侧脑室叁角区5例,左侧叁角区4例,左侧室间孔区3例,右侧前角2例,左侧前角、右侧室间孔、左侧颞角和左侧体部各1例。肿瘤形态不规则,最大径20~35 mm,3例最大径大于50 mm,2例小于20 mm。肿瘤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信号不均匀,不均匀显着强化。1例合并脑室内大量出血。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MRS表现为胆碱波明显升高,胆碱与肌酸比值多明显大于4。结论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为容易坏死、囊变、信号不均匀、显着不均匀强化、与周围脑实质分界不清,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强化程度不能反映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级别;MRS对侧脑室星形细胞肿瘤的分级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马光铄,万晨光,刘云阳,张丙杰,王嵩[2](2019)在《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急性卒中继发急性脑积水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21岁女性,因头痛、视物不清1 h入院。入院前1 h,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视物不清,随后出现昏迷,呕吐多次胃内容物,无发热,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中度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弱灵敏;脑膜刺激征(-),双侧巴氏征(-)。甲状腺激素、垂体激素水平基本正常。头部CT示鞍区病变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脑积水(图1A、1B)。头部MRI检查考虑肿瘤卒中(图1C~E)。床旁局麻下先行右侧侧脑室锥颅置管外引流术,然后全麻下行左侧翼点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主要位于鞍区左侧下丘脑,累及第叁脑室,(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Ivens,S,?al??kan,G,Papageorgiou,I,Cesetti,T,Malich,A[3](2019)在《青少年应激引起腹侧海马长时程增强的持续增加:星形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童年期创伤是引发与压力有关的精神病的最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例如创伤后压力障碍或抑郁。尽管已证实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递质释放和突触可塑性中发挥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星形胶质递质代谢在这种应激诱导的精神病理学中所起的作用。在啮齿动物,可以通过青少年应激暴露来模拟童年逆境,从而导致焦虑加剧以及成年后应对压力的能力下降。我们描述了这种幼年应激大鼠,无论成年期是否有其他应激,都会导致腹侧CA1(v CA1)Schaffer侧支的突触效力降低,而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TP)增加。我们通过阻断星形胶质谷氨酸降解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测试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是否引起青少年应激后可塑性的持久变化。用蛋氨酸亚砜亚胺对正常大鼠的切片中GS的药理抑制的确模仿青少年应激对vCA1-LTP的影响,而提供谷氨酰胺足以使LTP正常化。评估在青少年、成年期或青少年/成年联合应激后,vCA1辐射层中的稳态mRNA水平揭示了GS、星形细胞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转运蛋白表达的明显变化。尽管青少年应激后GS mRNA表达水平持续降低,但GS蛋白水平保持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和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在介导青少年应激对vCA1(与焦虑和情绪记忆处理有关的区域)的可塑性的长期影响中起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9年11期)
黄洁鸿,李惠璐,黄文瑶,徐辉明,单福兰[4](2019)在《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GFAP-A)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脑膜、脑、脊髓和视神经的新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发热、头痛、脑病、脊髓炎、视力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国内外已有研究人员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关于GFAP-A的诊断和治疗仍缺少国际共识和统一标准,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亦尚不明确。现将GFAP抗体检测方法,GFAP-A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GFAP-A的认识,并对GFAP-A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朱华晨,周剑[5](2019)在《儿童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的影像与病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影像特征及其与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20例儿童颅内PMA患者的临床资料、CT和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以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 20例儿童PMA患者中,男15例,女5例;肿瘤位于幕下小脑半球10例,幕上大脑半球5例,视交叉-下丘脑4例,叁脑室内1例。在CT图像上,PMA表现为低密度10例;在MRI图像上,肿瘤呈混杂信号11例,T1WI低信号7例,T2WI高信号7例,DWI未见弥散受限12例,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7例;肿瘤边界清楚18例,发生囊变16例,瘤周水肿11例。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双极性梭形细胞,以血管为中心生长,间质内含有大量黏液,缺乏Rosenthal纤维。结论儿童PMA具有较为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和低度恶性的肿瘤特征,肿瘤不均质性、边界清楚、边缘囊变和不均匀强化是PMA的特征性表现,CT和MRI可为儿童PMA的术前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伦志刚,李宁,汤加家,邹昌盛,李爱民[6](2019)在《儿童侧脑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合并NF-1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1例儿童侧脑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合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NF-1儿童侧脑室PA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左侧额部开颅皮质造瘘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结果肿瘤次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PA。术后3个月复查MRI考虑肿瘤复发,随访观察。结论 NF-1儿童侧脑室PA罕见,手术难以全切,术后易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吴泽志,胡孝朋[7](2019)在《延髓星形细胞瘤多模影像配融改进算法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延髓星形细胞瘤影像配准融合,是精准诊疗的关键技术之一.虽然传统的变形配准融合的方法,能反映病灶解剖结构在放射治疗中发生的局部形变,但对于低对比度延髓星形细胞瘤影像,处理的速度和精度难以达到临床要求.目的:实现延髓星形细胞瘤多模影像配准融合,满足在临床治疗中勾画、摆位及实施的应用需求.方法:在传统搜索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了改进算法,实现了延髓星形细胞瘤多模态影像的配准融合.结果:延髓星形细胞瘤配准融合的精度和速度都达到了临床应用的要求.结论:探索了建立延髓星形细胞瘤影像,多模态配准融合适合临床诊疗的改进算法.(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向柳,李俊,贾敏,李金兰,刘群会[8](2019)在《“镜像”对称性星形细胞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1例"镜像"对称性星形细胞瘤病例,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报道我院1例颅内"镜像"对称性星形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为53岁男性,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四肢抽搐半天"入院。头部MRI平扫+增强示:右侧额叶软化灶;另见左侧额叶斑片状长T_1长T_2信号,T_2 Flair呈稍高信号,可见轻度强化。病理活检示:左侧额叶病变局部细胞密度增高,诊断星形细胞瘤(WHOⅡ级)。免疫组化:GFAP(+),Vim(+),S-100(+),NF(+),NSE(+),Ki-67 (+2%)。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继续行放疗和化疗。收集到近5年临床资料较完备的非同期多中心胶质瘤病例31例,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肢体抽搐,所有患者头颅磁共振平扫+增强均见病变部位团片状混杂异常信号伴强化,病理类型以星形细胞瘤多见。结论:非同期多中心胶质瘤可表现为肢体抽搐、头痛、偏身感觉障碍等;积极手术治疗,结合放疗、化疗及基因和生物学治疗的综合治疗原则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利。(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9年10期)
李香兰,韩亮,李淼,黄哲浩[9](2019)在《基于UPLC-Q/TOF-MS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系统代谢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挖掘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患者系统代谢组学差异模式,探讨AA发病机制及潜在诊断标志物。方法招募AA患者(n=12)及健康受试者(Healthy Control,HC;n=15),采集外周血清并进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MS)联用的代谢组学检测。多元协变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所建立的主成分分析及基于正交的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OPLS-DA)表明AA与HC之间代谢模式差异显着(P<0.0001),且置换检验表明模型可信度高(Permutation=200,Q2<0.5)。基于OPLS-DA判别模型的差异化合物共确证了15种,涉及4条显着扰动的代谢通路,包括甘油磷脂、鞘脂、咖啡因以及亚油酸代谢;二氢鞘氨醇及乳糖神经酰胺作为生物标志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准确性(AUC>98%)。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AA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精准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AA发病机制涉及免疫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相关代谢模式的扰动;提示二氢鞘氨醇及乳糖神经酰胺可能是潜在的AA临床诊断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09期)
F.Dong,Q.Li,D.Xu,W.J.Xiu,Q.Zeng[10](2019)在《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采用增强MRI定量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决策树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采用增强MRI定量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决策树模型,以鉴别毛细胞星形细胞瘤(PA)与胶质母细胞瘤(GBM)。方法将2个研究中心的66例病人(PA,31例;(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星形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病例资料21岁女性,因头痛、视物不清1 h入院。入院前1 h,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视物不清,随后出现昏迷,呕吐多次胃内容物,无发热,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中度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弱灵敏;脑膜刺激征(-),双侧巴氏征(-)。甲状腺激素、垂体激素水平基本正常。头部CT示鞍区病变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脑积水(图1A、1B)。头部MRI检查考虑肿瘤卒中(图1C~E)。床旁局麻下先行右侧侧脑室锥颅置管外引流术,然后全麻下行左侧翼点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主要位于鞍区左侧下丘脑,累及第叁脑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星形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鱼潇,冒平,李瑞春,孙亲利,鱼博浪.侧脑室星形细胞瘤的MR成像与波谱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2].马光铄,万晨光,刘云阳,张丙杰,王嵩.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急性卒中继发急性脑积水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3].Ivens,S,?al??kan,G,Papageorgiou,I,Cesetti,T,Malich,A.青少年应激引起腹侧海马长时程增强的持续增加:星形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
[4].黄洁鸿,李惠璐,黄文瑶,徐辉明,单福兰.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9
[5].朱华晨,周剑.儿童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的影像与病理特征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
[6].伦志刚,李宁,汤加家,邹昌盛,李爱民.儿童侧脑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合并NF-11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7].吴泽志,胡孝朋.延髓星形细胞瘤多模影像配融改进算法临床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向柳,李俊,贾敏,李金兰,刘群会.“镜像”对称性星形细胞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
[9].李香兰,韩亮,李淼,黄哲浩.基于UPLC-Q/TOF-MS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系统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10].F.Dong,Q.Li,D.Xu,W.J.Xiu,Q.Zeng.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采用增强MRI定量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决策树模型[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