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王引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义,尔雅,高邮,王氏,虚词,父子,虚字。
王引之论文文献综述
于佳敏,曹书杰[1](2018)在《家风纯正世世传 家学渊源代代修——析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训诂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着名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学领域造诣颇深,训诂学成就更为显着。他们父子二人将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训诂学、校勘学等方法融会贯通,且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其训诂实践丰富,方法科学,态度审慎,为学界推崇。然而,关于他们为人与治学等问题的综合研究却少有论及。结合王氏父子的家世背景、成长经历、地域文化及时代际遇,探究其学术成果丰硕的原因。对其父子二人的训诂学主要着作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在训诂实践中具有广搜古书,广参众本,注重因声求义,不限形体等训诂特点。从中也可窥见其训诂态度之谨严、训诂方法之精湛、训诂成果之丰瞻,以及对今人进行国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郭倩[2](2015)在《于细微处见真知——浅谈王引之《经义述闻》对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真研习经典,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治学的重要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先秦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老师带领下,长期坚持研读古代经典文献,组织课堂讨论,此组读书札记文章即源于此。(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5年11期)
郭鹏飞[3](2015)在《读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二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邮王念孙(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父子,为清代朴学巨擘,学养深邃,其于典籍训释,论述严密,举证精确,故结论往往一言九鼎,阮元(1764—1849)称其"一字之证,博及万卷"~(2),诚非谬赞。王氏之学,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然智者千虑,容或有失,今就《经义述闻·尔雅》"业,叙也"及"扬,续也"两则,检其可议之处,略陈己见,以供斟酌。(本文来源于《岭南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郭鹏飞[4](2013)在《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商榷两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清代朴学巨擘,其于经学、小学之成就,世罕其匹,《经义述闻》、《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等均为登峰造极之作,后世学者,莫不奉为圭臬。然其书亦有不少可议之处,今就《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两则详加探讨,并作辨正。(本文来源于《汉语史学报》期刊2013年00期)
萧敬伟,郭鹏飞[5](2013)在《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上》斠正》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二王以其深湛的小学修为,出入于经典之中,屡有创获,其《经义述闻》更是经学名着,影响深远。然而,在辩解疑难之馀,亦偶见未安之处,如文义的理解、字形的掌握或语法的分析等,均有值得商榷的例子。今就《经义述闻·国语上》,择其可议之处,加以检讨,以察其问题所在。(本文来源于《人文中国学报》期刊2013年00期)
宋铁全[6](2013)在《王念孙王引之諟正段氏《说文解字注》辨正四篇》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邮王氏念孙、引之父子之治段氏《说文解字注》,审辨精严且不盲从轻信,方法周备而能开人心目,辞畅理顺亦多不刊之论。惟其屡有失察,抑扬失当,时或不免。诚当汇聚比观,疏瀹廓清。是于王氏诸书中寻析明言段说之非者,厘清轸域,发覆深究,扬搉是非,庶几厘清个中悬解,得其所宜。诚是,王氏正段之方法、要旨自可窥忖,《说文解字》之原委底蕴益复焕显,段书之幽韵阃奥略可得而知之。(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林忠军[7](2013)在《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易学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氏父子的易学承接清初顾炎武易学之端绪,以易学文本为旨归,通过理解和解释《周易》经传文本的字词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经典解释学。他倡导因声求义的方法,发现《周易》二十四个通假字,提出了"诸说并列则求其是"、"以己意逆经义"、"证以成训"的易学和经学原则。反对增字解经,排斥脱离文本的象数解经,更反对为解经随意改变文本等,有别于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人的易学而独具特色,对于《周易》疑难卦爻辞文字解释具有独特的意义,成为清代乾嘉时期以文字学方法解《易》的巅峰,为后世解释易学文本意义提供了典范。然而,王氏父子对于易学乃至经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字训诂的层面上,未能由此开显出义理,是其缺憾。他们反对远离文本的汉代象数,却以汉人卦气说反对其纳甲、爻辰、旁通等说,同样令人难以置信。(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杜利军[8](2012)在《清代学者袁仁林、王引之虚词分类思想比较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虚字说》和《经传释词》两书为研究基础,对袁仁林、王引之两人的虚词分类方法作一番比较研究,从而归纳出两者的虚词分类思想。(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宋铁全[9](2012)在《王念孙王引之諟正段氏《说文注》失误例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治段玉裁《说文注》,不妄立异,亦未敢苟同,是每得《说文》精奥之所在。然王氏之说固非完璧,千虑一失,失误在所不免。是于王氏诸书中寻析明言段说之非者,条分缕析,扬搉是非,纠举讹错,隐括其类,考其致误之所由,要为假借不明而误、轻言假借而误、过信他书而误叁事。(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陈大卫[10](2012)在《王引之、郝懿行、黄侃《尔雅》“二义同条”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首先介绍《尔雅》一书中所存在的“二义同条”现象,并对历来学者对此现象的阐述历史进行了简要论述。其次,介绍了王引之、郝懿行及黄侃对《尔雅》一书的研究情况,说明本文以叁位训诂家研究成果为探讨对象的缘由。最后,对《尔雅》“二义同条”现象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有叁,其一是罗列本文的研究样本,即王引之、郝懿行和黄侃所认定《尔雅》书中存在“二义同条”现象的训条,包括王引之认定的21条,郝懿行认定的19条,黄侃认定的27条;其二,将叁者认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叁者在数量、具体条目以及条目中的意义对应上存在差异;其叁,经分析认为,这些差异主要源于叁者不同训诂方式、占有不同的材料以及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理解。第叁章对王引之、郝懿行、黄侃判定“二义同条”时所使用的术语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判断“二义”与说明“二义”对应关系的术语。此外,重点分析叁人对于不同意义的区分和表述方法:王引之主要采用“同义连文”的方式,郝懿行主要采用“异读别义”和“连文别义”的方法,黄侃主要采用“连文别义”的方式。第四章以探讨王引之、郝懿行及黄侃对其所认定“二义同条”进行论证的方法为主要内容。王引之在论证过程中采用驳证法,一是据经意驳《尔雅》旧注之误,二是驳经典旧注之误,由此证得“二义”。郝懿行兼用义证、声证二法,既有直接的意义证据的罗列,也有声音关系的推求。黄侃对“二义同条”的论证与郝懿行类似,也是结合了求义证与通声音这两种方法。第五章对“二义同条”的基本类型作出了重新的划分。选取分类角度为训字兼义和训条多训词的特性,这两个特性均为“二义同条”现象所特有。据此,一方面将“二义同条”划分为“兼义类”和“单纯类”,另一方面又将其分为“多训词”与“单训词”两大类。(本文来源于《漳州师范学院》期刊2012-06-01)
王引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认真研习经典,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治学的重要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先秦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老师带领下,长期坚持研读古代经典文献,组织课堂讨论,此组读书札记文章即源于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引之论文参考文献
[1].于佳敏,曹书杰.家风纯正世世传家学渊源代代修——析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训诂成就[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郭倩.于细微处见真知——浅谈王引之《经义述闻》对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启示[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
[3].郭鹏飞.读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二则[J].岭南学报.2015
[4].郭鹏飞.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商榷两则[J].汉语史学报.2013
[5].萧敬伟,郭鹏飞.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上》斠正[J].人文中国学报.2013
[6].宋铁全.王念孙王引之諟正段氏《说文解字注》辨正四篇[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林忠军.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易学解释[J].周易研究.2013
[8].杜利军.清代学者袁仁林、王引之虚词分类思想比较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
[9].宋铁全.王念孙王引之諟正段氏《说文注》失误例说[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0].陈大卫.王引之、郝懿行、黄侃《尔雅》“二义同条”研究初探[D].漳州师范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