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材改革与编写模式探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材改革与编写模式探析

佚名[1]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提出[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王荣英[2]2004年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材改革与编写模式探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英语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职教英语教材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材应以什么特点和编写方式来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这已为各级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部门和职教院校所重视,受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学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也正是本文着力研究和解答的重要课题。 在有关二语习得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采用理论探讨与高职英语教材改革现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高职英语教材改革与发展为主线,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力图创建一种以技能为方向、以内容为基础的英语教材编写模式。因此分别从有关二语习得理论探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学与教材创新的必要性、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材创新的启迪与应用和教材编写模式设计4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文认为二语习得理论为作为二语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材是教学的物化形式。因此,教材的编写也应遵循这些理论。动机是学习二语的重要因素;低“情感过滤”会产生积极输入;学习者存在的个体差异会影响学习效果,这些都是教材编撰者应考虑的因素。 本文对我国2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调查表明,英语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不可或缺的必修

易斌[3]2010年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文中研究指明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来展开的。对教育而言,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学生听不懂、说不出,不能熟练地阅读英文原着的现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外语教学现状的原因从宏观上看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等,从微观上看有教学管理因素、教师因素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是课程自身,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等。因此,关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的研究对当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文献分析、逻辑论证等方法,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课程体系评析、成就不足及启示叁个维度展开分析,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史分为恢复(1978~1984)、发展(1985~1991)、调整(1992~2000)和新一轮课程改革(1999~2008)四个阶段,以“改革开放——实施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论文主线,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进行总结和反思,力求通过回顾过去、关注现实与前瞻未来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寻求有效的方法与策略。除引论和结语外,论文共设五章,主要内容如下:引论部分主要阐明本研究的缘起、现状、方法及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对英语课程变革的历史分期进行了说明。1978年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迎来了恢复的大好时机。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确立了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更新了教材,并使英语教育的差异性受到关注。但是,由于“十年内乱”对英语教育的摧残,导致了师资奇缺,教学观念落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传授,轻视语言能力的培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的大事,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大纲的研制日益科学、开放,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得到了正确的处理。但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教学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句型操练,学生学习负担过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此,必须调整课程与教学计划,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此阶段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初、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英语教材编制也呈现出“一纲多本”的可喜局面。但囿于“应试教育”的强势地位,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英语教学仍旧过分强调接受学习。2001年,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情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旨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前面四章对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的总结和反思,论文第五章对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趋势进行了展望。论文结语对改革开放30年英语课程变革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旨在倡导广大英语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变革,并努力承担好课程改革推动者的角色,为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做出贡献。

罗芳[4]2008年在《高职公共英语精品教材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精品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英语是高职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迫切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创建高职公共英语精品课程是社会、家长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心声。高职公共英语教材是高职英语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所以,高职公共英语精品教材建设是高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共分四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接着对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指出当前高职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然后进行高职公共英语精品教材建设的理论研究,概括出高职公共英语精品教材的内涵和特征,探索高职公共英语精品教材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最后将国内外英语教材建设的先进理论和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高职公共英语精品教材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选题新颖,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希望本文能够对今后高职公共英语精品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谭强[5]2016年在《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文中提出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键环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如何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我国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中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实问题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等方面仍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它们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和水平,关系着中职学校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搭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满足人民大众对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内部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子系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子系统,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作为逻辑起点,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的全域视觉出发,才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要求和整体目标。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研究发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因数是多方面的系统的问题;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应该从职业教育系统出发,在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结构、功能、理论框架和现状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作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探讨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者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出发,以终身教育思想、目标课程模式、系统理论为理论支撑,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软系统方法论为主要研究工具,综合应用文献计量法、调查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采用了“提出问题---相关文献研究---明确目标---理论分析---实证调查---案例研究---归因分析---思路变革---对策研究---总结反思”的研究路线。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研究基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的探讨;二是理论分析,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系统的特征与结构进行分析;叁是问题表征,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对问题表征进行分析;四是个案调查研究,以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为例进行个案调查研究;五是问题归因,对四川省德阳市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现状进行归因分析;六是理念变革,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变革的梳理;七是对策研究,从现代课程理论出发,根据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与概念模型进行对比的结果,提出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原则、技术线路、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等对策研究;并重点强调了政府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及政策设计。主要的研究工作包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历史文献综述、概念模型建构、理论研究、现状调查、问题表征、归因分析、理念变革探讨、对策研究以及研究反思。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本质应该是中高职课程结构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应然状态应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必然状态,即应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和多元立交的状态。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有效的适应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两者独立发展,各自为政。这些问题或者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整个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之路。只有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衔接、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系统衔接,才能有效搭建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与能力不断提升的成长通道,才能进一步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我们必须要真正转变观念,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强化基本定位,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坚持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需求,才能建立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说,中高职课程衔接正是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历史诉求,它贯穿了我国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再到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全过程,体现了从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到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实践必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是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宏伟目标的具体要求,它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诉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中高职衔接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是制约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地区都积极开展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课程及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实践探索成果进一步夯实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种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热点逐渐集中,研究队伍扩大,研究方法丰富多样,为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第叁、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表征及问题归因。通过对四川省德阳市职业院校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起点、衔接基础、衔接核心、衔接主体、衔接保障和升学路径等方面存在着层次断层、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诸多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具体表征体现在:一是课程目标:目标取向稳定性差,目标确定学科化趋向;二是课程内容:内容取向层次性差,课程管理自由化趋向;叁是课程实施:实施取向开放性差,课程教学课堂化趋向;四是课程评价:评价取向形成性差,评价模式单调化趋向。在软系统方法论指导下,通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保障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课程管理机制内外动力等维度进行归因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归因主要在于:一是理念变革滞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二是顶层设计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叁是教育制度滞后,职业教育保障支持力度薄弱;四是办学定位不准,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内外动力不足。第四、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思路。首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出发点,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应该遵循和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坚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其次,根据目标课程模式理论,本研究认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基本路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是首先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改革,打破学科课程,建立工作课程体系。课程改革不是对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明确工作实践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而不是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再次,应该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体系。通过制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目标、建立多方联动的课程内容设置机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和建立多元参与的核心能力课程评价机制,构建层次显着连贯一体的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体系。四是保障措施方面,应该建立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的合作机制。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与课程标准、配置合理的高层次职业教育院校、建立统一的专业目录编制机制、建立多元的课程开发参与机制。

马莉丽[6]2012年在《中高职英语课程有机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的当下,英语这一全球通用语言,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中、高职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成为了摆在广大英语教学研究者面前的一大新课题。实际上,中职英语是高职英语的基础和前提,高职英语是中职英语的提高和延伸,两者的顺畅衔接不仅关系到职校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及英语教学“一条龙”规划的发展完善,还关系到整个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健康发展,以及终身教育“立交桥”的顺利搭建。基于对此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观察、访谈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试图找出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不畅的表现及原因,探寻二者有机衔接之路。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预期创新及概念界定等基本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笔者为本研究进行的专项调研。第叁章运用实证性研究与思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实际的课堂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概括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不畅的表现。第四章从历史、社会、学校、学生这四个角度,探讨了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不畅的主要成因:1、终结性教育的“后遗症”;2、社会缺乏对职校生学习英语必要性的认识;3、学校对公共英语课程缺乏重视,对英语教学大纲执行力度不够;4、生源复杂、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两级分化严重;5、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学习兴趣,信心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第五章以泰勒提出的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为脉络,依据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中高职英语课程有机衔接的对策:1、修订中、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衔接中、高职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2、改革中、高职英语教材,使中高职英语课程内容具有连贯性;3、发挥高职学校的调节作用,在课程实施中揉合两类生源学生;4、中、高职学校携手构建适合职校学生特点的英语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古隆梅[7]2008年在《探析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思潮,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该思潮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同时其简单、易学、易于传播,20世纪9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欢迎,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的,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把该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这是符合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遵循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规律,无疑该理论将使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会使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同时,国内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英语教学研究和教改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也甚少,在此,提出了这样一个全新的话题,诱发人们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进行理性思考。如何让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有机结合,如何把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应用与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中成为本报告研究的主要内容。

李旻明[8]2012年在《高职高专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合理性探析》文中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了较大的比例。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基本英语应用能力,锻造未来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工具。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连接部分,然而现在多数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被看作是孤立的公共基础课,没有和学生的专业连接上,学生毕业进入工作难以快速把英语应用起来。因此,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要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要对其合理性进行研究。课程处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职业思想的改变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其他改革都要落实到课程中来。本文试图从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程设置的实际出发,结合高职课程设置的一些理论,对该校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合理性研究。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为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通过对课程设置理论的梳理和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为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程设置,包括各专业模块大学英语课、行业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第叁章为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研究包括问卷和访谈分析、不合理之处及产生原因、合理之处;第四章为研究建议和本研究不足之处。

梅琴[9]2018年在《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实践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此除了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创造很多实践机会,通过多次练习下,才能真正掌握好外语。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英语作为当前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课程,需要对之前教学中的不足加以总结,并加大力度重视实践课程,深入探索,构建出一套与我国教育教学相符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英语人才。对于传统英语教学而言,其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许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其因素会对英语学习者的实践应用技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前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相关教学科研的不断深入,许多高职英语教师一直致力于探索可以提升高职学院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其教学形式、内容等都开始向着丰富化方向发展。基于此,高职学校应该明确意识,开展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并发挥出教师以及学生的作用是很难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更加需要教师、学校、社会以及企业等等各方主体积极配合,唯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各大行业所需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本文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大量收集了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的相关依据,并以此为研究理论基础,深入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发挥出了理论基础所具有的价值。再通过在实际教学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许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法以及改进措施。以九江职业大学为例,对其师生所开展的教与学工作、用人企业对高职英语教学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总结归纳出了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基于推动职业英语教学的目的,以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为改革内容,制定合理化、科学化的改革措施。从而才能够为当前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的顺利完成提供有意义的参考。通过此次调查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还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

左彦鹏[10]2016年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关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关系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制约高职院校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内涵提升,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影响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为对象,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理论为指导,选取广东、山东、江苏、辽宁、天津等省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调查和访谈。研究采用的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的"双师型"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主体,是被调查对象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认识与建议,共40个问题。访谈对象是来自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访谈提纲包括17个问题。本文共分五章。导论。本章首先着重阐述了选题的依据:国家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名不副实"。进而作者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通过本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来阐释和拓展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然后作者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将我国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历程分为叁个阶段:孕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并总结了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特点;进而提出了关于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了本研究的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以及方法、思路与进度。第一章从高职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特点、培养对象的特点、课程特点等方面界定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确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并且在阐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特征基础上,依据各类教育法律法规、政府的政策文件,构建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及其内涵,主要有高尚的"专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能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第二章,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法,即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模型为指导,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现状,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实证研究,真实地显现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道德弱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先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服务质量不高。第叁章主要探究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低下的原因。根据第二章的实证研究结果,笔者讨论了国家政策、制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度阐释。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缺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自身原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原因,等等。第四章,在第叁章原因分析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本研究提出了如下策略: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制度;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断谋求自我更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材改革与编写模式探析[D]. 王荣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3].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D]. 易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4]. 高职公共英语精品教材建设的研究[D]. 罗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 谭强. 西南大学. 2016

[6]. 中高职英语课程有机衔接研究[D]. 马莉丽.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2

[7]. 探析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D]. 古隆梅. 西南大学. 2008

[8]. 高职高专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合理性探析[D]. 李旻明. 苏州大学. 2012

[9].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实践教学研究[D]. 梅琴.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10].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左彦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材改革与编写模式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