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蛋白质产量论文_胡哲,杨红燕,卢健,王吴斌,张英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蛋白质产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量,小麦,蛋白质,籽粒,旱地,秸秆,水分。

籽粒蛋白质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胡哲,杨红燕,卢健,王吴斌,张英虎[1](2019)在《播期和密度对夏大豆南农47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播期,副因素为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大豆品种南农47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农47的产量在播期6月10—22日间差异不显着,6月22日后播种,产量显着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播期的延迟呈下降趋势,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盐城地区,南农47在6月10日左右播种,667 m~2密度为2.08万株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其值分别为194.45 kg和43.9%。(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伍晓轩,杨洪坤,朱杰,柳伟伟,普琼达瓦[2](2019)在《不同有机肥种类配施化学氮肥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究不同有机氮源和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在西南丘陵区仁寿县进行,以中筋冬小麦品种川农30为材料,在不同施氮量(120、180 kg/hm~2)和不同种类有机肥(T1生物有机肥,T2普通有机肥)下,设置有机无机氮不同配比(R0为100%尿素、R25为25%有机肥+75%尿素,R50为50%有机肥+50%尿素,R75为75%有机肥+25%尿素,R100为100%有机肥)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品质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两个施氮量(120 kg/hm~2到180 kg/hm~2)下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差异不显着,增施氮肥(180 kg/hm~2)导致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降低;有机肥种类对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湿面筋含量无显着影响,但生物有机肥相较于普通有机肥显着提高蛋白质含量;单施普通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或单施化肥均不利于产量提升,有机氮与无机氮1∶1比例可显着提高穗数、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但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无显着影响。【结论】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丘陵旱地中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推荐施肥量及配比为120 kg/hm~2水平下有机氮∶无机氮=1∶1,有机氮源推荐使用生物有机肥。(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添,王楠楠,李亚静,李翠平,徐东娜[3](2019)在《播期推迟对冀东地区强筋小麦产量构成和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强筋小麦在冀东地区对不同播期反应差异,2016~2017年在大田条件下,以强筋小麦津农7号和中麦1062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播期,分别是10月10日(SD1),10月15日(SD2)和10月20日(SD3),以10月5日为对照播期(CK),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降低;(2)产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10日这一播期,早播或晚播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3)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随播期的推迟而提高,播期推迟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素瑜,杨习文,李向东,杨明达,王和洲[4](2019)在《土壤水分对玉米秸秆还田腐解率、土壤肥力及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玉米秸秆还田效果,通过防雨棚微区控水设施,研究了土壤水分对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土壤肥力及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3个土壤水分水平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55%(干旱)、60%~65%(轻旱)和70%~75%(适宜水分)。结果表明,小麦季还田玉米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快-慢-快"的变化趋势。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秸秆量减少率逐渐增加。秸秆腐解前期(0~70 d),干旱条件下秸秆量累计减少率、氮素释放率显着降低(P<0.05);成熟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秸秆量累计减少率及氮素释放率分别为66.50%~69.51%和75.88%~77.31%,不同土壤水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与播前相比,成熟期不同处理0~25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表现为降低趋势,但秸秆还田(RS)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幅度较对照(CK)显着降低。与CK相比,RS处理0~25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16.1%~17.2%);不同生育时期土壤0~25 cm耕层的碱解氮含量显着提高(11.65%~23.10%);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略有降低,籽粒蛋白质产量显着降低(4.63%)。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干旱处理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着高于轻旱和适宜水分处理。综上,还田玉米秸秆的腐解和氮素释放需要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土壤水分适宜时进行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干旱条件下秸秆还田导致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博,杨玉双,陶志强,王德梅,王艳杰[5](2018)在《灌水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适量的水分供给是保证小麦高产的基本条件,水分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穗数和千粒重等因素来影响小麦籽粒的产量及品质。近年来,小麦品质改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麦高产优质目标下,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研究也逐步引起重视。由于品种遗传背景不同,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在同一生态和栽培环境下种植,产量和品质表现不一致,而且产量和品质对外界条件的反应不同步。本研究通过多点试验筛选在较高水平上产量和品质相对稳定的品种,选择灌溉次数与灌溉时期作为可调节的栽培措施,分析来自我国小麦主产区的7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产量与品质表现,以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及不同生态环境对产量和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寻求最佳栽培措施。【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小麦产区7个点进行,各试验点均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4个灌水处理,A1(处理1)为春季浇1水;A2(处理2)为春季浇2水;A3(处理3)为浇3水;A4(处理4)为浇4水。每次灌水量均为600m~3hm~2。品种为副区(B),均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B1为8901-1,B2为豫麦34,B3为烟农19,B4为济麦20,B5为皖38,B6为陕253,B7为临优145。各处理采用统一的施肥方案,3次重复。10月中上旬在各试验点播种,出苗后在小区内选取固定样点,定期进行田间调查。收获前在各试验点拔取植株进行室内考种,成熟时按小区收获计产。【结果与分析】平均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以A3处理产量最高,但与A4处理无显着差异,均显着高于A1和A2处理。各试验点产量均随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灌水处理的产量变异系数仅为0.81%。其余各试验点,灌水处理间产量均有显着差异。其中新乡试验点各处理的产量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0.28%,表明灌水的效应明显。通过分析不同灌水处理在各试验点的产量变异系数,表明适当灌水可以有效提高产量,缩小不同地区产量的差异,即在灌水适宜的高产水平下,不同地区之间产量稳定性较好。对各试验点不同处理间产量的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产量水平越低的地区,灌水处理的增产效果越好。各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变异系数与产量水平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产量越高的品种在各试点间的变异越小,其稳定性越好。不同灌水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表现差异显着,不同处理间的变异系数以盐湖点最大,其蛋白质含量极差达到1.05个百分点。各试验点的平均值呈现随灌水次数增加蛋白质含量渐少的趋势,如任丘试验点由于降水过少,土壤墒情不足,过于干旱不利于植株吸收氮素和籽粒蛋白质的形成,增加灌水反而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所提高。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变化,其中临优145的极差为3.31个百分点。各品种在不同试验点间的变异系数为4.39‰7.41%,变异系数较小的品种表明在不同环境中蛋白质含量静态稳定性好(指品种的表现不随环境变化或变化较小);变异系数大,表明环境对其影响较大,其品质的栽培可塑性强。【结论】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其增产效果与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关。合理灌溉可以提高产量,缩小不同地区产量的差异,增强产量稳定性。平均蛋白质含量随灌水次数增加而降低,但降水量过少的试验点,适当灌水可以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小的品种,蛋白质含量的静态稳定性强。(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王贺正,付国占[6](2018)在《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着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着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金娜,姜丽娜,岳影,张雅雯,朱娅林[7](2018)在《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活性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以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和漫灌)和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灌浆期不同穗位籽粒谷丙转氨酶(GP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处理可显着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施氮量220kg·hm-2下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各水氮处理下,小麦不同穗位籽粒GS和GPT活性均随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而降低,花后7~14d下降迅速,之后下降缓慢;滴灌下,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灌浆中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整个灌浆期各穗位籽粒GPT活性;漫灌下,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整个灌浆期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籽粒GPT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中部和下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着相关,蛋白质产量分别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和上部穗位籽粒GPT活性呈显着相关,籽粒产量与下部穗位籽粒GS活性及各穗位GPT活性呈显着相关。综合考虑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及水氮投入认为,滴灌下施氮量220kg·hm-2可作为该地区小麦适宜栽培模式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陆梅,孙敏,薛玲珠,雷妙妙,高志强[8](2018)在《不同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旱作麦区高产、优质、高效品种的小麦.【方法】在山西省闻喜县选择12个品种的小麦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土壤水分、干物质量、籽粒蛋白含量及产量.【结果】‘洛旱6号’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最高.‘晋麦92’‘运旱20410’‘洛旱6号’为高产稳产品种,‘运旱618’‘运旱719’‘洛旱13号’‘长6359’‘长6697’为低产品种.与低产品种相比,‘晋麦92’‘运旱20410’‘洛旱6号’分别增产42%、38%、42%,‘晋麦92’‘运旱20410’的平均穗数高23%,穗粒数高24%,‘洛旱6号’的千粒质量高4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34%、56%、24%,且‘晋麦92’‘运旱20410’在降水较少的年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低产品种间差异更大.此外,通过聚类分析,‘晋麦92’‘运旱20410’为高产高蛋白品种.【结论】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方面综合考虑,‘晋麦92’‘运旱20410’是适宜该区种植的,具有一定的抗旱性、高产、优质、高效的品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松[9](2018)在《冬小麦产量及籽粒蛋白质的高光谱估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保质保量的生产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及时获取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数据,能够及时调整田间管理,指导农业工作的正常进行,实现粮食的优质高产。因此,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实时估测能够指导科学施肥,对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光谱的分析,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提取不同生育时期农学参数(LAI、CHL、AGDB)、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特征波段,通过“光谱参数-产量和品质”、“光谱参数-农学参数-产量和品质”和“植被指数-产量和品质”叁种技术路线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实时估测。结果表明:1.同一生育时期的冠层光谱,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冠层光谱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冠层光谱反射率整体升高,在N2水平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不同基追比氮肥和施磷量能够影响冬小麦的长势,基追比为7:3时冠层光谱反射率最高,施磷量越高,反射率越高。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光谱反射率也存在明显差异,拔节期冠层光谱反射率最高可达0.5左右。2.“光谱-产量和品质”、“光谱-农学参数-产量和品质”和“植被指数-产量和品质”叁种技术路线均能实现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估测,利用“光谱-农学参数-产量和品质”模式建立估测模型的精度和普适度更高。在农学参数选择方面,LAI适宜作为产量估测的中间变量,估测的最佳时期为开花期,估测模型的校正集R2和RMSE分别为0.81和1253,验证集的R2和RMSE分别为0.76和1234。地上干物质适宜作为冬小麦籽粒蛋白质估测模型的中间变量,估测的最佳时期为开花期,估测模型的校正集R2和RMSE分别为0.80和1.43,验证集R2和RMSE分别为0.78和1.52。3.“光谱-产量和品质”的技术路线估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果次之,不同生育时期的模型估测效果也不同,冬小麦产量的最佳估测时期为开花期,估测模型的校正集R2和RMSE为0.79和986,验证集R2和RMSE分别为0.77和1026;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最佳估测时期为开花期,校正集R2和RMSE为0.78和1.46,验证集R2和RMSE分别为0.76和1.52。4.“植被指数-产量和品质”的技术路线估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果较差,主要是因为植被指数存在“光谱饱和”现象,对冠层光谱的信息提取不够全面,且冬小麦的长势越好,饱和现象就越为严重,导致模型的R2和RMSE相对于其他两种技术路线较差。本研究选择的植被指数与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前期以及灌浆后期均呈现显着相关(P<0.01),为植被指数估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后续研究中需要对植被指数的选择以及数量做更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胡文静,程顺和,高致富,吴荣林,陆成彬[10](2018)在《晚播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硬度与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施氮量和密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着,却显着影响穗数从而显着影响产量;密度对产量叁要素影响显着,随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降低,穗数增加,以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品种间籽粒硬度差异显着,施氮量和密度均显着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见,晚播条件下宜选用千粒质量较高的品种,并控制适宜施氮量,提高播种密度,通过增加穗数,协调产量叁要素,降低晚播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硬度主要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受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可作为小麦品种品质筛选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籽粒蛋白质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探究不同有机氮源和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方法】于2017—2018年在西南丘陵区仁寿县进行,以中筋冬小麦品种川农30为材料,在不同施氮量(120、180 kg/hm~2)和不同种类有机肥(T1生物有机肥,T2普通有机肥)下,设置有机无机氮不同配比(R0为100%尿素、R25为25%有机肥+75%尿素,R50为50%有机肥+50%尿素,R75为75%有机肥+25%尿素,R100为100%有机肥)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品质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两个施氮量(120 kg/hm~2到180 kg/hm~2)下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差异不显着,增施氮肥(180 kg/hm~2)导致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降低;有机肥种类对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湿面筋含量无显着影响,但生物有机肥相较于普通有机肥显着提高蛋白质含量;单施普通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或单施化肥均不利于产量提升,有机氮与无机氮1∶1比例可显着提高穗数、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但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无显着影响。【结论】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丘陵旱地中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推荐施肥量及配比为120 kg/hm~2水平下有机氮∶无机氮=1∶1,有机氮源推荐使用生物有机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蛋白质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1].胡哲,杨红燕,卢健,王吴斌,张英虎.播期和密度对夏大豆南农47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伍晓轩,杨洪坤,朱杰,柳伟伟,普琼达瓦.不同有机肥种类配施化学氮肥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品质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刘添,王楠楠,李亚静,李翠平,徐东娜.播期推迟对冀东地区强筋小麦产量构成和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

[4].张素瑜,杨习文,李向东,杨明达,王和洲.土壤水分对玉米秸秆还田腐解率、土壤肥力及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5].李博,杨玉双,陶志强,王德梅,王艳杰.灌水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黄明,吴金芝,李友军,王贺正,付国占.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8

[7].李金娜,姜丽娜,岳影,张雅雯,朱娅林.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氮代谢酶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8

[8].陆梅,孙敏,薛玲珠,雷妙妙,高志强.不同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8

[9].张松.冬小麦产量及籽粒蛋白质的高光谱估测[D].山西农业大学.2018

[10].胡文静,程顺和,高致富,吴荣林,陆成彬.晚播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硬度与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施氮量和密度的响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施氮对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不同播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开花期叶片氮含量(LNC)和氮积累量(LN...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不同质地土壤叁种冬小麦品种籽粒蛋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产

标签:;  ;  ;  ;  ;  ;  ;  

籽粒蛋白质产量论文_胡哲,杨红燕,卢健,王吴斌,张英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