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屠体和肉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兔,生产性状,POMC,UCP2
屠体和肉质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超[1](2014)在《家兔POMC和UCP2基因对生长性状、屠体性状和部分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兔的体重和生长速度取决于采食和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同时,出栏体重与生长速度对胴体质量和兔肉品质具有显着影响,因此,涉及采食和能量消耗两大生理生化过程的基因有可能与家兔生长性状、屠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相关联。减食欲神经肽阿黑皮素原基因(Pro-opiomelanocortin,POMC)和解偶联蛋白2基因(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分别涉及采食和能量消耗两大过程。本试验以伊拉兔、香槟兔、天府黑兔、新西兰兔和欧洲大白兔共计797个样本为材料(其中,伊拉兔、香槟兔和天府黑兔测定生长性状、屠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新西兰兔和欧洲大白兔只测定生长性状),以POMC和UCP2为候选基因,采用直接测序法寻找两个基因编码区的遗传变异,研究候选SNPs与家兔部分生产性状的关联性,并对UCP2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POMC基因外显子2上检测到一个同义突变c.498 T>G,在内含子1上检测到一个突变位点c.112-12 G>T。多态性分析表明,c.498 T>G在伊拉兔、香槟兔和天府黑兔叁个品种中均只检测到GT和GG两种基因型,且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c.112-12 G>T在伊拉兔、香槟兔和天府黑兔叁个品种中检测到GG.GT和TT叁种基因型,且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0)。χ2检验表明,两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2.POMC基因c.112-12 G>T位点对伊拉兔、香槟兔和天府黑兔的84日龄体重、全净膛重和半净膛重的遗传效应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中,TT基因型的84日龄体重、全净膛重和半净膛重均显着高于GT基因型(P<0.05);虽然该位点对熟肉率的遗传效应没有达到显着水平,但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TT基因型的熟肉率显着高于GG基因型(P<0.05):c.498 T>G位点对家兔生产性状的遗传效应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P>0.05)。3.在UCP2基因中一共检测到14个变异位点,其中6个为位于编码区的同义突变:c.72 G>A(外显子1,Ala,GCG>GCA):c.129 T>C(外显子2, Ile, ATT>ATC);c.249A>G(外显子2,Val,GTA>GTG);c.252 T>C(外显子2,Ala, GCT>GCC):c.300 T>C(外显子2,Tyr,TAT>TAC);c.546 C>A(外显子4,Pro,CCC>CCA).蛋白质结构域预测发现,6个SNPs均位于Solcar结构域,其中,c.72 G>A与c.129 T>C位于第一个跨膜螺旋结构域,c.249 A>G;c.252 T>C和c.300 T>C位于第二个跨膜螺旋结构域中,c.546 C>A位于第四个跨膜螺旋结构域。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c.72 G>A与其余5个SNPs位点连锁程度非常强(r2≥0.55),说明该位点与其余5个位点具有相近的遗传效应,最终选择c.72 G>A位点进行后续研究。4.UCP2基因c.72 G>A位点在5个家兔品种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0);χ2检验表明,c.72 G>A位点在伊拉兔、香槟兔和天府黑兔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在新西兰兔和欧洲大白兔两个品种中严重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5.关联分析表明,UCP2基因c.72 G>A位点在伊拉兔、香槟兔和天府黑兔叁个品种中对70日龄体重、84日龄体重、全净膛重、半净膛重和肌肉24小时pH的遗传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对平均日增重、半净膛屠宰率的遗传效应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中,AA和AG基因型的70日龄体重、84日龄体重、全净膛重和半净膛重极显着高于GG基因型(P<0.01),AA和AG基因型的平均日增重和半净膛屠宰率显着高于GG基因型(P<0.05),GG基因型个体的背最长肌肌肉24小时pH极显着高于AA和AG基因型(P<0.01),GG基因型个体的后腿肌肌肉24小时pH显着高于AA和AG基因型(P<0.05)。同时,c.72 G>A位点与新西兰兔和欧洲大白兔的56日龄体重、70日龄体重以及35-7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显着相关。其中,在新西兰兔群体中,AA基因型的56日龄体重、70日龄体重和35-7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于AG和GG基因型(P<0.01);在欧洲大白兔中,AA基因型个体的56日龄体重显着高于AG基因型(P<0.05),极显着高于GG基因型(P<0.01),AA基因型个体的70日龄体重极显着高于AG和GG基因型(P<0.01),35-70日龄平均日增重AA基因型显着高于GG基因型(P<0.05)。6.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表明,新西兰兔UCP2基因在肝脏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35日龄的表达量(2.2750±0.251)极显着高于56日龄(1.37022±0.272,P=0.01)和70日龄的表达量(0.8109±0.266,P=0.001);而56日龄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70日龄(P=0.029)。c.72 G>A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的mRNA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本试验结果发现POMC基因c.112-12 G>T位点和UCP2基因c.72 G>A位点与家兔生长性状、屠体性状和部分肉质性状之间存在关联性,提示这两个SNPs可以作为家兔部分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同时,mRNA表达量分析排除了c.72G>A位点对UCP2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2](2013)在《新发现与肉鸡肉质和屠体性状相关的SNP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先前研究中,科研人员采用微卫星标记MCW0240、LEI0063对GGA4侧翼区域与35和42日龄体重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检测发现,在这个区域存在2个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FGFBP)基因,它们对胚胎形成、细胞分化和增殖具有重要作用。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科研人员对这2个基因与肉鸡生长性能、屠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商品肉鸡群的FGFBP1基因SNP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3年04期)
宋凯[3](2010)在《水溶性木聚糖对肉仔鸡增重、屠体性状及肉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会因年份、品种等因素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为此,本研究以肉仔鸡为试验对象,观察了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水溶性木聚糖对肉仔鸡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水溶性木聚糖的制备按郑学玲等(2004)的方法进行提取。用地衣酚法测定其含量,结果为每克提取物水溶性木聚糖含量为67.4%。<正>小麦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会因年份、品种等因素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为此,本研究以肉仔鸡为试验对象,观察了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水溶性木聚糖对肉仔鸡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水溶性木聚糖的制备按郑学玲等(2004)的方法进行提取。用地衣酚法测定其含量,结果为每克提取物水溶性木聚糖含量为67.4%。(本文来源于《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0-01)
尹华东,邱莫寒,肖礼华,胡耀东,朱庆[4](2009)在《鸡Myf5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屠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Myf5基因是生肌调节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肌肉发生过程中参与分子调控的一个重要基因,在成肌细胞的特化和增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调节作用。Cieslak等研究发现猪Myf5基因的多态位点与瘦肉率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9-10-10)
张军[5](2009)在《鸡CACNA1S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肉质和屠体性状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萧山鸡、仙居鸡、灵昆鸡、萧山鸡×仙居鸡杂交F1代、爱拔益加鸡(分别简称XS、XJ、LK、XS×XJ、AA,下同)五种鸡共142只个体为供试群体,采用克隆测序首次得到了鸡L型钙离子通道α1亚单位编码基因(CACNA1S)的5'-UTR~exon1序列。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鸡该区域的SNPs及其与肉质和屠体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如下:(1)通过克隆测序首次获得了鸡CACNA1S基因5'-UTR~exon1共1863bp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GQ184725),从而完善了Genbank中关于CACNA1S基因的收录。(2)PCR-SSCP结果表明:5'-UTR发现有4个SNPs位点:213(C→T)、551(G→A)、716(C插入/缺失)、1711(C→G)。当551位点(G→A),调控元件HSF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当1711位点(C→G),调控元件由ADR1变为ADR1、M2F1、STRE和GATA-1。(3)SNPs213和SNPs716位点分别发现有AA、BB和JJ,KK两种基因型,群体基因频率分别为0.2254、0.7746和0.5141、0.4859;SNPs551和SNPs1711分别发现MM、MN、MN和XX、XY、YY叁种基因型,群体基因频率分别为0.4683、0.5317和0.4648、0.5352。SNPs213、SNPs551位点XS、XS×XJ、AA叁个群体为低度多态(PIC<0.25),其余两个群体为中度多态(0.25<PIC<0.50)。SNPs551、SNPs1711位点整个供试群体都为中度多态(0.25<PIC<0.50)。(4)最小二乘分析和显着性检验表明:SNPs551 NN和MN基因型的IMP含量极显着(P<0.01)大于MM型,NN和MN基因型的IMF含量显着(P<0.05)大于MM型,NN基因型的Glu含量极显着(P<0.01)大于MN、MM型。SNPs716位点JJ基因型的胸肌率极显着(P<0.01)大于KK型,KK基因型的IMP和Glu含量极显着(P<0.01)大于JJ型,JJ基因型的IMF含量极显着(P<0.01)大于KK型。SNPs1711位点YY基因型的全净膛率和胸肌率显着(P<0.05)大于XY和XX型,YY和XY基因型的半净膛率极显着(P<0.01)大于XX型,YY和XY基因型的胸肌率极显着(P<0.01)大于XX型。YY基因型的IMF含量显着(P<0.05)大于XY和XX型,YY基因型的Glu含量显着(P<0.05)大于XY和XX型。可考虑将CACNA1S基因作为影响鸡肉质和屠体性状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王彦,苏毅,刘益平,蒋小松,李亮[6](2007)在《鸡MC3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屠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大恒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和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培育的5个新品系纯系和3个杂交系鸡群为试验材料,对MC3R基因进行PCR扩增,采用PCR-SSCP技术结合测序分析了MC3R基因在上述鸡群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8个鸡群中存在A 1424 G的突变。经过基因型与屠体性状的关联分析得知:各基因型除与半净膛率(SEP)和腿肌率(LMP)无显着影响(P>0.05)外,对其它屠体性状则有显着(P<0.05)和极显着影响(P<0.01);与肉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424位点仅对粗蛋白(CP)含量和肌内脂肪含量(IMF)影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闫文龙,何超,杨关福,张细权[7](2007)在《THRSPα基因多态性与鸡肉质、屠体及脂肪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THRSP(甲状腺激素应答蛋白Spot 14)是在甲状腺素诱导下在肝脏中表达的一类小分子酸性蛋白质,主要在肝脏、腹脂和乳腺等脂肪生成组织内表达,因此THRSP基因被认为与脂肪生成相关。本研究利用杏花鸡与隐性白洛克鸡F2代全同胞个体资源群作为试验材料,检测了12个家系共439只个体的THRSPα基因的多态性,对THRSPα基因与肉质、屠体和脂肪性状的相关性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脂肪带宽和腹脂重呈显着相关(P<0.05)。(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李俊英,李慧锋,姜润深,杨宁[8](2004)在《优质鸡肌内脂肪含量与屠体及肉质性状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优质鸡父本和母本各 3个组成 5个杂交组合 ,饲养杂交后代 182 1只 ,在 10周龄时对其中 2 10只进行屠宰测定 ,并分析了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与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肌间脂宽、皮下脂厚、腹脂率、胸肌pH值、胸肌剪切力等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个体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为 1.93%~ 9.6 3% ,总体平均值为 4 .76 %。其中峪口黄鸡♂×矮小隐性白♀组合增重最快、肌内脂肪含量高 ,符合优质鸡的育种目标。优质鸡父本相同的杂交后代 ,其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着 (P >0 .0 5 ) ,表现出同一父本的一致性。母本相同而父本不同的杂交后代 ,其平均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着 (P <0 .0 5 )。同一组合内不同性别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着 (P >0 .0 5 )。肌内脂肪含量与皮下脂厚和腹脂率的相关性因杂交配套组合而异 ,而与活重、屠体重、屠宰率、胸角宽、肌间脂宽、胸肌率、腿肌率这些性状均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04年12期)
屠体和肉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先前研究中,科研人员采用微卫星标记MCW0240、LEI0063对GGA4侧翼区域与35和42日龄体重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检测发现,在这个区域存在2个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蛋白(FGFBP)基因,它们对胚胎形成、细胞分化和增殖具有重要作用。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科研人员对这2个基因与肉鸡生长性能、屠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商品肉鸡群的FGFBP1基因SNP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屠体和肉质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超.家兔POMC和UCP2基因对生长性状、屠体性状和部分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2]..新发现与肉鸡肉质和屠体性状相关的SNP位点[J].中国家禽.2013
[3].宋凯.水溶性木聚糖对肉仔鸡增重、屠体性状及肉质的影响[C].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4].尹华东,邱莫寒,肖礼华,胡耀东,朱庆.鸡Myf5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屠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C].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
[5].张军.鸡CACNA1S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肉质和屠体性状的关联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6].王彦,苏毅,刘益平,蒋小松,李亮.鸡MC3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屠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J].畜牧兽医学报.2007
[7].闫文龙,何超,杨关福,张细权.THRSPα基因多态性与鸡肉质、屠体及脂肪性状的关联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7
[8].李俊英,李慧锋,姜润深,杨宁.优质鸡肌内脂肪含量与屠体及肉质性状间的关系[J].中国畜牧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