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锆石是指示沉积物物质来源的重要矿物,通过几个典型指标来揭示物源区域与搬运过程。晶体形态反映锆石形成的酸碱环境与结晶温度,粒度指示源区距离与搬运力的变化,微量元素记录物源地地球化学信息与迁移过程,U-Pb同位素的示踪测定锆石的年龄特征及物源区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和空间尺度上的多样性。结合最新的研究理论成果,重点探讨锆石物源示踪原理在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对锆石示踪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提出一些看法。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硕,杨立辉,董有进,赵亚军
关键词: 锆石,示踪原理,同位素,应用
来源: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008),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资助(901-751844)
分类号: P512.2;P597
DOI: 10.16104/j.issn.1673-1891.2019.01.014
页码: 58-63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396K
下载量: 145
相关论文文献
- [1].石榴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在沉积物源分析中的应用[J]. 地学前缘 2020(03)
- [2].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山2~3段铀、钍、钾测井曲线的分形特征及其沉积物源意义[J]. 地质与勘探 2017(03)
- [3].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J]. 沉积学报 2015(04)
- [4].自然伽马曲线分形维数在沉积物源分析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狮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为例[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1)
- [5].重矿物在沉积物源分析中的应用——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为例[J]. 地质通报 2012(10)
- [6].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系沉积物源分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7].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沉积物源分析:地层序列及LA-ICP-MS年代学信息[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2)
- [8].竹山岗地区布三下亚段沉积物源方向分析[J]. 化工管理 2017(15)
- [9].竹山岗地区布三下亚段沉积物源方向分析[J]. 化工管理 2017(19)
- [10].碎屑磷灰石对沉积物源判别的指示[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11)
- [11].中国渤黄海的沉积物源及输运路径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12].长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05)
- [13].现河油田河142块沙三中亚段沉积物源与储层特征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3)
- [14].滇西思茅盆地西缘早白垩世沉积物源分析及盆地形成和演化探讨[J]. 西部资源 2013(02)
- [15].台湾始新统—中新统沉积物源与沉积环境[J]. 沉积学报 2020(02)
- [16].鄂尔多斯盆地长9段沉积物源分析[J].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4(01)
- [17].庆阳-合水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物源分析[J]. 地下水 2015(02)
- [18].井楼油田北区细分沉积微相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0(04)
- [19].大兴安岭索伦地区哲斯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对沉积物源属性约束[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2)
- [20].江淮地区野燕麦遗传多样性研究[J]. 种子 2016(09)
- [21].碎屑金红石地球化学特征对库车坳陷中生代沉积物源的启示[J]. 地质科学 2013(03)
- [22].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沉积物源特征及其对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J]. 古地理学报 2013(06)
- [23].贺兰山北段晚三叠世沉积物源分析[J]. 沉积学报 2012(04)
- [24].南大西洋被动陆缘沉积物厚度特征与分段对比[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25].石英ESR法物源示踪:认识与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10)
- [26].柴达木盆地西南部路乐河组沉积物源分析[J]. 地下水 2013(02)
- [27].辽河西部凹陷南部古近系沉积物源研究[J]. 特种油气藏 2010(01)
- [28].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泰州组一段沉积物源分析[J]. 中国地质 2010(02)
- [29].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J]. 石油学报 2010(04)
- [30].桂南板城地区晚古生代硅质岩系砂岩夹层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对沉积物源的限定[J]. 中国地质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