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贤祥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的复杂概念。除了考试手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几方面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主体性教学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创新精神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对知识信念的学习、思考、审视、探索、判断、论理的过程。了解和研究这些教育理论将帮助我们发展和运用一套成功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模式知识信念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发展模式
引言: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我国,外语教学历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的形式进行的。实际上,课堂教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在其发表的《大教学论》中,就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几百年来,教师中心教学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此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20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等等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得以强调。与此同时,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是否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和辨证统一性。如果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则可相得益彰,形成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并根据需要和可能,展开不同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在教育科学理论中归纳为五种模式:教导(teaching),训练(training),灌输(indoctrinating),指导(instruction),制约(conditioning),它们都是教学以不同形式的实践(1)。它们相互依存,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些差异。但是,选择哪一种教学模式却体现了不同的教育重点。例如,教学前提下,我们是着重于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形成过程,还是学生对知识的信念形成及知识交流?选择任何一方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将导致不同见解的教育思想。教学、训练、灌输、指导及制约从大体而言意义相同,但是就当前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分析,它们存在根本的差异产生于“Teachingto”,还是“Teachingthat”,即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还是灌输。这两种教学思想的对比不仅涉及思维和知识两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培养模式的区别所在。
1.1.教学与训练
训练作为教学的一种模式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教学与训练表达相同的意义。不管我们说教还是训练,行为的结果都没有改变。教学与训练意义交迭,密切相关。但是,这并不表示没有差异。因为,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训练模式的体现。此外,教学与训练如此密切相联在于,教学是一种重在体现智慧行为的形成过程。训练作为行为形成的活动同样也是智慧的逐步体现。教学过程中,训练模式强调学生行为的塑造,而教导的意义就更广博了,它既注重学生的行为塑造,又是一个传授知识的重要过程。
1.2.训练与制约
把制约纳入教学模式的一种是因为它也侧重于行为的塑造。正是这一特点,制约才与教学有了牵连。但是,制约不同于训练是因为它所表现的行为塑造并不体现出任何智慧。在语言学教育习得理论中,我们常常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来说明制约教学模式的作用。例如,对小狗的实验,往往通过条件反射使某些特别动作得以形成,但不存在它运用智慧来完成某件事。我们不能说教会小狗听见铃声就流涎,那只能说使小狗对铃声产生条件反射,形成一种动作。由此可见,制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进入我们的思想是因为它训练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1.3.教学与指导
从某种意义而言,Teaching也就是Instructing,它们似乎是统一的内容。但是,如果把教这一过程侧重在shapingbehavior,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出现了。举一最简单的例子;教学活动中,教学生单词或语法要点,我们只是让他们知道就这么用。学生不必探究理由。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式限制了智慧的发展和知识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使教学成为一个单一的训练或结论性的过程。而Instructing教学至少是一个涉及以某种对话形式的双向交流过程。交流的目的是对教师所提供的知识重新认识,从而形成的信念正是建立在论理、评价、争议、依据、判断的基础上。由于instructing是一个涉及师生双向交流的教学活动。我们在进行这一活动时,它也同时体现了teaching,而我们进行teaching时,却不能说它体现了instructing的结果,因为Teaching在此是一个单向的知识讲授过程。
要使学生具备摄取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老师应该让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或所形成的行为和信念有充分的理解和依据(2)。在传授学生某一知识点或让他接受某种思想时,老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质询,对自己所接受的知识或形成的信念能提出充分理由。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摄取,信念的培养的行为的塑造。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大胆论理,对所阐述的内容敢于挑战。
1.4.指导与灌输
指导与灌输,正如训练与制约,是一对意义相关的术语。它们之所以相同,是因为都关系到知识传授及信念的建立,而不同在于:指导体现了Teachingsomeoneto,灌输则为Teachingsomeonethat。指导从某种意义上比灌输更近于训练。此外,对成功的教学要求,它们表现出不同的衡量标准。由于对知识的信念将通过论理来肯定,在指导过程中,假如学生具有充分的理由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表示异义,甚至否定,这个教学过程仍然是成功的。相反,在灌输教学中,老师传授学生的知识,只要学生接受了这一信念,即使他们缺乏任何依据来判断它的可行性,这一教学同样是成功的。由此来看,Instructing下的信念建立是体现智慧的过程,而Indoctrinating仅在某种信念的建立而已,这种信念可能是脱离真理,缺乏依据,或不可解释。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灌输式,它重点在培养学生盲目接受知识及教师传授的知识形成信念,这是典型的teachingsomeonethat的过程。它教的是“信”(believing)而不是“想”(thinking)。在灌输教学中,我们只注意给学生一个正确答案或正确信念,全然不考虑这一答案及信念在什么样的论点上产生的。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真理和信念时,他们所了解的只是对或错,而不能和真理联系起来。他们不能对接受的信息提供充分的依据,给予清楚的解释,或从逻辑上做出辩论,说明为什么应该坚信这些理论。拿不出任何理由,任何根据来解释,证明和坚持它的可行性,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积极地指教和引导学生达到探究真理的高境界。从上述教学所涉及的几种模式,我们在此可通过图示来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见,各教学模式,虽然具有它的特性,但是都表现了明显的同类性。他们不同程度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如在行为或信念方面的体现。通过对不同模式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搞清楚他们是怎样组成常规教学思想的部分。
2.教学与信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信念建立的活动过程(3)。前文涉及指导和灌输模式时,许多观点都阐述了与信念的关系。所以,灌输法体现了whatwebelieve,而指导模式强调的是howwebelieve。然而,正是后者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这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它对知识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知识信念形成过程是一个学习与创造有机统一的过程。但是,教师应该首先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不懈精神,这就是一种永恒的信念。正是在这种信念的前提下,我们才敢于对信念提出挑战,在坚持真理,寻求依据和理论的基础上,检测知识,从而建立起信念或对它们进行修正。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是学习者自己,而不是老师,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建设知识之际,老师的重要任务是:提出创维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反思所面对的知识内容,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探究。
教育的核心在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4)。在探求真理,尊重事实的前提下,“Whatstudentsbelieve,”固然重要,“Whatisreasonableforstudentstobelieveandwhatweteachersdo”则更为重要。作为教师,他不仅持有探索真理的强烈信念,同时又须清楚这种信念重要的所在。培养学生的信念体系真是我们提到的instructing的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学活动可借鉴西方国家的学术风格,提倡AcademicFreedom。鼓励对所学的知识积极反思,敢于评论,敢于探索,敢于坚持不同见解。
3.创新精神教育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获取新知识,拓宽新知识层,增强创新意识势在必行。激发学生的主体思想,提高他们的实用能力,精心诱导启发,优化教学效果是当前外语教师在实践中有待调整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是学习(learning)、思考(thinking)、审视(deliberating)、探索(inquiring)、论理(reasoning)、判断(judging)的思维创新过程。
我们传授的信息不仅仅因为它是知识,而是因为它与知识问题,或与正在讨论的某一信念至关重要,它影响着我们下一步的决策。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使教学趋于面面俱到,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难以顾及。这正忽略了以上两个基本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学原则有需改变,即除必要的课堂灌输外,更多的应是讨论式的启发教学。常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常见于集中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以它的系统性、条理性、准确性为前提,通过检测所教的某些有限的数据或信息,引导学生的思维会聚到正确答案上。培养学生顺应正确思路达到正确结果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散思维(pergentThinking)是对信息知识作出独到的,多异的,高质量的反应。集中思维在一系列信息的基础上而得出统一的结论;相反,发散思维却通过某一信息而产生出各不相同的反应。发散思维虽然不等同创新,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5)。因此,课堂中解答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以便他们掌握方法去开拓,发展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讲的不要过满,过直,过实。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是个完整的人,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训练,而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满足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改革的潜在驱动力。
4.结语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6)。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一种直觉,洞察力,它们是影响一个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好奇心与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也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7)。当我们力争把课本知识给以最充分的解释之时,我们却忽略了知识的变化性。由此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没有奇迹的知识世界,扼杀了他们对事物的丰富想像力和解释力。
教学是一个探求真理的实践过程(8)。教师的讲台就像表演性的学术舞台。教师的作用就像演员一样,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技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绪,使自己所演示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使教学达到最佳水平。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多法结合,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在学生身上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
注:
[1]李莉.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33-34
[2]S.Krashe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1981.NewburyHouse
[3]杨艳苏、吴庆麟.陈述性知识、数学信念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38-41
[4]钟雪云、陈运贤.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0(2):66-67
[5]Brown,H.Douglas.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1994.EnglewoodCliffs,NJ:PreticeHallRegent.
[6]Bulter,J.“Remedialwriters:Theteacher’sjobascorrectorofpapers.”CollegeCompositionandCommunication,1980(31):270-277.
[7]乐善堂、汤又文.基础化学课课堂改革探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94-96
[8]Zamel,V.“Recentresearchonwritingpedagogy.”TESOLQuarterly,1987(21):697-715.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邮编:618307
(责任编辑董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