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溶石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溶环境,火龙果,品种改良,生态适应
岩溶石山区论文文献综述
陆树华,谭艳芳,黄甫昭,李先琨,李冬兴[1](2018)在《4个火龙果品种在岩溶石山区的栽培表现及生态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挖掘适合岩溶石山区种植的优良火龙果品种,筛选了台湾大红、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4个火龙果品种引种到广西岩溶石山区,观察其在岩溶环境下的生长表现,为开展规模化推广种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4个火龙果品种总体上能够较好适应岩溶石山区的环境条件。从果实外观来看,呈祥一号采后品相保持最好,其次是台湾大红和桂红龙,紫蜜龙较差。平均单果重以呈祥一号最大,台湾大红次之,桂红龙居后,紫蜜龙最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台湾大红表现最佳,平均可达19.6%;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大体相近,在18%左右。与普通红肉品种相比,4个品种在贮藏性上都有较好表现,台湾大红、桂红龙、紫蜜龙、呈祥一号在熟后10 d内没有裂果;台湾大红、呈祥一号更是在果实转红后继续挂果20 d才出现裂果,表现良好的贮藏性,对于错开火龙果上市高峰期十分有利。台湾大红、呈祥一号在岩溶石山区表现优秀,是替代普通红肉种和越南白肉种的理想品种。(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许进龙,黎谚桦,余海芯,陈诗林,蒋艳[2](2015)在《广西亚热带喀斯特岩溶石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探析——以平果县火龙果产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广西亚热带喀斯特岩溶石山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对火龙果在喀斯特岩溶石山区发展条件进行适宜性分析,以广西平果县火龙果产业为例,对火龙果产业在平果的先天条件、发展规模、产值效益、市场前景以及火龙果对石漠化的治理作用等展开阐述,并根据调查中发现的火龙果产业发展遇到的石山地区土地流转难度大,栽培技术及苗木繁育基地未能满足发展需求、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等过程中一系列发展瓶颈,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诸如实行区域布局、加快火龙果无病毒健康苗木基地的建立等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杨廷锋[3](2014)在《贵州岩溶石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岩溶石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状况,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对2000—2012年贵州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贵州水资源生态足迹总值呈增加趋势,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也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消耗,主要是用水消耗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多年平均99.99%,但水污染生态足迹近年的比重有所增加。水资源生态足迹产值呈增加趋势,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并且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全国。贵州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总值在12 000万hm2上下波动,但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也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12年贵州水资源生态处于盈余状态,但有减少的趋势,说明,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下降趋势。另外,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陈国富,姜光辉,周文亮,王开然[4](2013)在《岩溶石山区山坡表层径流水文动态特征对比分析——以桂林丫吉试验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桂林丫吉试验场溶洞—硝岩洞及其上方的汇水坡面作为研究区,通过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对坡面径流和硝盐洞中流水水文动态进行监测并做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和各含水系统前期含水情况决定了岩溶石山区坡面地表和包气带水文动态变化过程;(2)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地表坡面流和经过上部包气带调蓄过的硝盐洞水文动态都表现为暴涨暴落,坡面径流表现的更为明显,一般坡面径流的整个水文过程持续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而硝盐洞中流水水文过程持续1~3d;(3)一般大到暴雨条件下,坡面流最大流量大于硝盐洞,但由于持续时间短,其一场降雨后所获得的水量远不如下渗到包气带—硝盐洞中滴水水量。(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3年05期)
陈国富[5](2013)在《岩溶石山区地表蒸散发及水文过程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地区虽然年降雨丰富,但季节分配严重不均,导致旱雨季节分明。岩溶石山区具有土层浅薄,土壤总量少,降水入渗系数大,降雨后雨水在地表储存时间短,并且岩溶水文动态具有大起大落的现象,一旦发生干旱,很容易导致缺水。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本文研究点选择一典型岩溶石山坡面并从水量方面研究各含水系统的水文动态特征。观测点选取桂林丫吉试验场溶洞—硝盐洞及其上方的汇水坡面作为研究点,通过不同降雨条件下对山坡坡面径流、表层带径流、硝盐洞中上部包气带的滴水渗流进行水文动态观测并做对比分析;选取石山坡面上典型覆盖土壤的两个单元体为对象,对其土壤剖面层含水量的分布变化、土壤蒸发速率大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研究区投放示踪剂,证明了各监测点的连通性,通过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对坡面径流和硝盐洞中滴水水文动态进行监测并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和各含水系统前期含水情况决定了岩溶石山区坡面地表和包气带水文动态变化过程;(2)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地表坡面流和经过上部包气带调蓄过的硝盐洞水文动态都表现为暴涨暴落,坡面径流表现的更为明显,一般坡面径流的整个水文过程持续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而硝盐洞中流水水文过程持续1-3d。其次,对土壤含水及其影响土壤水分蒸发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剖面最大含水率层位于土壤底部与基岩的交界处,中间过渡层土壤含水量最少,表层土壤水分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显着;(2)在夏季岩溶石山区地表蒸发强烈,直径10cm的土壤柱日蒸发量为5—12mL之间,夜蒸发量在03mL之间;(3)在数天内决定岩溶石山区地表土壤日蒸发量大小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和风速,其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8771和0.7529,气温和土壤温度也是影响研究区地表土壤蒸发量比较重要的因素,而短期内表层土壤水分对地表土壤蒸发的影响不明显。最后,一般在降雨量达到暴雨—大暴雨以上(12个小时之内降雨量达到50mm)时,地表坡面才会产生径流,但在暴雨—大暴雨条件下,根据降雨强度集中程度的不同,降雨后各含水介质(地表坡面流、表层带水流、上部包气带水流)出水量分配差异较大,但研究中的水量分配是受制于特定的坡面地形以及坡度等背景条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01)
陈国富,姜光辉,周文亮,王开然,杜宝林[6](2013)在《岩溶石山区坡地土壤剖面水分与蒸发特征——以桂林丫吉试验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桂林丫吉试验场岩溶石山坡面上典型覆盖土壤的两个单元体为对象,对其土壤剖面层含水量的分布变化、土壤蒸发速率大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剖面最大含水率层位于土壤底部与基岩的交界处,中间过渡层土壤含水量最少,表层土壤水分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变化显着;(2)在夏季岩溶石山区地表蒸发强烈,直径10cm的土壤柱日蒸发量为5~12mL之间,夜蒸发量在0~3mL之间;(3)几天内决定地表土壤日蒸发量(y)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x2)和土壤温度(x4),其关系式可表示为:y=18.018+0.001x2-0.691x4。(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3年01期)
席义明,杨涛毅[7](2012)在《贵州岩溶石山区物探找水方法综合集成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岩溶山区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物探找水,主要采用普通电法的电剖面、电测深、激电测深、以及放射性a卡法等。近10年来由于物探电法仪器的发展,物探找水工作主要采取高密度电法,虽然上述工作方法找水工作中都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是由于工作方法单一,且岩溶山区受地形、岩性、构造等多因素影响,成井率仅在85%左右,且存在下降趋势。为此,物探找水必须向科技化、方法综合集成化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地质》期刊2012年02期)
陈贻祥,韦吉益,喻立平,赵伟,崔雷[8](2012)在《黔南岩溶石山区电测深法异常类型及其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抗旱打井找水开发深层岩溶地下水资源实例证明,黔南岩溶石山区不同岩溶形态富水电测深法异常类型及成因有一定规律可循,单支电测深曲线异常类型可划分为缓升型、缓降型、低阻平台型、低阻V型、低阻平升型、低阻降尾型,富水地段电测深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异常类型可划分为低阻U型、低阻O型、低阻梯度带型、低阻台阶型。(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2年03期)
焦彦杰,吴文贤,杨剑,李富,杨俊波[9](2011)在《云南岩溶石山区物探找水方法与实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用水,也制约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针对西南缺水地区水文地质特点,合理选择地球物理勘探综合技术方法寻找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勘查效率,是水文地质工作面临的十分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电导率成像系统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结合云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勘查的应用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圈定了含水岩溶带,确定了井位,有效解决了当地供水问题,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提出西南地区地下水勘查建议,为今后的地下水资源利用工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1年03期)
黄春雪,黄团[10](2010)在《岩溶石山区名优肉兔养殖技术推广意义及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草食动物是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缺粮地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措施。在石漠化比较严重、自然生态相当脆弱的岩溶石山地区,发展农村家庭养兔业具有周期短、兔舍建造简易、饲料简单、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以百色市平果县示范推广标准化肉兔养殖为例,对岩溶石山区发展养兔技术要点与推广措施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0年03期)
岩溶石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广西亚热带喀斯特岩溶石山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对火龙果在喀斯特岩溶石山区发展条件进行适宜性分析,以广西平果县火龙果产业为例,对火龙果产业在平果的先天条件、发展规模、产值效益、市场前景以及火龙果对石漠化的治理作用等展开阐述,并根据调查中发现的火龙果产业发展遇到的石山地区土地流转难度大,栽培技术及苗木繁育基地未能满足发展需求、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等过程中一系列发展瓶颈,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诸如实行区域布局、加快火龙果无病毒健康苗木基地的建立等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溶石山区论文参考文献
[1].陆树华,谭艳芳,黄甫昭,李先琨,李冬兴.4个火龙果品种在岩溶石山区的栽培表现及生态适应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8
[2].许进龙,黎谚桦,余海芯,陈诗林,蒋艳.广西亚热带喀斯特岩溶石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探析——以平果县火龙果产业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2015
[3].杨廷锋.贵州岩溶石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14
[4].陈国富,姜光辉,周文亮,王开然.岩溶石山区山坡表层径流水文动态特征对比分析——以桂林丫吉试验场为例[J].水文.2013
[5].陈国富.岩溶石山区地表蒸散发及水文过程定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陈国富,姜光辉,周文亮,王开然,杜宝林.岩溶石山区坡地土壤剖面水分与蒸发特征——以桂林丫吉试验场为例[J].中国岩溶.2013
[7].席义明,杨涛毅.贵州岩溶石山区物探找水方法综合集成趋势分析[J].贵州地质.2012
[8].陈贻祥,韦吉益,喻立平,赵伟,崔雷.黔南岩溶石山区电测深法异常类型及其成因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
[9].焦彦杰,吴文贤,杨剑,李富,杨俊波.云南岩溶石山区物探找水方法与实例分析[J].中国地质.2011
[10].黄春雪,黄团.岩溶石山区名优肉兔养殖技术推广意义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