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谱论文-宋亚娜

震源谱论文-宋亚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震源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力学拐角频率,震源谱,能量补偿因子

震源谱论文文献综述

宋亚娜[1](2019)在《震源谱动力学拐角频率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地震动的研究涉及对震源的认识及描述、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叁个方面等一系列问题。在近断裂宽频带地震动场合成中,建立较为合理的震源谱模型是关键问题之一,拐角频率是其中的一个参数。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借助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随机地震动合成方法,以实际地震动记录作为检验标准,讨论了动力学拐角频率的改进效果,分析了相应的能量补偿因子对合成地震动场的影响。(1)以日本东北地区(36°N-40°N,138°E-143°E)为研究区,通过收集M_W3.5级以上的F-net和K-NET数据,将数据分为3.5级到4.5级,3.5级以上和4.5级以上叁组。借助微遗传算法,将速度傅里叶幅值谱作为目标谱,反演本文讨论动力学拐角频率时所需的参数,包括震源谱模型的拐角频率f_0和参数a、κ_0、品质因子参数Q_0以及η值。(2)讨论动力学拐角频率的改进。分析动力学拐角频率的不合理之处,在其基础上给N_(Rij)赋予了新的含义,表示正在破裂的子源数目。子源尺寸分别采用5km×5km、7.5km×7.5km、10km×10km以及20km×20km,借助有限断层模型随机合成51个K-NET基岩台站地震动。结果表明,子源尺寸对和合成地震动的影响得到一定程度减弱;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在0.1-1s改进效果比较明显;与实际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比较,在长周期部分符合较好,而在0.1秒以内的短周期段,除个别台站符合较好外,大多数都比实际地震动反应谱幅值低。(3)进一步加入能量补偿因子。简述了能量补偿因子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在第叁章改进动力学拐角频率的基础上分别加入Motazedian和Atkinson(2005)和Boore(2009)两类能量补偿因子。结果表明,子源尺寸的影响得到进一步减弱;与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比较,在短周期部分符合较好。最后总结所有工作并得出相关结论,指出了工作中不足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宏伟,任叶飞,温瑞智[2](2017)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谱及震中区域品质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正式发布了此次地震中收集的66组强震动记录,采用其中震源距不超过150 km且台站场地反应已确定的8组记录,基于S波傅氏谱反演方法确定了此次地震的震源谱及震中区域的地壳介质品质因子.结果为:品质因子Q(f)=84.9f~(0.71),说明该区域的S波非弹性衰减较为强烈;根据ω~(-2)震源谱模型,确定该地震的地震矩为9.42X10~(18)Nm,其对数标准差为0.12,相应的矩震级M_w=6.616±0.079,拐角频率为0.131±0.O11 Hz,应力降为3.854 MPa,该值明显低于全球板内地震的应力降平均水平(4.89 MPa),但高于2013年芦山M_w6.6地震的应力降.(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陈丽娟,李艳娥,杨立明,陈继锋,陈学忠[3](2017)在《利用纵、横波震源谱参数计算“波速比”——以岷县M_s6.6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强地震前波速比会出现下降,之后回升到一定程度发生主震。传统测定波速比依据走数据,得到的波速比是各台站至震源传播路径范围内的平均值,反映的不完全是震源处介变化引起的波速比异常。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与波速比有关,其随时间的变化可间接反孕震区介质物理性质随时间的相对变化,同时S波和P波的零频极限比值正比于纵、横波(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7年08期)

郑建常,王鹏,徐长朋,许崇涛,刘凯[4](2016)在《乳山震群震源谱参数的稳健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引入截止频率f_(max)提出基于Brune模型的高频截止(High-Cut)模型,采用两步反演的方法来拟合求解震源谱的特征参数,并给出其误差范围;实际应用显示该模型的理论谱对观测谱有很好的拟合,可明显改善拐角频率识别的准确度.将该方法应用于2013—2015年的乳山震群,计算了乳山震群25次M_L≥3.0事件的震源参数(地震矩、破裂半径、应力降等),进一步对乳山震群的震源破裂特性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拐角频率、应力降与震源尺度大小明显相关;高频衰减系数γ与震源破裂区的复杂程度以及破裂性质有关,当观测记录中混杂有其他事件的波形或微破裂时,高频衰减系数大于2,并且不确定性增大;截止频率f_(max)与地震大小存在一定相关性;使用Beresnev(2001)给出的震源半径计算公式,得到的乳山震群的结果显示与华北地区的经验关系较为一致;乳山震群的应力降明显偏小(最大不超过0.15 MPa),一方面反映了震中区域的构造应力水平,另一方面可能还意味着此次震群是一个相对非耗散型的脆性破裂过程,属于低摩擦应力的断层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李嘉琪,王曙光,宁杰远[5](2016)在《应用迭代迭加法分离震源谱的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了通过迭代迭加法计算震源谱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表明,分离出的震源谱与台站项无关,但是包含与事件-台站位置分布非均匀性有关的路径项影响,这种影响将关系到拟合震源谱求取应力降的正确性。通过基于实例的数值计算,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理论推断。最后,对如何正确地应用迭代迭加法计算应力降进行了讨论,给出可行的正确获取地震应力降的研究方案,为更准确地利用地震台网资料获取震源信息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谭力川[6](2015)在《川滇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中震源谱与衰减参数反演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工程地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一直很关注。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一样,我国积累的强地震动观测数据相对经验性衰减关系的统计,尚不够充分。基于地震学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借助地震学理论建立起来的计算点源引起的地表地震动傅里叶幅值谱计算公式,区域参数可以提供地震监测台网小地震测震数据反演,是一条可以指望发展方向,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地震学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本文收集、整理了川滇地区4.5级及以上的共计1303条强地震动记录,通过图、表的直观分析,指出两地强地震动数据近场的少、大地震的少,PGA小的多、大的少,不足以统计经验性衰减关系,只宜用来对衰减关系做比较检验。本文以数字地震监测台网的小震记录为基础,矩震级均在3.5至4.5级之间,包括四川82次地震的147条记录,云南154次地震的863条记录,震级在3.6至4.3之间分布较均匀,距离在50km至300km之间分布亦比较均匀。文中反演采用微遗传算法,其本质是寻优搜索的过程。正演采用地震学中点源引起的地表一点地震动傅里叶幅值谱傅氏谱的计算式,其中不能直接测量、有待反演的参数,包括震源谱中的应力降Δσ、品质因子Q中的Q0和?以及几何衰减项的两个距离分段点1R和2R等五个参数。计算式估计的傅里叶幅值谱是光滑的曲线,实际记录经FFT获得的谱曲线在显现总体涨落起伏特征外还有剧烈振荡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从观测数据计算的傅里叶幅值谱中提取体现谱曲线总体走势、贴近平均谱幅值的光滑目标曲线对反演稳定性很重要。以前采用傅里叶幅值谱包络函数可以抑制剧烈振荡可能带来反演不稳定的问题,但是会在实质上提高谱幅值的总体水平,可能导致建立的衰减关系估计地震动偏高。本文探讨两种表达傅立叶幅值谱平均特征的曲线,滑动平均曲线和周期图曲线,通过光滑效果的比较,选取了滑动平均曲线作为反演的目标曲线。归纳区域已有研究成果,适当扩大,选定了上述五个参数可能的取值范围。以滑动平均得到的目标曲线构造反演的目标函数,得出两个地区各一组参数值。与采用幅值谱包络线为目标曲线反演的参数值相比,数值差别不是很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几何衰减略加快,非弹性衰减有所减慢,强烈地震近距离处估计的地震动幅值减小。据反演参数建立了川、滇两地的地震动PGA衰减关系,给出了衰减曲线和用二维表格给出的(部分)数值。与区域有限的实际观测数据比较,表明本文的PGA衰减结果都能通过观测数据丛,7级的估计更接近观测数据点。受非弹性衰减减慢的效应影响,几何衰减表现的地壳波导效应被明显削弱。与区域常用的PGA衰减关系比较,本文的结果总体居中。定量的误差项值总体偏大,随着距离增大,误差值有增大的趋势。本文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对大地震地震动估计的改善上,四川7级地震的误差项均值大大减小,标准差也有所减小,云南7级的误差项标准差减小明显。与随机振动理论简化方法结果的比较,表明其简化会导致一定的低估,差别随震级的增加而增大,7级的差别可以达到两叁倍。所采用的随机振动理论中谱矩和峰值因子均是建立在平稳随机过程基础上的,与地震动的强烈非平稳性相差很大,是低估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进展,也展望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叁个问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7-01)

王莹,赵韬,刘春[7](2015)在《陕西及周邻地区几个地震丛序列的震源谱振幅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山西霍州、陕西宁强、宁夏银川及甘肃古浪地区附近发生4个中小地震丛集,采用谱振幅相关分析法计算了各个地震丛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各序列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结果表明,山西霍州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表明霍州地区附近应力水平较高,后续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大。其余3个地区附近地震丛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表明这3个地区应力水平不高,后续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小。(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5年01期)

陶夏新,陈富,孙晓丹[8](2012)在《强地震动随机合成中震源谱模型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消除合成的地震动幅值对子源尺寸的依赖,全面介绍了地震动随机合成中震源谱模型的一个改进,突出凹凸体对高频地震波的控制作用,拐角频率与子源错动量相关,且随着破裂的发展、破裂的子源数目逐渐增加有所降低。同时,提出在震源谱模型中增加标度因子补偿震源谱参数随破裂面扩展变化引起的能量损失的方法,通过算例说明了远场总辐射能随子源尺寸的变化明显减小。(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陈富[9](2011)在《强地震动随机合成中震源谱模型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地震动是地震中建筑物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近场地震动的研究涉及对震源的了解和认识、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叁个方面等一系列基本科学问题,其中震源的影响最为显着。目前的共识是高频地震动的模拟要借助随机合成的方法。本文以基于有限断层的混合震源模型为基础,研究了随机合成方法中震源谱模型的改进。先是全面介绍了Masuda震源谱模型的一个改进,每个子源的拐角频率由根据相应错动量分配得到的地震矩确定,表达地震破裂面上错动量不均匀分布对地震动频谱特征的影响,尤其突出凹凸体对高频地震波的控制作用;同时表达破裂过程中辐射的地震波频率成分的变化,随着破裂的扩展、破裂的子源数目逐渐增加,调整震源谱的两个参数。这样的改进,相当于加拿大学者调整拐角频率的效果,使合成的地震动幅值不再依赖子源的尺寸,同时避免了加拿大学者以前的改进中拐角频率与子源错动量无关,后破裂的子源总会比先破裂子源具有更低的拐角频率,最后破裂子源的拐角频率达到最低值的不合理之处。文中,进一步研究了这一改进对远场辐射能的影响,指出远场辐射能曲线随子源尺寸不同形状有变化是合理的,子源增大应该造成高频辐射能略有减少、低频辐射能略有增加,没有必要追求辐射能曲线形状的一致,关键在总辐射能是否保持守恒。参考加拿大学者的思路,研究了在震源谱模型中增加标准化因子的作法,以补偿震源谱参数随破裂面扩展调整引起的部分能量损失。以相同错动量的未调整的震源谱辐射能与调整后的震源谱辐射能相等为基础,推导了标准化因子的计算公式。本文通过1994年美国北岭6.7级地震的实际例子,选用已有的北岭地震的震源模型和区域参数,采用1km×1km、2km×2km和4km×4km叁个子源尺寸,计算了24个近场基岩台站的地震动。检验合成的地震动对于子源尺寸的依赖性,进一步比较合成地震动与实际地震记录的符合程度。然后计算了远场某点的速度谱的平方来表征远场辐射能,考察远场辐射能量是不是随子源的尺寸的不同有明显的变化。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说明了震源谱的改进模型对改善合成的地震动对子源尺寸依赖性的效果不错,跟实际地震记录的比较吻合。增加标准化因子后,远场总辐射能随子源尺寸的变化明显减小,对合成的地震动幅值与子源尺寸依赖性的改善没有明显影响,对合成的地震动幅值与实际记录的符合程度不但没有负面影响,还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1-06-01)

王曙光,陈棋福,孙安辉[10](2009)在《首都圈地区地震的震源谱分离及其应变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首都圈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多发地区之一。整体上,首都圈主要分四个区域:北面的燕山隆起区,西南面的太行山隆起区,南面的华北盆地,以及东南面的渤海湾。首都圈分布着很多的断裂带,大体上由NE或NNE向和NWW向的断裂带纵横交错组成。例如,张家口——蓬(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09》期刊2009-10-10)

震源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正式发布了此次地震中收集的66组强震动记录,采用其中震源距不超过150 km且台站场地反应已确定的8组记录,基于S波傅氏谱反演方法确定了此次地震的震源谱及震中区域的地壳介质品质因子.结果为:品质因子Q(f)=84.9f~(0.71),说明该区域的S波非弹性衰减较为强烈;根据ω~(-2)震源谱模型,确定该地震的地震矩为9.42X10~(18)Nm,其对数标准差为0.12,相应的矩震级M_w=6.616±0.079,拐角频率为0.131±0.O11 Hz,应力降为3.854 MPa,该值明显低于全球板内地震的应力降平均水平(4.89 MPa),但高于2013年芦山M_w6.6地震的应力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震源谱论文参考文献

[1].宋亚娜.震源谱动力学拐角频率的讨论[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9

[2].王宏伟,任叶飞,温瑞智.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谱及震中区域品质因子[J].地球物理学报.2017

[3].陈丽娟,李艳娥,杨立明,陈继锋,陈学忠.利用纵、横波震源谱参数计算“波速比”——以岷县M_s6.6地震为例[J].国际地震动态.2017

[4].郑建常,王鹏,徐长朋,许崇涛,刘凯.乳山震群震源谱参数的稳健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6

[5].李嘉琪,王曙光,宁杰远.应用迭代迭加法分离震源谱的理论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谭力川.川滇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中震源谱与衰减参数反演的改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7].王莹,赵韬,刘春.陕西及周邻地区几个地震丛序列的震源谱振幅相关研究[J].高原地震.2015

[8].陶夏新,陈富,孙晓丹.强地震动随机合成中震源谱模型的改进[J].岩土工程学报.2012

[9].陈富.强地震动随机合成中震源谱模型的改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10].王曙光,陈棋福,孙安辉.首都圈地区地震的震源谱分离及其应变降特征[C].中国地球物理·2009.2009

标签:;  ;  ;  

震源谱论文-宋亚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