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栖真菌论文_吕全,刘慧敏,曾凡勇,陈卫平,李成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树栖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菌,群落,茶园,生物防治,结构,锈菌,松球。

树栖真菌论文文献综述

吕全,刘慧敏,曾凡勇,陈卫平,李成喜[1](2015)在《树栖真菌对扩散型松材线虫生活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涉及多个生物因子的复杂病害系统,其病原松材线虫的生活史受媒介昆虫、寄主、树栖真菌和伴生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利用感染松材线虫病的马尾松林内的两种优势内栖真菌的3个菌株,松球壳孢(Sphaeropsis sapinea)E11、MHS7.3和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M32,接种于松褐天牛模拟蛹室,研究松褐天牛蛹期和羽化过程松材线虫种群动态,以及松褐天牛携带扩散型松材线虫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天牛发育处于蛹期时,松材线虫主要以扩散型叁龄幼虫(JⅢ)附着于天牛体表;发育至羽化期时,松材线虫主要以扩散型四龄幼虫(JⅣ)位于天牛体内。不同优势内栖真菌接种处理下,松褐天牛携带的扩散型幼虫数量的大小顺序为:小孢拟盘多毛孢M32>松球壳孢E11>松球壳孢MHS7.3,这与模拟蛹室中松材线虫种群的大小顺序是一致的,表明松褐天牛携带的线虫数目与蛹室中线虫种群的大小关系密切。在松褐天牛携带的JⅢ、JⅣ和扩散型幼虫(JⅢ+JⅣ)占线虫种群比例方面,松球壳孢E11和MHS7.3均大于小孢拟盘多毛孢M32,显示不适宜繁殖的真菌能促进群体内更多个体转化为扩散型虫态。JⅣ在蛹期的第二天即从天牛体内分离得到,但数量极少,随着JⅢ在羽化前达到最大值,JⅣ也开始大量出现,预示着较大JⅢ种群数量可能是JⅣ大量发生的基础条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材线虫的扩散过程中,松林优势树栖真菌对媒介天牛携带的松材线虫数量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魏志艳,王天亮,杨民宝,刘雪峰[2](2010)在《一种捕食线虫真菌与其他树栖真菌的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随着树栖真菌种类数量的变化,捕食线虫真菌被影响的结果也不断发生改变。采用对峙法,探讨3个属的树栖真菌与少孢节丛孢的关系,寻求对少孢节丛孢生长不利及有利的真菌组合,结果表明:叁者对峙培养中,A.oligospora、Verticillium及Pestalotiopsisa不利于A.oligospora的生长;A.oligospora、Trichoderma及Verticillium不利于A.oligospora的生长,Arthrobotrys.oligospora、Trichoderma及Pestalotiopsisa大多时段A.oligospora的生长均可得到促进。二者对峙培养中,A.oligospora与Pestalotiopsisa;A.oligospora与Trichoderma、A.oligospora与Verticillium不利于A.oligospora的生长、A.oligospora与Verticillium某些时段可促进A.oligospora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16期)

魏志艳,刘雪峰[3](2010)在《一种捕食线虫真菌与其他树栖真菌的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随着树栖真菌种类数量的变化,捕食线虫真菌被影响的结果也不断发生改变。采用对峙法,探讨3个属的树栖真菌与少孢节丛孢的关系,寻求对少孢节丛孢生长不利及有利的真菌组合,结果表明:叁者对峙培养中,A.oligospora、Verticillium及Pestalotiopsisa;A.oligospora、Trichoderma及Verticillium不利于A.oligospora的生长,A.oligospora、Trichoderma及Pestalotiopsisa大多时段A.oligospora的生长均可得到促进。二者对峙培养中,A.oligospora与Pestalotiopsisa;A.oligospora与Trichoderma;A.oligospora与Verticillium不利于A.oligospora的生长,A.oligospora与Verticillium某些时段可促进A.oligospora生长。(本文来源于《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8-14)

孙东辉,张晓光[4](2009)在《树木树栖真菌群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树栖真菌和树栖真菌群落的初次定义以及与微生态学的关系,阐述了树木树栖真菌在群落结构、群落多样性、群落调查方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树木树栖真菌的调查方法及抽样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林业勘查设计》期刊2009年03期)

卢东升,吴小芹[5](2005)在《豫南茶园春季树栖真菌群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豫南茶园春季树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经分离共得到真菌15属21种。研究表明,豫南茶园春季树栖真菌主要由兼性寄生菌和腐生菌构成,其中,大多数为半知菌,占85.7%,少数为子囊菌,占14.3%;茶树不同的器官栖居有不同的真菌种类;茶树品种和茶园生态环境对春季茶园树栖真菌群落均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12期)

卢东升,吴小芹[6](2005)在《豫南茶园树栖真菌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豫南茶园叶栖及枝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查,经分离共得到真菌17属32种。结果表明,茶树不同的器官以及同一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栖居有不同的真菌群落;豫南茶园树栖真菌群落主要由兼性寄生菌和腐生菌构成;茶树不同品种之间树栖真菌群落差别不明显,茶园的生态环境是影响茶园树栖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5年10期)

胡红莉[7](2005)在《华山松疱锈病区病健株树栖真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为我国特有树种,是西南地区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也是云南省以及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由于华山松林大部分为人工纯林,易遭受华山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 J.C.Fischer)的为害,仅西部地区的受害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且有迅速传播蔓延的趋势,目前对长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西部生态环境的恢复造成了严重威胁。 十多年来,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该病害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学和防治学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某些防治措施在生产实际和大范围应用中仍存在着操作困难、难以持久、防效不稳定等问题,大部分病区的疱锈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且继续蔓延扩张。 寻求环保、持续和稳定的方法防治林木病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生物防治因其具有安全性、对环境污染少而成为森林病理学当前研究的热点。但自然环境的错综复杂,使生物防治在室内实验所表现出的拮抗作用与林间实际防治效果常常存在很大的差异。除了湿度这一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弄清华山松健康植株和感染疱锈病的植株(以下简称感病植株)上的树栖真菌种类、数量和动态变化对华山松疱锈生物防治中重寄生菌的定殖相当重要。 本研究运用真菌学和森林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云南省华山松疱锈病叁个主要发病区(东川二二二林场、巧家马树林场和大理罗坪山林场)设点,以华山松人工林中健康植株和感染疱锈病的植株(以下简称感病植株)为研究对象,在其病原茶藨生柱锈菌几个发育阶段(1、Ⅰ、Ⅱ~Ⅲ等)的不同时期,对华山松树栖真菌的组成、数量动态变化开展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重寄生菌等有益真菌类群和为利用重寄生菌生物防治华山松疱锈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实验材料。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叁个病区的采集点,经四次采集,两种表面消毒处理,分离纯化共获得华山松树栖真菌1572个菌株。其中,从感病植株上获得的真菌菌株数(881个菌株)明显多于健康植株的(691个菌株)。 (2)不管是健康植株还是感病植株的树皮,无论表面消毒用处理1还是处理2,产性子器阶段(0)的2003年10月真菌菌株都是最少的,平均每个样本分离到2.50—5.38个菌株:而产锈子器阶段(Ⅰ)的2004年4月所采样本分离到的菌株最多,平均每个样本可分离到4.63—7.25个菌株。(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期刊2005-05-01)

卢东升,吴小芹[8](2004)在《豫南茶园树栖真菌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13块茶园的野外调查,共采茶树枝叶标本234份,经室内分离鉴定,对豫南茶园树栖真菌种类进行了初步研究。按照G.C.Ainsworth的系统记述了茶园树栖真菌13科27属46种。其中,栖居于茶树上的中国新记录真菌有17 种,河南省新记录真菌有19种。对每种真菌的生境及其在各样地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记载。(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04年04期)

陈文相[9](2003)在《杉木人工林树栖真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生长快,材质好,单产高,分布广,人工林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杉木在我国南方林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树栖真菌是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杉木体表上有许多真菌,它们有的是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使健康杉木感病,影响杉木的生长甚至引起死亡,有的具弱的或不具致病性,有的对病原菌有较强的抗生作用,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有鉴于此,本论文针对这一研究薄弱环节,以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采用真菌学、林木病理学和群落学的研究方法,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树栖真菌的种群数量、年动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以了解杉木树栖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动态变化,以便为了解杉木真菌病害的发展规律,寻找有益真菌类群,并为有益类群创造有利的发生发展的生态条件,从而为杉木体表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为杉木病害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杉木人工林芽栖真菌:经分离培养共获得42种芽栖真菌,优势种群为Cladosporium herbarum、Pestalotiopsis apiculatum。其中芽体栖真菌31种,优势种群为Cladosporium herbarum;芽鳞栖真菌35种,优势种群为Aspergillus terreus。芽栖真菌10月份18种,优势种群为Fusarium oxysporum;1月份12种,优势种群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月份15种,优势种群为Cladosporium herbarum;7月份21种,优势种群为Aspergillus terreus。芽体栖真菌31种,优势种群为Cladosporium herbarum,其中10月份14种,优势种群为Nigrospora sphaerica;1月份8种,优势种群为Haplosporella sp.;4月份9种,优势种群为Cladosporium herbarum;7月份16种,优势种群为Aspergillus terreus。芽鳞栖真菌35种,优势种群为Aspergillus terreus,10月份15种,优势种群为Haplosporella sp.;1月份12种,优势种群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月份13种,优势种群为Cladosporium herbarum;7月份16种,优势种群为Aspergillus terreus。不同冠层芽栖真菌也有差异:上冠层23种,优势种群为Cladosporium herbarum、Penicillium Sp.;中冠层29种,优势种群为Cladosporium herbarum;下冠层28种,优势种群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通过对杉木芽栖真菌组成的研究证明,在解剖学上作为两种不同器官的芽体与芽鳞上真菌组成与数量有明显的差异,即芽鳞上多于芽体上,组织表层多于组织内层。 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芽鳞栖真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大。7月份芽栖真菌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较大,10月份芽栖真菌多样性指数较大。中冠层芽栖真菌丰富度指数较大,下冠层芽栖真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大。 2、杉木人工林叶栖真菌:经分离培养共获得32种叶栖真菌,优势种群为Pestalotiopsis apiculatum、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叶栖真菌10月份15种,优势种群为PestalotiOI”15 aPiculat“m;1月份12种,优势种群为Colletotrichum脚eosPortoides;、4月份12种,优势种群为PestofotioPs括opiculatum;7月份20种,优势种群为尸estalotiopsisaP勿封左血m.上冠层叶栖真菌23种,优势种群为万叩勿,口想Ila sP.;中冠层19种,优势种群为PestatotioPsis aPi门latum;下冠层26种,优势种群为pestatot才opsis aPicula咖。 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7月份叶栖真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较大,1月份叶栖真菌均匀度指数较大.上冠层叶栖真菌丰畜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大. 3、杉木人工林枝栖真菌:经分离培养共获得37种枝栖真菌,优势种群为尸e‘tato打opsis aPiculatu加、几‘哪i娜印娜,。邝m。枝栖真菌10月份16种,优势种群为pestalotiop夕15 opiola细m;1月份10种,优势种群为colletotrichum加eosPortoides;4月份13种,优势种群为尸“tatotioPsisaPiculatum;7月份23种,忧势种群为AsPe馆illu,terreus。上冠层枚栖真菌25种,优势种群为Alternaria动‘尹刀口匆;中冠层27种,优势种群为优势种群为Pestalotiol方15 aPiculatum。opiculatum;下冠层20种, 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7月份枝栖真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较大,1月份枝栖真菌均匀度指数较大。上冠层枝栖真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大. 4、杉木人工林干栖真菌:经分离培养共获得22种干栖真菌,优势种群为Pestaletiopsis aPiculatum、c公由毕口rium herbarum.干栖真菌10月份6种,优势种群为Pestatotiol”15 aPicula枷;1月份9种,优势种群为Ph口ma betae;4月份5种,优势种群为。“由印orium herbar封m;7月份12种,优势种群为Penicillium介岁‘nta月s。 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7月份干栖真菌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大. 5、衫木人工林树栖真菌:经分离培养共获得54种树栖真菌,优势种群为尸estalotiopsis aPiculatum、CladosPorium herbarum、卢公‘哪ium山拼毕orum、Colleto例chum gloeosPorioides。树栖?(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3-04-01)

黄永青,邵力平,马俊莹[10](1997)在《树栖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Ⅰ.──红松芽、叶及短枝栖真菌群落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树栖真菌的概念,并且以红松为例,对芽栖真菌、叶栖真菌和短枝栖真菌在不同树龄与叶龄以及不同树冠层次的情况下,进行了树栖真菌的群落组成和数量分析。共分离获得芽、叶、短技栖真菌59种。(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1997年03期)

树栖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真菌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随着树栖真菌种类数量的变化,捕食线虫真菌被影响的结果也不断发生改变。采用对峙法,探讨3个属的树栖真菌与少孢节丛孢的关系,寻求对少孢节丛孢生长不利及有利的真菌组合,结果表明:叁者对峙培养中,A.oligospora、Verticillium及Pestalotiopsisa不利于A.oligospora的生长;A.oligospora、Trichoderma及Verticillium不利于A.oligospora的生长,Arthrobotrys.oligospora、Trichoderma及Pestalotiopsisa大多时段A.oligospora的生长均可得到促进。二者对峙培养中,A.oligospora与Pestalotiopsisa;A.oligospora与Trichoderma、A.oligospora与Verticillium不利于A.oligospora的生长、A.oligospora与Verticillium某些时段可促进A.oligospora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树栖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吕全,刘慧敏,曾凡勇,陈卫平,李成喜.树栖真菌对扩散型松材线虫生活史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15

[2].魏志艳,王天亮,杨民宝,刘雪峰.一种捕食线虫真菌与其他树栖真菌的关系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0

[3].魏志艳,刘雪峰.一种捕食线虫真菌与其他树栖真菌的关系初探[C].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4].孙东辉,张晓光.树木树栖真菌群落的研究进展[J].林业勘查设计.2009

[5].卢东升,吴小芹.豫南茶园春季树栖真菌群落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5

[6].卢东升,吴小芹.豫南茶园树栖真菌群落结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

[7].胡红莉.华山松疱锈病区病健株树栖真菌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5

[8].卢东升,吴小芹.豫南茶园树栖真菌分类研究[J].茶叶科学.2004

[9].陈文相.杉木人工林树栖真菌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

[10].黄永青,邵力平,马俊莹.树栖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Ⅰ.──红松芽、叶及短枝栖真菌群落组成分析[J].菌物系统.1997

论文知识图

引物扩增几种树栖真菌菌丝DNA的...豫南茶园茶树各叶位树栖真菌丰...各供试茶园春季树生真菌丰度比较对引物扩增枯斑拟盘多毛孢菌丝DNA的电...叶位与真菌种数的关系茶园枝栖真菌种数空间分布

标签:;  ;  ;  ;  ;  ;  ;  

树栖真菌论文_吕全,刘慧敏,曾凡勇,陈卫平,李成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