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1]2004年在《对中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对于财政风险防范意识的确立,现有的政府会计体系在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出现严重的不适应性。现行政府会计不能全面完整的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政府的财务活动和绩效状况,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能充分满足政府部门及政府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加入WTO后的中国面临着同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如果不尽快解决政府会计面临的问题,势必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现行政府会计面临的严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对政府危害严重的“隐性债务”问题,是由于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造成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收入和支出确认基础,使得那些当期已经发生只是未以现金实际支付的债务不被确认为当期的预算支出,不在政府会计报表中体现,成为了政府隐性的债务。目前“隐性债务”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带来的隐性债务,各级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社保基金缺口产生的隐性债务以及政府提供担保产生的隐性债务等方面。隐性债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低估财政支出,导致政府会计数据失真,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和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业绩的评价。目前政府会计“实际赤字、账面结余”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分析得知这种结余并非政府的真实财政结余,只是由于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对应付未付款项不予核算和记录所带来的账面结余。这样的结余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以后年度的财政预算资金安排带来误导。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由关注投入转到关注其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
胡景涛[2]2011年在《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综观我国预算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构成的会计领域的改革,我国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2004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率先单独就民间非营利组织制定会计规范,这在国际上尚属领先地位。随后,2006年财政部又发布了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目前,我国会计领域的改革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理论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都将目光投向了政府会计。我国政府会计迎来了改革的黄金时期。笔者在认真审视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对政府会计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绩效管理目的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的设想。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就其制定背景来看,其主要目的是满足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而目前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改变,政府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在此影响下,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也转向了政府绩效管理。政府会计作为绩效管理重要信息的来源,显然,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如何构建新的政府会计体系,这需要从政府的受托责任角度来分析。政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按照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同可以分为合规受托责任、财务受托责任和绩效受托责任。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基本实现了对政府合规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而对于实施政府绩效管理而言,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不再仅仅局限为合规性的会计信息,更重要的是财务信息和绩效信息的全面披露。因而,新的政府会计体系要对政府财务受托责任和绩效受托责任也能进行反映,这就需要建立我国政府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方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其核心就是以绩效管理为导向构建由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会计体系。在探讨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西方各国在政府会计改革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国外的政府会计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以改革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为主线的政府会计改革。改革基本可以分为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德法模式叁大类。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模式政府会计在很多方面独立于预算;以英国为代表的英国模式政府会计则已经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预算。政府包括预算在内的所有活动都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基础;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德法模式的政府会计实际上只能算是预算体系的附属物,其核算基础仍然是收付实现制,行政控制是政府会计的主要目标。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经验对我国构建新的政府会计体系有很多启示。首先,在改革方式上,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决定了政府会计改革方式也会不同,主要有“一步到位式”和“渐进式”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也各有适用的情况。我国应在这方面慎重选择;其次,在处理预算和政府会计的关系上,我国也应借鉴其他国家做法注重协调二者的关系;最后,在改革的实施环境上,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政府会计改革只有在公共管理改革的整体氛围中各相关制度配合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在认真总结世界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政府会计的理论体系、核算体系和报告体系的构建问题。在政府会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中,文章重点从政府会计的目标、主体、核算基础和会计要素内涵的界定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显然,为满足政府绩效管理的需要,政府会计的目标、主体、核算基础和会计要素都会较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发生显着的改变。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定位的问题上,本文围绕政府会计“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以及“提供这些会计信息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叁个问题展开了分析。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来看,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呈现越来越多样化,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的趋势;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相当广泛,主要体现出为从过去主要对预算执行信息的需求,转向公共服务成本、公共绩效管理和财政可持续性等财务信息的需求变化;从使用政府会计信息的目的上看,不同使用者会持有各不相同的目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笔者将我国的政府会计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基本目标界定为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具体目标方面则从预算管理目标和财务成本管理目标两方面进行界定。在会计目标实现的次序上笔者认为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渐进式发展,在合规受托责任的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财务受托责任的目标,进而向更高层次发展,即向绩效性受托责任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对于我国的政府会计主体,为了全面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主体的界定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采用“组织主体”和“基金主体”的“双主体模式”。政府会计的组织主体又可以具体区分为核算主体与报告主体。其中,政府会计核算主体可以大致包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指主要接受国家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政府性基金。报告主体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以及使用公共资源的相关单位(主要指行政单位和接受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从报告形式上看,又可以具体分为单个报告主体与合并报告主体这两个不同层面。尤其是合并报告主体的界定上,关键问题在于确定报告主体应当由哪些个体构成,将这些个体纳入合并范围的基础和依据是什么。对于基金会计主体的确定,可以借鉴美国政府基金会计的合理内核,对个别项目的核算采用基金会计形式,编制基金财务报告。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会计核算基础的类型,并重点对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认为适应我国新的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应建立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行的“双轨制”会计核算基础。具体来说,以预算管理为目标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进行核算,以财务成本管理为目标的政府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系统,则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进行核算。基于绩效管理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合理确定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定义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着重比较了各国际组织对政府会计要素的界定,认为我国政府的资产应尽可能确认现有的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负债方面既要包括显性负债也要包括隐性负债,其中,隐性负债则考虑披露成本和绩效评价的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在表内或表外确认或披露;对于净资产,若要使其客观反映政府履行责任的持续能力,关键要注意政府资产与负债确认的合理性与对称性;收入方面需要根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的要求全面反映政府的收入来源;支出要素则应全面反映政府资源的总耗费,包括政府所有的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在构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从会计实务的角度的进一步探讨了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问题。笔者根据政府会计的不同职能结合对政府会计目标的分析,将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划分为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叁部分构成内容。在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部分中笔者创造性地就其各自的核算基础、核算内容以及主要的账户设置和相应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大胆设想。尤其是对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新的政府会计体系中如何协调的问题,笔者提出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要采用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中平行记录的方法,这不失为解决这一实践中难题的可行途径。在政府成本会计中则侧重对建立成本会计的意义、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和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政府财务报告作为政府会计的最终产品,它决定着能否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本文认真分析了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新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构成内容进行了具体设计。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适于采用双重报告模型,即分别从政府组织层面和基金层面进行报告。从财务报告的披露方式看,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应由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组成。其中,财务报表又分为基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和财务报表附表叁部分。对于财务报告各部分包含的具体内容,笔者以列表的形式做出了具体的阐述。综上所述,笔者以政府会计相关理论的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经验的借鉴,着重从政府会计理论体系、核算体系和财务报告体系叁个方面探讨了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的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问题,以期对我国如火如荼的政府会计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龚莉莉[3]2007年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框架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政府会计采取的是一种预算会计模式,它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财政职能、执行国家预算的重要手段。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但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预算会计暴露出不少问题,有些问题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建立起适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需要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使政府会计能更好地为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大众服务。围绕这一目标,本论文以公共财政、受托责任和新公共管理等理论为基础,以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因素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改革和国际环境等国内外环境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影响,进而研究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国际惯例和具体国情,从而对我国政府会计基本框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政府会计的基本框架研究主要包括政府会计的适用范围、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政府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政府财务报告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点研究了政府会计主体、核算基础和财务报告这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进一步提出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些配套措施。
姚宝燕[4]2008年在《基于绩效治理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然而,面对公共管理实践中这一全球蔓延的趋势,国际学术界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意义以及成效提出质疑。基于这一背景,本文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讨叁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要不要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第二层,如何进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第叁层:基于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如何看待中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现代政府的合法性在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政府实现全社会的合作,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福利。政府的存在是保障公众福利的关键,然而政府往往又会陷入绩效困境,成为损害公众福利的根源。根据对社会契约运行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政府绩效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监督的信息成本过高所导致的监督机制失效。所以,降低监督的信息成本,是解决政府绩效问题的关键。社会对政府绩效的要求会相应产生社会对政府透明度的要求。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正是这些要求所形成的力量促进了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政府会计作为政府绩效治理机制的重要构件,是保障其有效运行的基本信息基础。社会对政府绩效治理机制效能的要求推动着政府绩效治理的范式发生着变迁。从官僚制到新公共管理,从新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政府绩效治理的范式变迁要求政府会计从内部控制导向目标模式向公共治理导向目标模式发展,这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逻辑依据。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关键是通过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而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系统。从系统结构分析的角度总结当前世界各国推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本文认为,考虑到政府绩效治理多方面的信息需求,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系统应是依托现代数据库技术,以资源会计子系统、预算会计子系统、基金会计子系统和成本会计子系统等为主要结构内容并确保子系统之间功能协同的复合型政府会计系统。展望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未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体现应是政府会计报告模式从财务报告向责任报告体系的发展。为了全面报告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政府责任报告应是由反映资源责任的资源会计报告、反映预算责任的预算报告、以及反映项目/活动责任的服务绩效报告等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报告体系。考虑到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实施层面,本文主要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供给、以及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成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对社会契约运行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供给主体是政府,而公众会对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供给产生重要影响。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为研究特定制度环境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供给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借鉴政府会计改革权变模型的分析框架来探寻中国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制度供给方面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观点:①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对于中国的政府绩效治理具有重大意义;②中国当前制度环境中存在揭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需求的激励;③中国当前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社会与政治行政系统的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革,变革中的社会与政治行政系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动态结构特征,可能对中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发挥有利影响;④当前可能阻碍中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的因素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其次才是组织结构特点、人员胜任能力等具体实施层面的影响因素。关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成效问题,本文认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成效会受到社会契约运行的整个制度体系的影响。这一制度体系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既包括与政府会计改革制度具有平行互补关系的正式制度,也包括对政府会计改革制度具有规定性的上层正式制度。要想保障或提升政府会计改革制度的成效,需注意实现叁个方面的目标:政府会计改革制度对上层正式制度的遵循性、非正式制度对政府会计改革制度的支撑性、政府会计改革制度与其他正式制度的协调性或互补性。
田芳[5]2007年在《政府会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在公共财政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府对于财政风险防范意识确立。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会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财政改革的需要,现行政府会计不能全面、完整的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政府的财务活动和绩效状况,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能充分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大量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研究政府会计改革。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政府会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文章阐述了公共财政与政府会计的关系:公共财政和政府会计因公共受托责任而联系起来,公共财政的职能本质上是政府要承担的公共责任,而政府会计就是对公共受托责任完成过程及其结果的认定、计量和报告;政府会计是公共财政管理最基础的技术;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为防范财政风险服务。文章在通过仔细研究叁个典型国家新西兰、美国和法国的政府会计改革背景及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历程,对西方国家的改革做了比较研究,找出其共同特点及我国可以借鉴的改革经验,并指出在实践中公共财政改革与政府会计改革是互动的,政府会计改革是为履行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和评估政府业绩提供手段。随后,本文对我国政府会计与公共财政进行了适应性分析,指出我国政府会计与公共财政改革不相适应之处。最后,本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提出了对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一是明确政府会计目标和界定政府会计主体。二是整合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体系,逐步建立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叁是适应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引入成本会计,有选择、分阶段地实施权责发生制。四是改进政府财务报告,为有关各方全面了解政府财务状况、评价政府管理绩效提供有用的信息。
裴姝姝[6]2005年在《论政府会计报告的改革》文中提出政府会计报告是向政府会计报告使用者传递政府财务信息的主要工具,它有助于政府履行受托责任,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报告体系显露出许多其固有的缺陷,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从而无法满足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报告有必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政府会计报告的改革情况,分析了改革背景,并介绍了国外政府会计报告为适应时代背景变化而做出的努力,其目的在于为研究我国政府会计报告改革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政府会计报告制度的演变和现状作了详细阐述,并综合评价了现行会计报告制度,指出了其存在的实践问题和理论缺陷。然后重点分析了如何改革我国政府会计报告。由于政府会计目标是政府会计报告体系的核心,是确定政府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因此本文在对信息使用者类型、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确认了我国政府会计报告目标。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分别从政府会计报告主体、会计要素、确认基础、会计报告具体内容、制度基础等方面对我国政府会计报告改革提出了具体思路。最后还对制定改革方案的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陈述和分析。
张靖[7]2005年在《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政府财务报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管理的范式,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加入WTO的影响,新公共管理在我国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发展过程。我国新公共管理的聚焦点在于建设高效率的政府、民主的政府和公开的政府,这一实践特点对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在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财务报告的要求,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财务报告的一些理论问题,如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主体、会计基础和信息质量等。文章在比较分析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列示的政府财务报告模型的基础上,对两种报告模式各取所长,以期能够构建一个更合理更能达到政府财务报告最高目标的政府财务报告最优模型。最后,本文在揭示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我们认为比较合理并且能够改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1)在研究新公共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政府财务报告问题的研究,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出发,提出了新公共管理对政府财务报告的要求,并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履行受托责任。 (2)比较分析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政府财务报告模型,并且尝试构建了政府财务报告的最优模型。 (3)分析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周晓虎[8]2009年在《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现状是采用“统账结合”的模式,即统筹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采用“积累制”。社会统筹账户关注收入再分配功能,体现社会互济原则;个人账户关注储蓄功能,体现自我保险原则。该模式把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结合起来,把公平与效率、宏观的集合风险能力与微观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同时强调社会互济和自我保险。推行“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想通过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功能使我国的社会保险摆脱现收现付制而转向基金制,使基金免受人口老龄化的威胁。为适应这种“统账结合”的模式,1999财政部《社会保险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的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其基本特征是以现金的实际收支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而不是以权利和义务的是否发生作为会计确认基础。但实践中“统账结合”模式却事与愿违,不但老职工的个人账户是空的,为弥补社会统筹基金的不足新职工个人账户资金也被挪用,使个人账户普遍成为“空账”,不但部分积累的初衷未能达到,反而使社会对已退休者和在职的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了社会保险风险。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的威胁,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何去何从?本文从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的角度出发,创新地提出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全国的个人账户基金统一交一部门管理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相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而统筹基金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仅对支出及涉及到政府的缴费、负债等特殊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既加强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征收管理,又符合统筹基金采用“现收现付”的政策,照顾当前政府的财政压力的需要,不使政府社保负债显性化,减小改革的阻力。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与自身实际工作结合,对我国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及弊端进行研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进行比较,分析我国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引入修正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并对国外社会政府会计核算的成功经验进行介绍并进行评价,分析其对我国社会保险会计引入修正权责发生制的启示,提出并构建了我国社会保险会计引入修正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体系。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章的导论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作了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是在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政府的社保支出必将成为主要财政支出之一,政府的社保隐性负债将会越来越大,但又不能显性化,这就决定了在政府财力还很弱小的现在,不能实行权责发生制,但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存在的许多问题又满足不了社会保险会计实践的需要,所以随着国家财力从弱小到强大的这个较长的过程中,选择一个介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之间的又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会计核算基础就成为了必然。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信息支持、适应政府会计改革需要、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提供信息支持。文献综述中对国内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发展历程,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指出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将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二部分是对涉及相关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一些理论进行概述,为其后章节打下基础。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概念进行阐述时,重点区别了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与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等概念。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特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概念、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主体、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作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会计目标、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殊性等进行了描述。在对形成本文观点的主要理论来源:委托理论和博奕论,进行阐述时,介绍了这两种主要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和改革带来的启示。在对会计核算基础进行阐述时,对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每一种核算基础都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优缺点及其适应范围。文章的第叁部分是我国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的剖析,通过对我国99年财政部《社会保险会计制度》规定社会保险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介绍,和实践中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现状的描述,并结合自己在社会保险部门多年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分析了收付实现制这种核算基础在社会保险会计的核算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带来的一些主要影响。文章的第四部分是介绍国外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经验借鉴。国外推行权责发生制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全面运用权责发生制方式、“分步到位”方式、“逐渐扩展”方式等几种,文章中对各种方式的主要特征,代表国家,及其主要作法都作了详细介绍和评价。国外推行权责发生制对我国社保会计核算基础的经验借鉴主要在于: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的采用模式必须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改革的进程、采用权责发生制应估计改革成本。文章的第五部分是我国社会保险会计基础的合理选择,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对中国社会保险基金发展状况进行描述,然后对现行实践中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方法进行阐述,得出本文选择“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的合理性。在构建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核算体系中,主要是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确认时,要注意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确认的基本属性、时间基础、要素确认基础的选择、要素确认的标准等方面。在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计量时,要注意要素计量基础的选择、并注意一些事项。在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会计披露中,指出了现阶段实践中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构建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报表体系。最后以XXX市医保中心的实际案例进行论证。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是:第一、从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奕论理论角度研究了其对我国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启示。第二、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我国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基本思路—采用渐进式改革模式,不触动政府的利益,先从参保单位入手,建立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本实现个人账户的“积累制”功能。第叁、提出对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分开管理,分别核算,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础,个人账户采用权责发生制,统筹基金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部分项目、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既减轻了改革的阻力,保证了社会保险改革的稳步推进,又能实现对个人账户完全积累的目的,减轻老龄化带来的威胁,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第四、研究了基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的社会保险会计财务报告内容,并提出了新的社会保险财务报告框架;第五、运用案例分析了修正权责发生制在我国社会保险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钞天虎[9]2014年在《多维复式会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等方面的诸多理论纷争和实务难题,结合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借贷复式会计范式的冲击,指出会计发展的出路在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重构会计范式,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变革会计记录为切入点,在继承复式记录科学性的基础上,通过汲取事项会计、REA会计模型的元数据组织思想,创建了一个以“组织整体”、“组织分体”、“组织成员”和“项目化任务”为会计主体、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和“现时价值”为计价基础、以“项目体+组织体”为基本控制单元的集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于一体的多维复式会计范式。为创建这一新型会计范式,论文首先建立了一个涵盖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会计理论框架,然后基于社会组织运作视角提出了会计记录、会计控制和会计报告叁大职能,基于会计账户演进视角将会计对象归结为社会组织的财富及其变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富管理视角将会计看作是组织系统中的一个财富管理子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一维复式会计范式的局限性、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对传统会计范式的冲击,指出会计发展的路径选择应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一种能融合不同会计程序和方法、可满足不同会计需求的多维复式会计范式。接下来,基于矩阵组织的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需要提出了多元会计主体理论;基于会计信息化应用实践和多维复式会计范式创建需要提出了财富管理需要、有限持续运作、任意会计分期、多重会计计量和实时会计控制五项会计假设;由会计职能演绎出了真实完整地记录会计事项、及时有效地实施会计控制和提供相关明晰的会计报告叁个具体会计目标;并由会计目标引出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适当性、有效性、相关性和明晰性八个用以评价会计记录、会计控制和会计报告质量的会计质量评价标准;然后由会计目标和会计质量评价标准导出了中立性、成本效益均衡、全面完整与适度明晰兼顾、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兼容、划分资产性与费用性支出、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并重、收入费用配比与损益满计兼顾和会计核算与会计控制同步实施八项会计原则。随后,通过对会计对象、会计账户、会计报表和会计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构筑了一个由描述要素、运行要素、报告要素和记录要素组成的会计要素体系;通过对单一会计确认基础固有缺陷的分析,从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和公共部门会计改革的现实需要出发,创建了一个可兼顾权责发生制会计分类与现金收付制会计分类的二重确认会计;通过对单一会计计价基础和混合会计计价模式所存缺陷的分析,从满足使用者的不同计价偏好出发,创建了一个可兼顾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两种计价基础的二重计价会计;通过分析会计账户演进规律和一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提出了多维复式会计记录的数学表达;通过分析预算管理与会计控制之间的逻辑关系,从风险防范和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描绘了实时控制会计的数据处理与控制逻辑;通过分析通用会计报表的列报冲突,基于多维复式会计记录对会计报表进行了重构。最后,从多元会计主体的结构化描述、REA会计模型扩展和多维复式会计模型创建、项目数据表和凭证数据表结构设计等方面,讨论了多维复式会计系统的开发;从简化公共部门账务系统设置、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物价变动会计处理、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人力资源业绩计量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多元主体会计、二重确认会计、二重计价会计和实时预算控制会计的应用思路。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未对人力资源及其权益的计量方法、现时价值取得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也未考虑网络会计、远程控制、合并报表以及XBRL通用分类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骆平原[10]2017年在《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打造透明、绩效、责任政府的背景下,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是提升政府行为的佐证,反映政府职责的履行情况。目前中国尚不具备严格意义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传统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在计量和报告公共资金、反映预算资金运行和政府绩效方面凸显功能局限。“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进行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进一步突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要性,随后,国务院、财政部纷纷出台了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相关文件和操作办法;新《预算法》也首次将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写入其中。因此,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势在必行。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夯实国家治理的公共财政制度根基,提升治理能力;第二,将权责发生制引入政府财务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第叁,通过指标设计,实现对政府绩效的评估。研究的现实意义体现为:第一,帮助政府更好地掌握公共资产的基本情况,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公共资产的优化配置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第二,及时、全面地掌握政府的负债情况,协助政府更好地管理和防范财政风险;第叁,提升财政透明度,推进民主国家建设。本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制度设计”的研究思路,采用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强化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健全现代财政制度为指导理念,结合公共受托责任、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等理论依据,深入剖析我国当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试编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并借鉴国际先进国家的优秀实践成果,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制度设计建议。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主要是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分别从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制度及相关研究、财务报告主体、制度、编制方法和应用体系、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从研究范围不断拓展、随制度环境变化而不断优化、要有明确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是前提、引入权责发生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重要借鉴。第叁章详细阐述了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理论依据,提出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强化受托责任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抓手、是强化财政监督的物质保证、是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阐明了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构成要素,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会计制度与财务报告制度间的关系。第四章主要从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历程、权责发生制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提出了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试编中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1)不同报告主体间会计统计口径的差异加大合并财务报告的难度;(2)现行政府财务报告相关制度文件的可操作性不强;(3)资产评估手段不得当致使财务报告丧失客观性和真实性;(4)政府债务情况反映不充分;(5)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问题亟待解决;(6)财务报告会计准则不健全,抵消调整事项在报表中难以反映;(7)基层会计资源禀赋匮乏;(8)报表信息的利用程度不高。第五章分别介绍了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四个国家政府财务报告的实践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治理和治理政府的工具,不同国家受到历史、政治、预算、政府会计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通过对国外政府财务报告的归纳与整理,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不同的报告主体,政府财务报告主要分为叁部分:一是合并的中央(或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二是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叁是部门的财务报告;(2)由于公民对中国政府预算的关注度不高,现有的预算报告、财务报告很多非专业人士很难读懂,形成可读性强、信息量充分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公民指南对于未来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3)政府财务报告要如实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4)强化政府的受托责任是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绩效报告、问责报告也应是政府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章提出了构建中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总体思路,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框架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中,要坚持信息披露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坚持微观管理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坚持立足国情与汲取经验相结合、坚持有条不紊与渐进改革相结合,围绕基本、中级和高级叁个层次的目标,从会计体系、勾稽关系、财务报告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四个方面构建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总体框架。第七章主要从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编制、报表分析、审计与监督等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构成要素以及其他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等多个方面提出健全中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体系的具体改革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通过对国家有关要求和阶段性的规章制度进行研究,从顶层设计上把握总体方向,同时又结合各地试编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制度设计的较佳结合点和突破口。(2)目前政府会计估计成为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难点,本文结合国外政府财务报告有关资产、负债等科目的估值原则,立足于我国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负债等提出了相应的会计估计规则。(3)中国政府财务报告试编呈现出碎片化管理的情况,各地政府和部门各自探索、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章法,基于此本文提议建立自下而上且相互独立的复合报表编制体系,以保证改革的平稳推进。论文的不足主要体现为:由于中国目前尚未形成正式的财务报告制度,各级政府尚处于试编探索阶段,在实际编制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形式各异的现实难题,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在信息披露制度的不统一方面,大部分政府和部门对试编汇总的数据和情况均处于内部掌握阶段,不对外进行公布,导致本文定量分析研究的不足,因此,本文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仍需要结合我国和各地的实践,再进行规范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对中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D]. 李晓华. 吉林大学. 2004
[2]. 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 胡景涛.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3].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框架研究[D]. 龚莉莉. 河海大学. 2007
[4]. 基于绩效治理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问题研究[D]. 姚宝燕. 厦门大学. 2008
[5]. 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 田芳. 南京财经大学. 2007
[6]. 论政府会计报告的改革[D]. 裴姝姝. 东南大学. 2005
[7]. 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政府财务报告问题研究[D]. 张靖. 湖南大学. 2005
[8]. 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基础研究[D]. 周晓虎.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9]. 多维复式会计研究[D]. 钞天虎.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10]. 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研究[D]. 骆平原. 中央财经大学. 2017
标签:财政与税收论文; 会计论文; 权责发生制论文; 收付实现制论文; 会计论文; 社会保险基金论文; 财务报告论文; 会计核算论文; 政府会计论文; 会计制度论文;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论文; 基金会计论文; 会计核算程序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预算会计论文; 公共财政收入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财会论文; 公共财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