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织芯片免疫组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免疫组化,组织芯片,质量控制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伟[1](2017)在《免疫组化组织芯片制作及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免疫组化组织芯片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测试抗体的不同选择23例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采集直径2mm的组织芯,常规切片,制作组织芯片。将制成的组织芯片发放给参加本次研究免疫组化质量控制的52家单位进行PR、EMA、CD20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后,共收到52家单位寄回的156张组织芯片,载玻片上组织芯排列整齐,无移位、脱失现象。显微镜下观察均为有效组织,可代表原组织;PR染色优良率为59.62%,EMA染色优良率为80.77%,CD20染色优良率为78.85%,免疫组化染色质量较好,优良率较高,其中EMA染色结果最好,PR染色结果稳定性最差。结论组织芯片信息含量大、可比性强、省事省力,极大方便了免疫组化质量控制。目前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抗原修复不足,需进一步改进。(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陈慧,徐琳瑜,钟晓怡,郜恒骏[2](2013)在《双重免疫组化技术在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实践中,经常需要检测两种不同物质是否在同一样品或同一种细胞中共存,最好使用双重染色法在同一个组织样本上进行杂交。双重染色的方法有两种类型,免疫酶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目前,在实体肿瘤中,由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过高的荧光信号,免疫荧光法更适合用于冰冻保存的组织[1]。双重免疫酶组织化学需要选择不同显色底物、不同的抗体、不同修复方法进行搭配,操作繁琐,在科研使用比较广泛,但临床操作要求稳定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3年02期)
涂镇波,李玲,冯安林,黄朋,李晓龙[3](2012)在《保温小室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中避免“边缘效应”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温小室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中避免"边缘效应"的作用。方法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两步法,实验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保温小室,另一组采用免疫组化PAP笔,同时改良抗体滴加方法。结果 40例肺癌组织芯片采用保温小室,32例肝癌组织芯片、各40例胃癌及鼻咽癌组织芯片使用免疫组化PAP笔,分别计算边缘组织和中央组织平均光密度值。经统计发现不论是采用保温小室或免疫组化PAP笔,4种组织切片边缘与中央部位平均光密度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保温小室较免疫组化PAP笔更为简单易行,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时避免"边缘效应"方面保温小室可取代免疫组化PAP笔。(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孙丽君,蔡路兵[4](2012)在《利用组织芯片研究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两种方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不同。[方法]对42例尖锐湿疣档案蜡块作成组织芯片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42例已确诊尖锐湿疣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有10例为(-),大多数病例(+)~(++);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阳性,大多数病例(++)~(+++);[结论]组织芯片效率高、消耗试剂少、镜下观方便省时;HPV6/11型原位杂交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背景清晰,是确诊尖锐湿疣有力手段,值得在病理诊断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赵丽平,苏宏昌[5](2012)在《“套餐式”组织芯片法在免疫组化室内质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组化染色是病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项目,要获得一致的、准确的免疫组化结果,室内质控尤为重要。要做到病理质控的标准化,高端产品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完全可以达到要求,但因其价格昂贵,在短缺资金的医院存在困难。我们在工作过程中摸索出了以"套餐式"组织芯片法[1]作为室内质控的标准化方法,便于室内质控,现介绍如下。(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陆明深,陈秋月,李凡彩[6](2010)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在子宫内膜腺癌诊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在子宫内膜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60例子宫内膜腺癌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的P16、PTEN、E-cadherin和CtBP1表达情况。结果P16、PTEN、E-cadherin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而CtBP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免疫组化指标在不同分化癌细胞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PTEN和E-cadherin与子宫内膜腺癌有关,对于病理诊断有参考价值。使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对批量样本进行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0年11期)
琚晨焰[7](2010)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研究人胃癌Galectin-3和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 Streptavidin Peroxidase , SP )探讨胃癌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及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两者与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01例胃癌组织标本为2003年1月到2004年6月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癌根治术手术切除标本,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癌,并记录其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TNM分期:ⅠA期6例,ⅠB期7例,Ⅱ期19例,ⅢA期31例,ⅢB期18例,Ⅳ期20例。另取20例距肿瘤边缘5cm以上正常胃黏膜组织做对照。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建立101例胃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的组织芯片,每张组织芯片上有20-25个样本,以4×5或5×5组织微阵列排列,外形为圆形或类圆形。对组织芯片蜡块进行4μm厚连续切片,每10张切片取1张进行HE染色以鉴别组织学类型是否仍具有代表性,并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alectin-3和VEGF蛋白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值为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本实验制备组织芯片蜡块5块,结果显示在全部深约3mm的阵列蜡块里,几乎所有标本均能保持它们的组织学类型特征,较少出现皱褶和掉片现象。2 Galectin-3阳性颗粒在细胞核、细胞质都有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质;胃癌组织中Galectin-3的阳性表达率为85.1%(86/101),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35.0%(7/20)(p<0.05)。Galectin-3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显着性意义(p>0.05)。3 VEGF阳性颗粒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少数表达于细胞核。胃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6.2%(77/101),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25.0%(5/20)(p<0.05)。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显着性意义(p>0.05)。4 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Galectin-3和VEGF之间存在显着性关系。r′s=0.4843,p<0.05,提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5 101例胃癌患者因客观原因失访12例,随访到89例,于5年内复发转移47例,死亡36例,胃癌组织中Galectin-3阳性表达率为97.2%(35/36),明显高于生存期大于5年者77.4%(41/53)(p<0.05);VEGF阳性表达率为94.4%(34/36),明显高于生存期大于5年者79.2%(42/53)((p<0.05)。提示胃癌组织中Galectin-3和VEGF阳性表达患者,在5年内复发、转移者居多,生存期大于5年者少。结论:1组织芯片具有高通量、多样本、省时省力、降低误差、便于设计实验对照、可与其他多种生物技术相结合等多种优点,在肿瘤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预测的分子标志物筛选方面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2 Galectin-3与VEGF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侵袭生长和转移有显着相关性。3 Galectin-3与VEGF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但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需做进一步研究。4对Galectin-3和VEGF蛋白表达的检测将加深对胃癌转移的理解,对胃癌诊治水平的提高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06-01)
杨通,何炼图,莫明聪,林云恩,顾莹莹[8](2010)在《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免疫组化染色中二抗回收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在免疫组化超敏二步法中对二抗回收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根据所测试抗体的不同,选取本院病理科48例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包括正常及病变的组织),用组织芯片制作仪构建1个组织芯片蜡块。用免疫组化超敏二步法试剂分别测试3种单克隆抗体(Vimentin、CK和Ki-67)。结果经平行的免疫组化染色后,在48例的试验中,未经使用的二抗与经一次使用后回收的二抗显色的结果相同或相似。结论在此次免疫组化染色测试中,组织芯片显示了其信息含量多、可比性强及省时、省力等优点,二抗显色的结果相同或相似(P>0.05),提示超敏二步法中二抗回收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冯新,王建力,鄂群,王桂兰,钱铮[9](2010)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皮肤鳞癌间质反应对癌病理分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我国皮肤鳞状细胞癌(skin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是皮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本文运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癌间质对癌分级的影响。方法:将91例SSCC制备成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间质中免疫活性细胞,包括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Mφ)、IL-2R/CD25α阳性的淋巴细胞(LC)、CD117阳性的肥大细胞(MC),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inectin,F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ienases,MMPs)MMP-9、MMP-2及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研究其与SSCC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SSCC癌巢周围间质中均有免疫活性细胞反应,各种免疫活性细胞量均与癌分级呈负相关(P<0.01);SSCC中FN表达有3种形式,其中细胞FN和基膜FN的减少在癌不同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间质FN表达在不同分化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2、MMP-9在癌细胞与间质细胞中均有分布,并在癌细胞浸润前缘及癌细胞与间质细胞接触处明显增多,在癌终末分化的角化珠中未见分布。癌中MMP-2、MMP-9表达增强与SSCC分级呈正相关(P<0.01)。MVD与癌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SSCC中癌间质构成了癌生长的环境,显着影响与癌分化相关的病理分级。(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张玲娟,刘杰,成子强,王桂花,刁秀国[10](2010)在《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LV-J》一文中研究指出禽白血病J亚群(ALV-J)是英国的Payne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肉鸡中分离出来的新亚群,主要引起肉鸡的骨髓瘤白血病。自1999年,我国一些肉用型种鸡场陆续发生了禽白血病J亚群。并且近几年来,ALV-J已从最初只引起肉种鸡发病开始向蛋鸡及中国地方种鸡蔓延。组织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型特殊的生物芯片技术,它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验误差。本研究将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起来,用特异性抗ALV-J囊膜蛋白gp85的单克隆抗体来检测发病鸡只的各组织器官的组织切片。在肝脏、脾脏、肾脏、卵巢、腺胃、骨髓、髓细胞瘤组织均检出病毒阳性抗原。结果表明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为临床诊断ALV-J提供了一个高通量、敏感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鸡淋巴白血病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3-01)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实践中,经常需要检测两种不同物质是否在同一样品或同一种细胞中共存,最好使用双重染色法在同一个组织样本上进行杂交。双重染色的方法有两种类型,免疫酶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目前,在实体肿瘤中,由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过高的荧光信号,免疫荧光法更适合用于冰冻保存的组织[1]。双重免疫酶组织化学需要选择不同显色底物、不同的抗体、不同修复方法进行搭配,操作繁琐,在科研使用比较广泛,但临床操作要求稳定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伟.免疫组化组织芯片制作及质量控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
[2].陈慧,徐琳瑜,钟晓怡,郜恒骏.双重免疫组化技术在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
[3].涂镇波,李玲,冯安林,黄朋,李晓龙.保温小室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中避免“边缘效应”的作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
[4].孙丽君,蔡路兵.利用组织芯片研究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差异[J].肿瘤学杂志.2012
[5].赵丽平,苏宏昌.“套餐式”组织芯片法在免疫组化室内质控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
[6].陆明深,陈秋月,李凡彩.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在子宫内膜腺癌诊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0
[7].琚晨焰.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研究人胃癌Galectin-3和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南昌大学.2010
[8].杨通,何炼图,莫明聪,林云恩,顾莹莹.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免疫组化染色中二抗回收的可行性[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
[9].冯新,王建力,鄂群,王桂兰,钱铮.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皮肤鳞癌间质反应对癌病理分级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10].张玲娟,刘杰,成子强,王桂花,刁秀国.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LV-J[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鸡淋巴白血病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