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浩然[1]2004年在《糖尿病足辩证分型与血管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辩证分型与截肢标本血管病理形态学之间的关系。方法: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辩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截肢肢体进行血管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13例患者以脉络热毒证、脉络瘀热证、气血两虚瘀阻证.叁型为多。前者截肢动脉以血管周围及全层均呈慢性炎性改变为主;脉络瘀热证截肢动脉以中膜钙化、平滑肌萎缩变性、坏死及胶原纤维增多显着,炎性改变较前者明显减轻;气血两虚瘀阻证.以中膜钙化、平滑肌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变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斌华[2]2017年在《124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菌培养及药敏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不同中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溃疡面细菌感染类别及其耐药性分布特征,以指导中西医临证医治糖尿病足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统计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病原学资料与其余基本资料,中医证型统一按照相关指南辨证,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124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其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除阳性中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阴性中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以外,余菌培养阳性和阴性的分布情况基本和总体一致。2、124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分泌物菌培养统计结果为:85例阳性,39例阴性。共培养出116株菌株。革兰阳性菌45株(38.97%),以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粪肠球菌多见。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西力欣、万古霉素的敏感性高。明显耐药率较高的是环丙沙星(86.67%)和红霉素(74.19%)。革兰阴性菌54株(46.55%),以肠杆菌较多见(28.45%),如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普通变形杆菌;其余为铜绿假单胞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较常见,占18.1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完全无耐药。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厄他培南、替卡西林敏感性也较高。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钠耐药性特别明显,敏感率仅仅为9.52%和9.38%。真菌4种17株。对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真菌药广泛敏感性较好。有22例结果显示为混合性感染,主要是革兰阳性、阴性菌相互感染或是同类别感染,少数伴真菌感染。药敏特征和单一细菌感染无显着差异。3、不同中医证型细菌及药敏分布情况。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中以革兰氏阳性菌多见,占59.09%,以表皮葡萄球菌、金葡菌和粪肠球菌为主,对西力欣、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呋哺妥因、利奈唑胺敏感性高。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中革兰氏阳性球菌8株(42.11%),以金葡菌和无乳链球菌为多见,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西力欣敏感性高。革兰氏阴性菌6株(31.58%),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多见,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对其敏感性较好。此型综合适用的抗生素有西力欣、亚胺培南、呋喃妥因。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56.25%,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多见,敏感的抗生素有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妥布霉素、美罗培南。革兰氏阳性球菌占7.50%,以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敏感的抗生素与1型革兰氏阳性菌相同。对此型适用的抗生素有西力欣、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4.71%,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的抗生素有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替卡西林。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5.29%,以表皮葡萄球菌、金葡菌为多见,敏感的抗生素与1型革兰阳性菌相同。此型综合敏感的抗生素有西力欣、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卡西林。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46.88%,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为最多见,敏感的抗生素有西力欣、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噻肟、妥布霉素、替卡西林。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7.50%,以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葡菌为最多见,敏感的抗生素与1型革兰阳性菌相同。此型敏感的抗生素有西力欣、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妥布霉素、替卡西林。本研究中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和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中未见真菌培养阳性,其余3证型中均有真菌培养阳性,所有真菌对现行的抗真菌药品均敏感。结论:1、我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最多见。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出现概率最小。2、我院糖尿病足溃疡菌培养阳性率为68.55%,近3年菌培养阳性和阴性的人数都在增高。革兰氏阴性菌最多,革兰氏阳性菌次之,真菌偶见。革兰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西力欣、万古霉素、妥布霉素、替卡西林敏感性高。革兰阴性杆菌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敏感性高。真菌对现行的抗真菌药品均敏感。3、中医证型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中以革兰阳性菌多见(如表皮葡萄球菌);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以革兰阳性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以革兰阴性菌多见(铜绿假单胞菌);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以革兰阳性菌常见(表皮葡萄球菌);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其中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和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证中真菌培养阴性,余3证中真菌培养都阳性。4、临证中应早行分泌物菌培养和药敏实验,遴选恰当的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形成,促进溃疡面愈合。菌培养与药敏结果报告出来前,以中医分型为前提,推荐先选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以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替卡西林为主。
卢伟炽[3]2011年在《糖尿病足中医证型与下肢感觉阈值、动脉彩超、血脂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运用现代检测手段初步探讨糖尿病足中医不同证型与下肢感觉阈值、动脉彩超、血脂之间的关系,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数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足病人60例,将其辨证分为寒湿阻络型、血脉瘀阻型、湿热毒盛型、热毒伤阴型和气阴两虚型五个证型。选取非糖尿病住院病人(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及坏疽)15例作为对照组。登记各患者基本情况,入院后第一次生化检查(血糖、血脂),下肢动脉彩超及下肢感觉阈值各指标。统计使用SPSS16.0软件,技术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并进行初步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感觉阂值上,寒湿阻络证感觉阂值较高,与血脉瘀阻证、湿热毒盛证、热毒伤阴证、气阴两虚证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与血脉瘀阻证、热毒伤阴证、气阴两虚证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下肢动脉彩超方面,糖尿病足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表现为明显下肢动脉硬化及多发斑块形成、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血脂方面,寒湿阻络证CHOL、LDL-C较高,与血脉瘀阻证、湿热毒盛证、热毒伤阴证、气阴两虚证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与气阴两虚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TG、HDL-C各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中医不同证型与下肢感觉阂值、动脉彩超、血脂有一定的相关性。糖尿病足下肢感觉阈值升高;其中寒湿阻络型最为明显。糖尿病足表现为各下肢动脉硬化,甚至闭塞。糖尿病足CHOL升高,LDL-C降低;各证型中寒湿阻络型的脂质代谢紊乱最为严重。
潘艳芳[4]2009年在《糖尿病足体质相关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足(DF)是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下肢以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为病理基础,以肢体发凉怕冷、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或其他肢体感觉障碍,或伴有下肢溃疡,甚至形成坏疽为主要临床症状,最终导致残疾或者死亡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中医学认为,个体体质禀赋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先天禀赋不同,后天影响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体质的个体差异性。不同体质的个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的适应能力,均有一定的差异。在相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过程中,不同的体质作用机制也存在差异。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10月-2008年12月在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宣武中医院行住院治疗的95例糖尿病足患者的病例调查分析,目的在于初步探讨糖尿病足患者的易患体质,及其不同体质的DF患者相关问题的差异性,以期在未出现糖尿病足时进行药物或者其他干预,调整失衡的体质,避免或者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病。研究方法通过对95例DF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局部体征进行详细记录,四诊合参结合9种中医体质量表得出患者具体体质类型,如实记录相关化验指标,对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检验标准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95例DF患者体质分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2.所选平和质、痰湿质、血瘀质叁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Wagner分级、辨证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平和质、痰湿质、血瘀质叁组间临床症状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4.平和质、痰湿质、血瘀质叁组HblAc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5.平和质、痰湿质、血瘀质叁组化验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为y(HblAc)=5.681+0.238xl(FPG)+0.170x2(PPG)-0.579x6(LDL-C)。结论本组DF患者发病与体质明显相关;不同体质在DF发病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化验指标也存在差异;总之,在疾病的形成、发展及转归过程中,体质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苌沛森[5]2017年在《虎杖总蒽醌和叁七总皂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氧化应激及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灌胃给予虎杖总蒽醌和叁七总皂苷后,观察不同组大鼠血糖、体重等一般状况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和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的高低,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7),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肾小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研究中药虎杖总蒽醌和叁七总皂苷配伍使用对糖尿病肾病的氧化应激和病理组织影响,并探索其对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机理。方法:使用链脲佐菌素STZ(65mg/kg)溶于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中,通过腹腔注射于正常健康SD大鼠来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于血糖值大于16.7mmol/L持续叁天视为造模成功,之后进行随机分5组:模型组、玉泉丸组(即阳性组)、叁七总皂苷组、虎杖总蒽醌组、联合组(即虎杖总蒽醌配伍叁七总皂苷)。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天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药物,连续给药8周。第8周末用代谢笼收集24小时尿液,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腹腔麻醉之后,取出大鼠双侧肾脏,除去包膜,右肾制备肾组织匀浆,分别测定SOD活性、MDA含量和T-AOC含量。左肾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并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各组肾皮质区域肾小球、肾小管特异性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光学显微镜,取10×40倍镜视野下观察标本,拍照。每组随机选取25个视野观察阳性产物的分布、染色情况,拍摄照片。分析图片光密度值,用积分光密度(IOD)代表指标表达量,比较切片的积分光密度。采用SPSS19.0软件对各组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模型组: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经腹腔注射STZ后,血糖值有明显升高,血糖值大于16.7mmol/L,造模后动物均出现糖尿病的一般形态特征,行为学上饮食饮水量和尿量明显增多体重减轻,毛色和活动状态较差。模型组大鼠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病理变化显示模型组部分肾小球萎缩、水肿严重,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多出现水肿、近曲小管并出现尿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肾小囊变窄,肾小球弥漫性增大。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模型组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量比空白组显着增高。2.给药组:在体重、血糖上保持稳定,且血糖值有下降趋势。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水平。病理变化显示轻度水肿,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多水肿有所缓解,肾小囊变窄,肾小球弥漫性增大。各给药组均对糖尿病肾脏组织具有缓解保护作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给药组在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量上均所降低3.联合组24小时尿微量尿白蛋白含量均显着低于虎杖总蒽醌组、叁七总皂苷组,在降低蛋白排泄比虎杖总蒽醌和叁七总皂苷更有效。结论:虎杖总蒽醌和叁七总皂苷均对糖尿病肾病肾脏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控制血糖、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抗氧化应激损伤、减轻肾组织病变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联合用药在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有比单独用药更为明显的作用,为虎杖总蒽醌和叁七总皂苷及其联合用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实验依据。
杨道建[6]2009年在《推拿治疗(0-Ⅱ级)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文献为基础,提出血管神经病变在糖尿病足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把传统推拿理论与现代糖尿病足发病机理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促进推拿学科的完善与发展。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方面,回顾了传统中医文献及现代研究者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糖尿病足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理论阐述推拿疗法对糖尿病足疗效的合理性。临床研究方面,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40例,采用随机分为药物组20人,药物加推拿组20人。药物组在基础疗法基础上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药物加推拿组在药物治疗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对两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踝肱指数、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生物震颤阈值、血粘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提示:①药物组治疗后空腹血糖(P<0.01)、糖化血红蛋白(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踝肱指数(P<0.01)、生物震颤感觉阈值(P<0.05)、高切(P<0.05)、中切(P<0.05)、低切(P<0.05)、症状评分(P<0.01)、体征评分(P<0.01)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性,说明药物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药物加推拿组治疗后空腹血糖(P<0.01)、糖化血红蛋白(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踝肱指数(P<0.05)、生物震颤感觉阈值(P<0.01)、高切(P<0.01)、中切(P<0.01)、低切(P<0.01)、症状评分(P<0.01)、体征评分(P<0.01)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性,说明药物加推拿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②治疗后药物加推拿组与单纯药物组相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踝肱指数无差异(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生物震颤感觉阈值(P<0.05)、高切(P<0.05)、中切(P<0.05)、低切(P<0.05)、症状评分(P<0.01)。体征评分(P<0.05)有显着差异,药物加推拿组疗效较好。结论:推拿治疗不仅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生物震颤阈值,同时还可纠正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紊乱,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灌注且无毒副作用。
吕中强[7]2007年在《成人脑星形细胞瘤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3、7、9基因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高度保守的依赖于Zn2+的蛋白水解酶家族,是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之一。研究表明,多数MMPs在正常组织中表达量很低,而在肿瘤组织中,各种类型MMPs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MMPs不仅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也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细胞的生长、凋亡、血管生成和免疫监视等。MMPs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可能影响其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质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脑胶质瘤(Glioma)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尽管近年来在影像诊断、神经外科技术、放射治疗、化疗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该肿瘤的生存率并无明显提高。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是脑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病因尚未明确,近年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星形细胞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鉴于有报道显示MMPs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增高,我们推测,其启动子区的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改变转录活性而影响星形细胞瘤的发生。最近,McCready等的研究显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的MMP-1 2G/1G SNP可能在胶质母细胞瘤形成和侵袭中发挥作用,其他MMPs基因多态性与神经胶质细胞瘤的关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另外,MMPs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肿瘤组织中MMPs蛋白表达及mRNA转录水平的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基于我院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MMP-1、MMP-3、MMP-7和MMP-9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成人脑星形细胞瘤易感性的关系,同时观察星形细胞瘤中MMP-1、3、7、9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个体对星形细胞瘤的遗传易感性及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星形细胞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分叁部分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MMP-1、3、7、9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成人星形细胞瘤的关联研究方法采用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方法。收集236例成人脑星形细胞瘤病例的手术标本,经组织学诊断后,以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法提取肿瘤组织DNA。抽取366例健康对照外周静脉血5ml,以蛋白酶K消化-饱和氯化钠盐析法提取白细胞DNA。MMP-1 -1607 2G/1G, MMP-3 -1171 5A/6A, MMP-7 -181A/G, MMP-9 -1562 C/T基因型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进行。应用卡方检验比较对照组及病例组基因型频率的观察值与预期值,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分布比较均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表示相对风险度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经性别、年龄校正。结果1 MMP-1-1607 2G/1G SNP的等位基因型及基因型总体分布在星形细胞瘤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分别为P=0.002和﹤0.001)。与2G/2G基因型相比,1G/1G基因型可显着降低该肿瘤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校正的OR值为0.58(95%CI为0.42~0.79),而2G/1G基因型对该肿瘤的易感性无显着影响(校正OR值为0.74,95%CI为0.51~1.08)。根据性别、发病年龄(≤45岁或>45岁)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了相似的结果。根据WHO病理分级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1G/1G基因型均可显着降低II、III级肿瘤的发病风险,而对I、IV级肿瘤的发病风险无显着影响。2 MMP-3 -1171 6A/5A多态性等位基因型及基因型总体分布在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根据性别、发病年龄(≤45岁或>45岁)、WHO病例分级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与MMP-3 6A/6A基因型相比,在总体比较及分层分析中均未发现6A/5A或5A/5A基因型可改变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校正的OR值分别为1.09(95% CI=0.75~1.57)和0.95 (95% CI=0.54~1.69)。3 MMP-7 -181 A/G SNP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分布在星形细胞瘤及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与MMP-7 A/A基因型相比,A/G及G/G基因型可显着增加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较正的OR值分别为1.69及2.77(95% CI=1.01~2.84及1.27~6.02)。根据发病年龄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与MMP-7 A/A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可使45岁以下个体发生星形细胞瘤的风险增加3倍左右(校正OR=3.16,95%CI=1.09~9.16),而对45岁以上个体对此肿瘤的发病风险无显着影响。根据性别的分层分析显示,与MMP-7 A/A基因型相比,携带G/G基因型的男性个体发生星形细胞瘤的风险可增加3倍以上(校正OR=3.24,95%CI=1.12~9.41)。根据WHO病理分级进行的分层分析显示,MMP-7 G/G基因型较A/A基因型携带者发生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风险增加3倍左右,校正OR值分别为2.95 (95% CI = 1.21~7.17), 3.32 (95% CI = 1.15~9.61),和3.25 (95% CI = 1.10~9.62),且A/G基因型可增加II级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风险约2倍(校正OR=2.06, 95% CI = 1.05~4.05),而此MMP-7基因多态性对I级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风险无显着影响。4 MMP-9 -1562 C/T SNP的等位基因型及基因型总体分布在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926和0.818)。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不能改变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校正OR值为1.09,95%CI为0.73~1.64)。根据性别、发病年龄、WHO病理分级进行的分层分析,也未发现C/T+T/T基因型与胶质瘤的发病风险相关。结论1总体分析及根据性别、发病年龄、病理分级进行的分层分析均显示,MMP-3 -1171 5A/6A多态性、MMP-9 -1562 C/T多态性不能改变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风险;2 MMP-1-1607 2G/1G多态性可影响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风险。与人群中占分布优势的2G/2G基因型相比,1G/1G基因型可显着降低该肿瘤的发病风险;3 MMP-7-181A/G多态性对星形细胞瘤发病风险有明显影响。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型(A/G和G/G基因型)可显着增加个体对星形细胞瘤的发病风险,此现象在45岁以下人群、男性个体中尤为明显。第二部分MMP-1、3、7、9蛋白表达与成人星形细胞瘤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上述星形细胞瘤标本中70例及8例脑外伤病人行手术内减压的脑组织石蜡包埋手术标本。光镜下常规病理形态学观察,确定星形细胞瘤的病理诊断及病理分级(WHO 1999)。组织标本MMP-1、3、7和9的蛋白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采用即用型S-P试剂盒进行。各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endall’s tau-b等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用tb值表示,P<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不同组间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用X2检验。结果1非肿瘤脑组织、I~IV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MMP-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75%、86%、90%、100%,各组间MMP-1蛋白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X2=28.204,P<0.01)。MMP-1蛋白表达与星型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显着相关(tb=0.463,P<0.001)。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增高,其MM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2非肿瘤脑组织、I~IV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MMP-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33%、45.5%、35%、75%,各组间MMP-3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X2=20.476,P=0.059)。然而,MMP-3蛋白表达与星型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显着相关(tb=0.276,P=0.005)。在胶质瘤组,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增高,其MMP-3蛋白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3非肿瘤脑组织、I~IV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MMP-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50%、77.3%、75%、100%,各组间MMP-7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X2=29.779,P=0.003)。MMP-7蛋白表达与星型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显着相关(tb=0.416,P<0.001)。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增高,其MMP-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4非肿瘤脑组织、I~IV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6.7%、81.8%、80%、100%,各组间MMP-9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X2=44.038,P<0.001)。MMP-9蛋白表达与星型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显着相关(tb=0.427,P<0.001)。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增高,其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正常脑组织、I~IV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MMP-1、3、7和9蛋白的表达与星型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显着相关,可能为判断该肿瘤的恶性程度、侵袭能力及预后的良好分子标志物。第叁部分星形细胞瘤中MMP-1、3、7、9 mRNA表达及相关性探讨方法取星形细胞瘤新鲜组织39例和正常新鲜脑组织12例,所有组织在离体30分钟内置冻存管中,并立即置于液氮罐中,-80℃冷冻保存备用。以一步法RNA抽提试剂盒提取组织细胞总RNA。以反转录法获得cDNA第一链。采用TaqMan探针技术,以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Q-PCR),检测组织中MMPs和内参GAPDH mRNA的含量。以MMPs和内参GAPDH mRNA含量的比值(均数±标准差)作为评价MMPs表达水平的指标。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各组与正常脑组织MMPs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星形细胞瘤组织中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非肿瘤脑组织(p=0.038)。低分化肿瘤组织(Ⅲ-Ⅳ级)MMP-9 mRNA表达量与非肿瘤脑组织及高分化肿瘤组织(Ⅰ-Ⅱ级)间有显着性差异(分别为p<0.001,p=0.001),而高分化肿瘤组织与非肿瘤脑组织间MMP-9 mRNA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417)。2 MMP-1、MMP-3 mRNA相对表达量在低分化肿瘤组织(Ⅲ-Ⅳ级)与高分化肿瘤组织(Ⅰ-Ⅱ级)及非肿瘤脑组织中变化较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为p=0.26, p=0.419)。结论1低分化星形细胞瘤组织(Ⅲ-Ⅳ级)中MMP-9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及高分化肿瘤组织。MMP-9 mRNA表达检测可用来判断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2 MMP-1、MMP-3 mRNA表达量在非脑肿瘤组织和星形细胞瘤组织间无显着性差异,其检测对星形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判断无显着意义。总之,本研究表明,MMP-1-1607 2G/1G和MMP-7-181A/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成人星形细胞瘤的发生有关,并可单独或与其他基因多态性联合作为筛选星形细胞瘤高危个体的分子标志物。MMP-1、3、7和9蛋白的高表达可作为判断星形细胞瘤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的指标。MMP-9 mRNA检测则可用于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判定。
葛辛[8]2005年在《糖尿病足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因其可使患者致残甚至死亡,目前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与生命的疾病。中医治疗 DF 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与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中医证型繁多,缺乏统一的中医辨证标准,难以进行学术交流和有效经验的推广,制约了中医在该领域的发展。本论文通过对 DF 中西医文献研究、对导师学术思想的学习以及DF患者临床证候学研究,探索DF中医证候特点和各种相关性,以期为建立 DF 中医辨证标准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辨治理论,提高中医诊治DF的水平。 本研究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综述一对西医在糖尿病足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病理改变、致溃疡或坏疽高危因素、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成就和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综述二总结归纳了近十年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DF的经验及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总结了导师陈淑长教授诊治DF的经验和学术思想。第叁部分为DF临床研究内容。通过对104例DF患者病例总结,对DF患者的临床症状、局部证候、中医舌脉、证型和证候因素、实验室指标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DF普遍存在着气、血、阴、阳亏虚的全身证候,以气虚为主。局部证候以肌肤失养、脉络血瘀为主。根据导师陈淑长教授多年经验,将临床辨证分为四型。包括,I型:气阴两虚、皮肤失养证;II型:气虚血瘀,脉络血瘀证;III型:阴虚血瘀,肌肤毒聚阴疡证;IV型:湿热瘀阻、肌肤筋骨毒腐证。证型之间的症状、证候因素和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统计结果显示,在证型之间全身证候无显着差异,局部证候中肌肤失养、瘀血阻络、皮肤阴疡证和湿热、毒热证有明显差异。IV型的血红蛋白、HCT、白蛋白值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DF 为本虚标实,临床以局部症状作为辨证依据,所采用证型标准与证候因素统计结果基本相符。证型次序可以反映DF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发展趋势。论文根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国中医药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脱疽辨证诊断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基本证候诊断标准,规范了局部证候的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足辩证分型与血管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D]. 矫浩然. 天津中医学院. 2004
[2]. 124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菌培养及药敏特点的初步研究[D]. 张斌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17
[3]. 糖尿病足中医证型与下肢感觉阈值、动脉彩超、血脂相关性研究[D]. 卢伟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4]. 糖尿病足体质相关问题分析[D]. 潘艳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5]. 虎杖总蒽醌和叁七总皂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氧化应激及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D]. 苌沛森.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
[6]. 推拿治疗(0-Ⅱ级)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D]. 杨道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7]. 成人脑星形细胞瘤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3、7、9基因相关性研究[D]. 吕中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07
[8]. 糖尿病足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D]. 葛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标签:中医学论文; 糖尿病论文; 星形细胞瘤论文; 基因型论文; 脑组织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形态学论文; 中医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