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付风霞[1]2011年在《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挑战与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并强调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现状却成为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拦路虎。国内各种思潮的发展,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传入,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局面,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必然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带来巨大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社会思潮多元化对高校教师的挑战、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状态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的新要求和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为此,高校只有正视现实问题,在对多元化社会思潮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教育对策,才能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本文分叁章论述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挑战与对策:第一章: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表现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内涵和选题研究价值分析。此部分内容主要分析了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含义及其表现,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与内容,界定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概念,并对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挑战。此部分内容从社会思潮多元化对高校教师的挑战,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状态的影响,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内容、途径与方法的新要求和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挑战。第叁章: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对策探讨。本部分内容是在综合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带来的挑战的基础上进行的对策探讨。主要是从加强高校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视,提高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队伍素质,明确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途径,探索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法和优化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的。

张鸿鹏[2]2004年在《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文中研究说明民族精神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精神动力。本文以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高等学校的实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民族精神的涵义、内容、特征及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构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和方法。这些对策和方法包含:铸造科学人文兼具,赶超模范典型的目标体系;建造“两课”为主渠道,历史国情教育为侧翼的内容体系;营造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网络教育为重点的环境体系;构造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方法体系。

范小齐[3]2017年在《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共同作用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兴盛,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当代民族主义既是对我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捍卫民族独立、尊严和利益的继承与发扬,又增添了更多当代的内容,例如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平台,其传播更便捷快速、形式更丰富、互动性更强、渠道更广泛;它不仅是人们的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充分表达,而且通过实践还进一步发展为社会思潮和运动,对我国的社会稳定、未来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小范围的政治摩擦和纠纷不断,因此,民族主义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高度关注,民族主义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国内民众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民族主义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和国家极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其民族主义观如何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稳定与发展。因此,本文将当代民族主义思潮与大学生群体相结合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它有助于高校及时了解大学生民族和国家认同的现状,准确把握青年学子的思想行为动向,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在教育教学中紧扣时事热点,向大学生深入细致地剖析我国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原因、发展状况、基本特征及社会影响,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积极影响,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其消极影响,增强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想的辨别力,积极顺应全球化浪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极大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强化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理性、健康、新型的民族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月清[4]2016年在《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探析》文中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掌握先进文化知识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发展与祖国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更是紧密相连。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不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也面临着紧迫而艰巨的挑战。论文首先系统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当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简要评述。通过历史回顾和理论提炼,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民族精神的含义、特征、功能,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内涵;其次,论述了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再次,联系当今时代背景总结出当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培育的内容,培育的途径以及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方法。

邱伟[5]2013年在《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文中指出民族精神是公民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公民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分析,它存在着诸如现代国家主人翁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公民人格修养的匮乏等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值得高度重视。剖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产生的根源,只有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自觉、自信,才能确保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取得理想效果。

邱伟[6]2013年在《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为视角》文中提出民族精神是公民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公民价值观又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国家主人翁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公民人格修养匮乏等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值得高度重视。剖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产生的根源,应该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及校园文化的开展入手,才能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取得理想效果。

刘灵婷[7]2014年在《论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育》文中提出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培养大学生高尚品格是健全大学生人格要素的中心任务,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全局。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状况不乐观,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美德和品格的继承。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爱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品格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仁爱精神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加强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育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和优秀民族品格、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本论文分四个部分对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育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对仁爱精神涵义的解读及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的阐述。通过释读仁爱精神和仁爱精神培育的涵义,挖掘仁爱精神培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论述仁爱精神培育的理论依据。包涵儒家文化仁爱精神培育的主要观点和仁爱精神培育的现代理论依据。第叁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以衡阳师范学院100名学生的仁爱教育现状的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方式陈旧,忽略仁爱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功利倾向增强,仁爱精神软弱;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第四部分是根据当前大学生仁爱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单一教育方式;调整教育目标,打造全方位的仁爱教育;构建仁爱教育外在格局,全面促进仁爱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希望通过对策的实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育,弘扬优秀民族品格,达到推动大学德育发展的目的。

罗晶[8]2010年在《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文中研究指明“民族精神”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由德国学者赫尔德首次提出。我国学术界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也曾就民族问题进行过几次讨论。概括而言,认为民族精神是与物质文明相对的精神文明范畴,它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被公众普遍认同、共同遵循的品格;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并非孤立地、片面地存在着,它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渗透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各个方面,并借助优秀文化的传播以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十六大报告把“弘扬民族精神”的习惯提法变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新增“培育”二字,标志着我党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先锋,他们的言行将引领整个民族意识的觉醒。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一贯倡导的,这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但政治理论基础又相对薄弱,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大学生民族精神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培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传统文化下,为什么要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如何培育,尤其是如何利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培育,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实际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将逐一展开论述。本文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涵与关系,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依托,中华民族精神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第叁部分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加以阐述。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未来,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培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第四部分从学校、家庭、社会叁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和缺失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部分则是在第四部分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状和缺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是通篇文章的重点;第六部分为结语,阐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价值,指出了这一课题研究的发展前景,旨在把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紧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

赵毅[9]2011年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不朽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中,它在激励和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进入21世纪,全球化使当今社会得到进步,我国面对世界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应该是我们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全球化进程引起的人们生存方式的变迁、多种文化的渗透、国家治理的改革,这些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和信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产生冲击。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壮大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全社会每个成员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全球化使社会得到了进步,为我国大学生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拓宽了视野。同时,也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民族精神的认同的现状,得出了现阶段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针对培育工作的这些不足之处,从原则、内容、方法和载体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对策。

彭忠珠[10]2012年在《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撑。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力量,从而焕发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进取精神,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接受新事物较快,也较容易受外界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素养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不能否认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中华民族精神弱化的现象,如思想政治活动参与热情减退,缺乏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甘于奉献的精神等问题。高校教育是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我们反思当前高校在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上存在的弱化现象和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有:培育目的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育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部分培育者的示范作用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高校培育工作弱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则从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外部环境的挑战两个大方面来分析。在明确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针对现状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所要遵循的原则,并在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可行的对策和途径,这些对策和途径主要有:优化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和培育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和检验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保障体系等。

参考文献:

[1]. 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挑战与对策探讨[D]. 付风霞. 西南大学. 2011

[2]. 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D]. 张鸿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3].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范小齐. 西华师范大学. 2017

[4]. 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探析[D]. 孔月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

[5]. 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 邱伟.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6]. 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为视角[J]. 邱伟.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3

[7]. 论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育[D]. 刘灵婷. 中南大学. 2014

[8]. 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D]. 罗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9].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研究[D]. 赵毅.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D]. 彭忠珠. 江南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