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昔洛韦缓释片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玮婧[1](2019)在《阿昔洛韦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疱疹类疾病是困扰人们的顽固性疾病之一。阿昔洛韦是首个批准生产的抗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的选择性抑制剂,它选择性高,对正常细胞毒性小,成功开辟了抗疱疹病毒治疗的新里程。本试验选择原研葛兰素史克公司的阿昔洛韦片Zovirax作为参比制剂,通过对参比制剂的处方、质量分析,初步确定处方工艺;通过原料与辅料的相容性初步确定处方中可选用的辅料种类;经过对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和润滑剂的种类和用量的进一步筛选,确定本产品处方为乳糖、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羧甲淀粉钠、聚维酮K30、硬脂酸镁和乙醇,通过小试及中试生产的验证,对产品处方进行最终的确认。本试验通过工艺学研究,对关键性工艺参数初混时间和干燥温度进行系统考察,明确混合时间2小时可使混粉均匀度合格,达到混合均匀的效果;结合生产常用温度,确定干燥温度为55℃~65℃,既能保障水分合格,又能满足压片要求。此工艺通过多批中试生产验证,表明工艺稳定可行。本试验通过对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充分的质量对比研究,拟定阿昔洛韦片的质量标准。确立阿昔洛韦片的性状、鉴别、溶出度、有关物质、含量和重量差异等测定方法,并通过方法学验证,明确其测定方法准确可行。其中溶出度在5.980~11.95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可达到100.0%,此方法准确性较好;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在0.1005~2.41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能将杂质进行有效分离,此方法准确性和专属性较好;含量在0.06800~0.1260m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可以达到99.6%,表明此测定方法准确性较好。此标准草案可有效地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本试验考察阿昔洛韦片的稳定性,将其在加速条件下放置6个月,在长期稳定性考察条件下放置12个月,各项检验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与0天结果相比较并无明显变化,表明其产品稳定性较好。本试验通过对阿昔洛韦片处方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的研究,证明自研产品与参比制剂的质量相当,安全性和有效性基本可以达到参比制剂的水平,该工艺可以投入产业化生产,实现其经济及社会价值,能为国内广大疱疹患者带来福音。
黄恩,石萍,蒋玲,李治[2](2014)在《健康人体内伐昔洛韦缓释片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伐昔洛韦缓释片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8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300,600,900mg单剂量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昔洛韦血药浓度,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经300,600,900 mg单剂量给药后,0t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6.90±1.20)μg·h/L,(13.34±2.34)μg·h/L,(18.53±2.45)μg·h/L;峰浓度(Cmax)分别为(0.49±0.12)μg/mL,(1.03±0.22)μg/mL,(1.34±0.21)μg/mL;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5.23±0.67)h,(4.15±0.44)h、(4.37±0.34)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84±0.66)h,(4.23±0.62)h,(4.63±0.52)h。结论研制的伐昔洛韦缓释片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廖志坚,陈玲[3](2012)在《HPLC测定阿昔洛韦缓释片的释放度》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阿昔洛韦缓释片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采用Hypersil BDSC18柱(200×4.0mm,5um),探索合适的色谱条件,并在此色谱条件的基础上,采用转篮法考缓释片的体外释放。结果:确定HPLC色谱条件: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20:80);流速0.6ml/分;检测波长252nm;柱温30℃;进样量10μl。该缓释片在pH1.2无酶人工胃液中可持续释放12小时,其释放规律符合Weibull模型,释放度与时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结论:HPLC测定阿昔洛韦缓释片的释放度合理可行。该缓释片体外释放效果明显。
周卫,谢浩,严相平,丁逸梅[4](2011)在《阿昔洛韦缓释片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阿昔洛韦缓释片在不同介质中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转篮法进行溶出度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54nm波长下测定阿昔洛韦缓释片在4种释放介质即0.1mol·L-1盐酸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和由0.1mol·L-1盐酸液(前2h)与pH6.8磷酸盐缓冲液(2h后)组成的替换介质中的12h内的释放度,并进行释放行为模型的拟合。结果:阿昔洛韦缓释片在盐酸液中的释放速度最快,但12h时4种介质中阿昔洛韦皆释放完全;阿昔洛韦在4种介质中体外释药拟合模型更接近Higu-chi方程和Peppas方程。结论:阿昔洛韦缓释片在不同介质中均具有缓释性,释放机制主要为扩散释药。
周家齐[5](200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昔洛韦缓释胶囊的释放度》文中提出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阿昔洛韦含量的方法,并对其缓释胶囊进行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采用ZORBAXRSB-C18柱,探索合适的色谱条件,并在此色谱条件的基础上,采用转篮法考察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结果确定HPLC色谱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15:85);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54nm;柱温25℃;进样量10μL。该缓释胶囊在人工胃液中可持续释放12h,其释放规律符合Weibull模型,释放度与时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结论HPLC测定阿昔洛韦缓释胶囊的释放度合理可行。该缓释胶囊体外释放效果良好。
陶芸莺[6](2009)在《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昔洛韦(Acyclovir)又名无环鸟苷,是第二代核苷类高效广谱抗病毒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HSV1和HSV2)等引起的单疱角膜炎、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皮肤、粘膜感染和生殖器感染等。由于阿昔洛韦水溶性、脂溶性均较差,生物半衰期短(约2.5h),生物利用度低(仅为15~30%),且随着剂量的增大生物利用度反而减小。所以临床采用高频率的给药方案,即口服每日5次,每次200mg,病人顺应性较差。为了提高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本文将阿昔洛韦载入生物粘附微球给药系统。这类剂型能在胃肠道滞留较长时间,并能保持药物持续释放,对于吸收窗较窄的药物能有效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针对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处方工艺研究:选用Carbopol 974P NF为生物粘附材料,乙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建立了微球中阿昔洛韦含量和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以成球性、粘附性和体外释放度为主要指标,对处方和工艺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最终处方:阿昔洛韦投药量为25%、粘附材料/骨架材料比例为1∶3、分散相/连续相比例为1∶7.5、乳化剂Span 80浓度为2.5%(w/v)。微球制备工艺稳定、重复性佳。得到微球产物粒径范围为200-800μm,收率>85%。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理化性质考察及体内外评价:微球外观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粉体学性质;微球中阿昔洛韦含量在18~19%;在pH3.6 PBS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度为:15%<Q0.5h<20%,45%<Q2h<55%,Q6h>80%,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和溶蚀相结合。稳定性影响因素考察结果提示微球应避免存放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体内外粘附性考察结果显示,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具有较好的生物粘附性,能在胃肠道滞留较长时间。以混悬剂为对照制剂,进行了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平稳,能在较高浓度维持8h,与对照制剂相比,AUC显着提高,MRT显着延长,提示将阿昔洛韦载入生物粘附微球能有效改善其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生物粘附评价新技术探索:以BCA蛋白定量法考察了粘蛋白与粘附微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作用平衡时间为90min,在酸性条件下两者之间的作用强于偏中性条件,但Carbopol含量对微球与粘蛋白之间的作用强弱无显着性差异;以鸡蛋内膜替代动物粘膜,采用灌流冲洗法进行粘附微球体外粘附性评价,研究表明,该方法与采用离体动物粘膜进行的体外粘附性评价结果相似,且与体内粘附性评价结果亦呈现良好相关性。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工业化制备方法初探:尝试了几种已有工业化的方法制备微球,考察其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阿昔洛韦速释粘附微球,以一定比例乙基纤维素和卡波姆配制包衣液在速释微球表面进行缓释粘附层包衣,可以制得较为理想的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为该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许小红,李铜铃,陈束叶[7](2007)在《伐昔洛韦缓释片体外释放速率与人体内吸收速率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伐昔洛韦缓释片体外释放速率与人体内吸收速率的相关性。方法:以水为释放介质,测定伐昔洛韦缓释片的体外释放速率;采用Wagner-Nelson法计算单剂量口服缓释片后体内吸收分数,考察吸收相体内吸收与体外释放的相关性。结果:伐昔洛韦缓释片体内吸收分数(fa)与体外释放速率(fr)的关系为:fa=2.11fr -20.12,r=0.994 0(n=5)。结论:伐昔洛韦缓释片人体内外相关性良好(P<0.001)。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8](2007)在《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文中研究指明标题:齐墩果酸滴丸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研究着者:唐芳;杨绍华;刘家稳;冯裕;李焕德着者单位: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剂科410011
戴群,夏春华,王晓华,熊玉卿,胡晓[9](2007)在《单次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缓释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盐酸伐昔洛韦缓释片(抗病毒药)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12名健康志愿者按拉丁方设计分别口服3种单剂量(600,1200,1800mg)盐酸伐昔洛韦缓释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血浆中盐酸伐昔洛韦活性代谢物阿昔洛韦浓度,用DAS1.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2名受试者血药浓度随其单次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呈现升高趋势,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缓释片600,1200,1800mg的AUC0~24分别为(6.61±1.38),(13.38±3.76)和(20.62±8.20)mg.h.L-1;Cmax分别为(1.67±0.37),(3.10±0.87)和(4.73±2.15)mg.L-1,不同剂量组的AUC0-24/dose、Cmax/Dose比值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在600~1800mg内,盐酸伐昔洛韦缓释片在健康人体内过程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
陈牧文[10](2006)在《HPLC法测定阿昔洛韦缓释片的含量》文中指出目的HPLC法测定阿昔洛韦缓释片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HypersilODS 5μm 4.0×250mm;流动相:甲醇-水(10∶90);检测波长254nm;流速:1mL.m in-1。结论本方法预处理时间短、准确性好、方法简单。结果阿昔洛韦的浓度在2.5μg.mL-130μg.mL-1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测试,重复进样6次。RSD 0.57%。回收率试验平均99.99%,RSD 0.23%,溶液较稳定。
二、阿昔洛韦缓释片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昔洛韦缓释片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阿昔洛韦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阿昔洛韦的合成研究 |
1.4 阿昔洛韦的结构特征与药理活性 |
1.5 阿昔洛韦的药理作用研究 |
1.6 阿昔洛韦的临床研究进展 |
1.6.1 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 |
1.6.2 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用 |
1.6.3 抗EB病毒作用 |
1.6.4 抗巨细胞病毒作用及对其他疱疹类疾病的治疗作用 |
2 阿昔洛韦片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1 实验仪器 |
2.2.2 试药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及结果 |
2.3.1 参比制剂分析 |
2.3.2 原料与辅料的相关研究 |
2.3.3 制剂处方研究 |
2.3.4 制剂工艺研究 |
2.3.5 制剂生产 |
2.4 本章小结 |
3 阿昔洛韦片质量标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1 实验仪器 |
3.2.2 试药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3.1 性状研究 |
3.3.2 鉴别方法研究 |
3.3.3 溶出度方法研究 |
3.3.4 有关物质方法研究 |
3.3.5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3.3.6 重量差异方法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阿昔洛韦片稳定性考察 |
4.1 引言 |
4.1.1 实验仪器 |
4.1.2 试药与试剂 |
4.2 实验内容与结果 |
4.2.1 影响因素试验 |
4.2.2 加速稳定性试验 |
4.2.3 长期稳定性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健康人体内伐昔洛韦缓释片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药浓度测定 |
2.2 药-时曲线 |
2.3 药代动力学参数 |
3讨论 |
(3)HPLC测定阿昔洛韦缓释片的释放度(论文提纲范文)
仪器与试药 |
方法与结果 |
讨 论 |
(4)阿昔洛韦缓释片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 回收率试验 |
2.4 溶液稳定性试验 |
2.5 中间精密度试验 |
2.6 释放度测定及释放方程的拟合 |
3 讨论 |
(6)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处方和工艺的研究 |
第一节 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和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1 色谱条件 |
2.1.2 辅料干扰试验 |
2.1.3 超声溶解试验 |
2.1.4 有关物质测定 |
2.1.5 精密度及回收率试验 |
2.2 体外释放度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1 测定波长选择 |
2.2.2 辅料干扰试验 |
2.2.3 释放介质的影响 |
2.2.4 不同转速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 |
3.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1.1 方法专属性 |
3.1.2 超声溶出试验 |
3.1.3 方法回收率试验 |
3.2 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体外释放度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1 测定波长选择 |
3.2.2 辅料干扰试验 |
3.2.3 释放介质的影响 |
3.2.4 转速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处方和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和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制备方法 |
2.2 处方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2.2.1 粘附性考察方法 |
2.2.2 处方中各组分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2.2.3 粘附材料与骨架材料比例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2.2.4 阿昔洛韦含量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2.2.5 粒径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2.3 处方对微球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2.3.1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 |
2.3.2 体外释放度统计分析方法 |
2.3.3 粘附材料与骨架材料比例对微球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2.3.4 阿昔洛韦含量对微球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2.3.5 粒径对微球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2.4 制备工艺对微球成球效果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 |
3.1 处方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3.1.1 处方中各组分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3.1.2 粘附材料与骨架材料比例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3.1.3 阿昔洛韦含量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3.1.4 粒径对微球粘附性的影响 |
3.2 处方对微球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3.2.1 粘附材料与骨架材料比例对微球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3.2.2 阿昔洛韦含量对微球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3.2.3 粒径对微球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
3.3 制备工艺对微球成球效果的影响 |
3.3.1 高速分散速度和时间 |
3.3.2 溶剂挥发温度 |
3.3.3 溶剂挥发搅拌速度 |
3.3.4 乳化剂用量 |
3.3.5 分散相/连续相比例 |
3.4 最终处方和工艺流程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体内外评价 |
第一节 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的体外评价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微球形态的观察 |
2.2 粉体学性质考察 |
2.2.1 圆整度 |
2.2.2 流动性 |
2.2.3 堆密度 |
2.3 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 |
2.3.1 色谱条件 |
2.3.2 微球含量测定 |
2.3.3 有关物质测定 |
2.4 体外释放度测定 |
2.4.1 测定方法 |
2.4.2 释药模式考察 |
2.5 体外粘附性测定 |
2.6 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
2.6.1 高温试验 |
2.6.2 高湿试验 |
2.6.3 强光照试验 |
3 实验结果 |
3.1 微球形态学考察 |
3.2 粉体学性质 |
3.3 含量测定 |
3.4 体外释放度测定 |
3.4.1 体外释放度 |
3.4.2 释药模式 |
3.5 体外粘附性 |
3.6 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
第二节 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的体内评价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体内粘附性考察 |
2.2 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考察 |
2.2.1 色谱条件 |
2.2.2 血浆样品处理 |
2.2.3 标准曲线制备 |
2.2.4 回收率和精密度 |
2.2.5 动物实验方案 |
2.2.6 数据处理方法 |
2.2.7 体内外相关性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体内粘附性 |
3.2 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 |
3.2.1 方法专属性 |
3.2.2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2.3 标准曲线 |
3.2.4 药动学研究 |
3.2.5 体内外相关性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物粘附性评价技术的探索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粘蛋白与微球相互作用考察 |
2.1.1 蛋白的筛选 |
2.1.2 作用时间的考察 |
2.1.3 介质pH环境的影响 |
2.1.4 Carbopol含量对粘蛋白吸附作用的影响 |
2.2 鸡蛋内膜作为胃粘膜替代膜的可行性考察 |
2.2.1 不同微球在胃粘附表面滞留率的考察 |
2.2.2 不同微球在鸡蛋内膜表面滞留率的考察 |
2.2.3 不同微球在大鼠体内滞留情况的考察 |
2.2.4 体内外相关性的考察 |
2.2.5 鸡蛋内膜稳定性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粘蛋白与微球相互作用考察 |
3.1.1 蛋白的筛选 |
3.1.2 作用时间考察 |
3.1.3 介质pH环境的影响 |
3.1.4 Carbopol含量对粘蛋白吸附作用的影响 |
3.2 鸡蛋内膜作为胃粘膜替代膜的可行性考察 |
3.2.1 体外相关性考察 |
3.2.2 体内外相关性考察 |
3.2.3 稳定性性考察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工业化制备方法的探讨 |
1 材料和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空白丸芯包衣法制备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 |
2.1.1 基本处方 |
2.1.2 制备方法 |
2.1.3 工艺参数的选择 |
2.1.3.1 流化压力和喷雾压力的选择 |
2.1.3.2 恒流泵转速的选择 |
2.1.3.3 进风温度和物料温度的选择 |
2.2 挤出滚圆法制备阿昔洛韦缓释粘附微球 |
2.2.1 基本处方 |
2.2.2 制备方法 |
2.2.3 处方与工艺影响因素的考察 |
2.2.3.1 润湿剂的种类和用量的影响 |
2.2.3.2 卡波姆含量的影响 |
2.2.3.3 挤出速度的选择 |
2.2.3.4 滚圆速度的选择 |
2.2.3.5 滚圆时间的选择 |
2.3 挤出滚圆法制备阿昔洛韦速释粘附微球 |
2.3.1 基本处方 |
2.3.2 工艺参数 |
2.3.3 制备方法 |
2.4 速释微丸流化床包衣 |
2.4.1 基本处方 |
2.4.2 制备方法 |
2.4.3 工艺参数 |
2.5 体外释放度测定 |
2.6 含量测定 |
2.7 体外粘附性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空白丸芯包衣法制备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 |
3.2 挤出滚圆法制备骨架型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 |
3.3 膜控型阿昔洛韦粘附缓释微球 |
3.3.1 挤出滚圆法制备阿昔洛韦速释粘附微球 |
3.3.2 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阿昔洛韦缓释粘附微球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综述 |
(9)单次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缓释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对象与方法 |
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2 受试者选择 |
3 分组、给药及样本采集 |
4 样品预处理 |
5 方法学建立与评价 |
5.1 色谱条件 |
5.2 专属性 |
5.3 标准曲线制备及线性范围 |
5.4 回收率与精密度测定 |
5.5 稳定性考察 |
6 数据处理 |
结 果 |
1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2 药代动力学参数 |
3 线性分析 |
讨 论 |
(10)HPLC法测定阿昔洛韦缓释片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 |
2.2.2 样品溶液: |
2.3 线性关系 |
2.4 精密度 |
2.5 稳定性试验 |
2.6 回收率试验 (见表1) 。 |
2.7 样品测定 |
2.7.1 HPLC法: |
2.7.2 分光光度法: |
2.7.3 两种测定方法结果比较 (见表2) 。 |
3 讨论 |
3.1 |
3.2 |
四、阿昔洛韦缓释片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昔洛韦片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孙玮婧.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2]健康人体内伐昔洛韦缓释片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黄恩,石萍,蒋玲,李治. 中国药业, 2014(20)
- [3]HPLC测定阿昔洛韦缓释片的释放度[J]. 廖志坚,陈玲.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9)
- [4]阿昔洛韦缓释片在不同介质中的释放研究[J]. 周卫,谢浩,严相平,丁逸梅. 中国药房, 2011(21)
- [5]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昔洛韦缓释胶囊的释放度[J]. 周家齐. 中国医药指南, 2009(14)
- [6]阿昔洛韦生物粘附微球的研究[D]. 陶芸莺. 复旦大学, 2009(07)
- [7]伐昔洛韦缓释片体外释放速率与人体内吸收速率的相关性[J]. 许小红,李铜铃,陈束叶.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7(10)
- [8]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A].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 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
- [9]单次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缓释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J]. 戴群,夏春华,王晓华,熊玉卿,胡晓.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7(04)
- [10]HPLC法测定阿昔洛韦缓释片的含量[J]. 陈牧文. 海峡药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