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冷凝论文_毛舒适,陶乐仁,李庆普,吴生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化冷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数,换热,疏水,工质,顶角,表面,制冷剂。

强化冷凝论文文献综述

毛舒适,陶乐仁,李庆普,吴生礼[1](2019)在《R410A和R134a在水平强化管内的冷凝换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强化管的冷凝换热性能和强化换热机理,采用实验的方法对R410A在外径6.35和8 mm的光管及内螺纹管(螺旋角为18°和28°)中的冷凝换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R134a进行对比,实验工况:冷凝温度30和35℃,质量流速400~1 100 kg/(m~2·s)。结果表明:螺纹管冷凝传热系数强化倍率均显着大于内表面扩展倍率;R134a强化因子大于R410A,强化管对粘度、表面张力较大的制冷剂强化效果更显着;8 mm管强化因子大于6 mm,管径较大时,换热提升效果更好;水侧雷诺数为14 000时,8 mm、28°螺纹管在质量流速为500 kg/(m~2·s)时,管内外侧热阻接近,强化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郭瑞恒,张爱凤,何燕,李蔚[2](2018)在《水平强化涟漪纹管的管内冷凝换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比光滑管的基础上对3种水平强化涟漪纹管(1EHT、2EHT-1、2EHT-2)的管内冷凝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保持制冷剂低质量流速条件下,统一采用测试段外径12.7mm,内径11.5mm的强化管进行实验。实验选用R410A制冷剂为工质,质量流量为800~260kg·(m2·s)-1,测试段干度为0.9~0.2,入口压力对应饱和温度约为320K。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HTC和压降也都不同程度的增大。换热强化比相对光滑管提高1.3~1.95倍。1EHT管具有最好的传热效率,主要原因是增大界面湍流导致二次流产生等效果,而2EHT管管型两种表现相似的传热特性,3种强化管的摩擦压降比光管增强的幅度更大,损耗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强化管的坑深度起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叁者都表现出比光滑管更加优越的传热特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柴叶霞,陈华艳,贾悦,李丹丹,武春瑞[3](2019)在《PVDF中空纤维换热管超疏水表面强化蒸气滴状冷凝传热》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塑料换热管的传热性能,通过两步涂覆法制备了具有超疏水表面的复合塑料换热管。首先采用多孔PVDF中空纤维膜为支撑层,以导热材料纳米ZnO填充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皮层,制备了具有致密外表皮层的复合塑料换热管。其次为了强化蒸气的滴状冷凝传热,通过考察正硅酸乙酯含量,氨水含量等条件的影响,制备出了具有超疏水表面的PVDF复合塑料换热管。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换热管表面接触角可达154°,与熔融法及NIPS法制备的换热管相比,总传热系数可提高85.3%~147.3%。(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毛舒适,陶乐仁,李庆普,吴生礼,张丹亭[4](2018)在《R134a在7 mm强化管内的冷凝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内螺纹管齿型参数、冷凝温度和质流密度等对管内R134a换热特性的影响,本文对2根外径为7 mm的螺纹管在无润滑油干扰时、不同冷凝温度下(35℃、40℃和45℃)进行了冷凝实验,探索了冷凝温度、螺旋角和质流密度对换热特性及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角为28°换热管(瘦齿、大螺旋角管)的单位压降冷凝传热系数(h_r/ΔP)比螺旋角为18°换热管(普通管)高约11.5%~27.8%,综合性能提升明显。(本文来源于《制冷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余雄江,袁金斗,王彦博,徐进良[5](2018)在《分相式多孔壁微通道流动冷凝传热强化与减阻》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通道换热器应用广泛,强化传热和减阻是新型换热器设计的重要目标。为了同时实现这两相目标,本文提出了一种分相式多孔壁微通道冷凝器,利用微针肋阵列组成的多孔壁在冷凝传热过程中实现了汽液两相分离。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比了分相式多孔壁微通道与普通实心壁微通道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结果证明分相式微通道在冷凝传热中同时具备强化传热和减阻的作用。深入研究了通道内两相流动摩擦耗散原理并提出了相分离减阻理论,指出汽液两相流内部摩擦耗散的减小是分相流减阻的关键。另一方面,分相过程使针肋换热面侧壁直接与高温蒸汽接触,极大消减了蒸汽与换热壁面之间的传热液膜厚度。沿流动方向不断扩展的液通道截面与不断减缩的汽通道截面积适应了流动冷凝过程延工质流动方向"水渐多,汽渐少"的规律,保证沿程传热效果不会恶化。(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10期)

孔庆盼,纪献兵,周儒鸿,徐进良[6](2018)在《润湿性表面强化冷凝传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表面的润湿特性对冷凝传热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冷凝传热的机理,介绍了现阶段对不同冷凝方式的判定方法,总结了不同润湿性表面的制备方法,概述了蒸汽在亲水表面、疏水表面和组合表面上的冷凝传热性能,总结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为利用表面润湿性强化传热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综述,为强化冷凝传热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爱凤,郭瑞恒,李蔚[7](2018)在《基于R410A制冷剂的强化管管外冷凝换热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强化管的管外冷凝换热特性,设计了试验装置,并基于R410制冷剂对1EHT-1、1EHT-2和4LB叁种强化管的管外冷凝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确认,强化管的管外冷凝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的加快而增大,当质量流速>320 kg/(m~2s)时,管外冷凝换热系数变化明显,且1EHT-1的管外冷凝换热系数最大,4LB次之,1EHT-2最小。同时对水平环形套管的热损失与强化管的冷凝压降损失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期刊2018年07期)

夏雨亮[8](2018)在《强化冷凝管外侧制冷剂冷凝换热试验分析与新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径分别为1″和0.75″的强化冷凝管进行管外冷凝换热性能测试,引入冷凝管管外传热强化因子(h_(o-multiplier)),将其在常用热流密度范围内的平均值作为不同管型冷凝管管外换热系数的评价指标,并对该评价指标进行理论和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在常规工况条件下与测试值的偏差在±10%以内,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期刊2018年06期)

林岩[9](2018)在《多级冷凝过程强化LNG冷能发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化天然气(LNG)冷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有效回收利用LNG冷能,对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发电是利用LNG冷能一种常规有效的方式,传统LNG冷能发电方法包括直接膨胀法、朗肯循环法和联合法。针对传统LNG冷能发电方法中热力循环的冷凝过程多为单级冷凝,且纯工质的等温相变过程与LNG汽化过程温度匹配不佳,导致LNG冷能发电效率低,通过构型改进和工质优化可提高LNG冷能发电效率。因此,为了提高传统LNG冷能发电效率,本文提出多级冷凝过程的思路,主要从循环构型和循环工质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循环构型角度对传统LNG冷能发电系统进行改进,为了证明多级冷凝过程思路的正确性,提出了两级冷凝朗肯循环。利用遗传算法对两级冷凝朗肯循环和传统LNG冷能发电方法进行优化,当系统性能最优时,两级冷凝朗肯循环系统与传统方法中性能最佳的联合法相比,其净发电功率、热效率和可用能效率分别提高了39.05%,35.17%和39.59%。通过分析发现存在一级冷凝温度和二级冷凝温度使两级冷凝朗肯循环的净发电功率、热效率和可用能效率最佳,二级冷凝温度对系统UA值的影响比一级冷凝温度的影响显着。通过对不同LNG汽化压力进行分析,发现LNG汽化压力对最佳一级冷凝温度和二级冷凝温度范围具有显着影响。其次,针对多级冷凝发电系统冷凝级数进行优化,研究冷凝级数对LNG冷能发电系统发电性能和经济性的影响,对直接膨胀法,一级、两级、叁级冷凝朗肯循环和一级、两级、叁级冷凝联合循环展开分析。利用遗传算法对七种循环进行优化,当以净发电功率作为目标函数时,随着朗肯循环冷凝级数增加,系统净发电功率增加。当以发电成本作为目标函数时,发现当朗肯循环冷凝级数相同时,联合循环系统发电成本始终低于朗肯循环系统。当以净年收益作为目标函数时,随着冷凝级数增加,系统净年收益增加,综合考虑冷凝级数增加系统净年收益增长率和系统控制难度,推荐两级冷凝联合循环。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两级冷凝联合循环的发电性能,对两级冷凝联合循环的循环工质进行设计。当采用二元混合物作为循环工质时,存在最佳配比使两级冷凝联合循环系统净发电功率最大,且在最佳配比下,二元混合工质的净发电功率明显优于纯工质。当选用烃类混合物作为循环工质时,系统性能优于其他两类混合物,且随着烃类混合工质组元数的增加,系统净发电功率增加,但增加率逐渐减小。综合考虑系统净发电功率的增加率和循环工质的充灌难度,混合工质的最佳组元数为叁。(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岩[10](2018)在《液膜波动强化冷凝传热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凝传热作为高效的能量传输方式在海水淡化、制冷、电厂等工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液膜上形成的界面波动能够显着强化冷凝传热速率,因此建立合理准确的数理模型,研究波动强化冷凝传热的微观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构建了等温竖直壁面上二维层流冷凝波动降液膜流动数值模型,采用非正交坐标转换法捕捉汽液界面位置,将扰动以周期性变化并且平均值为零的虚拟体积力的形式添加在液膜流动方向,避免了扰动对液膜波动演化过程的影响。基于改进的SIMPLER算法编写结构化Fortran语言程序,求解波动液膜内不同位置处的液膜厚度、温度、速度和压力的瞬时值以及传热系数分布。通过定量分析液膜内的微观流动和传热现象,深入揭示波动强化传热机理。模拟结果显示:时均Nusselt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非正弦孤波内压力梯度决定了波动演化和孤波内的速度分布,非线性温度分布表明液膜内传热是导热和对流共同作用的;近壁面法向速度引起的对流作用影响壁面温度梯度,对波动冷凝液膜内传热起重要作用。根据数值方法绘制的中性稳定曲线,确定对应临界液膜Re数的扰动频率为16Hz,液膜对低于16Hz扰动的响应不足以形成波幅连续递增的波形分布,扰动频率对波动特性的影响体现了波动继承扰动频率的特性;液膜波动引起的传热面积增加对强化传热的贡献可忽略不计;相比其它扰动频率,16Hz扰动下波动强化传热效果最显着,这是由于此扰动下最小的时均膜厚和最显着的近壁面法向速度变化;最小时均膜厚和最大无量纲基底液膜长度表明液膜减薄取决于基底液膜长度而非基底液膜厚度;16Hz扰动下冷凝传热系数高于Nusselt解30%,减薄液膜和对流作用对波动强化冷凝传热的贡献率分别为6%和24%。(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强化冷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对比光滑管的基础上对3种水平强化涟漪纹管(1EHT、2EHT-1、2EHT-2)的管内冷凝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保持制冷剂低质量流速条件下,统一采用测试段外径12.7mm,内径11.5mm的强化管进行实验。实验选用R410A制冷剂为工质,质量流量为800~260kg·(m2·s)-1,测试段干度为0.9~0.2,入口压力对应饱和温度约为320K。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HTC和压降也都不同程度的增大。换热强化比相对光滑管提高1.3~1.95倍。1EHT管具有最好的传热效率,主要原因是增大界面湍流导致二次流产生等效果,而2EHT管管型两种表现相似的传热特性,3种强化管的摩擦压降比光管增强的幅度更大,损耗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强化管的坑深度起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叁者都表现出比光滑管更加优越的传热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化冷凝论文参考文献

[1].毛舒适,陶乐仁,李庆普,吴生礼.R410A和R134a在水平强化管内的冷凝换热性能[J].热能动力工程.2019

[2].郭瑞恒,张爱凤,何燕,李蔚.水平强化涟漪纹管的管内冷凝换热实验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柴叶霞,陈华艳,贾悦,李丹丹,武春瑞.PVDF中空纤维换热管超疏水表面强化蒸气滴状冷凝传热[J].化工学报.2019

[4].毛舒适,陶乐仁,李庆普,吴生礼,张丹亭.R134a在7mm强化管内的冷凝传热特性[J].制冷技术.2018

[5].余雄江,袁金斗,王彦博,徐进良.分相式多孔壁微通道流动冷凝传热强化与减阻[J].化工进展.2018

[6].孔庆盼,纪献兵,周儒鸿,徐进良.润湿性表面强化冷凝传热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8

[7].张爱凤,郭瑞恒,李蔚.基于R410A制冷剂的强化管管外冷凝换热特性试验[J].机械制造.2018

[8].夏雨亮.强化冷凝管外侧制冷剂冷凝换热试验分析与新计算方法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8

[9].林岩.多级冷凝过程强化LNG冷能发电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10].杨岩.液膜波动强化冷凝传热的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菱形翅片管结构示意图1-18亲疏水混合布置表面强化冷凝不锈钢双面强化冷凝管强化冷凝管几何形状带有强化冷凝段的热管散热器外观1-16微纳结构组合表面与亲疏水特性结...

标签:;  ;  ;  ;  ;  ;  ;  

强化冷凝论文_毛舒适,陶乐仁,李庆普,吴生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