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物性实验论文-闫全英,刘超

热物性实验论文-闫全英,刘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物性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脂肪酸,相变温度,相变潜热,理论预测

热物性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闫全英,刘超[1](2019)在《脂肪酸类混合物热物性的理论预测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癸酸、硬脂酸、肉豆蔻酸和棕榈酸有机相变材料两两混合制成脂肪酸二元混合物为研究对象,选取理论计算公式,对不同配合比的脂肪酸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进行理论预测,并对脂肪酸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将实验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旨在证明所选取的理论计算公式应用于脂肪酸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的预测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酸二元混合物相变温度的实验值与理论值偏差较小,总体偏差均小于4.64℃,实验值与理论值吻合良好;相变潜实验值与理论值对比,除了硬脂酸/棕榈酸混合物个别条件下实验值与理论值偏差稍大为39.28J/g,其他混合物基本偏差不超过11.54J/g;理论计算公式用于脂肪酸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的理论预测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9期)

闫全英,刘超,刘莎[2](2019)在《正构烷烃热物性的理论预测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正十七烷、正十八烷、正二十烷有机相变材料进行两两混合,制备二元混合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选取理论计算公式对不同质量配比的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进行理论预测,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制备的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证明所选取的理论计算公式应用于正构烷烃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的预测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王勇[3](2019)在《相变温控材料热物性测量技术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温控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军事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于导弹来说,需要在不被探测的情况下实现精确打击,因此,导弹表面均涂覆有防止雷达探测的吸波材料。导弹飞行过程中,与空气不断摩擦会使表面温度逐渐升高,因此,需要在吸波材料的背面装载温控组件使导弹表面保持恒温,从而实现热红外隐身。在温控技术中,相变材料由于相变温度区间稳定、储能密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等优势,成为温控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材料。准确的获得相变材料的传热特性和热物理性质,对温控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温控组件的研究主要包含内部相变材料传热过程研究,以及热导率、相变温度和吸热量等热物性参数的测量。导弹飞行过程中,温控组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姿态,温控组件姿态的不同会影响内部相变材料的传热特点,而对于不同姿态的温控组件的传热研究,目前是十分缺乏的。为了检验温控组件产品性能,需要对温控组件的热物性进行测量。由于温控组件的尺寸较大,而且是组件内填充的是能够固液相变的材料,因此,对于这种结构的热物性测量方法和装置也是十分缺乏的。综上,本文开展了相变温控材料热物性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导弹发射后温控组件存在不同的位置关系问题,建立了不同姿态矩形容器内相变材料的相变传热过程模型,分析不同姿态的温控组件的相变传热特点。考虑加热过程中接触热阻对传热过程的影响,对接触热阻进行修正,使仿真分析中温度的监测点与实验测试温度点的偏差小于7%,并揭示了相变材料储能时间与组件倾斜角度的非线性关系规律。通过正交试验法建立不等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对相变传热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针对导弹发射后温控组件的热物理性质测试问题,提出了温控组件热导率、相变温度和吸热量的测试方法。基于稳态热流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标定随温度变化的热流计灵敏系数和接触热阻,建立温控组件热导率测量方法,并推导温控组件中相变材料热导率的计算模型。同时,利用标定得到的热流计吸热量校正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建立温控组件内相变材料总吸热量的计算模型,并给出相变温度的判断方法。(3)针对温控组件产品的热物理性质测量要求,研制了宽温度范围的温控组件产品的热导率、相变温度和吸热量的测量装置。在装置中,设计了两个结构相同的加热板,通过冷板自身的对流辐射散热,提高了冷板的温度范围,解决了目前稳态热流法测试中冷板温度低的问题,实现了温控组件热导率和吸热量测量。同时,根据不同温度下的PID参数自整定结果,提出分段极值约束PID控制方法,减小温度超调。(4)利用本文提出的热物性测量方法和研制的热物性测量装置进行了实验,并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通过对基本材料的热导率的测试,验证了在宽温度范围内,对热流计灵敏系数随温度变化标定的必要性。然后,对容器中的正二十二烷和丁四醇的热物性进行了测试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可靠性。通过不确定度分析,容器中材料热导率测试的标准不确定度优于3.79%,相变温度测试标准不确定度为0.3°C,吸热量测试标准不确定度为1.99%。(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巩保平,冯勇进,余果,廖洪彬,王晓宇[4](2019)在《颗粒粒度对颗粒床有效热物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床在涉及能量传递的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有效热物性是表征球床传热性能的重要参数.利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量一元和二元颗粒床的热物性,并分析颗粒粒度和颗粒级配对颗粒床有效热导率、热扩散系数和等效体积比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材料的一元颗粒床其有效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随着颗粒粒度的增大在逐渐增加;二元颗粒床的有效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随大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先增答后减小;随着颗粒粒度和颗粒级配的变化颗粒床的等效体积比热没有显着变化。本文结果对颗粒床的热物性研究和对颗粒床的工业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圣春,张子涵,王雅博,诸凯[5](2019)在《冷冻速率对蚕豆热物性变化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冷冻速率下蚕豆热物性的变化规律。利用Hot Disk得到蚕豆在-30~30℃下的热导率变化曲线;通过DSC和低温冷冻实验台,冷冻速率在5~80℃/min条件下将蚕豆切片进行冷冻实验,得到了不同冷冻条件下冻结点、结晶点及比热容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蚕豆热导率随着温度的降低先减小再增大;冻结点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蚕豆的结晶点在降温速率小于20℃/min时出现浮动,但总体上,结晶点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在不同降温速率下,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在冷冻相变过程中发生剧烈变化。通过对冷冻过程中蚕豆热物性的实验研究,为冷冻干燥种子的传热传质分析提供了实验数据的支撑。(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3期)

王珺瑶,张月,邓帅,赵军,孙太尉[6](2019)在《CO_2混合物热物性在CCS研究中的作用: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典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各工艺过程的设计、运行都依赖于对CO_2及其混合物热物理性质的深入理解。同时,CCS的规模化发展和商业化进程,对CO_2混合物及其热物性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典型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CO_2及其混合物热物性的发展现状,并尝试对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在实验研究方面,CO_2混合体系的研究进展视组分不同,差异较大,其中CO_2-N_2、CO_2-CH4、CO_2-H_2O和CO_2-H_2二元体系已形成较完善的物性数据库,而CO_2-NH_3、CO_2-NOx和CO_2-CO体系的物性数据还比较欠缺;在物性估算方面,面向CCS的物性估算模型研究自2008年开始活跃,基于不同理论构架,目前已逐步形成面向CCS的多元化的物性估算体系。物性研究在CCS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物性是支撑CCS过程研究的基础,其不准确性在过程模拟或计算中会被"放大",从而影响过程评估的准确性,本文从物性在循环构建和能效分析中的作用以及CO_2水合物的形成3个方面入手做了说明。文章最后对面向CCS的物性研究趋势进行了梳理,对分子模拟技术、通用性强的物性估算模型和物性在过程设计和循环分析中的角色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邓军,陈炜乐,肖旸,吕慧菲,王彩萍[7](2018)在《咪唑类离子液体对煤热物性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对煤分子结构活性官能团具有显着的溶解破坏作用,从而可以抑制煤热量传递。为了考察咪唑类离子液体([EMIM][BF4]、[BMIM][BF4]、[BMIM][NO3]和[BMIM][I])对煤热物性参数的影响,使用离子液体对不粘煤进行预处理,通过激光闪射装置LFA 457测定在30~300℃范围内煤样的热物性参数,研究离子液体对煤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并分析离子液体预处理煤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的热扩散系数逐渐减小,比热容和导热系数逐渐增大,且温度越高,煤样的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趋势越弱。在相同温度下,离子液体预处理煤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及导热系数均低于原煤样。在([BMIM]+)相同的情况下,[BF4]-对煤的热扩散系数抑制效果明显;在([BF4]-)相同情况下,[BMIM]+对热扩散系数的抑制效果明显。从敏感性分析可知,煤样的比热容对温度的敏感性最高,导热系数对温度的敏感性最低。此外,在相同温度下,[BMIM][I]处理煤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相对较低。实验结果为离子液体抑制煤自燃以及煤火的传热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肖旸,尹岚,马砺,周一峰[8](2018)在《不同预氧化温度下煤样热物性参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不同预氧化温度下煤样热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选取长焰煤进行热物性实验。首先通过程序升温氧化法对煤样进行预氧化处理,分别氧化升温至80,110,140,170,200℃.然后使用激光导热仪LFA 457装置测定在30~300℃温度范围内的煤样热物性参数,研究预氧化处理后煤样的热物性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预氧化处理后的煤样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30~30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的热扩散系数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煤样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并且温度越高,煤样的热扩散系数的降低趋势以及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的增大趋势越来越平稳。在相同温度下,预氧化处理煤样的热物性参数均高于原煤样。从敏感性分析可知,比热容对温度最敏感,而导热系数的敏感性最低,且当温度超过120℃时,煤样的预氧化温度越高,其热物性参数对温度的敏感性越低。实验结果对于了解煤层自燃和火灾蔓延过程中的传热具有指导意义,为煤自燃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万丽华,梁徳青,李栋梁,关进安[9](2018)在《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岩石热物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测试了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泥岩和砂岩微观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泥岩由微小均匀的片状多边形块体构成,这种微观结构使得泥岩中水合物以浸染状赋存;而砂岩内部存在分散状孔隙,砂岩中水合物为孔隙赋存。采用瞬变平面热源法测试了含甲烷水合物储层岩石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在温度为-9.41~9.41℃时,干泥岩导热系数为0.577~0.853 W·m-1·K-1,含甲烷水合物储层泥岩导热系数为0.704~1.050 W·m-1·K-1。在温度为-8.11~9.28℃时,干砂岩导热系数为0.828~1.271 W·m-1·K-1,含甲烷水合物储层砂岩导热系数为3.850~4.555 W·m-1·K-1。在温度为-9.41~9.41℃时,干泥岩热扩散率为0.712~0.894 mm2·s-1,含甲烷水合物储层泥岩热扩散率为0.792~1.006 mm2·s-1,干砂岩热扩散率为1.198~1.674 mm2·s-1,含甲烷水合物储层砂岩热扩散率为1.403~1.769 mm2·s-1。测试数据表明,对于孔隙型水合物,测定导热系数是一种较好的辨识水合物存在的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李英,吴玉庭,鹿院卫,陈夏,马重芳[10](2018)在《二元混合硝酸盐相图的预测及热物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法对2个二元系NaNO_3-Ca(NO_3)_2、KNO_3-Ca(NO_3)_2系的相图进行预测,得到2个二元系混合硝酸盐的共晶点。并对该共晶点组成材料进行DSC测试、TG测试和成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高温蓄热传热材料KNO_3-Ca(NO_3)_2共晶点熔盐比NaNO_3-Ca(NO_3)_2共晶点熔盐更具有显着优势,有可能作为高温热载体应用于太阳能热电厂及核电发电厂。(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热物性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正十七烷、正十八烷、正二十烷有机相变材料进行两两混合,制备二元混合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选取理论计算公式对不同质量配比的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进行理论预测,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制备的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及相变潜热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证明所选取的理论计算公式应用于正构烷烃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的预测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物性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闫全英,刘超.脂肪酸类混合物热物性的理论预测及实验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闫全英,刘超,刘莎.正构烷烃热物性的理论预测及实验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3].王勇.相变温控材料热物性测量技术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巩保平,冯勇进,余果,廖洪彬,王晓宇.颗粒粒度对颗粒床有效热物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5].刘圣春,张子涵,王雅博,诸凯.冷冻速率对蚕豆热物性变化规律影响的实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6].王珺瑶,张月,邓帅,赵军,孙太尉.CO_2混合物热物性在CCS研究中的作用: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典型应用[J].化工进展.2019

[7].邓军,陈炜乐,肖旸,吕慧菲,王彩萍.咪唑类离子液体对煤热物性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8

[8].肖旸,尹岚,马砺,周一峰.不同预氧化温度下煤样热物性参数的实验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8

[9].万丽华,梁徳青,李栋梁,关进安.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岩石热物性实验研究[J].现代地质.2018

[10].李英,吴玉庭,鹿院卫,陈夏,马重芳.二元混合硝酸盐相图的预测及热物性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8

标签:;  ;  ;  ;  

热物性实验论文-闫全英,刘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