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缓波型立管凭借特殊的结构形式能有效地减小立管顶部张力,减轻浮式平台的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立管触地区的动力响应,缓解该区域的疲劳损伤,被认为是传统钢悬链线立管在超深水应用中的有效改型设计。本文主要以缓波型立管为研究对象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基于相关理论展开数值模拟工作。首先,以管土作用为研究重点,基于非线性海床土模型展开立管的动力响应分析。运用OrcaFlex建立浮体和立管的非耦合模型,开展缓波型立管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并在同种工况下与传统简单式悬链线立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缓波型立管能够有效抑制海底沟槽的发展,改善触地区的动力响应。其次,在非耦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性能最佳的缓波型立管和传统钢悬链线立管与张力腿平台进行耦合动力分析,研究了环境载荷入射方向不同的情况下两种立管的动力响应差异,并提取平台位移、立管位形、弯矩分布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工况下,缓波型立管对平台运动的影响均小于传统钢悬链线立管,虽然立管的横向偏移、弯矩水平和触地点最大应力均大于传统钢悬链线立管,但顶部张力水平低,触地点弯矩及最大应力动态变化幅值和应力循环次数明显减小,触地区的动力响应和疲劳性能得到有效改善。本文的研究成果突显了缓波型立管这种改型设计的优越性能,并实现了与浮式平台的耦合分析,为该立管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研究基础。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孟义
导师: 白兴兰
关键词: 缓波型立管,动力响应,管土作用,耦合分析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海洋学
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
分类号: P756.2
总页数: 65
文件大小: 5515K
下载量: 142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海大口径海洋立管安装及受力分析[J]. 中国海洋平台 2019(06)
- [2].基于缓波布置构型的深水立管动力优化机理研究[J]. 海洋工程 2020(03)
- [3].严重段塞流对组合立管系统设计的影响分析[J]. 中国造船 2016(04)
- [4].基于静动态分析的顶张紧立管干涉敏感性研究[J].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16(04)
- [5].附加重量缓波立管数值分析[J]. 船海工程 2017(01)
- [6].深吃水半潜式平台钢悬链式立管的强度性能[J]. 中国海洋平台 2017(02)
- [7].深水钻井立管建模与角度安全控制[J].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7(02)
- [8].张力腿平台丛式立管安装作业窗口分析[J]. 中国海上油气 2017(05)
- [9].干涉对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影响实验研究[J]. 船舶力学 2015(10)
- [10].深水钢悬线立管触地区力学特性数值模拟分析[J]. 应用力学学报 2019(06)
- [11].海洋立管涡激损伤分析的虚拟激励法概述[J].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7(01)
- [12].基于应变响应统计特征的海洋立管损伤诊断方法[J]. 振动与冲击 2017(01)
- [13].基于ABAQUS串列立管碰撞的有限元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17(06)
- [14].串列双立管涡激振动抑制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6(17)
- [15].塔式立管涡激疲劳损伤敏感参数研究[J]. 船海工程 2013(05)
- [16].海洋深水立管涡激振动实验研究的发展状况[J].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4(02)
- [17].塔式集束立管安装方案研究[J]. 中国海洋平台 2011(02)
- [18].海洋立管涡激振动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J]. 海洋学研究 2009(04)
- [19].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实验设计[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04)
- [20].基于独立保护层方法的立管风险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28)
- [21].新型立管底部临时固定结构设计[J]. 化工设计通讯 2019(04)
- [22].深水钢悬链立管J型铺设安装强度分析[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8(01)
- [23].海洋混合式立管的动力学响应[J]. 石油工程建设 2018(01)
- [24].深水陡波形立管的力学性能及参数敏感性分析[J]. 中国造船 2017(02)
- [25].考虑海底接触的钢悬链式立管静力学行为[J]. 中国海洋平台 2017(05)
- [26].深水钢悬链立管J型铺设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6(01)
- [27].后装立管海上吊装计算分析及安装工艺[J]. 科技与企业 2016(04)
- [28].深水立管设计标准中内波作用的分析与探讨[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29].夹心立管极限强度分析[J]. 海洋工程 2010(04)
- [30].钢悬链式立管涡激振动疲劳损伤分析[J]. 中国舰船研究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