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红[1]2007年在《诗乐相融 古为今用》文中认为二十世纪20-40年代,是我国音乐创作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作品形式引入中国的重要时期。中国作曲家们将这种西方音乐体裁与中国古典诗词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种新的艺术歌曲形式。这类作品有着较高的成功率和艺术价值,在我国歌曲创作的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以其融古代文学与音乐于一身的特色,在今天的演唱与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演唱中应把握的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措施,全面的体现了这部分歌曲运用于声乐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文章分为四个章节,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界定。本章分别从艺术歌曲概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产生、历史渊源叁个方面,辨析了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以及中国古代歌曲的差异与联系,针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提出概念的界定。第二章,二十世纪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本章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以时间为序分为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叁个历史阶段,分别阐述了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创作总体风貌,进而分析归纳了整体的发展脉络。第叁章,演唱二十世纪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应把握的艺术特征。本章分别从歌诗特征、音乐特征、诗乐相融的特征、作者的注释与标记四个方面,论述了演唱这部分特定历史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应把握的艺术特征。第四章,二十世纪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本章针对这部分歌曲的特性分别从初级入门曲目的运用、经典曲目的多元化教学、补充曲目的挖掘叁个方面展开论述,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这些歌曲运用于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最后,结语是对二十世纪20-40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简要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
李雪梅[2]2010年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微探》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正是中国作曲家们借鉴西方艺术歌曲形式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形式。以青主的《大江东去》为标志,经过叁、四十年代的发展和探索,逐步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独立品格和艺术地位。如黄自的《花非花》、周淑安的《纺纱歌》、青主的《我住长江头》等等,都被列入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我国歌曲创作及演唱和教学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艺术歌曲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歌曲体裁。本文将把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古诗词歌曲叁个重要阶段的发展概况作为研究的契机,进而探析演唱二十世纪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应把握的艺术特征和风格。文章分为四个章节,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定义。本章分别从艺术歌曲概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产生的历史渊源等方面,辨析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以及中国古代歌曲的差异与联系,明确了古诗词歌曲的定义。第二章:二十世纪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本章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按照年代划分为叁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阐述了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特征,进而分析归纳了整体的发展概况。第叁章:演唱二十世纪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应把握的艺术特征。本章分别从作品体裁、题材特征、音乐特征、诗词与音乐的结合等方面,论述了演唱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应把握的艺术特征。第四章:二十世纪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中的具体运用。本章将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艺术作品大致分为两类,详尽分析演唱结构相对短小简单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需把握的相关的演唱风格及演唱艺术性相对较高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如何在演唱风格、演唱方法、歌曲艺术处理等方面做多元化的创新和探索,并将其切实运用到具体作品的演唱中。
唐慧霞[3]2005年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20年代初期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歌曲。此后的叁十年,中国经历了近代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民主革命与民族解放战争,艺术歌曲是这段历史时期最主要的音乐创作形式之一。一大批音乐家在建立中国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给后人留下了相当数量具有浓郁民族韵味与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艺术歌曲作品。 本文立足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借鉴音乐史学、戏剧表演学和声乐学的研究方法,拟从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演唱两个角度,试图理清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创作特征,并对如何演唱这些作品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为更多的人认识、理解和演唱这些作品提供一些参考。
张伟[4]2005年在《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文中研究指明面对20世纪音乐教育这个整体性范畴,它包括了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个分支。所有这些范畴基本上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发展的。在20世纪前半叶,该领域已经有过许多有益的实践,发生过一些偏差,并且它们对20世纪后半叶,该领域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学科范畴上选择紧密联系专业和师范音乐教育这两个分支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时间跨度上选择了1919—2000。文章把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分作发轫、初创、曲折发展、提升与停滞、高潮、华彩六个篇章,涉及近现代声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声乐家与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等等。该文力图在整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是一项涉及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和音乐史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并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 发轫期——五四时期的声乐教育。五四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发轫期,是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拉开帷幕以来的第二个开放时期。本章围绕20年代,具有专业性质的中国声乐教育如何产生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分为四节:一、围绕20年代新型音乐机构(包括:新型音乐社团和新型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选择其中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几所,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论述声乐教育的产生及新型音乐机构的特点。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五四以来最早开设声乐课的新型音乐社团,该会刊物《音乐杂志》最早刊登了关于西洋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知识(陈仲子翻译的《音乐教授法》;纽伦着、黄培铢译的《唱歌之指导》),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定了基础。二、针对声乐教育学科的实践性,通过对20年代少量的、重要的声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来加深了解当时声乐教育的发展状况。叁、对发轫期中国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做出总结,聘用外籍声乐教师是这时期声乐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第二章 初创期——叁十年代声乐教育的发展壮大。30年代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加速发展,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围绕这时期在声乐方面较突出的七、八所音乐教育机构进行研究,论证了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这时期专业音乐院校之迅猛发展。其次,从整体上对叁、四十年代一些重要的声乐演出进行了梳理,又对上海犹太难民音乐家中的声乐活动作了仔细研究。叁、文章对我国前两代声乐家、声乐教育家生平、艺术经历以及他们为中国声乐事业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声乐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最后,文章总结了该时段声乐教育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与前一阶段相比,这时期声乐教育事业仍是初创性质,但已初具规模。 第叁章 曲折发展期——战争年代的声乐教育。该时段是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中最具“个性”和时代风貌特征的阶段,分为五节:首先文章对叁个不同政治
赵华[5]2003年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文中指出二十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展于20—40年代,并通过萧友梅、黄自为代表的作曲家们的创作与探索,使其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在内容、题材上的多形态和在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标志着这一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高起点和高水准,并且表现出这一形式在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纵”、“横”两方面进行论述:纵的方面,包括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与发展,并对其原因做分析和解释;横的方面,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内容和音乐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作曲家们在内容的选材上并不象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那样带有明显的个人痕迹或自我的因素,而是通过这一音乐形式来表达对社会与生活的关注和责任感。音乐创作中,在高度吸收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优秀成就同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的艺术歌曲在艺术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并具鲜明的中国特色。
龚馨[6]2013年在《中国近现代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本土文化的积淀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做为一种生产生活凝练的精神产品,其生产过程和物流过程具有无形化、灵感化、难以保存和批量生产等特点。在中国漫长的音乐发展历程中,中国近现代通常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这一时期是一特殊历史阶段,在这时期里,西洋文化、革命思潮大量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中,在音乐文化中,大量西洋音乐风格和流派传入我国,对我国传统的音乐创造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东西方两种不同音乐流派和风格的激烈碰撞与相互交融中,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该类歌曲的突出特点是:以近现代西方歌曲形式进行创作和编曲,以中国古代的诗词填在曲谱中,形成了既具有中国古典神韵,又具有西方现代艺术气息的音乐风格。本文主要采用例证法、文献检索法、综合分析法,结合自己的演唱学习和实践探索,对中国近现代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风格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形成背景、概念以及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主要阐述。2.中国近现代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研究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模仿、探索阶段。此时代的古诗词艺术作品在题材、体裁、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布局等方面都运用了西方的创作技法以及本国的民族音乐风格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国的艺术歌曲在形式内容上充分体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本章笔者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代表性作品的《大江东去》、《花非花》、《自君之出矣》为例,对代表人物及各时代创作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实例作品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体裁、钢琴伴奏等音乐特征来分析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阐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从启蒙阶段开始各个阶段的艺术特征。3.中国近现代20-40年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最后的完成不仅只是创作者对风格的把握,这同时也要求者演唱这有比较好的歌唱素养,歌唱技巧。声乐表演者的歌唱技巧以及对声乐作品的把握、理解、再创造从某方面来讲它的优劣程度对本身这部作品的内涵正确传送占有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从演唱技巧的案头准备、呼吸与气息把握、及韵味情感的表达阐述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所要具备的要素,重点强调在对歌曲本身的理解下对古诗词内涵、情景、情感的表达,以实现歌曲、歌者与听众的共鸣。
祝伶[7]2006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概述》文中提出本文试图对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做出概述。笔者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并做出较深入的归纳整理,在分析八十年代歌曲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探析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的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本课题的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和现状,特别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做出论述。第二章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概述。 第叁章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的表现做出论述:首先表现在创作题材上的扩展,再者是叁种主要的创作技法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最后是表现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风格、时代风格和地域风格。 第四章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的形成因素做出论述:首先是客观因素,包括专业音乐院校正常教学的恢复,各艺术团体演出活动的繁荣,主流音乐刊物的复刊及专业音乐院校学报的创刊;再则是主观因素,思想意识的解放、创作观念的更新和多元文化的融入。 第五章结语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做出总体评述,目的在于肯定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处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解和学习八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其作品,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杨小燕[8]2010年在《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对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和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民族声乐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声乐,更不同于西方的“美声”,它是在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积极探索,以继承自己传统为主,借鉴美声优秀成果但又绝不同于西洋美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声乐形式,用以区别传统民族声乐的被中国人所接受、喜爱的新的声乐形式。现代民族声乐的形成、发展与教学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现代民族声乐必须同时注重对民族声乐教学的研究。本文基于对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分析,归纳和总结出其对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培养歌唱者科学的发声方法、良好的中国旋律感、歌唱者整体的音乐审美观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价值有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把早期艺术歌曲放进声乐教学更重要的位置。通过阐述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在现代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能引起对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为声乐教学服务。
康乐[9]2009年在《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研究的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是指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阶段,通过青主、黄自、萧友梅、赵元任等音乐家的不断创作、探索,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时期,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先河。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在声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契机,奠定了声乐教学的基石。本文以中国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概括,并对这一时期,因各种原因被遗忘的部分艺术歌曲进行补遗整理,以丰富声乐教学曲库。全文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界定、产生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特征。第二章:分别从叁个方面概括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第叁章: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部分曲目进行补遗整理。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研究与梳理,挖掘其价值、概括其教学特征及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并对部分被遗忘的曲目进行补遗整理,以丰富声乐教学曲库,为声乐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曲目。以此期望能够引起声乐教育人士更多的关注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声乐教学服务。
宋昀宜[10]2017年在《论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文中认为20世纪20年代初,以赵元任和黄自为代表的作曲家,留学欧美学习西方音乐创作,回国之后将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创造出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歌曲。20世纪20-40年代也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初期,以赵元任和黄自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在创作中国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及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创作经验,创造出了既具有欧美音乐风格,又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艺术歌曲,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人选取了中国20世纪20-40年代这30年间的中国艺术歌曲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借鉴音乐学、声乐教学法等研究方法,将中国艺术歌曲划分为20世纪20年代和30-40年代两个时期。从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及其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入手,着重对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音乐特征及演唱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同时,以赵元任和黄自的艺术歌曲代表作品为例,并结合自己的演唱心得,阐释艺术歌曲的感悟与真谛。
参考文献:
[1]. 诗乐相融 古为今用[D]. 郝建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微探[D]. 李雪梅. 上海音乐学院. 2010
[3].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 唐慧霞.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4]. 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D]. 张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5]. 二十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D]. 赵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6]. 中国近现代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探究[D]. 龚馨.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概述[D]. 祝伶.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 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对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和作用[D]. 杨小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10
[9].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D]. 康乐. 河南大学. 2009
[10]. 论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D]. 宋昀宜. 华中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