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吕军辉[1]2003年在《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休闲产业既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又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各国各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从1991年起,株洲县开始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已有十多年了,但成效不大。面对各地,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休闲业的新形势,株洲县需要对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从战略的角度加以规划。因此,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株洲县如何立足自身条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进行了探讨。 本文在阐述了旅游休闲产业的相关概念和发展趋势,简要介绍了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特点之后,结合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一些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株洲县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内外部环境,针对性地提出了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和运作模式,最后尝试将其应用于株洲县各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上。 通过探讨,本文得出结论,株洲县属旅游资源非优区,要立足现实,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和其它特色旅游,完全有可能使旅游休闲业成为株洲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段欢喜[2]2017年在《株洲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对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县域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是我国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县域经济依然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环境效益低下、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等问题,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和自身压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并实现科学发展迫在眉睫。对株洲市县域经济的发展研究,把握各县的经济具体问题,制定符合各县的经济发展对策,以期帮助实现株洲市县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以株洲市县域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其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内容。首先,根据走访部门所得资料以及统计年鉴等数据,通过历年数据对比分析得出株洲市县域经济还存在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发展环境不佳以及空间结构不平衡等问题;然后,选取反映县域经济差异的14个指标,以选取2003-2015年作为研究时间截面,再运用泰尔系数法和熵权TOPSIS法对株洲市县域经济综合水平现状与差异进行分析,得到通过对株洲县域经济差异程度的测算以及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的差异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株洲县域区域内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2003-2015年期间,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平均贡献率84%以上,2004年达到最高为96.62%,此后出现下降趋势,到2011年达到最低为84.48%,但仍是株洲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相比区域内差异对株洲县域经济总差异的贡献率小,其平均贡献率为9.49%,2011年达到最高为15.52%。(2)按照2003年到2015年的各县的经济综合实力大小降序排序发现,县域经济发展位于前列的县(市)是醴陵市、攸县,在12年期间变化不大。基于以上的研究基础,针对县域经济的特色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其中包括以农业产业化为重要依托的县域工业化思路;以建立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思路;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后发带动思路;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的县域经济整体提升思路;以改革为中心的县域经济环境建设思路;以民生保障为支撑的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思路。按照这些发展思路对各县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及保障措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经济政策实施的现实参考意义。

刘阳炼[3]2005年在《长株潭城市边缘区演化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边缘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日益扩张的后备空间。同时,边缘区的发展和开发模式,对城市和城市周围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经济要素的流转方式以及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起着不可替换的调控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城市边缘区演化和发展的规划和调整,使之保持整个城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长株潭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其边缘区的演化和发展不只是对长株潭叁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湖南乃至对全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边缘区的现状特征、水平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的的前沿成果,提出长株潭城市群边缘区的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路、模式和未来趋向。全文分七个部分: 1.导言。简要介绍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概述国内外边缘区的研究动态,扼要地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框架、进行的主要工作、探索和尝试。 2.边缘区演化机制和模型分析。长株潭边缘区的演化不是单个城市化的简单迭加,其动力机制还有更深刻的区域化、全球化的社会因素,它的演化阶段和演化模型也比单个城市:边缘区更有复杂性。本文就国内边缘区演化机制和演化阶段的特点,提出长株潭边缘区土地利用和开发过程模型。 3.长株潭边缘区相关概念和范围界定。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在建成区、边缘区、辐射区的定义和范围问题上很少一致,边缘区的划定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各不相同。本文就长株潭城市群边缘区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借鉴国内外边缘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对长株潭边缘区进行划分和范围界定。 4.长株潭边缘区发展的理论依据、现状和模式分析。扼要介绍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应用理论,简要分析长株潭边缘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长株潭边缘区开发利用思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科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品牌经营,加快边缘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和尝试边缘区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模式。 5.长株潭边缘区发展战略。提出边缘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原则和战略

曹保玉[4]2014年在《株洲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涵盖了叁次产业,实现了叁大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发展地方经济等显着作用,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发展休闲农业也成为了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株洲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多、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除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与此同时,节假日的增多、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等,促使人们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的人越来越多,这都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本文从简要阐述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当前株洲市城郊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株洲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内涵认识不清、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株洲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即:一是要优化发展环境;二是要提升管理水平;叁是要理清发展思路;四是要突出品牌建设。最后,通过对株洲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总结归纳出城郊型休闲农业发展的一般思路,即:一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二是要准确定位,协同推进;叁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杨鹛[5]2005年在《长株潭的休闲旅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延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在轻松、愉快、舒适的旅游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世界,创造生活,是现代旅游的新价值取向。因此,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和支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休闲旅游业还存在消费观念不成熟,休闲产品趋向单一,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市场不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休闲旅游产品和旅游装备生产体系有待加强等缺陷。 本文在理论篇中论述了休闲及休闲旅游的兴起,两者的内涵、发展、关系、休闲旅游的意义及我国休闲旅游的国际定位。在实践篇中运用了实地勘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现有资源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叁市已有的休闲旅游产品为例,分析其优缺点,从而明确长株潭叁市的休闲旅游现状,重点探讨了长株潭叁市今后休闲旅游的发展总体方向及发展战略。

禹登科[6]2007年在《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具有雏形的城市群,如长叁角、珠叁角、环渤海、长株潭等城市群,城市旅游的研究正在不断全面化,研究的层次也不断深化。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自长株潭一体化开始就一直受到广大旅游研究者的重视。目前,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对长株潭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群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对于我国其他具有城市群雏形的地区有启示作用。因此,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范围进行界定,并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的现状特征、资源分布以及长株潭旅游业在湖南省的地位,由此对长株潭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以湖南省这个正在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关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的最新研究理论(旅游系统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等),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包括空间拓扑结构、交通网络体系、旅游流的空间组织、空间联系的驱动机制等)的阐述,以及对长株潭区域形态和区域空间连接度、通达度的度量,分析了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空间等级结构和旅游流的空间组织,提出了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的驱动模式,构建了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型,指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即以叁个旅游圈为基础的点-轴发展模式,具体包括“叁个旅游圈;一个核心旅游服务基地、两个副核心旅游服务基地、12个次要旅游服务基地;两条发展轴、两条拓展轴、一条潜在发展轴”。另外,结合长株潭区际空间结构特点,运用增长极理论分析了长株潭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和制约因素。同时,本文还在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长株潭旅游空间结构的制约因素,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并提出了优化措施,以便为城市旅游研究提供基础的创新突破点,为城市旅游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范星[7]2017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株洲县融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生巨大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由此,我国城镇化开始从一味追求“量”的传统城镇化向追求“质”的新型城镇化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重点都在发展速度较快的大城市,而在新型城镇化阶段,县域中小城镇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县域作为与农村经济和农民联系最为密切的中间节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选择湖南省株洲县作为研究对象,株洲县是株洲市的郊县,又处于长株潭城市群的边缘区,其融城问题对于城郊型县域而言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特殊性。近年来,株洲市区向南拓展、株洲县向中心城区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株洲市从行政角度提出株洲县撤县设区的优化调整计划,株洲县在交通、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急需切实可行的融城发展方案,以便与株洲市区更好的对接融合。在城镇发展的新阶段,株洲市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株洲县作为株洲市行政管理创新的试点地区,探索新型撤县设区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对株洲县的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城镇体系、城镇生活水平等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株洲县存在城镇化水平低、城镇空间规模小、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郊县融城的经验并结合株洲县实际情况,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绿色城镇化四个方面构建株洲县新型城镇化综合测度,并构建回归模型,分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作用、产业结构、城乡推动和外向力等因素对株洲县融城的影响。在数据分析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株洲县融城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株洲县县域融城发展的探究十分必要,也可以为其他城郊型县域如何与市区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谷文苹[8]2015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株洲市荷塘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关于商贸服务业的概念、经济空间、创新发展等方面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商贸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并总结了国内外商贸服务业在阶段、演进、产业化、服务化等方面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在服务层级、梯度分布和“中心-外围”模型等方面的空间布局理论及其应用机制。文章以推进株洲市荷塘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大背景,通过对荷塘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总结分析当前荷塘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固有的优势。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综合运用并运用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领域对其进行PEST分析;同时运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方法,选取19个指标,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创新能力、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商贸服务业业态、对外开放程度、整体创新能力和城镇投资能力7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荷塘区相关经济数据测算影响商贸服务业发展各因素的得分,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荷塘区商贸服务业亟待发展的重点领域。文章以商贸服务业经济发展理论和空间布局理论为理论依据,对荷塘区商贸服务业发展进行了优化研究,确立了荷塘区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制定了发展总体定位,即将荷塘区建成为辐射中部的商贸物流新中心、城市消费服务新板块、生态宜居新空间、文化休闲商贸次中心。建设采取“一核四轴四中心”的多层次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创新多种发展模式,并据此对荷塘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商贸服务业发展提出相应对策。文章对于新型城镇化及商贸服务业理论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荷塘区商贸服务业高质、高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于培海[9]2014年在《潍坊市杨家埠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己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迟,但发展迅速,尤其是1999年实行“黄金周”假期以来,乡村旅游开发骤然升温。但是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仍旧缺乏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本文以潍坊市杨家埠村为实例,就如何引导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问题进行探讨,试图为杨家埠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一些参考。首先,在乡村旅游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产生与发展、国内外发展概况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综述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状况;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明确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农家乐等旅游形式的区别。其次,基于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利用SWOT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潍坊市乃至山东省内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态度、了解状况以及消费偏好;分析了杨家埠乡村旅游的现状,指出杨家埠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匮乏、乡村旅游区域联动乏力、文化底蕴缺乏深层次挖掘、景区后续建设不足,资源闲置浪费、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与其他产业缺乏联动、产品项目单一,未能实现差异互补、部分乡村环境不够美观,景区卫生条件较差等问题。再次,结合综合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杨家埠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具体指出了杨家埠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发展策略是发展特色资源,深化特色经营、集中培育优势资源,实现专业化发展、提升综合实力,进行整体推进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最后提出针对潍坊市杨家埠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进一步实现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发展创意乡村旅游,将创意转变为经济效益、培育人力资源优势,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对风筝、年画品牌特色的塑造,全面发挥辐射带动、实施区域乡村旅游联动、加强潍坊市杨家埠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带动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以及深化多方位的融资渠道,保证景区建设持续跟进。

王玮[10]2010年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契机,研究“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在株洲新农村的渗透和运用。通过对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国内外有关乡村景观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从人类聚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学的角度,阐述了“两型社会”的发展给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发展走向及定位,构建了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新体系和景观规划发展新模式。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动态以及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简述新农村景观规划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叁章在理论基础前提下分析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基本现状和问题,并对其发展条件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株洲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范围进行界定。第四章提出“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契机目标、基本内涵、设计原则、理念思路,着重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保护农业生态功能等方面,并针对性提出乡村景观“两型”建设的建议措施。第五章是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仙庾村、攸县、醴陵及云田乡作为研究对象,构筑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模式的整体和谐框架。最后是结论与展望,对本文进行了回顾,总结与未来展望。本文创新点:首先,探讨了景观规划专业理论同建设两型社会这样的社会学命题之间的关联性,角度独特新颖。其次,借鉴国外景观规划的先进理论,通过乡村景观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开发和利用、保护与管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最后,首次提出了“两型景观”建设的思想,探讨了株洲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农业生态功能的具体措施,完善了株洲“两型”村庄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观。

参考文献:

[1]. 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吕军辉. 中南大学. 2003

[2]. 株洲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段欢喜.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3]. 长株潭城市边缘区演化与发展研究[D]. 刘阳炼.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4]. 株洲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曹保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5]. 长株潭的休闲旅游研究[D]. 杨鹛. 中南林学院. 2005

[6]. 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禹登科. 湘潭大学. 2007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株洲县融城发展研究[D]. 范星.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株洲市荷塘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研究[D]. 谷文苹.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9]. 潍坊市杨家埠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于培海.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10].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王玮. 湖南工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